今天到屯門辦事,下車的地點正好有兩株盛開著藍色花朵的巴西「藍花楹」,滿樹紫藍色的花朵在風中搖曳,怎不教人心動。
辦畢事後連忙跑回下車處,唯恐藍花一下子便要全凋謝似的,舉機在樹下不停地記錄那盛「放」。
圖:《藍》photo taken on Canon S95, setting at P, +2 stops
Saturday, April 30, 2011
Friday, April 29, 2011
Wednesday, April 27, 2011
不能承受的悲劇
近日,因政府推動〝廠廈活化計劃〞而導致廠廈樓價及租金上漲,部分租用廠廈作為創作室的藝術家們因為入不敷出而不能支付昂貴的租金,他們要另覓創作室,甚至因此而影響了他們的創作。於是乎,他們便走到街上抱怨,希望得到政府的支助。
唉!為什麼那些藝術家們會入不敷出?且要淪落到上街抱怨求支助?試想,在半個世紀之前,那些藝術前輩們還不是一邊背負起家庭的生計重擔,一邊為自已醉心的藝術而廢寢忘餐地默默創作!當時那有上街抱怨的藝術家?
敢問抱怨的當代藝術家們:「為什麼要藝術?」
在兩個世紀之前,德國悲劇哲學家 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認為〝藝術能讓生活變得易於承受〞。
也許上街抱怨的藝術家們正是活在藝術也不能承受的悲劇之中...
為此,我心表同情!
圖:《圖強》
Tuesday, April 26, 2011
Monday, April 25, 2011
「鬭氣」之作
早上,被鑼鼓聲弄醒,是慶祝天后誕的龍獅隊在巡遊,我沒打算外出湊熱鬧,有點疲倦,且昨天我也曾湊過熱鬧了,還是坐在電腦前胡扯些雜念話題效為心安理得。
數年前我的作品《鑼鼓》及《旁觀者》(註)都是在「慶祝天后誕巡遊」活動中的創作,當時有感現場眾人均把注意力投放於金龍及雄獅的身上,卻忽視了帶動氣氛的鑼鼓手及站在路旁喝采的觀眾,我好「鬭氣」的壞「皮氣」驅使我把現場被忽視的元素一一地拍攝下來,最終以拼貼的形式構成作品。
多年前我入選【香港藝術雙年展】的作品《父老》其元素亦是來自傳統風俗的圍村打醮現場,當時一眾父老突然分成兩行列隊對立,經查究得悉是為了迎接到現場來為金龍點睛的民政官及警區指揮官,心想:「眾父老竟然如此「敬重」那些吃納稅人的血汗錢的人民公僕!」於是乎我的「鬭氣」心驅使我把那批父老都總結下來!
該年的【香港藝術雙年展】評審 長谷川祐子 Yuko Hasegawa 在入選作品集的【評審感言】中有以下的評語:〝...在攝影作品之中,我較欣賞的是梁萬斯的《父老》(2004)(149頁),作者用拼砌手法展現出家庭關系中複雜而微妙的心理,以及中國家庭制度內部的運作。...〞當年畫家前輩亦曾笑稱我為「圍村攝影家」。
其實那些都是我一時「鬭氣」之作!
圖:《嚇鬼》大廟外的紙紮鬼王 photo taken on Nikon D100, 12-24mm f/4 lens, ISO 200, "P " setting.
註:作品《鑼鼓》及《旁觀者》現存放於國立台灣美術館。
Sunday, April 24, 2011
初探大廟
在網上打聽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寶誕的慶祝活動,有三地的天后宮在三月廿二已有活動,那就是西貢佛堂門的大廟,坪洲的天后宮,及元朗大樹下的天后古廟。
我從未到過佛堂門的大廟,據悉那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天后廟,便索性往大廟走一躺。
香港的新渡輪特別在今、明兩天為北角至大廟的航線加班。在早上九時廿五分我已坐在頭班船上,船準時在十時離開北角碼頭,半小時後便抵達大廟灣碼頭,也許今天不是天后寶誕的正日,因此看不見插滿了旗幟的漁船停泊在碼頭,也沒有像祭祖般的隊伍及三牲祭品,有的是三五成群的善信前來拜謝天后。
大廟其實不大,只是三開間單進設計,今天的香火已足夠把廟內所有的香爐裝滿。我從正門入廟卻很快便由側走出來,再走往後山尋找那塊香港最早有紀錄的南宋刻石。我走到刻石的前面,發現刻石被一塊表面極為模糊的厚膠板所蓋著,看不清楚刻在石上的字!果真需要大讚政府保護文物得力!! !
啊!是時候到元朗大樹下的天后古廟看晚上「還花炮」的盛況了...
圖:《祭品》
Saturday, April 23, 2011
心上人
早上起來,推窗望遠,雨卻仍在...
在一千九百八十一年前的今天是 耶穌 死後的第一天。到網上遊搜復活節的意義,在【耶穌中心】網站上找到《耶穌的最後一周》的〝事件簿〞,記錄了發生在耶路撒冷的那段往事...當我正在閱讀 祂 死前最後一周的每一段事蹟時,我的播音機正在播出歌手 高勝美 所演唱的【我還是永遠愛著你】,淒美的旋律與感性的歌詞使我禁不住心中的感動,在不察之間眼眶裡已含滿了淚水...
為什麼要離棄我的心上人 我的主 耶穌...
〝主後 30年4月10日,星期日:耶穌從每天晚上所住的村莊伯大尼趕到 2英里(約 3.6公里)以外的耶路撒冷...星期四,晚上6:00 - 11:30 與門徒最後的晚餐 - 逾越節的宴席...晚上11:30至次日凌晨1:00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等候被捕...星期五凌晨1:30 - 3:00 第一次受審:亞那(曾做猶太人的大祭司16年)。耶穌第一次挨打...第二次受審:時任猶太人大祭司該亞法和公會。耶穌被打得渾身是血...〞(摘自【耶穌中心】)
...我的心上人,我的主,我還是永遠地愛著您!
圖:《行跡》
閱讀整份事件簿請到【耶穌中心】網站:http://www.yesuzhongxin.org/cn/historical-jesus/jesus-final_week.php
試聽 歌手 高勝美 所演唱的【我還是永遠愛著你】:http://www.1ting.com/player/4e/player_26678.html
Friday, April 22, 2011
Thursday, April 21, 2011
Wednesday, April 20, 2011
展品
Angelika Schlautmann 在大石館展出的作品主要使用拼貼的手法把報章及半透的白紙亂中有序地舖貼在畫布上,再以丙烯酸顏料繪劃成作品。Schlautmann 的作品色彩濃艷,以具象的片段組成抽象型式,然而這亦是拼貼手法的一貫作風。可惜作品的整體表現技巧還未成熟,影響了個人風格的突顯。
當我看見 Schlautmann 的作品上貼著的半透明白紙時,便想起在2009年我所作的【白牆】作品,當時使用了白色的丙烯酸顏料及水墨,再以宣紙及一些砂粒構成。物料雖有點類同,卻有截然不同的表現效果...
在館外結識了一位雕塑家及藝術教師,我急不及待便問他:「你對那些雕塑作品有何意見?」他很率直地說:「都是走進來騙飯吃的東西!」我高興地說:「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Daniel M.Krause 這次展出的雕塑作品欠缺了空間效果,作品近乎是平面視覺作品,似乎是要以雕塑作品表現二維空間的視覺效果。Krause 也許是錯用了媒介來表現他的創作概念吧!其展出的作品大部分是以燒焊工藝構成重複的人體型式,有點膩,亦未能展示他的雕塑技巧。
圖:《廣州熱點》(局部) 原作者:Angelika Schlautmann
Tuesday, April 19, 2011
沙龍何價
紅磚廠內的環境很幽雅,都是藝術家的工作室和藝術展廳,並沒有像布吉大芬村的行貨油畫店,也看不見有海珠區小洲村的繪畫培訓班。在陽光與樹影下,遊人都在享受著那份充滿著自由及生命力的藝術氣息...
有一位年青的藝術家問:「你對香港的沙龍攝影有何評價?」 我喝了口紅酒後說:「香港的沙龍攝影已在公元前四世紀被柏拉圖否定了!」 青年藝術家給我一個問號式的表情:「...」 我便緩緩地說下去:「柏拉圖在其著作〝The Republic 理想國〞中提出「藝術即模仿」的理論,藝術創作是不真實的一種存在,提倡廢止藝術。而港式沙龍猶如柏拉圖時期的藝術創作,也許應該被廢止!」
青年藝術家似乎明白我的見解,點過頭後,再送來一杯紅酒...「我們為柏拉圖的理論乾了這杯!」
圖:《醉意的模仿》臥著的人型作品為 Daniel M.Krause 這次展出的雕塑作品
Monday, April 18, 2011
關鍵不在於攝影
Sunday, April 17, 2011
行進中的中國
作天跟隨畫家前輩到廣州天河區的紅磚廠創意藝術區出席由大石館主辦的【行進中的中國 - China on the Move】藝術作品展的預展酒會,展出的藝術家有美國的 Daniel M. Krause 的雕塑作品及德國的 Angelika Schhlautmann 的繪畫作品。主辦單位邀請了兩國駐穗領吏館代表主持藝術作品展的開幕式。
〝紅磚廠前身為鷹金錢罐頭廠,工廠棄置後,供藝術家租地發展個人藝術空間的地方。藝術區佔地 16 萬多平方米,自 2009 年開始,發展至今已吸納了不少藝術家進駐大展拳腳。...比起高高在上的北京 798 藝術區 ,紅磚廠立志要建立更貼近平民的藝術文化集散地〞(摘自 www.utravel.com.hk)
我對兩位遠道而來的國外藝術家所展出的作品不敢恭维,幸好結識了好幾位當地的藝術家,跟他(她)們交換了一些藝術的心得,總算不枉此行。
圖:《簽到板》
Thursday, April 14, 2011
Wednesday, April 13, 2011
Sunday, April 10, 2011
舊地重遊
Saturday, April 9, 2011
尋碑
隨行山隊遊斧頭洲,為的是再尋〝風災墓〞。領隊約在十年曾尋得〝風災墓〞,最近欲再訪此墓卻未能一嘗所願。今天,他率領眾人再訪斧頭洲,希望能再次尋得此墓好憑弔一番。
一眾從水泥路旁尋找上山的路,與其說是「尋找上山的路」,倒不如說是「踏出一條上山的路」,因為山上已長滿了野草,還是隨便開步踏出自已的路來得如意。為了方便越野,各人均帶上勞工手套,穿上長袖外衣及戴上帽子。我並沒有帶備手套,幸好有位隊友多帶來了一雙手套,可以借給我一用。
於是乎,在之後的一個多小時內我都在野草樹叢中幫忙著尋找墓碑。在尋覓中我問那位隊友:「〝風災墓〞的石碑是怎麼樣的?」隊友在遠處高聲回應:「...是矩型的!」心想:「~:(」
最終雖然仍未能找到那座〝風災墓〞,卻找到了一座填平了的地台及兩塊形如石碑的「矩型」石塊,為日後再次尋墓設立了一些地標。希望下次能找到它的位置吧!
圖:《無字碑》
Friday, April 8, 2011
Thursday, April 7, 2011
Tuesday, April 5, 2011
清明踏青
今天是清明時節,卻沒有詩一般的雨紛紛...
趁著沙頭角一帶禁區解禁,到禁區尋找公墓義塚。我進入禁區內的墓地還是頭一次,不知道我的這般誤解是從何而來的?還以為現場會是人頭湧湧、水泄不通,誰不知還是墳頭比人頭多,沒有出現擠迫的人潮。山墳亦不是雜草叢生的山頭,墓地劃分為各鄉的墳場,有中山、福建、潮州、鶴山等等,孝子們不難找到先人的墓地。
在山上有不少破爛的墓碑,亦有不少只有編號的墓碑...我走過【福祿壽義塚】、【永安倉遇難先友公墓】、【嶺南丸遇難者合墓】、【九龍潔淨外寓先友墳】、【沙嶺公墓】...
盛放的紫荊花把整個墓地徹底地粉飭,為沒有鮮花的孤墳灑下了幾片香雪,聊表敬意...
圖:《等待》沙嶺,福建墳場
註:隨標叔叔遊歷記事
Monday, April 4, 2011
雷州圖片
Sunday, April 3, 2011
梧桐河畔
今早隨行山專家標叔叔到梧桐河一帶尋古探舊。
我追隨標叔叔的【獵影遊】不到兩年。緣起,於 2009 年被標叔叔的「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南崗千年瑤寨的〝盤王節〞」遊所吸引,便驀然至電標叔叔報名參加了該次旅程。之後,每逢空閒我便跟隨他進出香港的歷史、民俗文化之地,在認識香港的歷史文化之餘更有機會舒展筋骨,亦為【 My Visual Diary 我的視覺日誌】增添不少有關香港的影像。
今天,標叔叔帶我等走過乾隆十三年建的東興橋、康熙五十一年建的石陂頭橋及沙塘陂等遺址憑弔 (資料來自標叔叔),度過了豐富的一天。
圖:《梧桐河畔》
更多梧桐河探遊的圖片在【 My Visual Diary 我的視覺日誌】內的 【2011 April03 Ng Tung River 梧桐河】;或按以下地址直達: https://picasaweb.google.com/bendickleung2/2011April03NgTungRiver#
Saturday, April 2, 2011
心性
【尋找香港攝影文化專輯】第二期
剛把【尋找香港攝影文化專輯】第二期的稿件上載到我的 NAS 中,好讓社長下載。據社長說,第二期專輯在十天之內便可出版。
我為第二期專輯寫了【前言】如下:
〝 【尋找香港攝影文化專輯】第二期的籌備工作在春節前經已展開,大部分參與此期專輯的攝影文化人曾在春節期間外遊,雖然耽擱了籌備工作的進程,卻多少反映他(她)們對外遊的熱中。失望的是有些攝影朋友竟然拿不出以香港為題材的作品來,更有一些朋友不能提供他(她)們對「香港攝影文化」的觀點文章。「能攝」、「能書」的香港攝影文化人實在是難求!
參與第二期專輯的作者包括有香港的藝術家、畫家、設計師及業餘攝影愛好者,卻沒有來自「攝影會」的朋友。文章與作品均充滿著濃厚的個人觀點與角度,雖然少了點風花雪月的素材,卻增添不少生玄活妙的品味。因此,本期的內容仍是「可觀」、「可閱」的。然而,是否能夠達到「可遊」的深度則視乎內容能否與讀者們產生共鳴。
卡蒂-布列松 (Henri Cartier Bresson) 曾說:〝事實並不見得有趣,看事實的觀點才重要。〞 看事實的觀點乃連繫著個人的文化背景。那麼,了解攝影作品的觀點是否就能夠尋找到攝影文化的根源?事實上,不少攝影朋友並沒有持個人觀點去拍攝,他們或是刻意地模仿別人的作品;或是隨意地收錄鏡前的事物;或是認真地「再現自然」...凡此種種皆為攝影文化的組成元素。香港攝影文化也許就是那麽地包羅廣泛!
梁萬斯 寫在 清明 前夕〞
圖:《中西睇齊》加插在【卷首語】頁上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