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19, 2014

「純粹」攝影團

圖:《眾》理塘寧瑪寺
photo taken on Leica CL, Leitz Elmarit 28mm F2.8
Kodak T-Max 400 Professional B&W film
回顧八月前藏與十月額濟納旗兩段旅程的點滴,發現我對額濟納旗的風土人情並沒有半點印象,因為所跟隨的旅行團是「純粹」攝影團,說此團為「純粹」是因為領隊每天都在精心佈置場景給團員拍攝,並沒有好好地讓團員觀光當地的獨特風光,因為大漠容易迷路,每次到達預定的場景便需要緊隨其後,走到預設位置便需等待領隊預先安排好的人與物的出現,一次、再次、多次地重複預設的佈局...有朋友說這簡直就是人工佈景,沒有值得回味的。在這種像拍電影似的趕場氣氛之中沒有太多機會可以靜下來與大漠交心,唯一的一次機會就是在日落後的怪樹林,我可以自在地在昏暗的怪樹林慢步。

在前藏的旅程中並沒有刻意佈置的場面,所見所聞均為真人、真事、真情、真景。怪不得旅程結束後我發表了十五篇有關前藏之旅的文章,反之有關額濟納旗之旅的文章就只得三篇。

不少人喜歡參加那種「純粹」攝影團,原因是能拍攝到漂亮照片的機會近乎百分百,事實上這亦是「純粹」攝影團招徠團友的技倆,只可惜這不但對鍛鍊「攝影眼」沒有幫助,而且拍攝出來的照片並沒有靈魂。

最近得悉某位攝影年資比我高的「朋友」仍繼續參與該「純粹」攝影團的活動,出賣了自主攝影的靈魂,實在可笑!

Tuesday, November 18, 2014

小寶貝

圖:《影隨形》額濟納旗市區
photo taken on Nikon 28Ti
Kodak Double X B&W Movie Negative film
當我外遊採風的時候,除了攜帶主打攝材之外,亦會多攜一部傻瓜菲林照相機,理由是要應付一些走馬看花的場合。上月到額濟納旗我那部 Nikon 28Ti 傻瓜菲林照相機便派上用場。那天黃昏時分經過一個頗大的公園,領隊「放」我們下車時說:「半小時後上車!」我見陽光正好,要用主打攝材會錯過不少景觀,于於是乎便放下沈重的主打攝材,拿著那部小巧的 Nikon 28Ti 在公園內走了半小時,果然大有收獲。

Nikon 28Ti 的鏡頭由七片五組鏡片構成,是按照 Nikkor 鏡頭的嚴謹規格設計,並在日本生產,比一般 Nikon 傻瓜照相機採用的 Nikon 鏡頭有更高的質量,而且 Nikon 28Ti 所用的六區三圍陣距測光係統能提供可靠的自動曝光,我曾在高反差 (7 Zones) 的場景測試其自動曝光效果,結果令我滿意。此外在照相機的頂部按裝了一塊頗大的標板,以行針方式顯示基本曝光及過片資料,外觀充滿了古典照相機的味道,帶著它外影絕對是一件賞心悅事。它絕對可稱為一件小寶貝。

Monday, November 17, 2014

擴闊視野

圖:《破口》【庸廬】相機測試場
photo taken on Rolleiflex 2.8E Carl Zeiss Planar
with Carl Zeiss Mutar 0.7X
Kodak Tmax 400 B&W Professional film
我的基本外影攝材通常是一機三鏡,再為特別的場景及題材而加添一兩件攝材,基本的三支鏡頭是廣角、標準及中距,我的各種品牌攝材系統都配備了基本三鏡,唯獨是我的 Rolleiflex  雙鏡反光系統就祇有標準及中距鏡頭,缺少了廣角鏡,最近曾打算添置一部 Rolleiflex Wide Carl Zeiss Distagon 55mm F4 雙鏡反光相機,但又被後期出產的  Rolleiflex FW Super Angulon 50mm F4 打亂了決定,結果因為缺少有關兩者的測試及用家意見的資料,便將該念頭擱置了。

最近找到為 Rolleiflex Planar 而設的 Carl Zeiss Mutar 0.7X 減距附加鏡,套用在 80mm  鏡頭上便變成了 56mm 廣角鏡,我馬上拿它來試拍,結果發現在全開光圈 F2.8 時它拍攝出來的影像就像加了一個三號柔焦濾鏡一樣,在柔光場景時還可以接受,但在強光及反差大的場景就不堪入目。當光圈收細至 F8 時一切才變得正常。它的鼓型曲夔亦很明顯,四角結像較鬆散,幸好中央的結像仍保存 Planar 的細緻質素。在網上的測試資料中得悉此 Mutar 0.7X 減距附加鏡是特別為 Rolleiflex 配 Caril Zeiss Planar 75mm F3.5 而設計,所以套在 Planar 80mm F2.8 鏡上的質素不會是最理想。可惜我並沒有 Planar 75mm F3.5,也許 ...

Saturday, November 15, 2014

男人三寶 (三)

圖:《大火後的寺院》四川康定金剛寺
photo taken on Leica CL with Leitz Elmarit 28mm F2.8 lens
Kodak T-Max 400 Professional B&W film
大約在三十年前我已開始心儀這第三件「寶」,結果要到廿多年後我才擁有第一部,這就是西德在 1954年推出市場的 Leica M3 旁軸對焦相機,我這部 Leica M3 亦是好友在加拿大代我購入的,購買時配了一支 Leitz Summricon 50mm F2 標準鏡頭,Leica M3 到手後擺放了多年仍沒有使用,直至去年才帶它出外拍攝。Leica M3 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一件藝術品多於是一部照相機,它機身的簡單切割設計帶著濃濃的手版原始味,是一種簡約的美,低調的外表更能顯現其不凡的內涵。作為攝影文化人,我時常堅持以低調的身影進入場景,以謙恭的態度面對人物,Leica M3 正好象徵我這一分堅持。

月前隨理工大學佛學會到四川前藏參遊,我擔心不適應高原氣候,放棄了攜帶 Hasselblad 攝材,改攜比 Leica M3 還要細小的 Leica CL 照相機及 Leitz Summicron 50mm F2, Summicron 90mm F2 Elmarit 28mm F2.8 三支鏡頭,結果這套 Leica 攝材為我輕鬆地在四千多米以上的高原完成拍攝。

Leitz 鏡頭的解像度高達每毫米 100 線或以上,比 Hasselblad Carl Zeiss 高出幾近一倍,比一般 135 片幅鏡頭更能應付較高的放大倍率,Leitz 鏡頭提供豐富的灰階與及獨特的背景虛化效果( bokeh ) 【註】 ,由它攝下的影像充滿著濃郁的融和氣氛。簡單地說,Leitz 舊鏡頭的質素是「細膩」(Exquisite)

註:我那支 Summicron 50mm F2 Summicron 35mm F2 (8 elements) 鏡頭的背景虛化效果在 Mike Johnston 的十級制中被分別評為七級及十級。

Friday, November 14, 2014

男人三寶 (二)

圖:《祭》東莞石排
Rolleiflex 28A Carl Zeiss Tessar 80mm F2.8
Kodak TMax 100 Professional B&W film
我的第二件「寶」是在十多年前由我當年的攝影助手好友在加拿大代我購入,是一部在 1950 至 51 年間在西德製造的 Rolleiflex 2.8A雙鏡反光相機,它是唯一一款採用 Carl Zeiss Tessar 80mm F2.8 鏡頭的 Rolleiflex 雙鏡反光相機,機身與後來製造的 Rolleiflex Planar 75mm F3.5 雙鏡反光相機大少相近,鏡頭濾鏡環同樣是 Bay II ,卻比後期配備 Carl Zeiss Planar 及 Schneider Xenotar 80mm F2.8 的雙鏡反光相機小巧一點。 Rolleiflex 2.8A 所配備的 Carl Zeiss Tessar 鏡頭是四鏡片設計,生產了兩年不到便被五鏡片設計的 Schneider Xenotar 鏡頭取代,原因是Tessar在大光圈時四角結像鬆蒙,但我卻喜歡因結像鬆蒙而產出現的那種虛化感。簡單地說,Rolleiflex 舊機的鏡頭給我的是「韻味」(Charm)。

雙鏡反光相機的外表往往帶給人濃厚的懷舊味道,而作為雙鏡反光相機鼻祖的 Rolleiflex 更是與一種人典雅的感覺,因此在今天這不是一部拿來進出衝鋒陷陣場景的相機,我會帶著它走進無拘無束的短程遊歷… 在公園尋幽;在舊街流連;在鄉郊探勝…盡情地享受它賦與的那種形而上的境界。記得在連雲港工作的日子裡,每逢週末我總帶著這部 Rolleiflex 2.8A 雙鏡反光相機,踏著我的飛鴿牌自行車在港內各處流連,尋幽探勝。那是一段值得回味的日子…

Wednesday, November 12, 2014

男人三寶 (一)

圖:《水與石》日本八戶
Hasselblad 500 C/M Carl Zeiss Sonnar 150mm F4 CF T*
Ilford  FP4 125 B&W film
不知道朋友從那裡得悉「男人三寶」,他所指的是瑞典製的 Hasselblad, 前西德製的 Rolleiflex Leica 三個歐洲品牌的攝影器材,那些打從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便已面世的攝影器材,至今仍然是有品味的攝影愛好者所祈望擁有的。這三個歐洲品牌的攝材在質量與價錢上都是手屈一指,只要將它掛在自己的頸肩上,自信馬上地提升起來,在無知的攝友眼中攝影功力亦迅即被高估了幾倍事實上不是每一位男人也能駕馭這「三寶」的,不少男人只以此「三寶」來為自己面上添光,若反過來被「三寶」駕馭豈不成為「三寶太監」!

我的第一件「寶」是在二十五年前購入的 Hasselblad 500 C/M 連兩支鏡頭,當時是為了在加拿大開設影樓而添置的,誰知那裡大部分的影樓攝影師均採用 Mamiya RB67 645雖說 Hasselblad working horse, 我的 Hasselblad 在第二年機身上的快門凸輪斷裂了,幸好結識了一位有 Hasselblad 特許維修資格的師傳搶修,他在工餘時也是當婚禮攝影師的,我也曾多次外判婚禮攝影 job 給他代拍廿多年過去了,該部 Hasselblad 500 C/M 到現在再沒有出現過任何問題。

如今每當我需要參與高機動性且長時間在戶外拍攝的活動時,在「三寶」之中我必首選 Hasselblad 500 C/M,它的可靠性從來未令我失望,使用它拍攝時會帶給我一種十拿九穩的信心。在從事商業人像拍攝時我一般每個 formal pose 只拍攝一張,group shot 則會拍攝兩張,靠的除了是自己的技術之外,就是這套 working horse

配在 Hasselblad 相機上的鏡頭是著名的 Carl Zeiss 系例,當年用來養家的兩支鏡頭是 Planar 80mm F2.8 CF T* Sonnar 150mm F4 CF T*。這兩支是當年西德蔡司鏡廠的出品,剛好在柏林圍牆還未倒下的那年的年頭購入。簡單來說這兩支鏡給我的影像質素是「柔、利」(Gentle and Sharp)。(餘下「二寶」待續)

Tuesday, November 11, 2014

勵志句語

圖:《形影不離》內蒙壩上
Tele-Rolleiflex Carl Zeiss Sonnar 135mm F4
Ilford HP5 Black & White film
沒有留意這個世界有那麼一個叫〝世界朋友日〞的日子,而且是連續兩天!相信倡議者不會是中國人,若然是中國人的話,〝世界朋友日〞應改成〝世界朋友月〞,並且是連續兩個月才算是夠月月友。

就在上月的〝世界朋友日〞那天,朋友在 Whatsapp 傳來以下勵志句語:

人生無需驚天動地,快樂就好;
友誼無需甜言蜜語,想著就好;
金錢無需車載斗量,夠用就好;
朋友無需遍及天下,有你就好。 

以上的句語不一定是勵志的,從另一個角度看可以是這樣地理解:

人生無需驚天動地,皆因貪圖安逸;
友誼無需甜言蜜語,皆因不切實際;
金錢無需車載斗量,皆因未必足夠;
朋友無需遍及天下,皆因但求就手;

我靈機一動,套用原文以正攝影修為:

埸景無需驚天動地,感人就好;  畫面無需甜言蜜語,自然就好;
器材無需車載斗量,用到就好;  採風無需遍及天下,有眼就好。

城市特寫

圖:《石屎板塊》理工大學 Jockey Club Innovation Tower
Hasselblad 500C/M Carl Zeiss Distagon 40mm F4 CF T* FLE lens
Kodak Tmax 400 black & white professional film
每一個城市應該有其具備為城市的特質,除去政治與經濟等特質之外,餘下來的可被統稱為個性,一個城市的個性是怎麼樣造就出來的呢?這可與個人的個性培育相提並論。

一個城市的個性是受到其先天的客觀存在因素 (如地理、天氣及一切天然現象及災難、等等),及後天揆時度勢的主觀人民文化不斷地交融所培育而成,就如個人的個性一樣會隨著時勢而變化。

香港的先天因素是缺地人多,市民會因追求空間而做出相應的方案,那麼霸佔官地、潛建樓宇、擺賣街頭等等便成為了香港的個性。

朋友欲考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的會士名銜,我建議他作品取材於他土生土長的香港。 希望他的作品能表現香港的個性吧!

Monday, November 10, 2014

迷人的白千層林

圖:《裸露》城門白千層林
Hasselblad Flexbody Carl Zeiss Planar  80mm F2.8 lens
Kodak Tmax 400 black & white professional film
自從為了到額濟納旗拍攝胡楊林做準備,到城門水塘的白千層林「練兵」,至今已到訪該林五、六趟,這片白千層林生氣勃勃,每次在現場總會找到一些新意。

最近連日下雨,水塘水位上升,希望能一睹浸在水中的白千層面貌,於是乎昨日清晨獨自走去樹林,我在通往樹林的路上見水塘四周仍然有大幅黃土露出水面,心感不妙。到達樹林,水位果然還差很遠才浸到白千層林,雖有點兒失望,但是進入林中之後我卻像著了魔似的被她的魅力所懾服…

可能是連日降雨的原因,使到白千層的外皮因過度吸收雨水而不堪負荷,林中有好幾棵白千層的外皮切底地脫落,整棵樹幹裸露出了潔白的內體,在一片暗淡的樹林裡成為了懾人的目標。

這片白千層林是鍛煉黑白照拍攝的好場地,光質的多元性有助曝光及沖片的控制訓練;老白千層扭曲的樹幹、東倒西歪的枯枝、佈滿蘚苔的黑石為構圖提供了考驗;林中的三維空間佈滿了可觀的景物,有助練習使用有移軸扭曲功能的大底相機;當然此林亦是試機、試鏡、試菲林、曝光、沖洗的戶外工作室。

Saturday, November 8, 2014

人上路、路上人

圖:《路上人》昆明城
Hasselblad 500 C/M Sonnar 150mm F4 CF lens
Ilford HP5 B&W film
踏入馬年,工作的壓力馬上地增加,雖然忙得透不過氣,事到盡頭終歸可以解決,卻有種被迫去躁練的感覺。自從正月開始便有「朋友」疏離,是我的主動決定,直到上月為止已徹底地與兩名斷絕交往,另外我亦正在疏離兩名。世事無常,在清理部分「朋友」之際卻又讓我與廿多年沒有見面的專業攝影導師及一班同學重逢

人與事的離合散聚似乎一下子都在這個甲午馬年發生在我的身上,然而我卻有預感能駕馭這些連串的變化。

在當博士候選人期間教授對我說:「在進行研究論文期間你將會感到孤獨無助,你將會獨自鑽研大多數人不感興趣的文獻,進入從未有人探討過的學術議題缺口」這段肺腑之言使我聯想到上「石油鑽探工程」課堂時所學到的,盡管已做足一切可能的探測工作,成功地找到油田的機會仍會是渺茫的 (當然這是以三十多年前的勘探技術而言)。然而,探油成功帶來的將會是財富,研究成功所得的卻只是在那一刻成為全人類首個發現某個議題缺口的意義的人,下一刻極可能已被另一些人趕過

在人與事的交融作用之中,「結果」只是「過程」的轉捩點,推動我前進的還是那誘人的「過程」。

Sunday, November 2, 2014

活在故鄉的福分

圖:《龍蟠福至》廈村鄉甲午太平清醮
Nikon D300 Nikkor 24-120mm F4 lens
廈村鄉甲午太平清醮的酬神祈福的儀式在週五功德圓滿,接下來祭棚將被改建成大戲棚,在十二月中旬開鑼做大戲。

我這個廈村的姻親不經意地已經歷了四屆廈村鄉太平清醮,歷三十餘年,還記得我的第一次體驗,當年太平清醮的祭棚是搭建在田地之上,整個祭棚的地板都是架空的。當年晚上的田地裡還有閃閃發光的螢火蟲在飛舞。

時移世易,每屆的太平清醮多少也有點轉變,較為明顯的是近兩屆外來的訪客增多了,拍攝的人群亦多不勝數,彷彿廈村鄉的太平清醮已變成了香港大眾的消閒活動,可惜哄熱鬧的人多,裝香酬神的人少。

能生活在自己故鄉是一種福分,真替內子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