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30, 2008

「深圳畫院作品匯報展‘08深圳」

深圳關山月美術館正在展覽「深圳畫院作品匯報展‘08深圳」。今次展出了百餘幅作品,分別在一樓的四個主廳展覽。這批作品曾在一月於北京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展出,受到中國文化界及美術界的重視。這次展覽有三個學術主題:「深圳畫家劃深圳」、「城市山水畫」、「都市水墨」。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城市」、「都市」為題材,而這亦是吸引我到現場參觀的主因。很多作品的表現似乎已經超越了筆技的框架,重點在於將水墨在紙上的作用來表述現代都市的活力,亦藉此而展示了當代水墨的生命力。除了水墨之外,使用拼貼技巧在二維畫面上產生時空片段的超立體意象的手法亦開始普及。而應用水墨渾丙烯彩的中西媒材作品就比較少了。與現代生活無關的「仿古畫」在這次展覽中衹佔極少數而已。可喜可賀!
圇:《都市》

Tuesday, April 29, 2008

「算了吧!」會更有意思

昨天是舊曆三月廿三天后寶誕,元朗的會景巡遊依舊舉行。一如往年,我在早上九時之前已到達巡遊隊伍的集合地點。抓拍一些隊伍的預備動作。正在聚精匯神之際,接到一位長輩的求助電話,剛巧巡遊隊伍亦在這時候開始行動。心想:「算了吧!」便決定離開現場,馬上趕往市區。為三位長輩的事遊走於醫院與鬧市之間好幾躺,直到晚上七時許才回家。

雖然巡遊現場的氣氛還未及時觸動我的靈感(註),我卻做了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

註:出自四月十六日的文章《就讓氣氛觸動靈感吧!
圖:《花炮》

Sunday, April 27, 2008

舊區的一廂情願

昨天到中環嘉咸街繼續還未完成的拍攝工作《嘉咸街 - 市集人味》。天氣明顯比一週前好得多了。在早上的訪談中有以下的內容:

豆腐檔老板對我說:「自從政府實行了五天工後,從週五的旁晚起生意就明顯地「淡」了,市集內的行人也少了。」我:「?」老板:「他們在晚上跑到大陸過週末去!」

餐飲店老板告訴我:「我在一個多月前才從威靈頓街搬過來。」之後有「地保」告知:「威靈頓街的舊業主要加他的舖位一倍的租金。」

醬園店老板向我介紹:「這個「舖頭」的醬園「字號」已超過了一百年的歷史,而我買下這個「字號」亦有二十多年了。」

糖果檔檔主推薦:「這種日本零食是最受歡迎的。」我:「可以拿在手裏讓我拍照嗎?」檔主:「‧‧‧讓我拿著一些中國傳統的食物才拍攝吧。」我:「‧‧‧」檔主:「就拿著這包南乳肉和那包齋燒鵝吧!」

麵店少東在閒談時說:「這座稱在戰前已在麵店內使用,最大的稱碼是五十斤,在稱碼上亦刻有重量。」

雜貨舖東主問我:「你們是為了爭取保留這裏,還是有其他目的?」我:「這次拍攝工作是為了記錄今天的嘉咸街。」東主:「有些外人連這舊區的生活環境苦況也不了解,就嚷著要保留舊區!」

上週六,在三號風球下的拍攝經驗歷歷在目‧‧‧落下來的雨水沖洗著路面,在斜坡上竟變成了一條急流,似乎要洗掉舊區的一廂情願‧‧‧

圖:《市集的天空》

Saturday, April 26, 2008

一雙鞋子

某日走進鯉魚門三家村,在迂迴的村路中遊走,轉了幾個彎角,被一雙擺放得十分整齊而又雪白的鞋子吸引著,便在一幢廢棄了的房子前停下了腳步。這雙鞋子靠著被柒上了「封」、「拆」的房子外牆,雖無藏身之所,卻理直氣壯地挺立在陽光之中。那股傲然之氣令受辱的牆也想退入陰影裏躲避。

是那位概念大師佈的裝置?

還是我在遊走時迷失了理性?

也許只是晾鞋罷了!

圖:《一雙鞋子》

Thursday, April 24, 2008

「藝術潛能」與「佛性」

好友告訴我小時候曾習畫,但自從她的老師說了一句「你無天分!」,她便洗手不畫了。她向我嘆氣道:「唉!我都是與藝術無緣!」 心想,跟據德國烏爾姆大學(Universität Ulm)的心理學家海頓.史徳格博士(Dr. Heidrun Stöger)對孩童天賦判斷的研究指出,衹有20%至30%具有天賦的孩子可以被父母和老師分辨出來(註一)。 那麼好友的老師不是「辨別天賦」的天才,就是「埋沒天分」的庸才。然而,根據統計,真正的「天才」衹佔人口總數的0.1%。 於是我就跟她說:「不要低估自己的藝術潛能。相信您的習畫老師的評語多半是基於您當時的繪畫技巧,而不是藝術天分方面。繪畫技巧與藝術天分是兩回事。要是有藝術天分,用別的媒體創作也是可以的。忘記習畫老師的評語吧!」 好友的信心似乎開始甦醒了。她希望對「藝術潛能」多一點了解。我就嘗試在這裡拋磚引玉吧。

我認為「潛能」跟「天賦」是有點分別的。「潛能」就是潛臧的才能,是一種還未發揮出來的能力。而「天賦」是與生俱來高於常人的天資。「潛能」是要經開發然後成為能力發揮出來。而「天賦」就要在其特定領域裡應用才有所表現。「藝術潛能」與其他「潛能」都是要開發的,這跟「佛性」的「証悟」過程有點相似。

「佛性」是「佛」果的因。人皆有「佛性」,我們日常一舉一動,都是佛法。「佛」與「佛性」之間相隔著煩惱及業障,而「証悟」就是將一切煩惱及業障淨化,把一切必須斷除的斷除,特定的功德特質才會顯現出來。每一個人都有其特別「潛能」,如文學、科學、藝術等等,衹在乎我們能否反觀自己,抹走世俗觀念的蒙蔽,了解自己的本性,將我們的「潛能」發揮出來( 註二)。「証悟」在禪宗是指「頓悟」,強調突然發現本性,豁然開朗。而禪與藝術相通之處在於都是從有限的形式中達至無限的意味。古人說:「醞釀於胸、熟參,便能悟入。」不管能不能馬上悟出妙處(頓悟),則首先要反覆地理解(參),再發展至心靈的體現(熟參)。不是以心解心,而是以心會心,直到功夫純熟,心心相印,就能以直觀去領略對象的意味,就「自然悟入」了( 註三)。

藝術的「潛能」就是在無限可能性的心靈與有限現實之間的矛盾中經本性的了解而發揮出來。

註一:摘自《如何盡早發現孩子的天分?》一書;作者:湯瑪士.馮.克瑞夫(Thomas von Krafft)、愛德溫.撒姆克博士(Dr. Edwin Semke);譯者:林映君;叢書系列:奧林[ 親子‧生活‧教養 ];出版日期:2006 年 11 月 27 日
註二:《大許月白皈依佛門》 作者:善才;香港彿教 512 期
註三:《論審美前理解》作者:佚名

圖:《潛能》攝於山西黃土高原

Wednesday, April 23, 2008

「希望香港人能還原自身的人情味」(註)

“深港週末:「你希望這個展覽能夠把香港“人情化”,如何理解這個抽象的動詞?」

梁萬斯:「要看一個城市的文化,一定要走到它的街道上。文化是需要經過人帶動的,否則就無法累積和演變。我希望通過展覽還原藝術範疇中對於“人”的關注。很多時候,我們和鄰居們不知彼此,也不會主動要求認識對方,但是在旁觀某個事件時,我們因為共同的訴求站在了一起。人情味要通過一種特殊的方式和媒介顯示,這是香港文化的轉變。我希望香港人能還原自身的人情味。 」

深港週末:「和這個動詞相關的是“世故化”,街市的照片多少有些瑣碎的感覺,重組的方式似乎有些生硬。 」

梁萬斯:「這些彼此陌生的、在同一處境下做同樣事情的人,是我所採用的視覺的元素。我用抽取和拼貼的方式將他們重疊在一起,這個畫面對於我來說是非常生動的。甚至讓我回憶起小時候見過的香港的木屋區,它們同樣彼此重疊,同樣呼吸急促。」

深港週末:「香港的舊區消失速度很快,藝術創作的空間還剩下多少?」

梁萬斯:「我覺得藝術創作和城市的空間無關,城市的變化和嬗變為藝術家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創作意念,矛盾之處就是藝術的源泉。香港的好處是,人們因為過度城市化集中在市區生活,在每一個平常生活的切片下都能看到社會文化的轉變,這非常有吸引力。」” (原文摘自「南方都市報」)

註:原文摘自「南方都市报」在「深港周末」的網上版
http://epaper.nddaily.com/E/html/2008-04/19/content_444142.htm
日期:[ 2008年4月19日 ] 版次:[ SD12 ] 版名:[ 深港周末 ] 稿源:[南方都市报]
採寫記者陳昀

圖:展出作品《旁觀者》

「偏向“形式主義”的方式表達香港人普遍的生活情況」(註)

“深港週末:「港人用鏡頭記錄香港,你的出發點是什麼?悼念還是挽留? 」

梁萬斯:「應該是一種挽留。對於香港人來說,一些很有意義的事物與景象正在消失,我希望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它們。當然,藝術家不能單靠藝術作品去挽留這些消失的步伐,但是我們可以與一些社會人士合作,配合社會運動,成為“挽留”運動的一個發聲口和著力點。」

深港週末:「挽留香港的集體記憶似乎成了香港藝術家們的普遍命題,有無可能形成一種思潮? 」

梁萬斯:「我認為藝術創作應該隨著生活走,不能離開生活太遠。對於香港人的生活而言,這些消失與變化就是最重要的特徵,藝術家們無法繞道而行,只要我們積極地合作,就有可能在未來形成一股思潮。因為,變化與更替是無法改變的方向。窺視與反映香港人生活場景與普遍心態的藝術才是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活體。香港人很喜歡攝影,但是絕大多數人都喜歡拍山水等好看的景色,很少有人注意到街市其實是最真實的、貼近生活的藝術發生地。」

深港週末:「你希望在這些照片的刺激下,香港人能分泌出怎樣的情緒? 」

梁萬斯:「我的作品大部分用重組這一偏向“形式主義”的方式表達香港人普遍的生活情況。我不反對形式主義,反而希望形式能夠足夠漂亮,吸引香港人看下去,從而在腦海裡喚醒舊的記憶,或者形成新的記憶。這是比較實驗性的做法,我正在嘗試。」” (原文摘自「南方都市報」)

註:原文摘自「南方都市报」在「深港周末」的網上版
http://epaper.nddaily.com/E/html/2008-04/19/content_444142.htm
日期:[ 2008年4月19日 ] 版次:[ SD12 ] 版名:[ 深港周末 ] 稿源:[南方都市报]
採寫記者陳昀

圖:展出作品《基因系列之露天市集》

「渴望形成一股以溫和態度為主的新思潮」(註)

“香港人記錄香港社會的變遷,這不是第一個議題,也不會是最後一個。近年來,香港藝術家的視角始終集中在香港人的主體意識和以“回望和反省”為主題的社會議題。面對香港公共空間的整體萎縮和城市的過度發展,香港藝術家的表達空間似乎在不斷緊縮,而表達慾望被不斷激發,他們渴望形成一股以溫和態度為主的新思潮。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選擇了“訴說情緒”———這一併不激進的方式。梁萬斯的照片題材既包括老街道的檔口,也涵蓋和平示威、天水圍居民用粉筆在地上請願等政治議題。而其他藝術家的表述方式更是涵蓋了漫畫、戲劇,甚至行為藝術。其中,“天星碼頭”事件,對香港藝術家們而言,更是一次無比煽動的“點火”。他們渴望在越來越萎縮的創作空間裡,刺激由矛盾而產生的創作慾望,更要刺激香港社會的情緒興奮點。”(原文摘自「南方都市報」)

註:原文摘自「南方都市报」在「深港周末」的網上版
http://epaper.nddaily.com/E/html/2008-04/19/content_444142.htm
日期:[ 2008年4月19日 ] 版次:[ SD12 ] 版名:[ 深港周末 ] 稿源:[南方都市报]
採寫記者陳昀

圖:展出作品《心願》天水圍的訴求

「消失是香港的頻率,無法繞道」(註)

在上週我接受了《南方都市報》的採訪,之後報導就以《消失是香港的頻率,無法繞道》為題在上週六發表了。該報採寫記者陳昀以域外人的身份去了解香港藝術家在變遷中的香港的社會角色。看過陳昀的文章後,我被她的洞察力及表述手法感動了。就決定在這網誌上引述這篇文章。而該報攝影記者王子榮在原文上的一幅《用放大鏡去觀察每一個元素》的照片頗有心思(圖)。在放大鏡上呈現的模糊影像似乎要說明「用心去領會文化」要比「用放大了的眼睛去看」清晰得多。在此再次多謝兩位有心人的高水平圖文報導。

原文分了幾個小標題,我就選了三個小標題作三次的獨立引述,亦解決了篇幅過長的問題。然而,要一氣呵成,窺其全貌,就非要閱讀原文不可了。

註:原文摘自「南方都市报」在「深港周末」的網上版
http://epaper.nddaily.com/E/html/2008-04/19/content_444142.htm
日期:[ 2008年4月19日 ] 版次:[ SD12 ] 版名:[ 深港周末 ] 稿源:[南方都市报]
採寫記者陳昀、攝影記者王子榮

圖:「南方都市報」攝影記者王子榮攝

舊區「曬衫架」的魅力

在油麻地上海街一帶進行「攝影工作坊」時,很自然地被那些「曬衫架」所吸引。除了它的鄰里生活意義(註)外,它的線條框架不規則地懸掛在外牆上,錯落有緻,多少帶點超現實的視覺效果。

註:請看文章《舊區「曬衫架」的鄰里生活意義

圖:《曬衫架》之二

Tuesday, April 22, 2008

「街頭攝影與通識教育」講座的補充

在《香港風情 - 筆跡下、光影中》展覽中的「街頭攝影與通識教育」講座裏,我並沒有具體地講述如何從「街頭攝影」實踐「通識教育」。幸好遇到有心人 Elsie 在講座後問及有關具體的實踐方法,Elsie 亦在今天的「星島日報 - 家長版」上發表了有關的文章。我在此引述 Elsie 在文章上記錄有關我對「具體實踐」的一些建議,亦藉此為「街頭攝影與通識教育」講座補充了內容。在此多謝 Elsie 的文章。

   “要認識一個地方的文化,只要走到街頭,便隨處可見,而街頭攝影正正在一瞬間將真實記錄下來,所拍下的人情物態都可以作為通識教育的題材。”

  “拍攝的素材俯拾皆是,建議青少年不妨從街頭一些有趣的東西拍起,例如可以是街上的小貓、小狗;或是趁節日拍攝慶祝情況;亦可到自己居住地區和以外的地方拍攝。師長可首先讓青少年分享他們對所拍影像的感受,並進而引導他們作出反思,例如為何自己的社區與其他地區有所分別、為何節日有那些慶典等。” 

“這是一種「漏斗式」的學習方法,即從生活上廣泛的客觀現象中,讓青少年抽取其中感興趣的部分,然後進行延伸活動,搜集資料深入探討議題,從而轉化為知識。至於師長的角色,則是提出種種思考的引子:「師長最重要是讓子女和學生學會學習,只要他們懂得分層次思考問題,亦自然能逐一解決問題,教育講解難能力,這正是『problem solving』的技巧,終生受用。”

  “攝影可以反映出社會議題,例如早前有攝影師為老人拍攝平安照、為嘉咸街受重建影響的街坊拍照留影,這正正帶出了社會禁忌、老人問題、社區重建等事項,亦是通識教育會討論的議題;其實攝影也可以是一種認識社會議題的媒介,通過拍攝出種種民生情況,體會到對家人、社會以至弱勢社群的關懷,從中探討社會時事,激發對周遭事物的關心。”(摘自 Elise 原文)(註)  

註:摘自2008年4月22日「星島日報 - 家長版」之「攝影記錄社會現象 引申探討通識議題」Elise 陳 http://singtao.com/yesterday/edu/octopus/0422go05.html

圖:《Elsie喜歡攝影的女兒》攝於「實戰」期間。

Monday, April 21, 2008

全球針孔攝影日

什麼是全球針孔攝影日?
這是一個慶祝和促進針孔攝影藝術的國際盛會。 在這獨特的一天,發人鼓勵世界各地的人們從高科技世界生活之中抽出一點時間來參加這個簡單的針孔攝影行動。在這個歷史性的攝影過程中,分享參與者的願景,並協助散佈針孔攝影的獨特美感。

何時是全球針孔攝影日?
全球針孔攝影日是在每年4月最後的週日舉行。今年將會石2008年4月27日,這週日舉行。 詳情可進入這網站查看 http://www.pinholeday.org/org/

我也為自己準備了一個針孔鏡頭,可以安裝在我的 Linhof Supertechnica 4x5 機身之上拍攝。


圖:《我的針孔鏡頭》

藝術可以是什麼?

朋友問:「藝術是什麼?」
我答:「這問題似乎有點不合時宜了。現在更多人會問“藝術可以是什麼?”」

這個問題一下子將「藝術」原來已是模糊的定義變得更模糊了,「藝術」的主導地位亦變成了被引導的角色。當然這種說法也許會為藝術界的某些朋友帶來不安。然而,從求知的角度看,將問了幾個世紀的問題「反主為客」地來發問,也許會有所啟發。

帶出這個問題的背後原因也許是基於不同的立場與見解。而我認為在社會文化及資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今天,當代藝術的發展已超越了原有的藝術定義之所及。跨媒體、跨主義、跨地域、跨時空的藝術創作比比皆是。也許藝評家及藝術哲學家們已追不上當代藝術發展的步伐,當開始掌握了後現代藝術的脈搏,又來一個「後現代藝術之後」的爭辯。

不管基於什麼立場來理解「藝術可以是什麼?」,這個問題卻暗示了當代是藝術創作最自由的年代,皆因藝術定義的框架給解開了。然而,當今還有很多自設框架的藝術工作者,墨守成規、劃地為牢地「創作」。這點在攝影圈內亦屢見不鮮。除了「自設的框架」之外,餘下來的就只有「時間」這個框架了。

攝影的特別之處在於她的記實性與當下性(時間性),她似乎是少數能「駕御」時間的藝術媒體。然而,藝術家一生的創作如何能夠駕御時間的沖洗而流芳百世,這似乎就是「藝術可以是什麼?」的關鍵所在。

圖:《框架》

Sunday, April 20, 2008

延續

經過了一天的風雨,陽光再次出來,似乎是要為今天開始的工作坊作品展添點靈光。今天的交流會由下午二時直到旁晚六時半才結速。各位工作坊朋友的求知態度令人佩服。為了延續這種精神,所有參加工作坊的朋友都被邀請進入這網誌上的「攝影工作坊」(註)。工作坊的朋友可以在那裏繼續交流、分享及討論。

註:如未收到邀請電郵的朋友,請發電郵給我。bendick.photo@gmail.com

圖:《靈光》

市景

有朋友決心要投考英國皇家攝影學會ARPS銜,要我給他一些建議。其實我也沒有投考的經驗,我的ARPS銜是因為我的專業攝影資格而免試獲得的。

ARPS銜要求以十五幅攝影作品顯示投考人的攝影技術水平。這包括了:構圖、光源、器材等的適當配合及應用。我建議他以香港市景為主題,市景包括了人,物,建築。為了考驗他的攝影技術及器材應用,我亦建議他在不同的時間及天氣中拍攝。今天下著大雨,正是拍攝市景的好時候。

圖:《雨中市景》

Saturday, April 19, 2008

三號強風信號下的《市集人味》

今天出門時天文台正在懸掛一號強風信號,天正下著微雨。約了「光影作用」及幾位熱心的攝影朋友在「海運冰室」集合,為今天的《嘉咸街 - 市集人味》互動攝影行動作熱身。很高興今天並沒有成員缺席。

雨沒有停。分配了工作後便從嘉咸街南開始拍攝攤檔。進展十分順利。中途回到「近記麵店」 基地輸出照片時,收音機播出了三號強風信號。

雨仍在下。繼續向北進發,沿途遇到很多熱心的檔主,工作就更順了。

雨明顯地大了。與幾位影友走進「永和」跟老板談近況,影友們亦趁機拍點心水小品,當然也小不了與老板及老板娘來過大合照。

雨下得比我們更喜悅。索性再回到基地輸出照片。收音機播出了澳門已掛了八號烈風信號!然而,香港仍然是三號強風信號。

雨下得越來越寫意。是下午二時了,我們決定「追」吃午餐,吃了個「二十蚊有找」的「過時」午餐。滿足了肚老爺後,再回到基地。天變得越來越暗。決定將所有照片送贈給各小販後便離場。

仍然是三號強風信號。能夠與一班熱心的影友在那麼惡劣的環景中並肩「作戰」,是我的榮幸!

下週六再回來完成未完成的攤檔。

圖:《雨中的市集人味》

卸展、佈展

我們在《香港風情 - 筆跡下、光影中》展覽的部分在今天結速。然而,從這週日開始至四月二十七日是參與工作坊的朋友的作品展。

今天卸展後,馬上又為工作坊的朋友佈展。沒想到朋友們能夠在街頭發掘出那麼多的題材,為這個時代的面貌作了有力的見証。我被他(她)們的誠意感動了。

這週日下午二時將會舉行一個開幕式及工作坊交流會,到時將會有數十位朋友分享他(她)們的街頭作畫及攝影的體會。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學習機會。

圖:《作品》

Thursday, April 17, 2008

「取」的滿足、「捨」的喜悅

這週六對我及幾位相熟的攝影朋友來說將會是十分有意義的一天,我們發了一個名為《嘉咸街 - 市集人味》的互動攝影行動(註)。故名思議,地點是中環的「嘉咸街」露天市集。而拍攝的對像就是市集的小販、貨品、攤檔、生財工具、招牌、等等。我們還得到佳能香港有限公司借出照片打印機及贊助數百張打印相紙,讓我們能夠即場打印照片回贈給小販們。

去年帶了大底相機為兩間位於該區的老店拍攝黑白照片特輯,事後回贈照片給他們時順道探訪「嘉咸街」。當時曾有一些小販抱怨地對我說:「拍我們照片的人多,回贈照片給我們的人卻極少!」因此我們就特別安排了這一次即場打印照片回贈的工作。其實這都不是最有意義的,我認為能夠記錄一個即將改變卻仍然活著的舊社區,並與其發生互動關係,才是意義的所在。

還記得多年前首次遊新彊,在「高昌故城」外為一對賣紀念品的母女拍了幾張照片,當時忘記了抄下她們的郵遞地址,之後為照片寫了一段文章在雜誌上發表。一年後遊絲綢之路重訪「高昌故城」,那對母女還在那兒賣那些紀念品,我馬上走到她們的面前,將我當年為她們拍的照片及那本雜誌交給她們,當時大家有說不出的喜悅!

有些人衹追求「取」的滿足,卻忽略了「捨」的喜悅。我期望這一次《嘉咸街 - 市集人味》會是一個既「滿足」且「喜悅」的互動攝影行動。

註:http://www.hkmemory.net/portal/
圖:《滿足》攝於高昌故城

Wednesday, April 16, 2008

「好奇」與「創作」

好友問我幾個問題,讓我嘗試在這裏回應,希望能收抛磚引玉之效。
1)「創作」是否由「好奇」而來?
我認為創作是源於藝術家的心境。心境以藝術家的內涵修養為依歸,是對當下的感受投入情感與想像的心理反應。能否對某事某物產生好奇,乃取決於藝術家的內涵與修養。藝術家觸景而生情,可以是因為對實景產生好奇而被其吸引,以至投入情感。亦可以是一種近似禪家「頓悟」的直接情感投射,這就不是好奇與不好奇的事了。然而,藝術家亦可因情而生景,這是對潛藏於心內事物的思憶而想像出來的虛(幻)景,或是融情入景,那就與好奇無關了。「觸景生情」與「因情生景」都是創作的「心境」。「好奇」可以是「觸景生情」的誘因。而創作卻不一定要依賴於「好奇」。
2)我為什麼要創作?
創作就是為了表述我的心境。
3)我怎樣創作?
「觸景生情」與「因情生景」都是我的創作途徑。然而,情到迷時再也分不出是虛還是實了。
而「攝影」則是完成創作的主要技巧。

圖:《煙水》攝於廣東。

就讓氣氛觸動靈感吧!

在元朗的一間老字號麵店吃麵的時候,看到掛在牆上的月曆在4月4日及4月28日都被劃了一圈及寫上「休息」兩字。我明白4月4日是清明節,所以老字號麵店要休息一天。然而4月28日又是為什麼要休息一天呢?莫非就是舊曆3月23日「天后誕」?馬上問店員:「4月28日是否就是「天后誕」?」店員答:「對,正是「天后誕」。」

雖然今年的「天后誕」是在星期一,相信一如過往,遊人並不會因此而減少。巡遊慶祝是「天后誕」的主要活動,而元朗的「天后誕」巡遊則是最著名且規模最大的。

多年來我走進巡遊隊伍中拍攝,拍攝的題材都是千編一律的舞龍舞獅。然而,我卻在去年以觀眾及打鑼鼓的人物為主要的拍攝對像,我認為他們才是重要的,沒有他們的參與,那會有熱鬧的氣氛?

至於今年我以什麼為主要的拍攝對像呢?我並沒有考慮。
就讓現場的氣氛觸動我的靈感吧!

圖:《鑼鼓手》

Tuesday, April 15, 2008

舊區「曬衫架」的鄰里生活意義

兩週前的一個週未我與攝影好友到深水埗舊區採風。那兒有不少幢六層高的舊樓已被查封。原來是房協與市區重建局在2002年12月合作推動的市區重建計劃(註一)。當天早上就有受影響的舊區街坊、關注組及藝術家等數十人,在青山道昌華街的一幢舊樓外做了一些應該做或可以做的事情,他們用彩色的膠條紙造成一朵鮮花貼在該幢已被查封的舊樓外的行人路及部分店舖的鐵閘上。他們希望因此「開花」而有所「結果」。

我在「大隊」還沒有出現之前,就在這舊區遊走了一會,竟找到一些兒時所見的「生活用品」,就是那些「曬衫架」(圖)。那些「曬衫架」曾幾何時是與對戶溝通最有較的橋樑,也是曬白菜乾的理想場所。然而在市區重建後,這些鄰里生活都必定煙消雲散了。

註一:深水埗青山道/昌華街市區重建項http://www.hkhs.com/urp/ch/announcement/k20.htm

圖:《曬衫架》

Sunday, April 13, 2008

專業相機的攝影造藝

昨天與加拿大的朋友在電腦視像裏談了兩個多小時。其中談到「擁有高級攝影器材不就等於不需要在攝影技術及創作上下工夫」的話題上。這似乎是個很明顯的道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可以見到不少否定這個道理的事實。在香港,有條件擁有一部高級專業相機的大有人在,他們各有不同的目的。有些朋友卻誤以為手中有一部頂級的專業相機,攝影造藝就自然勝人一籌。然而,我不會否定一部頂級專業相機有能力為它的主人增添幾分自信及顏面的事實。

不知不覺之中,我就將話題扯到古代「武林高手」的討論之中。武藝高強的可以寡敵眾,內功深厚的能一葦擋千刀。然而,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武林高手」卻敵不過槍林,更擋不住彈雨。事實上科技是可以超越人的能力,而人的能力亦因為科技而有所提升。

一下子又將「擁有一部頂級專業相機,攝影造藝就自然勝人一籌。」這句話扯回來。高科技的頂級專業相機將會設有一個「影像識別比較合成器Image Recognizer- Comparator -Syntheticator」(簡稱 IRCS)。每當它的主人按下快門,一個原始影像 Raw Image(簡稱RI)便會被IRCS接收,IRCS就會根據RI的特性(distinctive character)從內置可更新的「大師作品Master Pieces」(簡稱 MP data-bank)資料庫中選出較為接近的幾個大師級影像作為樣板,並從內置可更新的「影像元素 Image Elements」(簡稱 IE image-bank)資料庫中選出與樣板相對應而RI並沒有的「影像元素」,再經過IRCS合成幾幅「侯選影像 Candidate Images」(簡稱 CI)讓它的主人作最後選擇或全收之用。相信當這一部高科技的頂級專業相機面世之後,擁有它的主人其攝影「造藝」就好像擁有槍炮子彈一樣勝人一籌了。

當然,到那個時候猴子也可以成為攝影大師了!

Saturday, April 12, 2008

「主觀、客觀」與「感性、理性」

五天前飛往北京,為一所生態農場當生產技術顧問,一下子又脫離了藝術的空間回到科技的世界,那種來自「感性」與「理性」的矛盾所產生的心理與思想上的失衡,原本已在三個多小時的空中旅程中回復平靜,卻又在公路上被八達嶺群山上盛放的桃花再度奪去理性。 沒想到是那麼的美!可惜不能在公路上停下來。

在這幾天裏「理性」支配了我的全部,這樣才能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中替人家找出改善的空間。然而這裏就帶出了「主觀」處事與「客觀」處事的道理。「主觀」處事往往看不見事情的全貌,以自我為中心,卻背負了不少盲點。「客觀」處事雖然可能看見事情的全貌,卻因缺乏對內情的了解,而作出了錯誤的判斷。在這意義上,處事似乎與藝術創作有點相同之處。藝術的意義不就是用藝術家的「主觀」創作來觸動觀眾的「客觀」領會所產生出來的嗎?

從「主觀、客觀」引申到「感性、理性」,似乎道理都是一樣。分別也許就在於是同時持兩種立場處事,還是分別以兩種態度創作。

理性的工作轉眼即逝,回到香港卻彷如隔世。

圖:《松江山》攝於農場宿舍門前。

Tuesday, April 8, 2008

出門

因事出門至週六,不能上載文章,見諒!

Monday, April 7, 2008

軟件

在上週未的講座及工作坊裏,有朋友想知道我使用的黑白濾鏡及改善雜訊的軟件是什麼。現在才有空回覆,請見諒!

請到以下網站尋找:

1) 改善雜訊軟件: Noiseware Professional Plug-in 我用的是 v2.0,現在己有v4.1.1版了。

http://www.imagenomic.com/download.aspx

2) 黑白濾鏡軟件:BW Workflow Pro v1.5

http://www.fredmiranda.com/DBWpro/

Sunday, April 6, 2008

攝影語言 之「曝光補償」

「曝光補償」在技術層面上的解釋是將「自動曝光」作出修改,以達到攝影對畫面的平均亮度的要求。在沒有作出「曝光補償」時,「自動曝光」會按照「中灰色」作為畫面的平均亮度標準來曝光 (註一)。當畫面的內容有著不同反光程度(即黑、灰、白)及面積大小平均的物體時,一般以「自動曝光」拍攝出來的照片的明暗效果會接近現場的明暗效果。而當畫面的內容偏重於黑色或較多黑暗物體時,以「自動曝光」拍攝出來的黑色或黑暗物體就變成灰色或灰暗。反之偏重白色或較多明亮物體的畫面亦會變成灰色或灰暗。要拍攝出來的照片的明暗效果接近現場的明暗效果時,就要作「曝光補償」。一般的照相機設有「曝光補償」功能,簡稱是「加減掣」(註二)。要偏重於黑色或較多黑暗物體的畫面在照片上出現接近現場效果時,就要減少曝光。做法就是按「加減掣」到「-」的方向,而減多少就視乎黑暗物體的面積大小而定,可先減 1 級或 1.5 級作為嘗試。而在較多明亮物體的情況下就要增加曝光。

在表述層面上,「曝光補償」可以在照片上還完、加強或改變現場的明暗效果所造成的氣氛來迎合攝影的表述意途。

註一:「中灰色」即衹有18% 反光的灰色。
註二:「加減掣」的簡稱是在今天從「工作坊」的學員學到的,相信日後會取代「曝光補償」成為新一代的攝影語言。「加減掣」的符號就是「+/-」。

Saturday, April 5, 2008

攝影講座

今天在《香港風情》展覽的攝影講座中以《街頭攝影與通識教育》為講題接近三個小時,超過了原定的兩個小時。感激參與講座的來賓及各位朋友,感激他們對攝影與教育的興趣。

今天要探討的講題包括三個問題:「何謂街頭攝影?」、「何謂通識教育?」、與及「兩的關係是什麼?」。因時間關係,初步了解了現場的反應後便主力在「何謂街頭攝影?」的問題上進行講座。很感激現場的朋友的積極提問及交換意見,作為講亦從中獲益不少。遺憾的是沒有時間與在座的朋友分享「攝影語言」及「攝影文化」之我見。講座之後接受一位有心的記者訪問時補充了一些具體的通識教育問題。也許日後再在網上寫文章補充這些問題吧。

明天是相關的工作坊,希望在「實戰」之中再與參與的朋友分享我的經驗。

再者:在講座中提到「關山月美術館」,有興趣參觀展覽的朋友可到以下網址留意展覽消息。我建議每隔一兩週便看一次預展消息,因為此館的換展次數比香港的多。http://www.gsyart.com/
從香港的落馬州過境轉乘 4 號地鐵到少年宮終點站 B 出口,請參考以下地圖 http://www.gsyart.com/kaiintro.asp 美術館不收門票,逢週一休館。地鐵站附近是新建的深圳書城,可消磨半天的時間。

圖:《下了崗的石礦工人》攝於「鯉魚門」。曾在今天的講座中分享。

Friday, April 4, 2008

沒有靈氣的古塔

今天是清明節,也是兒童節,有三天的長假期。大清早約了朋友到天水圍西鐵站見面,天水圍西鐵站的背後便是香港唯一的古塔「聚星樓」。已有超過六百年的歷史,於2001年12月14日被列為法定古蹟。我在二十多年前曾到此一遊,從屏廈路下車沿著河旁小徑步行15分鐘左右才到達。當年「聚星樓」一帶都是農田,天水圍還是圍頭沼澤地。據說建塔時塔高七層,為七級浮屠的意思,後被台風毀了四層,乘下現在的三層。雖然衹有三層,在當年卻是一個從遠處都可以看見的地標。今天的「聚星樓」被四周的屏風式建築物、昇高了的路面及高架的西鐵站重重包圍著,而一些新建的平房,廠房及燒烤場則貼近得不能再近了。古塔的靈氣不單止是來自塔本身的功德,四周的風水佈局亦是關鍵所在。今天所見的「聚星樓」既無靈氣,也擋不了剎。難怪今天的天水圍‧‧‧


圖:《別了肉身》攝於泰國

Thursday, April 3, 2008

舊樓、重建

今天到深水辦事,事後沿青山道行經福華街、福榮街,見有兩座頗大的舊樓還有住客,似乎還未受重建影響。心想:「重建還是遲早的事。」馬上回過頭,拿起相機拍下兩張。繼續沿青山道走,轉過彎後便到了昌華街,一幢已被政府封了樓的建築物就出現在眼前,建築物的外牆除了掛上了反對清拆的橫額之外,每扇窗都被貼上「X」形的「牛皮膠紙」,相信是原居民用來表達「不願遷出」的心聲。當我拿起相機拍照時才發現有一名人民公僕正在把守著「要塞」,正好為這幅「遷」的照片作了一個清晰的交代。再走到長發街又見到另一幢被封的舊樓,佈局跟昌華街的同出一轍。再拿起相機拍下情況。

在這週日早上一些街坊與藝街家會在該處有活動。我亦會到場拍攝。

圖:《昌華街舊樓》

Wednesday, April 2, 2008

黑白情懷

畫家前輩來電,談及攝影前輩所推祟的黑白攝影。攝影前輩堅持使用黑白菲林(膠卷)拍攝以及傳統黑白相紙製作,然而畫家前輩卻認為祇要作品是一張黑白照片,誰管它是數位攝影製作還是傳統黑白攝影製作。

我認同畫家前輩的看法。當一件完成的作品展示在觀眾面前時,作品的製作過程已不再重要,觀眾衹會從作品之中感受那意味深長的形式。我亦了解攝影前輩因嚮往創作過程的樂趣而有所堅持。然而,因為堅持於某類創作過程而局限了創作的自由,那就有點兒短見了。

在數位攝影正在發展得如火如荼之際,要以傳統黑白攝影作為創作手段,單靠「嚮往創作過程的樂趣」是沒有說服力的,亦不會站得住腳。我認為,將傳統黑白攝影的獨有「個性」在作品中恰當地表現出來才是必要的。否則洗放出來的黑白照片與數位輸出來的黑白照片在外觀上並沒有顯注的分別,又怎能說服觀眾接受傳統黑白攝影有特別之處呢?結果就像某傳統畫家以「acrylic paint 混水墨」作畫的結果一樣。(註一)

以我的經驗,黑白攝影優越於數位攝影的獨有「個性」可以從以下兩點發揮出來。
1) 利用黑白菲林(膠卷)的微粒加強作品的視覺效果及質感。「極度放大」及「迫沖」均可以突顯菲林的微粒效果。
2) 黑白菲林可以應付光差範圍(dynamic range)極大的現場。在正常程況之下黑白菲林可以應付 7 級光差,而在「顯影減時」的調控下可以應付額外 3 級,即 10 級光差範圍。然而,一般數位135mm 單鏡反光相機(DSLR)衹可以應付 8 至 9 級光差,且在極限時出現明顯的雜訊(noise)。(註二)

註一:出自文章《我看不懂,與他無關
註二:數位135mm 單鏡反光相機光差範圍(dynamic range)測試報告:
Nikon D3: http://luminous-landscape.com/forum/index.php?showtopic=21507
Canon 5D: http://www.butzi.net/articles/eos-5drange.htm

圖:《樂也如魚》攝於香港公園

Tuesday, April 1, 2008

「愚人節」的考驗

今天是「愚人節」。「愚人節」的由來據聞是源於16世紀中期法國的曆法改革,改革是要將當時每年的首日由4月1日改為1月1日。但守舊派人士仍然堅持以4月1日作為新年慶祝。在4月1日那天,改革派人士便向守舊派人士發出假的宴會邀請及贈送假的禮物,藉此愚弄他們,並稱受騙的守舊派人士為「四月笨蛋」。

作為國際城市的香港早在殖民地時代已從西方傳入了「愚人節」。然而,香港的官方財政年度卻跟隨16世紀中期法國的舊曆法,以4月1日為年度的開始。因此在香港渡過「愚人節」是特別有意思的。

依我的愚見,「愚人節」是一個考驗智慧的日子,智慧往往就是從愚弄別人或被別人愚弄的時候衍生出來的。「愚人節」亦是一個考驗EQ的日子,看看誰被別人愚弄後還能保持風度。能在「愚人節」中磨練成長,不竟也是一種福氣。

圖:《你看不見我》攝於湖南王村「芙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