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31, 2010

告別 2010


又再次走到一年的盡頭,往事如煙,值得回憶的或是還能記住的會有多少?

在腦海裡尋找往事就像是要把多年來貼過的每一張揮春的內容依次地翻讀出來。怎能算得清楚...

只可以說過往的一年是極為波濤洶湧的一年,也是極少創作的一年。

期待明年能夠享受平靜並可專心地創作!

圖:《門神交斑》

Thursday, December 30, 2010

誘人的影子

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戀上了影子,尤其是投在牆上的影子分外動人。曾幾何時拍下了兩輯套相《放大了的影子》及《牆上的日落》,都是日落時分的柔和光線投射出來的效果,都是在記錄著時光的流逝、景物的飄移...

在新居裡也有一面向西的牆,每逢睛天的黃昏,夕陽餘暉便在牆上任意地描繪,為簡陃的居所添上無限的動態...

拍攝人像的理想光源是從北面天幕反射進來的散射光,光質雖柔和卻沒有明顯的方向性,投下來的影子鬆散沒有一點性格。然而,夕陽餘暉所散發出來的直射光線柔中帶剛,投射出來的影子虛中有實,若隱若現,誘人幻想,是以影子作為主題的首選光源。

圖:《欄柵》

Wednesday, December 29, 2010

一切憑心

朋友甲問:「寫作憑甚麼?」
朋友乙說:「寫作憑紙筆墨。」
朋友丙說:「寫作憑文采。」
朋友丁說:「寫作憑心。」

朋友甲又問:「拍攝憑甚麼?」
朋友乙說:「拍攝憑器材。」
朋友丙說:「拍攝憑技巧。」
朋友丁說:「拍攝也憑心。」

朋友甲又再問:「藝術憑甚麼?」
朋友乙說:「藝術憑??」
朋友丙說:「藝術憑???」
朋友丁說:「藝術亦是憑心。」

圖:「創作鍵盤」

Tuesday, December 28, 2010

華洋陋習

在網上的搜尋欄內打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便搜出了近百頁的清單。其中一篇有關陳毅與兄長陳盂熙及學生們在1919年6月到上海之行的一段回憶頗有啟發性:「……一到外灘,公園門口木牌子〝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字體赫然在目,真使我們感到莫大的侮辱。有一位同學主張砸掉木牌,仲弘(即陳毅)說:〝這不是砸掉木牌就能解決的問題。〞」(見《人民的忠誠戰士──緬懷陳毅同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不想被外國人侮辱,必先要自強。而自強不就是如李小龍般在電影【精武門】中砸掉人家的木牌便是。要人家尊重自己,必先懂得尊重自己。

小時候,不曉得為什麼華人一定要進入洋人的公園,要玩洋人的玩意,要穿洋服,吃洋餐,喝洋酒...

長大了,才曉得人家的現代文明比我國的古文明要來得先進,要學習人家的思維,以人家之長補自家之短...然而,自家的劣根性不改而去套用人家之長,其後果不見得就會進步。

香港是華洋陋習共冶一爐的地方,在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假日到一些所謂以現代管理手法經營的茶樓酒家「飲茶」,先在門前取篇號紙輪候入座。本來那是一種頗為開明的入座安排,然而,卻經常見到一些「熟客」不需要「取號輪候」,便可大搖大擺地入座。

怎不教人聯想到狗隻的行為呢!

圖:《困著的噴泉》

Monday, December 27, 2010

波蘿油文化

國內有不少港式茶餐廳,猶以廣東一帶為甚,因為經常有港人來往廣東,在表面上它與香港的茶餐廳並無大的分別,西冷紅茶、香濃咖啡、熱鴛鴦、波蘿油、西多士、蛋撻、等等都有,卻欠缺了那份道地的港式茶餐廳文化。

例如國產港式茶餐廳往往先用微波爐將波蘿包「叮」得熱騰騰,然後放入牛油塊,當國產波蘿油送到客人面前時,牛油塊早已溶化並被波蘿包完全吸收了,接下來就只有油浸麵包的口感,完全沒有那種咀嚼冰冷牛油塊的獨特感覺。

又例如內地同胞每每在國產港式茶餐廳內喝奶茶或咖啡時都會以調羹來附助飲用。

文化的融會不在於表面的抄襲,而是在生活體驗中的領會。港人喝紅酒一如國產波蘿油,都是文化抄襲的例子...

圖:《原裝正版波蘿包》

Sunday, December 26, 2010

聖誕樹

兒時,家家戶戶總會在家裡佈置聖誕樹,還記得某年的聖誕節。我家不知從那兒搬來一株松樹,放在己經沒有多少空間的廳子裡被粉飾成為聖誕樹。那株松樹的香氣至今還在腦子裡散發著...

對小孩子與信徒來說,聖誕節無疑是一個歡樂的日子。然而,隨著小孩的出生率下降,有小孩子的香港家庭順應而減少,因此,在家裡佈置聖誕樹的風氣已是不及當年。幸好,香港不少商場及大廈均佈置了彩色繽紛的聖誕樹,小孩子們還是可以在聖誕樹下歡渡聖誕的!

...虔誠的信徒是否也在減少?聖誕節是否不再那麼地歡樂?

圖:《在裝飾球裡看聖誕》

Saturday, December 25, 2010

心中的伯利恒

平安夜的下午,在深圳的公路上向著福田口岸進發,往南方駛去的車輛比平日多。車走進了深圳的鬧市,交通開始堵塞,心情亦有點焦躁...

想起了聖經馬太福音記載基督在降生的時候、有幾位博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找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基督,在金星引領之下走到猶太的伯利恒,在馬槽裡朝拜聖嬰基督...當年,東方三博士在尋找聖嬰基督時的心情想必比我焦躁百倍。

二千多年的光景閃眼而過,最後,我還是在日落之前回到「東方的伯利恒」,一家團聚。

祝願因大雪被困在歐洲各機場的遊子們能夠早日回到他們心中的伯利恒與心愛的人團聚!

圖:《星光引路》

聖誕節








Merry Christmas!

Wednesday, December 22, 2010

卷首語

忙過了一週,終於把【尋找香港攝影文化】專輯第一輯的稿件送交社長手上,本以為可以休筆一段日子,誰知道社長要求我為專輯寫一篇「卷首語」,還是答應了下來。現將「卷首語」原文率先在此發表。

『 計劃出版《尋找香港攝影文化》專輯是去年十一月與社長會面後的結果。當時,社長細心地聆聽我詳述專輯的內容後,隨即便落實了出版《尋找香港攝影文化》專輯的決定,並在當下將籌辦專輯的重任委託與我,要求在一個月內完成初稿,在二零一一年一月發行。社長為攝影文化的貢獻與熱誠由此可見一斑。

當代攝影文化的形勢猶如百川交集、澎湃洶湧,就連在內裡站穩腳步也是一種挑戰,要推動它簡直就是妄想。因此,《尋找香港攝影文化》專輯的籌備工作都是以客觀開放的態度進行,感覺有點像玩激流漂浮,刺激之餘卻又擔心翻艇,一直都是戰戰兢兢地進行,直至提交了初稿給社長之後才鬆了一口氣。

在籌備專輯期間,適逢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了一個名為兩岸四地的【當代攝影發展與現況】研討會,演講嘉賓中有來自國內、臺灣、澳門及香港的學者、攝影家及藝術工作者。研討會中的講者剖析了各方的攝影活動形勢,為籌備專輯事宜提供了參考價值。

國內的當代攝影發展與現況似乎都以社會批判為主流,流露出改革民生的強烈訴求。台灣經歷了從「傳統攝影」轉向「概念攝影」的發展過程後,當代的攝影工作者正在為欠缺展示及發表的空間而煩惱。澳門的攝影文化孕育於開埠之初的外國攝影家的紀錄性作品。然而,發展至今卻仍被庸俗的「沙龍攝影」所壟斷,還是要靠著居澳的外國人來推動攝影的發展。香港則標榜著新一代的學院派,試圖以西方視野探討社會問題。

事實上,年青的學院派只是香港攝影文化的小部分。香港攝影文化的演變與發展有賴每一位使用拍攝器材及觀賞攝影作品的普羅大眾,攝影大師也需要有追隨者才能成主流。

參與第一期專輯的九位作者之中有來自攝影學會的朋友、藝術家、設計師、攝影老師、男的、女的、年長的、年青的、學院派的、業餘的,從每位作者對香港攝影文化的表述與其個人攝影作品看來,不難否認香港攝影文化是多姿多采也是難以捉摸的。

在此謹感謝每一位在攝影文化激流中擊退駭浪的達人!


編輯及藝術顧問

梁萬斯
寫於 冬至 凌晨 』

圖:《最後五分鐘》

Sunday, December 12, 2010

漆黑中回望

在香港藝術館展出的【羅浮宮雕塑全接觸藝術教育展】的預展內派發了一些紀念品,其中是一幅膠框眼鏡,鏡片被兩片印上疑似 Venus de Milo 眼睛的不透光膠膜替代。拿到手上便急不及待地戴上一試,在漆黑中回望公元前兩世紀的光景...可惜公元前兩世紀的古希臘與我並沒有產生共鳴!

今天才有機會欣賞港產電影《歲月神偷》,《歲月神偷》將光陰比喻為偷走個人身邊諸多美好事物的小偷。多少的情節勾起了不少的童年往事...慶幸我的童年遭遇還是快樂的!

也許我就祇能與數十年前的光景產生共嗚...

人生也就衹有那麼的數十年,要與古人異域神交也許祇有依靠想象力...



圖:《想象》

Saturday, December 11, 2010

禮儀的教育

週四晚上,出席在香港藝術館舉辦的【羅浮宮雕塑全接觸藝術教育展】的開幕典禮。請柬上寫著服飾:商務服 (Dress Code: Business Attire)。於是便穿了一身「商務服」到場。

進場後,發現大半以上的「嘉賓」都以「閒服」赴會,在記者欄內穿的更是「牛記笠記」,心想:「把他們困在欄內是活該的!」。那些不懂得禮儀的在破壞氣氛之餘,更不懂得尊重主人家!香港的所謂文化藝術界給來自巴黎羅浮宮博物館藝術教育部主管一個那麼的印象,實在是羞家。

也許香港的文化藝術界需要的不是一個「西九文化區」,而是需要接受禮儀的教育!




圖:《Venus de Milo》

Tuesday, December 7, 2010

地獄天使

得高人教路,

吃韓國勁辣拉麵時,

在弄開了的麵上加上一片奶酪,

待奶酪溶化後,

再拌麵吃。

真是另有一番滋味!

我為麵改名為「地獄天使」。






圖:《拉麵》

Monday, December 6, 2010

兩岸四地研討會

昨天,我到香港文化博物館旁聽【當代攝影發展與現況】研討會,進場時出示了記者証,被安排坐到前一點的地方。研討會由下午二時一直開到晚上七時才結束。

首先是幾位國內的學者演講,之後按次臺灣、澳門及本港的演講者。

國內的當代攝影發展與現況似乎都以社會批判為主流,流露出改革民生的強烈訴求。

台灣經歷了從傳統攝影轉為概念攝影的發展過程後,當代的攝影工作者正在為欠決展示及發表的空間而煩腦。

澳門的攝影文化孕育於開埠之初的外國攝影家的紀錄性作品。然而,發展至今卻正在被低俗的「沙龍攝影」所壟斷,仍是要靠著居澳的外國人來推動攝影的發展。

香港則標榜著學院派的新一代,試圖以西方視野探討社會問題。

圖:《論壇》

Sunday, December 5, 2010

投進牆裡去

黃昏、夕陽、殘光...

又在家裡的牆上顯示著它的餘暉。

使我陶醉的是那般柔情的光與影,

於是,

便情不自禁地把自己也投進牆裡去...







圖:《head and shoulder shot》shot with Canon S95 at P -2/3 stop

Monday, November 29, 2010

不透明的廣告

房地產廣告的重要性似乎要蓋過物業的實際存在意義,諷刺的是不少買家只是看地產廣告而不管背後的實況。

政府在最近推出的打擊炒樓風氣手段似乎有效。

「醫生」及「律師」終於買樓有望了!










圖:《不明朗的背後》

Sunday, November 28, 2010

排位

很久沒有跟畫家前輩吃早茶了,剛好那天早上要到他的畫室附近辦點事,便約了他到蓮姐的茶居碰面。

前輩在下月初於廣州畫院舉辦個展,邀我出席開幕式,我那天還要上斑,便婉拒了。

茶過幾泡後,前輩便扯到香港藝術界的「排位」話題上。說到一位香港畫家的軼事,「人家讓你上位,到大學作研討嘉賓,卻一言不發!」...「有一次找他合作展出,卻嫌棄其他幾位畫家級數不如,拂袖而去!」...「上次人家舉辦了一個當代畫家xx展,他沒有被邀,便彈劾人家小圈子活動。」...

看來「排位」也是一種藝術。



圖:《請君入座》

Saturday, November 27, 2010

那間茶餐廳

早上,打算送三冊【香港畫報】給印刷店的陳先生,是五月採訪《活字印刷》時還未對現的承諾。

走到街頭,見印刷店的捲閘還未拉起,便索性找一間茶餐廳坐下來等候。在長沙灣一帶茶餐廳多的是,偏偏就讓我走進了那間故友經常在早上購買新鮮出爐麵包的那間茶餐廳...

我從未「幫襯」過那間設於單邊舊唐樓的茶餐廳,在窄長的空間中擺設了兩排靠牆的「卡位」,還在中央添置了幾張四人桌,在只有十幾度的天氣之下竟然還開著空調、打著了風扇...

週六,在工廠區的街上行人稀少,在茶餐廳內的茶客就更少了。穿上傳統白色工作服的侍應都已過花甲,正在生意淡靜之時訴說往事...「幾個女游擊,圍著胸帶,穿著三角衭,便走到軍營向軍人取槍。軍人那敢不交出槍來...」;「在碼頭燒槍,子彈就射到萬金油的牆上...」;「我叔父有枝槍,都被她拿走...」

「奶茶伴著腿蛋包」的時光很快便過去了,離開茶餐廳的時候,香港還未光復呢!

圖:《奶茶伴光陰》photo taken on Canon S95

Monday, November 22, 2010

攝影文化

已忘記了與【中國香港新聞出版社】社長結交了多少個年頭,總是聚首的時候少,卻不知從那裡來的凝聚力?

心想:「總是要胡扯上一些共通點不成...」也許是因為我們的名字都以「萬」字開頭的原故,我們的友誼才得以維繫。

上週六約了他在一家茶餐廳早餐,大半年沒有碰面,他的風采依然。我們很快便進入了攝影文化的話題,我提出了探討香港攝影文化的想法,他的反應熱烈,一下子便釐訂了一個名為《香港攝影文化十二人》的季度專輯,明年一月開始發行以十六開本及六十八頁製作的第一期專輯。為了達到理想的質素,社長將此重任交托於我,從尋找香港攝影文化人、挑選作品、以至排版的工作都由我策動,而他則全力資助出版事宜。

問題是第一期專輯將在12月中截稿...

圖:《影展》photo taken on Canon S95 at "P" with -2/3 stop.

Sunday, November 21, 2010

再續《字緣》

今年的清明期間,在九龍的市集中遊走時結下了《字緣》,之後安排了採訪,有關圖文已在六月號的【香港畫報】中刊登,並佔了四頁篇幅。承諾了印刷店的陳先生夫婦送贈三冊【香港畫報】,卻遲遲未有空閒到報社取畫報...

直至昨天更新記者証的時候才從好友社長中獲悉「中國活字印刷術」已在11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0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 難得社長早於短缺的存貨中留下了幾冊給我向人家交代。

還記得,採訪當日曾向陳先生的接斑人陳小姐提出了一個與「中國活字印刷術」有關的藝術創作意念,那意念似乎在今天變得更有意義了!

今天,活字印刷又再充滿了我的腦子...

圖:《「字緣」出版了》
註:《字緣》一文曾於四月七日在此博客中發表。

Wednesday, November 17, 2010

對岸的霓虹

卸展當天的旁晚,走過尖東的海旁,天還未黑,對岸的霓虹燈已亮起來。

有點孤寂的感覺...









圖:《海旁》photo taken with Canon S95

Tuesday, November 16, 2010

《手語》之六

是與非,

誰能說得清?

對與錯,

誰也講不完!








圖:《是非》

Monday, November 15, 2010

《手語》之五


一生之中渴望擁有的事物實在多不勝數,

在擁有的那一刻往往會緊握雙手,

唯恐失去了它。

然而,

當那一刻過去以後,

雙手很快地又會為下一個目標而張開。




圖:《滿足》

Sunday, November 14, 2010

卸展

三天的聯展轉眼逝。

是回顧的時候了...

不少好友到場參觀指導,也在展場上認識了不少攝影前輩及朋友,展品《手語》亦獲得不少好評,有點兒感動...

感謝各方愛戴!

昨晚開展後與畫家好友走到廟街吃煲仔飯,在市集的氣氛及酒後的醉意的影響下論盡了影展、也論盡了影藝人生...

不亦樂乎!

...期待下一次展出的機會。

圖:《卸展》展品會將在 《Past Exhibitions 展覽回顧》 內存放。

《手語》之四

生命中有著無數的機遇,

好的、壞的;喜悅的、失望的…

然而,

最難受的還是等待結果的那一刻。

圖:《疇躇》

Sunday, November 7, 2010

準備就緒

趁著週末有空便趕怏完成下週五開始的《藝術攝影聯展》準備工作,結果還是要多番奔走才能把展品做到滿意。今天下午,雙手拿著六件20吋x 20吋裝上鏡架的作品,一口氣由深圳走到深水埗將展品付與策展人。 放下鏡架後才知雙手疲憊不堪...

我為這次展出的作品《手語》寫下了最簡短的創作概念:

〝手,會在你需要它的時候扶你一把,
也會在你不經意時出賣你的心靈…

…滿足、關愛、躊躇、是非、申訴、解脫
都逃不了。〞

《滿足》、《關愛》、《躊躇》、《是非》、《申訴》、《解脫》都是作品的題名,所表達的都是一些「無形」,都逃不了我的鏡頭。

圖:《念力》

Saturday, November 6, 2010

久遺了的草原

今天到深圳辦點事,趁時間尚早,便走到久遺了的 深圳書城.中心城。踏進 中心城 內才知道正在慶祝 深圳書城 30週歲,在我喜歡逛的藝術書店門外正開始了兒童閱讀文化的活動,家長与孩子都坐滿了兩層樓高的階梯。我從後門走進了書店,逛了一小時,帶走了一冊書...離開前慣性地走上閣樓展廳,展廳正在展出《呼倫貝爾草原攝影展》。

「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一個勇敢的蒙古族部落裡有一對情侶,女的能歌善舞,才貌雙全,叫呼倫;男的力大無比,能騎善射,叫貝爾。她們為了拯救草原,追求愛情,與草原上的妖魔奮勇搏殺,女的化作湖水淹死了眾妖,男的為尋找女的勇敢投湖,於是,她們雙雙化作了世世代代滋潤草原和她的子民們的呼倫,貝爾二湖。」

這段有關 呼倫貝爾草原 的傳說與希臘的神話故事一樣地淒美...

圖:《草原攝影展》

Thursday, November 4, 2010

手寫板

最近,手寫板壞了,不懂得輸入法,沒有在網誌上發表近兩週了!冷落了各位網友。

今天才有空閒買回來一塊新的手寫板。我對那些所謂新型號沒有好感,還是選了跟上次同一型號的手寫板,感覺會親切一點。

不知是我的粗魯還是手寫板的缺陷,自從開始了《雜念集》兩年多以來,這已是我的第三塊手寫板了。

在沒有發表的日子中積累了不少雜念,真擔心會一一忘掉..

圖:《手印板》

Sunday, October 24, 2010

錯與序

日前,到一間製造矽膠鍵盤的工廠參觀製作流程,在討論技術問題期間,眼見技術員把一片片彩色的矽膠排放在模板上,完成一幅排列有「錯」的圖案。

當時,我被那「序中有錯」的圖案吸引著,思考迅速從左腦轉向右腦,便忍不住向技術員提出了一個問題:「可以拍照嗎?」

工藝與藝術其中的分別似乎就徘徊於「錯中有序」與「序中有錯」之間。然而,「錯中有序」與「序中有錯」卻又為產品構成了質量的問題。這正顯示出真、善、美之間所存在的一些矛盾...

圖:《矽膠鍵盤》photo taken with Motorola EX128

Tuesday, October 19, 2010

偶拾

多謝綱友 EKO 在「意見箱」中提供的寶貴的歷史資料,我特意將內容放到 Blog 上好為圖片增添深度。

〝此手推車因沒有装Motor,像是停在行人路上,故可能不受車輛登記條例管理,如停放太久,可能被控阻街罪;或貨箱被偷盜。

回想香港開埠早期,第一任律政司的偏好就是親身帶领印籍大頭綠衣用暴力手段去掃捕街頭小贩,導致香港首次大罷市。1960年初香港島區警務指揮官,號稱獨眼龍,也有此偏好,要將街頭小販趕盡殺絕。小题大做,真是浪費公帑。〞(EKO)




圖:《違例泊車》

Monday, October 18, 2010

雞蛋仔

最近在家附近的超市內新添了一檔賣「雞蛋仔」的小食,十元一底,每次走過「雞蛋仔」檔都是沒有開檔。今天卻給我遇上了,於是乎便買了一底家回享用。

兒時,「雞蛋仔」還未算是普遍,而當時最潮的小食便是「大夾餅」,「大夾餅」的製作是用八兩杓子將麵漿平塗在一個平底圓鍋之上,然後蓋上木蓋子一會把麵漿烤熟,用長鏟把烤熟了的麵餅起鍋放在木鉆板上,在麵餅灑上椰蓉、砂糖及花生碎,之後將麵餅對疊成半月形,再用長刀切成四件售賣。還記得每當咬下一口熱騰騰的「大夾餅」時,溶化了的砂糖便從夾口流出,經常弄污衣服...

可惜現在已很少在街上遇到賣「大夾餅」的小販了!

圖:《雞蛋仔》

《手語》之三

能在關愛之中成長是極其幸福的事。

不少沉浸於幸福之中的人們也許沒有察覺到,

就連關愛別人的人們亦沒有意識到...

因為關愛別人與被別人關愛的發生都是與生俱來的,

不留著半點痕跡。

圖:《關愛》

Saturday, October 16, 2010

《手語》之二

當您受盡委屈而滿腹牢騷,

或是為了公義欲抱打不平的時候,

您會感到個人的力量柔弱得像影子一般,

無力與勢力抗爭,

也許您還可以在倒下來之前,

在黑暗中用您的手寫下最嚴厲的申訴,

盡管那是最後的一聲咆哮...

圖:《申訴》

Wednesday, October 13, 2010

《手語》

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香港分會在十一月十二至十四日於香港文化中心四樓展館舉辦《藝術攝影聯展》展出會員作品。

不知是會員不太踴躍,還是名額有限,在截止報名後就只有三十名會員參展。我也決定參與。

近日忙極了!沒有餘閒特別為聯展而創作,就往硬盤裡找出個題材來...

最後以《手語》為題選了六幅圖片作為此次《藝術攝影聯展》之用。

圖:《解脫》

Monday, October 11, 2010

掃墓

清早,還是睡眼惺忪之際,腦裡忽閃出「重陽節是那一天?」的問題。 於是便摸黑走到廊裡查看月曆,啊!原來週六便是日子了!

我習慣在重陽節的前一週掃墓,剛好今天不用上斑,趕緊收拾一應掃墓用品便往墓地走去...

一路上微風細雨,還以為是清明時節...上山的路旁都掛了不少橫額,提示孝子賢孫們不要焚燒冥鏹,及遺留拜祭先人的食物。唉!在天主教墳場內焚燒冥鏹實在是侮辱人家!與在廟宇內吃狗肉同出一轍。

一口氣走到祖父、祖母的墳前...發現墳的背後成了澤國,向北的墓壁上生長了厚厚的青苔...

半小時候之後,墳墓的外觀已較為怡人,便為墳插上鮮花及燃點了一對洋燭...

圖:《風燭》photo taken with Motorola EX128 mobile phone.

Sunday, October 3, 2010

一刻的平靜
















圖:《鬧市一隅》

Saturday, October 2, 2010

藍煙夢



zzzzzzzzzzzzzzzzz
zzzzzzzzzz
zzzz
zz
..
.....
...........
................
!


圖:《煙火》

Friday, October 1, 2010

國慶日

今天是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一年的日子,象徵革命的紅色旗面在表揚中華民族不朽的榮耀,光芒的五顆耀星正彰顯中華大地上國民團結的精神。

願我國富強!

願大地康莊!

願人民幸福!




圖:《星光》

Friday, September 24, 2010

偶拾

我每每會被街上的一些有趣事物留住腳步,也會情不自禁地就地取材,非要把事物的靈魂也拍下來不成。

其實人生苦短,遇上稱心的事情時何不開懷地擁抱它。反之,不應被一時之錯敗所絆倒,躲在老巢裡虛度歲月。

圖:《雀巢》Canon G7, program "P", -1 stop

Wednesday, September 22, 2010

一輪香月

您...

中秋快樂嗎?

我...

盼望能如願!

月...

但願人長久!


圖:《可口月》

Friday, September 17, 2010

為善長平反

有些人做了善事卻不願意讓別人知道,然而,卻有些人未曾行善已事先張揚,而更甚者在張揚之餘更抹黑別人。最近就在綱上看到此等「更甚者」的文章...

行善積福有很多途徑,我認為不應過份著眼於行善的途徑之上,也不應刻意歧視行善者的行業背景。到偏遠山區扶貧不見得就比在投注站裡行善更為高尚;行商的不就等於只顧唯利是圖,而當律師的亦不見得不會埋沒良心。只要最終受惠者能得著行善者的恩賜便是美事一樁,過分吹噓其行徑與背景只會將美事蒙羞。

兒時曾聽過的聖經故事中有關〝窮寡婦的奉獻〞的教訓...

「耶穌對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投錢入庫;有好些財主,往裏投了若干的錢。有一個窮寡婦來,往裏投了兩個小錢,就是一個大錢。耶穌叫門徒來,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庫裏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因為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裏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

你是否只為行善,唯有你的心知、你信仰的神知...其他的再也不重要了。

圖:《投注站》photo taken with Canon S95, "P" program, through window in rain.

Thursday, September 16, 2010

偶爾回首

你讓我踏平了那數不盡的崎驅,

也承我翻越那已看不見的屏障。

在你歇息時我會偶爾回眸舊路,

顛沛的生涯猶如活在棋局之中。

待你歇息過後再次踏上那崎驅...



圖:《歇下來》photo taken with Canon G7, program "P". -2/3 stop

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10

生活即自然

藝術創作者每多嚮往大自然,希望到渺無人煙的地區攝取靈感。遠古的藝術定義是〝藝術是人與自然之(融)和〞。藝術與自然似乎有著微妙的關係,就等待著人們去感悟。而人與自然的共存就孕育出了文化,因此,藝術的另一個定義就是〝藝術是文化的昇華〞。

我認為欣賞自然的幻化更能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從消極方面看,自我只是滄海一粟,個人之生死榮枯亦只是大自然的變化規律,對大自然起不了什麼作用。然而,積極地看待自我的存在與自然的幻化,能在文化的孕育過程中帶起關鍵性的作用。兩者在觀點上的分別是前者放眼於自我在自然中的地位,後者則著眼於個人對文化的影響力。簡而言之,文化就是生活的慣性,前人亦以此為藝術定出了一個更體貼的定義〝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要感受自然,不一定要走到渺無人煙的地方,其實自然就存活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圖:《跑進來的自然》photo taken with Canon S95, "P" program,WB at "tungsten"

Tuesday, September 14, 2010

舊機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帘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被貶官時所作,為自我戒勉的文章。

我欲借「陋室」喻作「舊機」與各路影友共勉之。

圖:《矮山》

Monday, September 13, 2010

舊愛新歡 (續)

昨天寫到有關我新添置的 Canon S95 相機後,朋友馬上回應他的類似經歷,就是〝很久沒有添置新相機〞。

我常掛在咀邊的一向話:「每一台相機在新登場的時候不都是說〝天下無敵〞的麼!」。而我隨後的一句話就是:「為什麼今天不能再用呢?」實不相瞞,我今天的 8 張 CF 咭總的加起來才只有 15GB,相信不少影友的一張 CF 咭已超過了我所有的「彈藥」。

我說這些不是要炫耀自己知慳識儉,只是想告訴大家這些一切對我的攝影創作並無直接的關係。

圖:《街道的日與夜》Canon G7, Program "P", superimposed night and day shots.

Sunday, September 12, 2010

舊愛新歡

很久沒有為自己添置攝影器材了,上一次添置的一部已經差不多是四年前的事了,當年添置的是 Canon 的 Prosumer 「高檔傻瓜」PowerShot G7 數碼相機, G7 配上了一片1000 萬像的 1/1.8 吋 CCD,是當年我所擁有最高解像度的一台數碼相機,曾經有一張由該機攝得的作品獲國立台灣美術館購藏,雖然該系列的「高檔傻瓜」至今己經歷了四代的改版,而第五代 G12 也快要登場了,我還是喜歡我的舊 G7。

直至去年底擁有 f2.0 大光圈的 Canon S90 登場時才再次令我心動...最後,我還是忍了過去...

上月底,新版 Canon S95 出爐的消息還是由好友們傳達到我的耳邊。當我內心正在掙扎的非常時刻,一位熱心的好友主動地為我下了決定,並向相熟的攝影器材店為我訂下了一台。

於是乎,我便高興地帶著我的 S95 到萬佛寺「開光」。結果,它並沒有令我失望。

圖:《餘暉》 photo taken with Canon S95, program "P", -2/3 exposure, auto ISO
註:事實上,在那期間曾有前輩好友相贈高檔 DSLR 一台,該機至今仍是我所喜愛的。

Saturday, September 11, 2010

即溶品味

早上,沖了一杯即溶咖啡。

我沖即溶咖啡的方法是先將即溶咖啡粉、糖及淡奶都放入杯裡,然後再以熱水從高處沖入杯內,淡奶經過熱水的衝擊後迅速地鼓起了泡沫,淡奶中的部分蛋白質受熱後變為凝膠狀態,並輕微地發酵,散發出來的乳香使咖啡的味道更為醇厚,喝下頗有鎮靜神經的感覺。

其實我是效法蒙古傳統的奶酒釀製方法,那就是將盛裝鮮奶的皮囊綑綁在馬背上,採用馬兒奔跑時所產生的撞擊力把奶變熱發酵,把渣滓分離,將乳清擠出來,之後便成為有催眠作用的奶酒。

邊喝著咖啡邊看著互聯網上的兩則頭條新聞...

〝美國佛羅里達州牧師瓊斯(Terry Jones)揚言要在911事件9周年的9月11日焚燒古蘭經,眼看日子就要到了,瓊斯在10日宣布,911燒可蘭經計劃取消。瓊斯的女兒艾瑪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父親是個精神不穩定的宗教狂熱份子。 〞心想:「啊!原來今天是9月11日...」

〝有關7日〝中國漁船撞擊日本巡邏艇〞事件,日本不理會中方的強烈抗議,宣布以“妨礙執行公務”罪名拘留中國漁船船長詹其雄10天。有北京的民間保釣人士曾赴中央軍委辦公處請願,要求中央出兵打擊日本。〞心想:「唉!原來是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後所簽訂的不平等《馬關條約》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

再喝了口咖啡,感覺就像嬰兒時喝的奶粉水一樣,把安全感都喝回來了...心想:「哈哈!奶粉水也是用同一樣的方法沖調出來,怪不得都有著同一樣的鎮靜作用...」

圖:《杯中靜》photo taken with Canon S95 camera, program "P", auto ISO

法眼與電眼

在萬佛寺的辦公室外及寺內四周貼上了以下一段啟示:「此人於7月6日凌晨撬毀窗戶擅闖本寺寫字樓,並偷去本寺財物逃去無蹤。如發現此人下落者請與沙田警署或本寺聯絡,謝謝。」

能逃過五百護法羅漢與萬沸法眼的守衛,如探囊取物段盜取寺內財物,此人果真神通廣大,非有孫悟空的本頜不成!

可惜此盜仍逃不過「電眼」的監視原形畢露。

圖:《盜貌》

Friday, September 10, 2010

色不「易控」

在萬佛寺的準提殿外有一盞油燈,表面上與其他在寺內的油燈一樣都是方便供奉信眾燃點香燭之用。

然而,其與眾不同之處在於用作墊底的報紙刊登了一位性感的女體。

試想,當男信眾在油燈之上燃點香燭之際有何感想?

也許那是一種修練的好方法...

圖:《火上加油》
註:更多圖片在《My Visual Diary 我的視覺日誌》內的
《2010 Sept05 Temple of Ten Thousand Buddhas 萬佛寺遊 (NEW)》或直接進入http://picasaweb.google.com/bendickleung2/2010Sept05TempleOfTenThousandBuddhas?authkey=Gv1sRgCMTslOPCjP_mhQE#

Thursday, September 9, 2010

萬佛寺

第一次聽到萬佛寺這個名字是在小學的課堂裡,當時年紀尚幼,沒有機會去探過究竟,就只有在想像中去構建萬佛寺的外貌。當時的想法是〝能供奉一萬尊佛,廟堂必定很大!〞

第一次探訪萬佛寺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當時似乎就只有一座萬佛堂及萬佛塔,萬佛堂內三面牆璧擺放著萬尊不到一呎高的佛像,雖頗有氣勢,卻比我小時候想像中為細小...

如今的萬佛寺已擁有了五殿、四亭、一廊和一塔,在上山的兩條路上更有五百尊真人般大小的羅漢守護...

圖:《歸位》

Wednesday, September 8, 2010

紅白藍「升呢」

紅、白、藍除了是法國國旗上代表著博愛、平等和自由的顏色之外,以紅、白、藍三色相間的尼龍帆布製成的膠袋亦被視為香港文化的代表之一。

據說:「早於1950年代,香港已有紅白藍帆布的存在,原為保護大外牆或木屋區居民作為阻擋風雨之用。直到1960年代初期,這種紅白藍帆布改造的紅白藍膠袋,才廣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那天,走過位於沙田排頭村山上的萬佛寺,正在興建中的玉皇殿外,一斑守候在外的菩薩們也以紅白藍帆布來保護他們那金剛不壞的法體...

圖:《護體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