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31, 2010

告別 2010


又再次走到一年的盡頭,往事如煙,值得回憶的或是還能記住的會有多少?

在腦海裡尋找往事就像是要把多年來貼過的每一張揮春的內容依次地翻讀出來。怎能算得清楚...

只可以說過往的一年是極為波濤洶湧的一年,也是極少創作的一年。

期待明年能夠享受平靜並可專心地創作!

圖:《門神交斑》

Thursday, December 30, 2010

誘人的影子

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戀上了影子,尤其是投在牆上的影子分外動人。曾幾何時拍下了兩輯套相《放大了的影子》及《牆上的日落》,都是日落時分的柔和光線投射出來的效果,都是在記錄著時光的流逝、景物的飄移...

在新居裡也有一面向西的牆,每逢睛天的黃昏,夕陽餘暉便在牆上任意地描繪,為簡陃的居所添上無限的動態...

拍攝人像的理想光源是從北面天幕反射進來的散射光,光質雖柔和卻沒有明顯的方向性,投下來的影子鬆散沒有一點性格。然而,夕陽餘暉所散發出來的直射光線柔中帶剛,投射出來的影子虛中有實,若隱若現,誘人幻想,是以影子作為主題的首選光源。

圖:《欄柵》

Wednesday, December 29, 2010

一切憑心

朋友甲問:「寫作憑甚麼?」
朋友乙說:「寫作憑紙筆墨。」
朋友丙說:「寫作憑文采。」
朋友丁說:「寫作憑心。」

朋友甲又問:「拍攝憑甚麼?」
朋友乙說:「拍攝憑器材。」
朋友丙說:「拍攝憑技巧。」
朋友丁說:「拍攝也憑心。」

朋友甲又再問:「藝術憑甚麼?」
朋友乙說:「藝術憑??」
朋友丙說:「藝術憑???」
朋友丁說:「藝術亦是憑心。」

圖:「創作鍵盤」

Tuesday, December 28, 2010

華洋陋習

在網上的搜尋欄內打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便搜出了近百頁的清單。其中一篇有關陳毅與兄長陳盂熙及學生們在1919年6月到上海之行的一段回憶頗有啟發性:「……一到外灘,公園門口木牌子〝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字體赫然在目,真使我們感到莫大的侮辱。有一位同學主張砸掉木牌,仲弘(即陳毅)說:〝這不是砸掉木牌就能解決的問題。〞」(見《人民的忠誠戰士──緬懷陳毅同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不想被外國人侮辱,必先要自強。而自強不就是如李小龍般在電影【精武門】中砸掉人家的木牌便是。要人家尊重自己,必先懂得尊重自己。

小時候,不曉得為什麼華人一定要進入洋人的公園,要玩洋人的玩意,要穿洋服,吃洋餐,喝洋酒...

長大了,才曉得人家的現代文明比我國的古文明要來得先進,要學習人家的思維,以人家之長補自家之短...然而,自家的劣根性不改而去套用人家之長,其後果不見得就會進步。

香港是華洋陋習共冶一爐的地方,在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假日到一些所謂以現代管理手法經營的茶樓酒家「飲茶」,先在門前取篇號紙輪候入座。本來那是一種頗為開明的入座安排,然而,卻經常見到一些「熟客」不需要「取號輪候」,便可大搖大擺地入座。

怎不教人聯想到狗隻的行為呢!

圖:《困著的噴泉》

Monday, December 27, 2010

波蘿油文化

國內有不少港式茶餐廳,猶以廣東一帶為甚,因為經常有港人來往廣東,在表面上它與香港的茶餐廳並無大的分別,西冷紅茶、香濃咖啡、熱鴛鴦、波蘿油、西多士、蛋撻、等等都有,卻欠缺了那份道地的港式茶餐廳文化。

例如國產港式茶餐廳往往先用微波爐將波蘿包「叮」得熱騰騰,然後放入牛油塊,當國產波蘿油送到客人面前時,牛油塊早已溶化並被波蘿包完全吸收了,接下來就只有油浸麵包的口感,完全沒有那種咀嚼冰冷牛油塊的獨特感覺。

又例如內地同胞每每在國產港式茶餐廳內喝奶茶或咖啡時都會以調羹來附助飲用。

文化的融會不在於表面的抄襲,而是在生活體驗中的領會。港人喝紅酒一如國產波蘿油,都是文化抄襲的例子...

圖:《原裝正版波蘿包》

Sunday, December 26, 2010

聖誕樹

兒時,家家戶戶總會在家裡佈置聖誕樹,還記得某年的聖誕節。我家不知從那兒搬來一株松樹,放在己經沒有多少空間的廳子裡被粉飾成為聖誕樹。那株松樹的香氣至今還在腦子裡散發著...

對小孩子與信徒來說,聖誕節無疑是一個歡樂的日子。然而,隨著小孩的出生率下降,有小孩子的香港家庭順應而減少,因此,在家裡佈置聖誕樹的風氣已是不及當年。幸好,香港不少商場及大廈均佈置了彩色繽紛的聖誕樹,小孩子們還是可以在聖誕樹下歡渡聖誕的!

...虔誠的信徒是否也在減少?聖誕節是否不再那麼地歡樂?

圖:《在裝飾球裡看聖誕》

Saturday, December 25, 2010

心中的伯利恒

平安夜的下午,在深圳的公路上向著福田口岸進發,往南方駛去的車輛比平日多。車走進了深圳的鬧市,交通開始堵塞,心情亦有點焦躁...

想起了聖經馬太福音記載基督在降生的時候、有幾位博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找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基督,在金星引領之下走到猶太的伯利恒,在馬槽裡朝拜聖嬰基督...當年,東方三博士在尋找聖嬰基督時的心情想必比我焦躁百倍。

二千多年的光景閃眼而過,最後,我還是在日落之前回到「東方的伯利恒」,一家團聚。

祝願因大雪被困在歐洲各機場的遊子們能夠早日回到他們心中的伯利恒與心愛的人團聚!

圖:《星光引路》

聖誕節








Merry Christmas!

Wednesday, December 22, 2010

卷首語

忙過了一週,終於把【尋找香港攝影文化】專輯第一輯的稿件送交社長手上,本以為可以休筆一段日子,誰知道社長要求我為專輯寫一篇「卷首語」,還是答應了下來。現將「卷首語」原文率先在此發表。

『 計劃出版《尋找香港攝影文化》專輯是去年十一月與社長會面後的結果。當時,社長細心地聆聽我詳述專輯的內容後,隨即便落實了出版《尋找香港攝影文化》專輯的決定,並在當下將籌辦專輯的重任委託與我,要求在一個月內完成初稿,在二零一一年一月發行。社長為攝影文化的貢獻與熱誠由此可見一斑。

當代攝影文化的形勢猶如百川交集、澎湃洶湧,就連在內裡站穩腳步也是一種挑戰,要推動它簡直就是妄想。因此,《尋找香港攝影文化》專輯的籌備工作都是以客觀開放的態度進行,感覺有點像玩激流漂浮,刺激之餘卻又擔心翻艇,一直都是戰戰兢兢地進行,直至提交了初稿給社長之後才鬆了一口氣。

在籌備專輯期間,適逢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了一個名為兩岸四地的【當代攝影發展與現況】研討會,演講嘉賓中有來自國內、臺灣、澳門及香港的學者、攝影家及藝術工作者。研討會中的講者剖析了各方的攝影活動形勢,為籌備專輯事宜提供了參考價值。

國內的當代攝影發展與現況似乎都以社會批判為主流,流露出改革民生的強烈訴求。台灣經歷了從「傳統攝影」轉向「概念攝影」的發展過程後,當代的攝影工作者正在為欠缺展示及發表的空間而煩惱。澳門的攝影文化孕育於開埠之初的外國攝影家的紀錄性作品。然而,發展至今卻仍被庸俗的「沙龍攝影」所壟斷,還是要靠著居澳的外國人來推動攝影的發展。香港則標榜著新一代的學院派,試圖以西方視野探討社會問題。

事實上,年青的學院派只是香港攝影文化的小部分。香港攝影文化的演變與發展有賴每一位使用拍攝器材及觀賞攝影作品的普羅大眾,攝影大師也需要有追隨者才能成主流。

參與第一期專輯的九位作者之中有來自攝影學會的朋友、藝術家、設計師、攝影老師、男的、女的、年長的、年青的、學院派的、業餘的,從每位作者對香港攝影文化的表述與其個人攝影作品看來,不難否認香港攝影文化是多姿多采也是難以捉摸的。

在此謹感謝每一位在攝影文化激流中擊退駭浪的達人!


編輯及藝術顧問

梁萬斯
寫於 冬至 凌晨 』

圖:《最後五分鐘》

Sunday, December 12, 2010

漆黑中回望

在香港藝術館展出的【羅浮宮雕塑全接觸藝術教育展】的預展內派發了一些紀念品,其中是一幅膠框眼鏡,鏡片被兩片印上疑似 Venus de Milo 眼睛的不透光膠膜替代。拿到手上便急不及待地戴上一試,在漆黑中回望公元前兩世紀的光景...可惜公元前兩世紀的古希臘與我並沒有產生共鳴!

今天才有機會欣賞港產電影《歲月神偷》,《歲月神偷》將光陰比喻為偷走個人身邊諸多美好事物的小偷。多少的情節勾起了不少的童年往事...慶幸我的童年遭遇還是快樂的!

也許我就祇能與數十年前的光景產生共嗚...

人生也就衹有那麼的數十年,要與古人異域神交也許祇有依靠想象力...



圖:《想象》

Saturday, December 11, 2010

禮儀的教育

週四晚上,出席在香港藝術館舉辦的【羅浮宮雕塑全接觸藝術教育展】的開幕典禮。請柬上寫著服飾:商務服 (Dress Code: Business Attire)。於是便穿了一身「商務服」到場。

進場後,發現大半以上的「嘉賓」都以「閒服」赴會,在記者欄內穿的更是「牛記笠記」,心想:「把他們困在欄內是活該的!」。那些不懂得禮儀的在破壞氣氛之餘,更不懂得尊重主人家!香港的所謂文化藝術界給來自巴黎羅浮宮博物館藝術教育部主管一個那麼的印象,實在是羞家。

也許香港的文化藝術界需要的不是一個「西九文化區」,而是需要接受禮儀的教育!




圖:《Venus de Milo》

Tuesday, December 7, 2010

地獄天使

得高人教路,

吃韓國勁辣拉麵時,

在弄開了的麵上加上一片奶酪,

待奶酪溶化後,

再拌麵吃。

真是另有一番滋味!

我為麵改名為「地獄天使」。






圖:《拉麵》

Monday, December 6, 2010

兩岸四地研討會

昨天,我到香港文化博物館旁聽【當代攝影發展與現況】研討會,進場時出示了記者証,被安排坐到前一點的地方。研討會由下午二時一直開到晚上七時才結束。

首先是幾位國內的學者演講,之後按次臺灣、澳門及本港的演講者。

國內的當代攝影發展與現況似乎都以社會批判為主流,流露出改革民生的強烈訴求。

台灣經歷了從傳統攝影轉為概念攝影的發展過程後,當代的攝影工作者正在為欠決展示及發表的空間而煩腦。

澳門的攝影文化孕育於開埠之初的外國攝影家的紀錄性作品。然而,發展至今卻正在被低俗的「沙龍攝影」所壟斷,仍是要靠著居澳的外國人來推動攝影的發展。

香港則標榜著學院派的新一代,試圖以西方視野探討社會問題。

圖:《論壇》

Sunday, December 5, 2010

投進牆裡去

黃昏、夕陽、殘光...

又在家裡的牆上顯示著它的餘暉。

使我陶醉的是那般柔情的光與影,

於是,

便情不自禁地把自己也投進牆裡去...







圖:《head and shoulder shot》shot with Canon S95 at P -2/3 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