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30, 2014

我的 Bronica ETRSi

圖:《遊客》淅江周庄
photo taken on Bronica ETRSi
Zenzanon 40mm F4 PE lens
on Kodak T-Max 400 B/W Professional film
近日整理在十多年前拍攝的黑白底片,發現大部分外遊的作品到是由 Bronica ETRSi 645 中幅系統攝影機所拍攝,就是那套曾在二十多年前我用來拍攝婚禮外景養活一家的 Bronica ETRSi,當年那套系統就祇有50mm F2.8, 75mm F2.8 及 150mm F3.5三支「搵食鏡」, 回港後我才添了 40mm F4, 250mm F5.6 及 2X 增距鏡三支鏡頭,以及加了一個 AEII 測光自動曝光觀景菱鏡,把「搵食」用的那個沒有測光及自動曝光功能的觀境菱鏡儲存在防潮箱內…如今只可嘆一句「賣花姑娘插竹葉」!

那種情況多少也反映當年我在加拿大「搵食」的日子是「省吃儉用」,為了提升客戶對我這家影樓的認受性我不得不繼地自我琢磨,除了穩定基礎攝影技術之外還得創做一些新的 poses及 on-film special effects,由拍攝現場一絲不苟地整理人物的服飾、姿態,直至相片沖曬及修執的工作也要盡善盡美…然而那一切俱往矣!

十幾年前經常到上海工作,因便成利造就了我在蘇、浙、滬三省市各地的遊歷。附圖攝於 2001年的浙江周庄,我探訪過周庄不少次,就只有三次在周庄內住宿。我通常會在第二天早上拍攝後,當遊客步進周庄古鎮時便離開,

Monday, July 28, 2014

攝器謬誤

圖:《斗室明窗》梅州松江
photo taken on Rolleiflex 75mm F3.5 T
Kodak T-Max 100 Professional B/W film
Nikon 又有新機出,都是“Full Frame” 的D610 及D810。朋友們在爭論應買那一部較好。 A君己擁有日本製造的D800,卻想購入泰國製造的D810 新機,聽說其差別不大。而B 君正考慮是否購買日本製造的舊款D800,還是泰國製造的D610 新機,D800還有新貨賣HK$16,000+,而D610 則叫價HK$11,000+。 A君說:「D810的CMOS有3600萬像素(與A君己擁有的D800一樣!) ,隨便拍攝裁剪出來的影像都比D610的2400萬像素優勝。」唉!真不明白為什麼要花HK$24,000+ 的高價買一部相機來隨便拍攝!我才不會那樣地蹧蹋那麼高價的相機呢。

事實上在CMOS上的每一顆像素(影像感光體) 的旁邊就有幾顆微型晶體管,微型晶體管佔用了像素的位置卻沒有感應影像的能力,在感光的作用上它是「盲點」,據此理解,在同一大小的CMOS 面上(例如“Full Frame” 24mm x 36mm ) ,一塊3600萬像素的CMOS的盲點要比一塊2400萬像素的CMOS的盲點多近50%。在同一技術水平上微型晶體管的面積比像素的面積較難縮小,要在同一CMOS面積上容納多50% 的像素結果就是將每顆像素的面積縮小。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就是像素在同一大小的CMOS上愈多,那麼盲點與像素的面積比例就愈大。

回到A 君那句〝隨便拍攝裁剪出來的影像都比D610的2400萬像素優勝〞,假設B君認真地用盡D610 的2400萬像素來拍攝並不需後期剪裁,而A君則隨便地用D810 的3600像素去拍攝並打算在後期剪裁至與B 君一樣的影像裁位,那麼A君實際使用的CMOS面積就只有約19.5mm x 29.5mm 及2600萬像素,而B 君的則有24mmx36mm, 2600萬像素,再加上比A君少50%的盲點。兩者同樣放大至A3+比較,結果當然是B 君的照片質素優勝。這理據就推翻了A君的謬誤,也顯得A君對數碼攝器的無知。實在可悲!

柔焦鏡頭

圖:《瓷與石》
photo taken on Linhof Master Technika
Fujinon SF 180mm F5.6 lens
Kodak T-Max 400 Professional B/W film
朋友在多年前買了一支 Rodenstock Imagon 250mm 柔焦鏡頭,不知道他曾否用過此鏡拍攝,也忘記了他在何時把此鏡借了給我,而我卻從未以此鏡創作。然而最近想拍攝一些帶有柔焦效果的作品,便索性自己買了兩支柔焦鏡頭,把借來的一支退還朋友。有別的朋友問:「為何不借用人家的鏡頭拍攝,好為自己省點錢?」我說:「用人家的鏡頭拍攝,若產生了感情就捨不得退還了。」

於是乎在本週五手上便擁有了 Rodenstock Imagon 300mm 及 Fujinon SF 180mm 兩支柔焦鏡頭,我急不及待地在家裡試拍其效果。Imagon 300mm 在室內拍攝不足夠空間,試拍就只好集中在 Fujinon SF 180mm 鏡頭之上,我在窗臺上簡單地擺放了瓷杯與石頭 (見圖),拍了一卷 120菲林便馬上沖洗了出來檢視效果。

Imagon 及 Fujinon Soft Focus (SF) 兩支柔焦鏡頭的設計都以一個圓碟來創造柔焦效果,圓碟中央開了個大圓孔,另有小孔在外圍著。兩鏡之分別在於前者的圓碟置於鏡前,只有一排小孔,小孔有開關以控制柔焦效果;而後者的圓碟別置於前後兩組鏡頭之間,有兩排不同大小的小孔,以鏡間光圈控制柔焦效果。

希望下個週末陽光普照,可以到戶外再試...

Saturday, July 26, 2014

彼此

圖:《烏煙》落馬洲對岸
photo taken on Nikonos III
LW Nikkor 28mm F2.8 lens
Kodak Tri-X Professional  B/W film
自從落馬洲邊解禁後,我在那片自由土地上遊走了多次,也曾登上山崗看彼岸的表面繁華,一條細水長流的小河竟能分出兩地文化,是大自然的奇蹟?還是默然的承傳?總是不可思議...

彼岸多年來的管制最終也在此地回歸後再度解放,持兩岸遊走特權證的勇敢人民把口袋塞滿了銀彈,把手拖篋充漲了空氣,挺起胸膛大踏步地從六個口岸進入此地,勇敢的人民馬上變成了自由的人民,甚至乎比此地的人民更自由,更開放,那又是大自然的奇蹟?還是默然的承傳?也許是解放後再解放的能量二次碰撞所產生的不尋常異象!

總的來說這仍是那麼地不可思議...




Thursday, July 24, 2014

莫欺水

圖:《海雲》東龍洲
photo taken on Hasselblad 500C/M
Sonnar 250mm F5.6 CF T* lens
Zeiss Mutar 2X Teleconverter
Fuji Acros 100 B/W film
昨天接到中學同學在行山時不幸從九米多的高地墮下,頭先著地,由直昇機送到醫院的深切治療部,說是頸骨破裂,昏迷了一天之後回復知覺,可以進食,已轉送到普通病房。同學年紀與我相差最多一年,是退休警長,平日多與朋友行山,想不到昨天發生了不幸的事。希望他早日康復!

近日常有驟雨,也許是濕滑的山路令同學滑倒。人說欺山莫欺水,對我等末期中年人來說水不單是指出海渡江的活動,就是平路上的一氹水也不要欺。

記得有一次與畫家大師二人到浙江一帶遊歷,在朱葛村外午飯後走出行人路,大師為了避開地上的吐痰而差點失足跌下,幸好我在旁見狀扶著他,但他的足踝已腫脹起來。還是水在作怪...

雖說水往往帶來不幸,然而水也有她美麗的一面,因此水是一種宜賞不宜欺的東西。事實上世上宜賞不宜欺的東西還有不少...貓兒、老板的親信、惡人、小人、送外賣的、愛人...

Wednesday, July 23, 2014

走錯位

圖:《錯位的拍照者》中央圖書館外
photo taken on Nikonos V
LW Nikkor 28mm F2.8 lens
Kodak Tri-X B/W film
對沒有經驗的攝影朋友而言要在混亂的現場或是陌生的環境之中找合適的拍攝位置是一項挑戰。在一般的攝影課程裡只會教授技術與構圖,甚少教導臨場應變找尋理想的拍攝角度。結果在現場見到不少啼笑皆非的現象,當然亦有使人不快的經歷。

多年前的春節期間與幾位攝影朋友(其中一位是加大拿的攝影前輩)參加一間曾以專辦攝影旅遊為主打的旅行社(博X行) 到山西採風,其間在還有少許積雪的大片黃土地上安排了一場大型的腰鼓舞,現場有一段六呎多高的黃土,從高土上望向表演現場剛好是背側光源,且有較高的角度可以清楚地觀看腰鼓舞的隊型,那是個最合適的拍攝位置,我及幾位朋友及少數別的攝影朋友正在高土上準備的時候,誰知道在開始表現前,該旅行社的所謂攝影指導叫所有的團員走到我們正對面平光的平地上圍觀,開始後我們更被部份無文化的團員用污言穢語辱罵說我在背景出現,我們即場向領隊反映及解釋,無能的領隊愛理不理地借故走開。自始我們就把混飯的"博X行"列到黑名單之內...

去年的七一遊行適逢【黑白情懷】在中央圖書館聯展,我走到街上打算抓拍幾張作記錄,見在遊行一眾領頭人士的中央有一位拍照朋友正舉著機不知所措,看來他這個位實在錯得離譜 (見附圖)!

書報攤

圖:《書報攤》湘西鳳凰古鎮
photo taken on Rolleiflex 2.8A Tessar
Ilford FP4 B/W film
一連多天的香港書展剛結束了幾個小時,聽說平均每人購書消費了九百多元,比往年曾長了不少,但以一年平均每天只消費二元多在書本上,比一份報紙的一半價錢還要少,實在算不得了什麼!港人還是對書本沒有緣...

十年前的鳳凰古鎮內除了有一兩家酒吧及咖啡屋之外其它的都是賣道地食品與手信的店舖,而使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在通往學校的小路上的書報攤,首先吸引我的是一張張印著已故國家領導人的海報掛滿一板,事實上當地各戶的大廳牆上也掛上那些海報。攤主轉身見我放下三腳拍攝,我向他打了個招呼及表明目的,他沒有說話繼續看他的報章...

這令我想起多年前在港島中環碼頭拍攝報攤時,竟然被攤主惡言相向的那種不文化情景!



Monday, July 21, 2014

湘西鳳凰古鎮

圖:《鳳凰門》湘西鳳凰古鎮
photo taken on Rolleiflex 2.8A Tessar
Ilford FP4 B/W film
最近從新聞報導得悉湘西鳳凰古鎮因暴雨成災,除了大部分沿江的店戶遭到水浸之外,更將當地的一條風雨橋沖倒。從電視畫面看到的那條被沖倒的風兩橋是高拱型的,對我來說是陌生的,印象中在十年前的所在地並沒有此橋,就只有一道頗長的石板橋而已,那年拍攝石板橋上的苗族婦女挑著貨物的一幅作品(注一),現在正收藏於國立台灣美術館。

當年在河的上游有一條平直且寬闊的風雨橋,是鎮上居民日常的主要通道,卻不是那道窄小而高拱的風雨橋,相信那是在近十年間為旅遊而建的新設施,若是如此,相信對古鎮的原貌沒有多大影響。

上一次也是首次到鳳凰古鎮是2004年12月,與畫家大師二人乘搭內陸火車同遊芙蓉及鳳凰二鎮,途中見證了車廂內的惡劣情況,當時適逢旅遊淡季,故能感受到當地居民的生活閒情,對自身的修為亦獲益匪淺。在2005年舉辦的首次個人攝影展《走過的門》(註二)中展出的部分作品就是來自此行的巧遇。

有位從未到過鳳凰古鎮的朋友聽聞古鎮的拱橋因暴雨而沖毀而感到失望,我卻慶幸曾經…


注一: https://picasaweb.google.com/bendick.photo10/FacetsOfLife?authkey=Gv1sRgCNurvYCRxdPREQ#5175311821911896690

注二:http://bendickarchive1.blogspot.com/

Saturday, July 19, 2014

黑白之路

圖:《修》開平赤坎2013
photo taken on Mamiya C330 80mm F2.8 lens
Kodak Tri-X Professional B/W film
約在三十年前自學黑白攝影,買了一台國產海鷗 4A 6x6 中幅相機,公元120黑白菲林及相紙,下班後留在公司的黑房裡練習。未幾以作品《英魂不滅》初次參加全港公開黑白攝影比賽,奪得冠軍。記得領獎當日有觀眾問評判我的作品是怎樣拍攝的,評判誤以為該作是從舞台表演中拍攝得來,事實上那是一塊五元硬幣大小的泥塑張飛面譜,在家裡用現場光加閃燈、慢快門、擺機拍攝而成。

之後在修讀專業攝影証書課程中也學習了一些黑房技術及著色技巧。至飄洋過海在加拿大當專業攝影師時在地庫一隅設了個小黑房放黑白照,為客人提供手工著色的黑白人像照片,當時 一張 8"x10" 手工著色黑白照收費為 Can$60,拍攝另計。興幸當年數碼相機及 PS還未面世,手藝才得以保值。

有系統地學習黑白攝影是十幾年前的事。當年從書本中學習 Ansel Adams 的 Zone System,從黑白底片沖洗基礎重新學習,購入了一台 transmission densitometer 作為底片沖洗過程標準化的確認,最後放了十張黑白作品送到加拿大一位專業攝影大師好友點評,結果得到他的認同。自此開通了我的黑白之路。

兒戲

圖:《射波子》陽朔 2013
photo taken on Mamiya C220 TLR camera,
55 mm F4.5 lens on Kodak Tmax 400 B/W film
小時候適逢是香港輕工業的萌芽時期,印象較為深刻的是人造塑膠花,當年以香港人造膠花廠最著名,還記得花廠是位於上環,正門建於如二樓高的地方,由兩翅梯級登上...那個時候電子廠還未有影子。

那個時期的玩具簡單,有傳統手作的如辟啪筒、木筮子火柴枝發射器、雪條棒紮作、紙鳶...有工業製作的如射波子、捉波子棋、拍公仔紙、射豆槍...

去年往廣西陽朔探訪山區小學的時候難得再次體驗小時候的活動。近日接獲通知小學的圖書室已落成,一排排空空的書架擺滿了整個圖書室,正在向各方募捐圖書...

那天出席籌建圖書室的捐款儀式時,小學生在我的脖子上結了一條紅領巾,我就是那樣地成為了他們一夥,混入了他們的校園生活...

希望再次見到他們,我的小時候...



Friday, July 18, 2014

FULL FRAME

圖:《沐》米埔魚塘 2013
photo taken on Leica CL
Leitz Elmerit M 28mm F2.8 lens
Kodak Double X B/W Movie film
見朋友們興高彩烈地在聊天室上談論剛面世的 Nikon D610 及 Nikon D810  數碼相機,我便問其中一位朋友兩者有何分別,原來前者有 full frame 2470 萬像素賣港幣一萬,後者有 full frame 3630 萬像素賣港幣二萬多。我問「要那麼高的像素有何用?」朋友答:「像素愈高,對拍攝後裁剪愈有幫助。」心想:「原來愈是拿高檔數碼相機的攝友,愈是對按下快門前的構圖裁位沒有信心!」

數碼相機的 full frame 是指其 sensor 的大小一如一格 35mm 菲林,即 24mm x 36mm。 在菲林攝影的述語中也有 full frame ,然而所指的是將菲林放大在標準相紙的格式內,以 135 底片為例,要放大成 8"x10" 的照片 ,便要裁去底片長端 (即 36mm 一端) 的部分影像來遷就相紙的10" 長度,而底片短端 (即24mm一端) 則剛好放滿相紙的 8" 闊度。假若要把整張 135 底片內的影像 (即 24mm x 36mm) 都放大到 8"x10" 相紙之上,那麼相紙上的圖像就只有 6.66"x10",這樣的要求在裁放的術語上叫 full film,只要告訴沖曬店師傅 "放 8"x10" full film〞,沖曬店師傅便知道你要將全格底片不作裁剪放大到 8"x10"相紙上。如要"放 8"x10" full frame〞,沖曬店師傅便會問〝是否攞中〞,等等。

我拍攝時會先決定了構圖後才按下快門,因此作品都是 full film 或是 full frame,極少需要特別裁剪,這個習慣是從事職業攝影師的時候培養出來的,因為專業沖曬店造特別裁剪的照片是要收雙倍的費用!

菲林攝影與數碼攝影的概念確實是兩回事。

十八房間

圖:《天人之作》東莞十八房間2002年
photo taken on Bronica ETRSi
40 mm F4 Zenzanon PE lens
on Kodak Tmax 100 Professional B/W film
東莞十八房間是石排一個棄置的採石場,採的是紅砂岩,據說採石活動從宋代便已開始,直至清代。採石方法先劃地成方,再在方格內住下採掘,至形成了像房子四壁的遺蹟,削壁高二、三十米,壁底深藏於積水之中。

那天就祇有我和內子由當地居民領路遊走,在壁背上穿梭往來,一不小心便會掉進黑色的積水之中。

站在一排排天人合作的石壁之前,我的心既喜也懼,那是一種極為微妙的矛盾心情...

斜陽、青天、赤壁造就了遺址的可觀性,也造就了我這一輯作品。

Thursday, July 17, 2014

一幅不能見光的作品

圖:《漆黑的洞天》東莞十八房間2002年
photo taken on Bronica ETRSi
150 mm F3.5 Zenzanon PE lens
on Kodak Tmax 100 Professional B/W film
我為了對黑白攝影有誠意的朋友開設了一個名為【黑白交融】的聊天室,把其他聊天室內的朋友們隔開,免得話題被無聊的塘邊鶴打斷!

最近不慎地在別的聊天室內提及【黑白交融】,其中一位一直對黑白攝影不太投入的​​室友獲悉後以第一時間表示想加入。然而我為了保障【黑白交融】各位室友所付出及分享的成果,以及考驗該室友的誠意,我便建議他先參閱 Ansel Adams 所著的 “The Negative” 一書,並開始實踐書上介紹的基本步驟,我亦答應在其間為他解答疑難。誰知道他馬上這樣地回答:「原來驚我偷穚。」我回了一個笑臉後他再續:「神神祕祕,一定是唔見得光,哈哈哈哈。」心想:「曾幾何時他想考名銜試向我問教,我何嘗不是仔細地給他意見?怎可把我說成為〝驚他偷穚〞!」

盡管他是在說笑還是在說真,他這一連串的反應足以正明我對他的誠意的質疑是對的。當然我也感覺到他那份明顯地不尊重別人的態度。

最後我傳上附圖作回應:「這是一幅唔見得光的作品,要在黑暗環境裡才看得見內容。」心想:「這幅 low key 作品在白天的手機上怎能看得到內裡的細節呢!」

我不喜歡存著不勞而獲心態的人,不經過實踐的學習,所得到的也祇不過是紙上談兵,謹供自娛,難成大器!

Wednesday, July 16, 2014

一斤青菜的價值

圖:《荷》
週末尋找蘆溝橋的底片時亦也找到同年在杭州拍下來的六張底片,底片封套上寫著2002年4月杭州岳墳,兩張都是凋榭的荷塘,應該是在岳墳對出的一段西湖邊上的荷塘。

記得有個早上獨個兒遊罷西湖,就在岳墳對出的菜館吃午飯,選了靠近湖邊的小桌坐下,叫了一尾清蒸桂花魚,炒了一碟杭州三鮮(鮮白合、鮮菱角、鮮蓮子) 、再來了半斤五年陳黃酒,以佳餚美酒賞西湖。席間有鄰桌客人結帳,與小二哥理論:「怎麼幾毛錢一斤的青菜要算我幾塊錢?太不合理吧!」忘記了最後這筆不合理的帳怎麼樣算,但我卻忘不了當時我對自己能無憂地享用如此美妙的一頓午飯而感恩!

那六張在岳墳的底片是使​​用 Linhof Master Technica 4x5 大底機拍攝的,封套上沒有記錄是用那支鏡頭拍攝,當時用的是612背,Kodak T-Max 100 Professional 黑白菲林​​。我喜歡用612 度(即6cm x 12 cm 片幅) ,橫度頗有panorama 感,直度則有東方味,兩者均可成就極端的視覺效果。

Tuesday, July 15, 2014

蘆溝橋的怒吼

圖:《蘆溝橋 2002年5月》
photo taken on Bronica ETRSi,
40mm F4 Zenzanon PE lens
Kodak Tmax 100 Professional B/W film
今年的七月七日是蘆溝橋事變七十七周年,那天想到多年前曾首度探訪該歷史遺蹟,欲把當年拍下的圖片刊登,卻遍尋不果,直至上週末終於在【庸廬】找到其中的四格菲林,其它的還是下落不明,祇好暫時擱下狩尋,把四格中的一格公諸同好。

當年獲「中國藝術攝影學會」邀到北京出席「中國優秀攝影家」表彰大會,順道自遊北京的歷史遺蹟,而蘆溝橋是計劃中的一處。那天趕到蘆溝橋已是黃昏,卻因滿負攝材而被守衛阻攔,直至出示表彰大會証件才放行,我就在日落前最後的一刻拍攝了好幾張,也算不枉此行。

吸引我的是那些因戰火以及長期被人車踐踏而變型的石板,在微弱的夕陽餘暉照射下,猶如波濤在怒吼...

離開時守衛早已下崗,大門卻仍開放著,任由遊人進出!

Monday, July 14, 2014

藍天白雲

圖:《荒地廢屋》
photo taken on Hasselblad 503CXi
Carl Zeiss T* 80mm F2.8 Planar lens
Konica Infrared 750nm B/W film
近日的天氣雖然有驟雨,但雲層卻特別漂亮,天也顯得份外藍,彷彿回到了童年所仰望的天空...

日間的天空有蜻蜓飛舞,晚上的星空有瑩火虫閃動...

如今晴空萬里的日子不多,近日的藍天白雲實在是珍貴。

我用紅外線黑白菲林拍攝天空,將藍天變成了漸變的深灰色,把雲層表現得份外的潔白,亦展現了她的豐滿層次,綠葉也因為散發著紅外線而變得淡灰色,一切都似乎回到了潔淨的從前...




Sunday, July 13, 2014

過期紅外線菲林

圖:《手推車》
photo taken on Hasselblad 503CXi
Carl Zeiss T* 80mm F2.8 Planar lens
expired in 2003 Konica Infrared 750nm B/W film
十多年前從東京買回來不少紅外線黑白120菲林,全都已在2003年到期。今天從冰柜裡取了一卷來測試,看看是否已失效。因為目的在測試,便把菲林裝上 Hasselblad 的 A16 菲林背,那麼一卷 120 菲林作 645 度拍攝便可拍得十六格影像。

於是乎我便走到我的後花園【南生圍】試拍,今天水漲,我跟街渡艇夫笑道:「今天你可得要划遠一點了!」艇夫回道:「今天何祇划遠一點,要划得遠很多呢!」他說得對,水已浸過了對岸的渡頭!上岸已是水泥路了。

連日驟雨使得南生圍的小路佈滿了泥濘與水,而野草亦長得特別快,堵塞了通往幾間廢屋的小路,我恐怕有蛇祇好走了一段路,拍過了幾張便回頭。

在不久之前有朋友誤以為使用紅外線菲林必須在陽光普照的日子中拍攝,事實上在陰雨的天氣裡用紅外線菲林拍攝會捕捉到豐富的雲層層次,在地上積水的倒影也能增加畫面的趣味,陰雨天的紅外線會較弱,但對 750nm 敏感的菲林還是可以感光的。

我在曝光時不需要使用測光錶,祇依照參考曝光按實況調校時間便可,一小時後便拍完了該卷紅外線菲林,我馬上趕回【庸廬】將菲林沖洗出來,將顯影時間比參考時間減少了半分鐘...結果還是可以!

Saturday, July 12, 2014

以攝影為生的日子

圖:《棚屋》
photo taken on Bronica ETRSi 40mm F4 Zenzanon PE lens
on Kodak Tmax 400 professional B/W film in Feb 2002
二十多年前旅居加拿大依靠攝影為生,除了養活了一家三口之外更讓我從實踐中對攝影技巧有所長進,紮實了基礎。

當年的影樓以【龍影】為名,英文名則用 Elite,以人像及婚紗攝影為主,也接一些 table top 工作。在影樓內主要用 Hasselblad 500 C/M 拍攝,而外影則以 Bronica ETRSi 及 Nikon F3, FE2 應付,當年數碼影像還未普及,都是以菲林拍攝,照片的修執還是靠手作。我使用的彩色負片主要是 Fujicolor NPH 400 Professional 120/220film 及 Kodak Ektar 100 135 film,而黑房工作就交由外面的 professional lab 處理。當年有兩位助手,都是對攝影術有興趣的朋友,一位已因病離世,而另一位則開設了自己的人像影樓,頗有水平。

影樓內的佈景都是自己一手建設,為室內人像設計了幾十個 poses,一輯人像照包二十個 poses , 一張 8X10 及 六張 4x5 照片 收費加幣120元,顧客一般也會以每張加幣5元購買整套二十張的相版。我只用兩卷120菲林拍攝這輯人像照,共24個不同的poses,多出來的四格菲林一則作為保險,也作為對客顧的額外優惠。

在四年多的專業拍攝拍攝生涯中經歷了不少深刻的事情,容後再續。

Thursday, July 10, 2014

虛銜

圖:《測試活靶》
Photo taken on Leitz Minolta CL
Minolta M-Rokkor 40mm F2 lens, 06 July 2014

十月額濟納旗金秋賞胡楊之旅除了我之外還有十位攝影朋友參加,起居飲食都自成一團,頗有自組活動的感覺。其中一位攝影朋友在聊天室上分享一個名為「額濟納旗秋色攝影、旅遊講座」的章程,上面登著講者的三個攝影名銜:某某攝影藝術協會榮譽高級會士;乜乜東東藝青攝影學會高級會士;何許民俗攝影協會碩學會士。原來是為了即將組團到額濟納旗秋色旅遊活動而設的「茶會」,從章程內容推算,這個「茶會」不是一般為已報了名參加的團友而設,而是旅行介紹會,出席該「茶會」是要付費的,會員$40,非會員$80。

該名攝影朋友馬上又傳來三張有關額濟納旗秋色的照片,我忍不住便回了一句:「這三張鋪出來的照片只不過是初哥水平!」之後另一位攝影朋友也駁上一句:「事實上他网站上的照片不過如此,都是這些料子而。」又有另一位攝影朋友用驚訝的表示說:「我還以為這三張是了不起照片!」我答:「單看此君的攝影名銜便知其攝影水平!」

可悲的是講者自以為他的照片「到家」,觀眾亦以為他的照片「到家」!唉!羞家...


(圖解:上週試機,再到【庸廬】周邊找《測試活靶》,發現攀牆植物比六個前茂盛了不少。)

Tuesday, July 8, 2014

感性成就藝術

圖:《平凡的窗》測試靶
Photo taken on Leitz Minolta CL camera
with Minolta M-Rokkor 40mm F2 lens
Kodak Tmax 400 B/W film
剛出席完工作會議,我對參與會議的同事的表現有點失望,主要是他們對處理問題的基本邏輯極度欠奉,只憂慮觸摸不到的難題,卻忽略眼前紮紮實實的理據,以至原地踏步,一籌莫展。結果還是由我以黑格爾式思維帶他們進入實據、反、合證,再安排了進一步的工作驅散他們的心障。

心想:「連處理這些形而下事件的邏輯思維也沒有,怎能期望他們抽象思維從中學習,應用到別的事件上

將事物抽絲剝繭,排除零散、雜亂及偶然的表象,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質與共性,再昇華到有意味的概念層面,成為智慧。事實上這與藝術創作所走的是同一條路,只是前者將概念應用到具體的實務上,而後者則以藝術媒介將概念展現於世。概念的應用不一定是平舖直敘的易事,會因應實務上的差異而需要修改,結果或會與預期有落差。相對地,概念的藝術展現是否能感動別人則視乎創作者的技巧是否到位。

以邏輯思維推算事件的經歷,再以抽象思維將事件的本質與共性提昇成為概念,然後將概念應用到生活上,或是以藝術媒介展現概念。這些都是理性的流程,直至最後階段因感性而成就了藝術...

Monday, July 7, 2014

傳統手藝

圖:《煮黃酒》
Photo taken on LG L7II Dual mobile phone
兄長今天問及我的私釀黃酒是怎麼一會事,剛好昨天內子的唐兄晚年得子,用私釀烹了一鍋黃酒,送了一些過來。圍村婦女產後驅寒保身便用私釀黃酒加入腐卜、粉絲及五花腩烹煮成甜湯食用。用來烹煮的黃酒加入大量冰糖宜煮食不宜飲用,若作飲用則需減糖。

在【庸廬】入伙那年我跟隨內子母親學習釀造家用黃酒,造了三斤正宗「入伙酒」,把酒封存作為紀念。以後每年冬季必釀造少許自用。外母大人已近百歲了,是村中最年長的女士,每年均獲村長贈金牌以表其年高德劭。

早年外母大人還有做茶果給我們吃,但近年已極少了。也許我要向她學習做茶果的技巧,以延績她的手藝。

談【庸廬】

圖:《測試活靶》
Photo taken on Leica CL
Summicron 50mm F2 lens, 11 Jan 2014
【庸廬】位於古圍村裡的原址舊圍之內,被文物中的遺物包圍著。舊圍裡的舊房子早已荒廢,據說是幾代前遺下來的兄弟業權,如今無人過問,以至房子破落不堪。有清晰業權的舊房子則已被業主在原址重建了三層高的村屋,擴大了的新村屋將原來的小巷縮窄了不少,至目前申展雙手已可觸及兩邊房子的地步,相信是練習壁虎功的最佳場地。

【庸廬】對面是兩間荒廢了的舊房子,而【庸廬】本身也是舊房子,因此擁有一段頗為寬闊的小巷,內子便在巷子兩邊種了一些盆裁,把【庸廬】門外添上一點生氣。在【庸廬】裡工作別有一番感受...是二十一世紀裡的十八世紀空間,是冷酷社會中的鄰里守望,是鬧市中寧靜的一隅...

圍村內有不少可供器材及菲林測試的拍攝景物,裝上一卷菲林在圍村裡走一圈拍攝,再回到【庸廬】裡用標準或是試驗顯影程序沖洗出來,量度菲林密度或是放大鑑定等等工序均可一氣呵成。

回顧最近的測試菲林發現有一場景經常出現的,那是一所廢屋的一幅背向南方的水泥牆,牆上攀繞著一種小葉植物,有趣的是在不同時候拍攝的菲林竟成為了水泥牆上小葉植物的生長記錄。附圖是在本年一月拍攝的首張測試片,如今小葉植物已茂盛了不少呢。

Saturday, July 5, 2014

一顆童心

圖:《我的家園》
photo taken on Mamiya C220 TLR camera,
55 mm F4.5 lens on Kodak Tmax 400 B/W film
攝影朋友常問;「到那裡採風好?」又有攝影朋友說〝那裡、那裡的景色最美〞,細心地去理解他(她)們的目的,似乎都是嚮往漂亮的景物居多。漂亮的東西無可否認地更能取悅觀眾,奪取觀眾的目光。然而世上漂亮的東西比星塵還要多,相對地醜陋的東西猶如星塵投下來的影子佈滿了世上每一個角落...當然大多數的人也會選擇或會潛意識地視若無睹!

畫家大師好友常說:「漂亮只是表面的悅目,迅即消逝。而美麗是內在的,能經得起日月的摧殘,能長青久存。放之於藝術作品的鑑賞上亦然。」

唸中學時,浪漫的中國語文老師梁主任向我們解讀詩經時偏選了以下兩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引申到人性上,美貌者為窈,美心者為窕,為有識有教之士所追求的伴侶。」之後,我在筆記上寫著:「內外佳為美的事物不是凡夫俗子能懂得,也就是說欣賞事物之裡裡外外必先具備知識與修養...」難怪一般攝影朋友的意圖只在表面風光之上...

美麗不局限於主體(人物)或主題(事件)的內在美,欣賞者的內在因素亦是關鍵,概括來說就是個人的修為會直接影響其對人物事件的觀感,是大美還是不美亦由此而萌生。

在陽朔山區學校裡見學童拿著課本,我便問:「你喜歡那課書?」他高興地打開課本,將它舉高來讓我看,原來是一幅跨頁的大插圖,插圖上寫著〝桂林山水甲天下。〞那一刻我被他感動了...我相信學童喜歡那課書的原因不像一般影友般是因為漂亮的桂林秀山麗水,而是那裡有他的家、他的父母、師長、兄弟、朋友、生活...在學童單純的心目中那些一切便是他所喜歡的,對他來說那就是大美。真希望能擁有一顆童心...

Wednesday, July 2, 2014

桁拆的日子

圖:《做功課》
photo taken on Mamiya C220 TLR camera,
55 mm F4.5 lens on Kodak Tmax 400 B/W film
小時候一家六口住在一個四十平方米不到的單位,過的是當年頗為流行的「晚桁朝拆」生活,然而我欲忘記了當時我是在那處做家課的...

唸大學初年也是過著類似「晚桁朝拆」的日子,用裝滿東西的紙箱作座,用幾塊人家剩下來的木材釘了一張似桌非桌的承戴著書本溫習...直到兄長由別市搬來之後才不再需要桁拆。

去年隨朋友到陽朔出席山區小學助學活動,期間一位小學生在我的頸上結了一條紅領巾,當下彷彿我也變成了一名小學生,和他們融合在一起...

那次記錄了不少童年的回憶...射波子、跳大繩、吃零食、排隊入課室、小息大夥兒衝到操場、趕功課、托著凳子走到操場做儀式...

他們過的何嘗不是桁拆的日子?

Tuesday, July 1, 2014

忘我

圖:《旅程》
photo taken on Nikon S2, 13.5cm F3.5 lens
on Kodak Double X B/W movie film
賞荷視乎心境,心境是心與境之共鳴,是潛意識主觀與大自然客觀的協奏,是矛盾根源的融合,也是無限可能的開端。

大師曾對我說賞荷是參悟人生的一種途徑,不要為她的漂亮外表而著迷,也就是不要被剎那間的光輝閃瞎了眼晴,人生路遠,起跌尋常,唯精氣長存...

最近看 高銘 所著的《瘋子的世界》一書,高銘 透過觀察及訪問「瘋子」的所作所思引出了新的人生觀,彷彿「瘋子」是從大自然的角度看人生,而「常人」每每以自身來審視一切...

能在大自然面前謙卑是進入忘我境界之門,所謂忘我就是再沒有七情六慾,達到心境安泰之境。



圖解:花瓣從花蒂掉到水面,猶如嬰孩脫離母體誕生在世上。花瓣隨水飄浮好比人在人生路上漂泊。在荷葉上的花瓣似是人生的歸宿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