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31, 2012

釀造 2012 年

圖:《釀黃酒》
轉眼又走盡了 2012 年!過去的一年不算得精彩,卻經歷了幾件難忘的事...

做了個很不便宜的手術、

與一位網上的損友割席、

新結識了一班攝影朋友、

轉投追尋傳統攝影器材、

獲贈小屋取名【庸廬】、

更學懂了怎樣釀造黃酒!

........明年又將如何?

Saturday, December 29, 2012

最後的印刷版

圖:《最後印刷版
摘自《 Newsweek #LAST PRINT ISSUE 封面
從新聞報導知道最後一期的《Newsweek》印刷版將在美國時間12月31日刊出,而在2013年開始將餘剩下數碼版的《Newsweek》。

適逢今天到機場送別女兒,順便到機場的老外報攤看看亞洲版的〝#LAST PRINT ISSUE〞是否經已出版,果然沒有另我失望。

《Newsweek》於政治風雲變色的年代面世,第一週於 1933 年 2 月 17 日創刊,創刊號報導了希特勒在柏林體館內宣布:“德意志民族必須從地上爬起來重新建立。” 在同一週,羅斯福的選舉在國會通過認證成為美國的新任總統。

在印刷了近八十年的最後一期紙版中,總編  Tina Brown 在首頁開頭寫下了 "Sometimes, change isn't just good,  it's necessary." 在正面意識的背後似乎帶點為世所迫的無奈...

最後一期紙版的內容主要為回顧與總結,其中有 "PORTRAITS OF POWER -Chronicling 80 years at the pinnacle of American politics." by Jon Meacham 以及 " THE FIRST ROUGH DRAFT OF HISTORY - An oral history of the making of a magazine." by Andrew Romano。

女兒臨入禁區前,我吩咐她抵達後為我買一本美洲版的《Newsweek》#LAST PRINT ISSUE作為紀念!

Friday, December 28, 2012

靜修

圖:《。》Nikon D300 with 24mm - 120mm F4 lens

我在廣東新豐縣的客家圍古村中探遊,走進一座舊屋,見天井中放置著一塊不大不小的石頭,形似正在盤膝打坐的禪師,面向著滿佈青苔的去水池禪修,使現場滲透著靈性深處的寂靜...

我迅速地把那一刻的心靈感應記錄下來...

Thursday, December 27, 2012

進與退

圖:《晨捕》Nikon D300 with 24mm-120mm F4 lens
攝於廣東新豐
今天與前輩好友茶敘,前輩比我年長二十四,卻精神充沛,且有超常的記憶力。茶敘中談及他的「減法」哲理,主要是他正在以「減法」處理他畢生購存的攝影器材。過去我曾與他背著沉重的4x5機上山攝獵,為了應付體力,他把每一件攝材的重量都記下來,就連濾光鏡、菲林、快門繩也不放過,把每次的負重限際在五公斤之內... 轉眼已是十年前的事了!

套用前輩的「減法」哲理,我現在對攝材的對策是「退法」,緣於過去沒有條件,至今才回首狩尋舊日曾放棄的傳統攝材及其技法,也許這是一種彌補的心態吧...

今天,傻瓜數碼機的優質表現,速使前輩好友進一步推行他的「減法」哲理,也許他真正減去的是他對攝材的那份斤斤計較...

為他而高興!

Wednesday, December 26, 2012

錯序感

圖:《枝節》photo taken on Panasonic LX5
今天隨標叔叔一行十八人到大嶼山遠足,大隊從梅窩出發,經萬角咀,登狗虱灣山嶺,再下大水坑聖母院,最後抵達愉景灣散隊。全程上山下灘,開路過林,極盡遠足之能耐與樂趣,賺來一身的汗水,也捨下半身的脂肪...

在行程的尾段,通往大水坑聖母院的橋上,我被一株枯樹及其錯中有序的分技吸引著,在傻瓜機的顯示屏幕上適當地作了構圖,便按下了快門...

從錯亂之中找出其和諧的美感是鍛鍊審美的一種方法,久而久之便培育成了直覺。我曾在過去寫過有關錯中有序的文章,如在 2010 年 10 月 24 發表的《錯與序》,以及在 2010 年 月 17 發表的《凌亂美》等等。

何妨一錯再錯!

Tuesday, December 25, 2012

初探『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

圖:《共濟》photo taken on Panasonic LX5
攝於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
photo taken in the HK Gobal Geopark of China
在前一個週日,與幾位好友去我從未去過的『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採風。地質公園位於西貢萬宜水庫東壩,東壩距離萬宜水庫入口有七公里遠,只有計程車或特許車輛才可入東壩。要把握柔和的晨光,我們只好花點錢包了一輛計程車駛進去。可惜還是遲了...

不知怎的,香港冬天裡的晨光,到了早上十時許便已變得烈焰騰空,反差實在太強了,自然風光也因此而失去了和諧的氛圍...

幸好在謹餘的晨光中還能捕捉了幾幅和諧的畫面。

Monday, December 24, 2012

平安夜、聖善夜

圖:《晨光初露》photo taken on Panasonic LX5
攝於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
photo taken in the HK Gobal Geopark of China
從小便理解晨光是希望的代名詞...

還記得參加小學旅行前夕,忙過了一夜的收拾行裝,本應疲憊不堪,卻又因興奮的心情而輾轉反側,希望黎明早點到來。終於如願以償...

約了初相識的女孩見面,花了一天的策劃安排,還擔心有所不足,只望黎明不要太快到來,好讓我多點時間打點。結果都不再重要了...

長大了,拿著照相機去拍攝日出,思前想後了好幾天的器材裝備,在黎明前的潻黑中守候。晨光總不教人失望...

當然,不是每晚過後總會出現一個充滿著希望的黎明,往往就只有一個充滿著希望的晚上,而換來一個失望的清晨。那是因為徹夜失眠所至....

總結每夜的祈望與每早的得著,難忘的總是每年的平安夜,以及充滿希望的聖誕日...

Sunday, December 23, 2012

「快閃」攝影展 之《富山福地》

圖:《富山福地》Hasselblad SWC/M w Biogon 38mm F4.5 lens
on T-Max 100 B/W film 
攝於雲南元陽
另中一張展出的習作《富山福地》是多年前與加拿大的攝影大師前輩往雲南元陽山區拍攝梯田時的作品,當時還有一眾好友同行。區兄似乎對元陽情有獨鍾,除了此照,他在習作中挑選了另一張同期的梯田作品《山雕水塑》

《福山富地》的現場是山谷梯地,我們一眾於黃昏時段,背負著沉重的攝影器材在山上尋找較為理想的拍攝位置,那個旁晚,天上迎來了好幾朵美麗的祥雲,在落日的餘暉下引發出幾度強烈的射線,彷彿要在我們一班遠道而來的訪客面前頌讚元陽先民開山闢田的豐功偉業。

當年,我在黑白照片的製作技巧方面還未得到肯定,便從元陽拍攝回來的影像中挑選了十張,沖曬成 8x10 照片寄給攝影大師前輩品評。結果是合格

展出的習作《富山福地》就是當年寄給攝影前輩品評十張照片之一。

Saturday, December 22, 2012

「快閃」攝影展 之 《柳蔭飄舟》

圖:《柳蔭飄舟》Hasselblad X-Pan +  Hasselblad 45mm F4 lens
on Lucky SHD100 B/W film 攝於浙江杭州
其中一張展出的習作《柳蔭飄舟》是多年前與前輩好友在杭州西湖拍攝的。區兄似乎特別喜歡此照,在挑選習作時重覆了三次,說:「必定要展出這一張。」

在多年前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我和前輩好友走到西湖的堤上採風,好友拿出他當時新添置的 Hasselblad X Pan 全景照相機借給我試用,我也忘記那裡來了卷國產凱牌黑白膠卷,便急急裝上膠卷試機,當下,適逢有幾艘木舟離開湖堤,我迅速地測光調機拍下了兩格菲林。回家後,馬上把那兩格菲林沖曬出來品評,問題來了因為沖曬出來的照片清徹、柔潤、細緻、Hasselblad 味十足,我便馬上「破財」,添置了一部Hasselblad X Pan 全景照相機!它至今還是我喜愛的照相機。

「快閃」攝影展 之 受命

圖:《寒枝》Hasselblad 500C/M + Sonnar 150mm F4 CF lens
on Kodak T-Max 100 B/W film 攝於安徽黃山
在情急之際,梁、區二兄都把目光投在我身上,梁兄首先開聲說:「這趟要靠你的照片了!」我連忙解釋道:「我的作品並無裝裱,怎好意思赤裸裸地貼出來展示?況且都是 8x10 那麼小器!太不尊重人家的展場了吧?」然而,在梁、區二兄一連串「不必介意」、「無須相干」的語言攻勢之下,我終於屈服了!為了心安,我親自向攝影展的策展人致歉,年青的策展人笑著回答:「既是誤會就不必介意了,有你們的參與,實在為展出增光不少呢!」於是乎,我便請區兄代勞,在習作中挑選了五張,區兄還熱心地助我張貼在展牆上。之後,區兄品評我的習作說:「你那幾張照片雖不算是最好的,卻把大部分現場展出的作品比下去了!」

區兄比我年長十多歲,個子瘦削不高,加上他那副嚴師的脾性,有點像那位我熟識的加拿大攝影大師前輩,就是那點似曾相識的感覺,在之後的五個多小時裡,我們投契地在現場點評展出的作品,交流黑白攝影及暗房沖曬的經驗…直至回到香港。

Friday, December 21, 2012

「快閃」攝影展 之 臨危

圖:《山雕水塑》Hasselblad 500C/M + Superachromat 
 250mm F5.6 CF lens on Kodak T-Max 100 B/W film
於雲南元陽
上週接到香港資深攝影家梁兄的來電,邀約我出席由一眾深圳愛好黑白攝影的攝影家朋友們舉辦的影藝研討聚會,並建議我預備一些黑白攝影作品赴會。

因為時間緊迫,我沒有打算裁放新作,就在多年前留下來的習作中挑選了十多張 8x10 黑白照,作為研討之用。

研討聚會於上週六舉行,約了梁兄在過關處會合,與他同行的是另一位資深攝影家區兄。在閒談中知悉區兄鑽研黑白暗房技術達四十餘年,與暗房技術老前輩顏震東先生為好友。

到場的時候才知道主辦單位攪的是《黑白典藏攝影展》,而不是黑白攝影研討聚會,而且主人家已安排了兩大幅展牆例為「香港區」。據悉主辦單位邀請了兩組香港攝影家參與,一組為香港某攝影會會員,而另一組為香港《黑白情懷攝影展》的香港攝影家,也就是梁兄與區兄這一組。只見【香港區】上的一半已掛上了裝裱得頗為精美的 16x20 展品,是香港某攝影會會員的展牆,而留給「黑白情懷攝影家」的另一半則空無一「照」,尷尬之處在於除了我手上的 8x10 習作照之外,梁、區二兄均無一「照」…(待續)

Thursday, December 20, 2012

雲髻山紅葉節

圖:《紅楓》Nikon D300 +
Nikon 500mm F8 Reflex lens
近半個月來的陰雨天終於上個週末結束。攝影家朋友為其學生們舉辦了《廣東新豐雲髻山紅葉攝影創作活動》,趁著天氣轉晴,我隨著創作大隊到新豐舒展一下身心。印象中我沒有到過新豐,而肯定的是我從未登上雲髻山。因此,我在出發前的心情是充滿著期望的。為此,我預備了 Nikon 500mm F8 Reflex 〝波波〞鏡作為拍攝紅葉的主打〝兵器〞,亦背負了兩台 Rollieflex TLR 135mm F 4 75mm F3.5 拍點黑白照。

雲髻山不高,就只有一千四百餘米,主峰為石峰,因形如髮髻而得名。旅遊車開至半山便進入了《雲髻山攝影創作基地》,見入口處的大紅橫額書著〝雲髻山紅葉節〞幾個大字,心裡暗喜!想:「此行必有預期收獲!」

結果,因前兩週的陰雨天氣,紅葉隨雨水都掉了下來,還可見到的只是「滿山楓葉一〝片〞紅」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12

晚稻

圖:《稻田》攝於台山開平交界
週末隨標叔叔往開平及台山一帶探遊,此遊除了能夠親身感受稻田現場的秋收情況之外,最主要的還是為了尋找抗日戰爭時期「飛虎隊」隊員的足跡,亦順道探訪製藥家潘高壽的故居。

此行帶備了新添置的 Rolleiflex TLR Carl Zeiss Tessar 75mm F3.5 鏡頭中幅菲林相機作為主打工具,以及 Pansonic LX5「傻瓜數碼相機」作為輔助,加上 Gitzo 零號炭纎三腳架,全副器材就只有兩公斤左右。至於「彈藥」方面,預備了五卷120黑白菲林,及一張 8 GB SMD

上週六是陰雨天,一眾十八人從深圳出發,抵達台山已是中午一時許,午飯後天色還是陰暗並下著絲絲細雨。一路上看不見農民在稻田裡幹活兒,從導遊裡得知,下雨天是不好收割的。然而,作為攝影人的我還是堅信在雨天裡偶爾會有好的收獲。

結果,拍攝了五十六格黑白菲林

Monday, November 19, 2012

生自由、活意義

圖:《誰?》西漢陶俑
自從四年多前旅居江蘇,便開始減少了與各位社運攝影義工們聯絡,雖然在那段日子裡也曾經參與過一兩場保育攝影聯展,卻沒有像那次參與爭取保留灣仔露天市集活動那樣地投入。自此之後,一班攝影義工也曾想過以光影作動】為名組織起來,延續攝影義工活動,卻又礙於各成員的發展取向不同,最終還是把滿腔熱誠冷卻下來

至今還記得參與那次社運攝影義工工作的推動力,是來自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豉勵中國攝影家的一番話,意思是這樣的:「中國攝影家們,應該把你們的鏡頭對焦民生。」

彷彿〝體驗生活,記錄時代〞就是中國攝影家們的任務。從藝術的角度來看,生活的點滴就是藝術創意的搖籃,藝術創意不是憑空的想像,是從生活的體驗中孕育得來,而生活的形式則是受著時代的牽制,藝術就是要在被牽制的生活中尋找意義,再把生活的意義提升至形而上精神自由的境界

從堅負生活任務達至精神自由的過程,是一種修為,也是一種信念,是自我滿足的途徑... 至於藝術創作與藝術作品只是記錄那段過程的行為及其形式。

Thursday, November 15, 2012

記錄楓葉

圖:落葉 (攝於北京雍和宮)
我在加拿大以拍攝人像照為生的日子裡,不是拿著攝影器材外影便是做 studio works,當照相機閒下來時還要拿著畫筆修執照片,那是一個未有 Photoshop 的菲林年代…

某個秋天,難得有空,跟攝影前輩大師及其一眾高足到附近採風,其間大師的一位高足興奮地放聲說:「原來背光看楓葉,楓葉是如此漂亮的!」大師的高足還未收聲,大師如雷的責訓隨即貫耳:「我跟你們說過多少次用背光拍攝花卉、楓葉,你們都充耳不聞,到現在才有反應!遲了點吧!」我心裡暗笑:「前輩可真是感性之人也!」

為什麼背光能讓楓葉表現得更漂亮?因為光透過楓葉猶如點亮了的花燈,把楓葉的葉脈照亮得通透,也把楓葉的色彩散發得飽和。假如背景能被處理在暗位,就更能突顯透光的楓葉。那是拍攝少數幾片楓葉的可取光源。

若要拍攝大叢楓葉,可使用背則光分離重重疊疊的楓葉,能較清晰地顯現出楓葉的輪廓,不至於只見到一大抹色彩及欠缺立體感。假如再要增加色彩飽和,在鏡頭前加上一面偏光濾鏡 (polarizing filter) ,旋轉偏光濾鏡至楓葉上的大部分反光消除,使原來反光的地方顯現出色彩來。

我想:「相信大師並沒有向他的高足解釋〝為什麼背光能讓楓葉表現得更漂亮?〞也許大師是在考驗高足的慧根?……還是在考驗大師自己的忍耐力?」

Wednesday, November 14, 2012

愛上北京

圖:人民的勝利
北京偷閒之旅在難捨難離的心情中結束…

五天的旅程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算短。當然,要看透北京的每處景點,對我來說,五個月也還是不足夠的。事實上,衡量遊歷某地某方的日子是否足夠,或多或少都跟個人感性扯上關係,也就是說很難量算得準。

此行隨旅遊團到北京,其中一天是「自由行」,亦是唯一下雨的一天。我帶著我的「梁家婦女」參觀了三處從未到過的地方: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雍和宮。

北京市的地鐵網絡覆蓋了北京市內大部分的名勝古蹟,最感動人民的還是 RMB2.0 的單程地鐵收費。而中國國家博物館及中國美術館更是免費派發入場門票。〝為人民服務〞的口號一點也沒有花假!

「梁家婦女」和我都喜歡吃北方的棉羊肉,雖然在早一個晚上的「團餐」已涮過羊肉,我們還是盡力地尋找羊蹤。北方人吃的羊肉是棉羊的肉,而港人吃的是草羊肉,棉羊肉較草羊肉質嫩且少羊羶味。還記得多年前遊歷新彊,有團友在港抵不住草羊肉的羊羶味,卻在旅程中嚐過了不少棉羊肉…當天的午餐我們在中國美術館附近碰上了一所小菜館,每人吃了一大碗清湯羊排麵。而當晚經酒店的 bell boy 介紹到鄰近的大菜館吃了一大盤烤羊排。

羶足了一天…

Tuesday, November 6, 2012

五彩的黑白意義

將於下月初到廣東新豐的雲髻山賞紅楓,雲髻山為廣東珠三角第一高峰,據說每逢深秋,楓葉染得滿山通紅。此行由皇家攝影學會的師兄組隊,為此,師兄特別開班傳授拍攝楓葉的器材使用與拍攝技巧,更會公開他獨家的中國畫意式拍攝思維…

曾幾何時,為了拍攝五彩古楓,我三度探訪江蘇天平山。記得有一次還使用了紅外線黑白菲林拍攝,出來的五彩古楓都變成通白了…朋友嘲笑我:「人家老遠走來天平山,不就是為了親睹五彩古楓的色彩變化嗎,你竟然來個黑白! 」我也嘲笑朋友:「原來你也是個好色之徒!」

為什麼人們總是喜歡記錄眼前的事物?是害怕事物在眼前消失,還是擔心此情不再?老實說,人生只得匆匆數十載,在出生之前曾錯過了的,與及在過身之後將會錯過的,可其之多!

友笑問:「你這樣拍攝為的是什麼?」
我笑答:「是為了樂在當下!」

Monday, November 5, 2012

年終之計


不少朋友都會在一年之始為來年訂下工作目標及計劃,究竟他們是否能好好地依計實行就不能而知了。然而,不能達標的朋友一般都會歸究於客觀因素,因為歸究於主觀因素就等同是說自己的問題,在心理上總有點難以接受。事實上,在一年之始,不少朋友的意識還沉醉於長假期與大節日的餘興氛圍之中,因為心情開朗而產生滿腔熱血的誤導心理,於是乎便將積壓於內心的理想或是過往未能完成的事情投映於「一年之計」之上。

我認為,在一年將盡的時候,訂下旅遊計劃還是最為實務的,因為經過一年忙碌的生活,能夠外出旅遊散心,修復疲憊的精神,在來年初才有創新的思維與凜然的腔襟去訂下工作目標及計劃…

因此,我己經訂下了我的「年終之計」,首三計為「京城踏雪尋古意」、「雲髻紅楓賞五彩」、「五邑晚稻覓風情」…

Saturday, November 3, 2012

人民的文物

昨天提到【庸廬】快將「入伙」,心情自然地暢快!加上近日秋高氣爽,便決定在下星期到內地痛快地走一躺。去那兒?到京城去吧…

大概也有六、七年沒有到北京了。故宮如何?老胡同又如何?只知道國家為了打做一個體面的北京奧運會,修輯了故宮更多的禁宮內苑,拆卸了市內不少的老宅胡同;一邊修復了舊貌,一邊摧毀了歷史…

對北京印象最深刻的是盧溝橋…那天的傍晚,走到盧溝橋外,欲踏上橋上,卻被閒在橋頭的守衛攔著去路,原來她見我混身「裝備」,便查問我有否採訪批文,我並沒有採訪批文,就把當時出席【中國優秀攝影家表彰大會】的證件交給她查閱,她撥了個電話,以鼓噪的聲調跟對方說了片刻,便禮貌地叮囑我千萬要小心國家文物。

在橋上光滑的石板有如波浪般起伏,它們似乎在向我訴說在1937年7月7日及之後的八年間的血淚史,只可惜盧溝河早已斷流,再不聽到涓涓流水的泣訴…

那天,夕陽西下得特別快,我再走過守衛室,守衛已下班,沒有門欄的盧溝橋正在任由人民上落。心想:「也許盧溝橋只在白天才是國家的保護文物,晝夜才是人民的文物!」

在嘗試在舊檔中尋找盧溝橋的舊照

Thursday, November 1, 2012

壓力

圖:《都放下了》
為【庸廬】添置了一個三呎闊七呎高的鋼製書架,打算在週末把攤滿地上的十餘箱書籍分門別類地上架。那批書籍的內容有唸商管時的課本及參考書、有修書畫心法時的祕笈、也有與攝影、文化、旅遊、藝術等等有關的書冊。事實上,我在上一次搬家時已經將一批攝影書籍送給了朋友;然而,家裡卻還放置著五個類似大少的木書架,都放滿了書冊…

假如問我在半生之中有形的壓力是什麼?我會說是日積月累的書本!那是我喜歡斷章取義的閱讀習慣所至,有時候看一本書,我就只看對我有意義的十來頁。不要以為我的書本都會很潔淨,在我看過的章節裡都或多或少留有我的筆記…

再問我在半生之中無形的壓力是什麼?我會說是有待實踐得來的學問!小時候師長常訓誨:「做學問,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學問乃是知識與實踐的昇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也就是知識與實踐的區別。只可惜,書看多了,知識也豐富了,卻未能實踐,做不成學問,心猿意馬卻不能動,蓄勢待發卻不能發,無形的壓力是可其之大…

隨著【庸廬】的佈置進入最後階段,我意識到我的有形與無形的壓力亦將會有所釋放。但願能在餘生多做點學問!

與各位網友共勉!

Sunday, October 28, 2012

魚來惚早

圖:《漁運》
晚上九時三十分,電話響起…對方說:「明天清晨有漁船落貨!」我問:「是否確實?什麼時候要到現場?」對方說:「給我點時間再確實。就讓我明天先去拍張現場照傳給你,你再決定是否下次去吧!」我答:「橫豎到現場採風是早晚的事,擇日不如撞日,明早就與你一起到現場吧!」對方說:「好的。再確實後 call 你。」

晚上十時三十分,電話再響起…對方說:「明天清晨五時許潮漲,漁船可靠岸落貨!」我說:「就這樣決定吧!明早見!」

清晨,天還未點亮,在著名的海鮮集散地中活動的就只有四類人物:大陸漁民、香港漁商、供應早餐茶點的店主及員工、邊境巡警。而我則是稀客,我的身分可從那四類人物的目光及面部表情得以確實。

海鮮集散地就只有兩個由香港漁商自費建設的小堤式碼頭,可供小艇靠岸。事實上,該處為河海交接的三角州淺灘,深海作業的漁船是無法靠岸的,就只靠平底漁艇將漁獲運送到這塊海鮮集散地。當漁艇靠岸時,穿著連身橡皮水靴的大陸漁民首先從漁艇上跳下水中,接應的香港漁商亦隨即推著木頭車走進水中,靠著漁艇提貨。因為碼頭的範圍窄小,在同一時間內就只有幾艘漁艇在落貨,其餘的漁艇就停在遠處的水面上等候…

晨光初露,場面雖然不算懾人,我還是有意識地提起我的照相機記錄這遍光景。

Tuesday, October 23, 2012

陶缸

圖:《陶缸》
圍村之內還有不少值得保留的物件,最近獲長輩贈與陶缸一個,此陶缸不是存放皮蛋或盛水之用,原來它是「煮盆菜」時用於菜肴分類的盛載器皿。

陶缸存放在草叢之中,我恐怕陶缸內有蛇鼠躲藏,便小心翼翼地挑選了一個後馬上撤回,匆忙間不察覺膝蓋撞上了某些硬物,事後才知道腫痛...

我把陶缸徹底地清潔、又清潔...風乾後便置於《庸廬》一隅,用作存放卷筒、紙軸...

之後,又有久遺了的鹹水草...

Monday, October 22, 2012

工夫凳



圖:工夫凳

與裝修師傅周旋了多週,《庸廬》的修輯總算告一段落,供電及電器亦已就位。近日就是為了搬運雜物及重裝設備而忙,還有幾件傢俱待決定...

在《庸廬》所在的百年老圍內遊走,經過一所已被拆卸的舊村屋重建工地,見有兩張工夫凳被棄置在泥石癈料堆中,便情不自禁地把它們撿起來,那兩張工夫凳是由原木柱開邊,並以榫卯構成的傳統木藝作品,雖有少許虫蛀的痕跡及榫位略有鬆動,還是值得收藏的。於是乎問過了天地,便帶它們回《庸廬》作客,好為它們作一番工夫翻身、翻新...

打算到五金店買一枚木鑿,好用來鑿些木屑片以塞緊鬆動的榫位,誰知道走過了兩間五金店還是空手而回。記得小時候,土木工匠要在牆上裝架子或吊櫃,必先用手鑿在牆上打一個小孔,再用木鑿在木頭上鑿出一小塊長柱形的木塞,再用錘子將木塞打進牆上的小孔,作用就好比現在的入牆膠塞一樣。也許就是因為入牆膠塞取代了木塞而淘汰了木鑿...

最後,我只好用鎅刀削出薄木屑片為工夫凳翻新!

Sunday, September 30, 2012

開天闢地

圖:《庸廬初稿》
因緣際會,日前獲長輩贈與鄉間小屋一所,小屋位於住所鄰近的百年老圍之內,小屋內有大小房間各一,可用面積十餘平方米。

小屋經修輯後,僅有的一扇窗戶被設在不經意之處,從小巷外看小屋,是一所只有門,卻沒有窗的小屋。門與窗都比慣常的小。在小屋內往外看,頗有置身於洞穴內之感。然後,開大房作儲物及工作室,闢小房為照片沖曬黑房...我,終於擁有一個夢寐以求的創作天地...

欲為小屋配個名字,胡思亂想了多日,結果自討苦吃,一大堆的名字在腦海裡篩篩選選選選篩篩最後,想通了我乃一介庸夫,因緣分而結廬於鄉間,竟曾妄想配個鼎鼎大名,還是取《庸廬》二字,心安理得,一笑也罷!

Sunday, September 9, 2012

【JCCAC 四年來回展】有感 (二)

圖:《Sleeping?》Artwork of Agnes Tsang
(正忙於某事,暫擱筆數天!)

(感謝還在每天到訪【雜念集】的朋友!我正在忙於建立自己的小小工作室!裝修快完工了,希望下週可向各位介紹!)

Saturday, September 8, 2012

【JCCAC 四年來回展】有感 (一)

圖:《空》
『香港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在上週五開展了一連三週的【四年來回展】,據相識的駐場藝術家朋友說,這次【四年來回展】的籌備工作為一小群駐場藝術家主導,而『中心』則協辦,與過往三年由『中心』主導的周年展相比,藝術家的參與自由度大幅提高。

我在開展的第二天到場探訪,今年駐場藝術家的展品水平較過去的提升不少,這只是我的主觀結論而已...

水墨畫家前輩的一班成名學生也在現場即席揮亳,其中一位學生正在寫上〝春意無痕〞四字橫扁,筆劃剛勁,用墨濃重,走勢急速... 我向坐在我身旁的前輩耳語說:「也許以柔弱筆觸,清淡落墨,緩頓屯勢,更能表現〝春意無痕〞的意境...前輩點頭細語說:「你說得對,那會更有意思...

那位相識的駐場藝術家來找我替他代另一位駐場藝術家看守〝舊書檔〞,他要幫忙其他藝術家搬運另一批舊書到場擺賣。於是乎,我便義不容辭當上了賣書郎。誰知,我亦成為了〝舊書檔〞的首位顧客,我選購了「成報編輯部」著作的【香港精神III】及胡恩威著作的【香港風格】二書...

原來搬運另一批舊書到場擺賣的朋友正是... (待續)

Wednesday, August 22, 2012

郴州小東江遊 (一)

圖:《山不轉》
為何山不轉只得水轉?
因吾迎風踏山賞風光...

何故水不轉唯有山轉?
怨餘攬月靠桅弄水影... 

在漆黑的小東江中,
迷失的不是路途,
而是心性...

幸而能轉了出來...
 

Monday, August 13, 2012

【來生必做香港人】

圖:《【來生必做香港人】展場》
【來生必做香港人。鏡頭下的精彩香港】攝影作品展是【數碼攝影新聞組】的第二屆作品展。我認識〝新聞組〞是因為認識其中一位組員「小馬」的原故。我認識「小馬」是去年九月的事,當時「小馬」正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辦【香港街頭文件】個人攝影展()
 
那天早上到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參觀該展覽,可惜因太早未見到「小馬」,臨離場前向展場的工作人員留了個口訊給「小馬」,我便走進旁邊的香港美術館參觀。在差不多參觀完畢的時候接到「小馬」的電話,於是乎我便再走回香港文化中心聚舊... 好一番靈感的啟發!
 
此次〝新聞組〞的攝影作品展有共有二十九位組員參展,除了少數展品外,大部分展品均為社會民生相關的內容,其中有幾位的表現手法新穎,頗令我欣賞。
 

Sunday, August 12, 2012

小作大為

圖:《我的 110 糸統》
最近被曾經一度沉寂的110格式攝影文化所吸引...

110菲林格式是由 Kodak 126格式後在 1972 年推出的更小巧的菲林格式,菲林為 16 微米闊,在菲林上影像的大小為 13 x 17微米,長寬比為1.31,比較 135格式的 1.51偏向方型,因此,在取景時較為偏重於橫向式構圖,這點對110格式相機的簡約設計有所幫助,設計師無須顧慮因直向式構圖所帶來的人體工程要求,使外形設計變得像110菲林格式那樣地修長,比135格式單反相機因加上直度手柄的四方外型設計為瀟灑,就這樣地造就了一代便攜式相機。

然而,一般的110格式相機並沒有對焦環、也因其固定式鏡頭設計在視角上有所限制,放曬出來的照片也只能在5R以下。在影像質量上缺乏保証的情況下,110格式攝材在20世紀末已近乎絕跡... 難得的是在1978110格式相機的高峰時期,日本Asahi Pentax推出了一套Auto 110單鏡反光系統相機。

Auto 110單鏡反光系統相機採用了當年先進的TTL鏡內測光系統,設有光圈優先自動曝光模式,亦是唯一可以更換鏡頭的110格式相機,系統內除了設計了多支定焦鏡頭及一支變焦鏡頭外,還包括了電動菲林捲柄和自動閃光燈。

最近,因  Lomography 攝影文化的發展而重新面世的 110菲林,其價格比一般格式的菲林高出 60% 以上,一盒中國生產的24Orca 110 黑白菲林索價HK$68,而一卷英國製造的 Ilford 120黑白菲林只售HK40。因此,要採用那麼矜貴的110菲林做創作,擁有一套如 Pentax Auto 110微型單反相機系統是有其必然性的。

為什麼我要選擇使用110菲林做創作呢?是因為...

Saturday, August 11, 2012

新傷與舊患

圖:《不自醫》
在電視上看見劉翔在奧運田徑場上百一米跨欄跌倒,我竟沒有感到錯愕,也許是因為一直對他的腳傷康復存疑... 當然,不是不可惜的!

每次傷後的手術總給關心他的人帶來希望。也許,人們還在期待著劉翔再次站在奧運頒獎台掛金牌的一刻。但是,為什麼要是劉翔而不是另一位中國選手?

似乎帶著傷患的不止是我們的劉翔...

但願那傷患能早日痊癒!

Friday, August 10, 2012

微型相機

圖:《我的 Minolta 16
在記憶中,曾經擁有的第一部照相機是一臺很細少的照相機,那個時候我還是個小學生,偶然和兄長發現在橋發大廈附近的雜貨書店的窗櫥內陳列了一臺小巧的照相機,照相機大小不到三平方吋,外表就像一臺微型135單鏡反光相機,還好像有個似模似像的皮套,使用的菲林像是縮了水的120黑白菲林,菲林都是捲在紙條內。當時我的手指雖小,要把那微型菲林裝到那臺微型相機上,還是一件頗費工夫的事。印像中,那間雜貨書店可代客沖曬,我們亦成功地攝出了照片來。至於拍攝了些什麼?照片弄到那兒去?之後有否再使用那臺微型相機?都是一片空白 

最近在網上收購了一臺110格式的「間諜」相機,是 Minolta 16。我對110菲林的認識是來自當年的James Bond電影中主角所用的「間諜」相機。在我手上的 Minolta 16當然不是James Bond所用的型號。擁有她只是為了回味當年的那份情感可惜110菲林已在2009年全面停產。 

正在想把135菲林裁窄充當 110 菲林之際,在網上發現 Lomography公司110 菲林復活起來,名為 Orca 110的黑白菲林,感光度是ASA100,首批 Orca 110 已在六月份出售。為此,網民在網上大事宣傳,正期待著110格式的風暴式回歸!

Thursday, August 9, 2012

根與緣

圖:《錦堂樓》
近日的暑熱氣候,使我散慢得連博客也懶得去看,竟錯過了兄長的生日在此謹補上對兄長生日的祝福!祝兄長龍馬精神!隨心所欲! 

也有好幾週沒有在博客上胡扯了,難得的是訪客仍是天天來探望【雜念集】,而兄長更屢次來電問候,了解我可故沒有雜念

兄長在電話中,也在【梁風有信】中,提及在小時候伴我們生活的景物橋發大廈、海心廟、鐘聲慈善社、鐘聲游泳棚、錦樓、佛教慈恩小學一連串的舊名字為我帶來更多的雜念,也激發起我重遊舊地的衝動 

凡人總是會有雜念,雜念是凡人的專利,是與生俱來的,是理所當然的,也是人類文明與禍害的根與緣 

這週末就去回顧與我相關的根與緣

Friday, July 27, 2012

暫停 - 憑弔

圖:《颶風過後》
近日天氣暑熱,然而,在不久之前卻又來了個颶風,打倒了上千株大樹。

至今,倒臥在行人路旁還未被清理的樹木舉目可見,有心人投訴政府風後的清理工作緩慢!

心想:「唉!誰又會隨時預備清理千株大樹的勞動力呢?就讓被連根拔起的大樹們多留一段日子,給有緣人士憑弔吧!」暑熱能令人煩燥,也教人散慢…

但願我近日的散慢不會使人煩燥就好了…

Sunday, July 15, 2012

藝術之義

圖:《漁棑》
朋友問:「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有何分別?」

我答:「當代藝術傳承於傳統藝術,是一體,是恒久演變過程中的不同片段中的表述形式。創作就是演變的過程,文化就是表述的形式。因此,兩者並無分別。」

朋友:「?」

心想:「朋友似乎在期望我給他說明白一點!」

我沒有接受正統的藝術教育,亦不曾拜師學藝。因此,我無須被掣肘於學院派的枷鎖,亦無須擔負門派的沉重包袱,只是隨心順意地創作、評論、交流...

於是乎,我再說:「簡單地說,藝術從自古的〝人與自然的協奏〞表述形式演變為當代的〝人與社會的矛盾〞表述形式。」

朋友:「...

Thursday, July 12, 2012

仲夏雜記

圖:《暑夏印象》
近日天氣暑熱,紫外光指數經常徘徊在11度以上,最高氣溫亦達到攝氏33度,還矛盾地來個「間中有雨」的所謂天氣預測!若在室外流連,不到五分鐘便汗流浹背,感覺就是不爽,若用城中新興的術語說,這叫做「被做帶氧運動」!

上週末,我在暑熱難耐的氣候中出外接收一台老相機,為我下一個創作項目做好鋪設。老實說,意志力是可以克服暑熱的

途中經過賣油紙扇的佛具店,見手上的一把已開始破爛,我便入內挑選一把備用,價錢還是一年多前的港幣八元,實在是感動!這一批油紙扇色譯偏葛紅,而之前買的是棕啡色,我還是較喜歡舊的那把...

Sunday, July 8, 2012

舊機新意

圖:《Lomo 的勁敵 Certo Phot》
最近發现了一個買賣二手相機攝材的網站,我可以在那裡輕易地賣掉一些多餘的攝材,亦可以方便從中選取心儀的相機據為己有。

回顧這些年來,我收藏的「老」相機也算是不少,目前大既也有十多台吧。「老」是因為那些照相機都是在過半世紀之前製造的。然而,在網站上看到的二手相機介紹,有些所謂的「古董」相機才只有三十年的機齡,「三十年的古董」有點兒牽強了吧!以一般家庭的繼承來算,半個世紀才是兩代,那麼三十年就只可說是當代了,絕不能算得上是「古董」。怎也好,人家喜歡那樣說,也只好奈何!

我擁有最老的一台相機己有至少七十年機齡,至今仍可作為拍攝之用。我從他們的身上可以欣賞到不同年份設計的改進,帶著他們出外採風,不自覺地便進入了他們的年代,能感受那些年代的攝影樂趣我就是喜歡他們集真、善、美於一身。

也許要為他們攝下來的意境攪個展覽

Friday, July 6, 2012

針孔攝象

圖:《我的針孔攝像機》
在中古相機網站上看見有一件由 Kidz Labs Toys 出品的 Science Experiment Kits 系列 pin hole camera 針孔相機出售,該針孔相機為塑膠材料製作,供七歲以上的〝大孩子〞使用,原設計是要用家們自行組裝完成後才可使用,然而,在網站上出售的是已經組裝完畢的針孔相機。

我在想:「我怎可以放過一件那麼有教育意義的作品!」於是乎就以原價的一成把她收下。交收時賣家對我說:「因為不懂得掌握曝光,所以放棄了她。」

事實上,這件產品為〝大孩子〞們提供兩段不同的趣味,首先就是那段不超過半小時的組裝過程,然後就是那段悠悠然的拍攝過程。

我想:「賣家以十足的價錢只享用了短暫的組裝趣味,而我卻花了十份一的代價賺得悠長的樂趣。值得!」

作為 Science Experiment Kits 系列的作品,顧名思義就是要鍛鍊一下〝大孩子〞們的科學頭腦,而針孔相機的使用就包含了光學及化學的常識。(容後再續有關的常識)

Tuesday, July 3, 2012

榕樹澳印象 (二)

圖:《天與地》
在榕樹澳及深涌一帶遊走

...憑弔地殼的變動遺蹟,聆聽海灣的潮起潮落,凝望空中的風雲散聚,感悟魚虫的無為活動,體會村落的新陳盛衰

...能令我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領會到人類的渺小;創世的偉大;眾生的平等;生命的短暫;世事的莫測

行山的朋友說:「走一天的山路就等於通了一次波仔!」我想:「若全心全意地投入大自然半天,能滌盡萬慮,啟滌心靈!」

期待下一次的洗滌!

注:隨標叔叔遊歷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