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31, 2021

座上座下皆自然

烈日當空,見公園長椅上有兩組鴿子,一組站在椅背上享受陽光,另一組則躲在椅下避暑,這都是自然的反應。人有別於動物在於念,好高望遠是人之常情,正面看是有上進心,反之,如果没有那個能力,似乎就是一種貪念。也許有自知之明的人更符合自然之道。(附圖為試拍烏克蘭 ASTRUM Фoto Photo 100 135黑白負片)

初試 Astrum 黑白菲林

月初我帶著 Leica M6 TTL 及 Summicron 35mm,50mm Rigid 鏡頭,試拍烏克蘭 ASTRUM Фoto Photo 100 135黑白負片,沖片出來發現片基及葯膜超薄,片基如幻燈般通透,有人說可用反轉沖洗成幻燈片,我有點懷疑,那麽薄的药膜是否真的可以作投影之用。我用ASA100度曝光,看底片上有部份暗位曝光稍有不足,相信實拍感光速度最多只有ASA80,光位略厚,下次顯影時間可减20%。微粒及灰階方面也可以接受。資料顯示光譜感應至 750nm 紅外線範圍,下次可以試拍红外線。

Sunday, May 30, 2021

打咭熱點

登上太平山頂上的摩天台428,先要繳費入場,天台上設施有限,包括没有遊客使用的收費望遠鏡,及一個讓人拍攝的背景,没有蓋頂的地方遮陰,有限的座位,充滿濃郁的商業味,唯一可取的是視野廣濶,除了可俯觀維港兩岸,亦可遠望港島南的海景,對遊客來說,也是一處值得遊覽的地點。

山頂獅子亭

獅子亭不在獅子山上,而是在對岸的太平山上?原來在香港獅子亭不只一座,獅子會在多座山頭上也建了這樣的亭了。在仿古建築的山頂獅子亭上欣賞維港兩岸的鬧市,心境更覺偏遠。

Saturday, May 29, 2021

中學生的視覺藝術展

今日路過劇院,剛好又有新的展覽,是一間中學的視覺藝術科學生的展覽,接侍的學生十分有禮貌,現場的觀眾多為年青人,相信也是該校的學生,現場沒喧嘩吵鬧的談話,更没有脱下口罩影大合照的失控情況,這才是藝術展覽場地應有的氛圍。我參觀過後,在其中一本留言册上寫下:「能善用寶貴的時間來創作,實在是讓人欣慰。」

淡入背景

Vignette 的直譯是小插圖,在攝影上實際的解釋是淡入背景,沒有明確的邊界,常用於肖像照片之上,有助聚焦人物。我在加拿大辦影樓期間,作為低調肖像照的拍攝處理,我會在鏡前的伸縮罩上加插不同大少的vignette mask, 來控制淡入背景的效果。在數碼攝影的今天,vignette效果可以由圖片編輯軟件作事後處理,沒有經歷過用vignette mask年代的拍攝者,在使用圖片編輯軟處理時,通常會處理過度,最常見的問題是出現明顯的邊界,失去了淡入背景的效果,把肖像弄得被黑框框起了似的。在最近一次聯展中,其中一位展出者,就將幾張街頭肖像照過度地使用淡入背景,正正地就把肖像被黑框框了起來,引來參觀者背後不少劣評。

新視野

最近與兩位好友幾次出外航拍,每次的飛行時間都受到電量的限制,總的飛行時間在一小時左右,最近新出的航拍機,體重減輕了,續航時間加長了,最重要的是感光器亦改善了。近日又有一位好友添置了新一代的航拍機,即將擇日齊飛。 附圖由Antony提供,為最近一次三人航拍組在大澳合影。

Friday, May 28, 2021

再上太平山

昨天近中午時份上太平山頂,主要用菲林拍攝第五代纜車,及從高角度看見的鬧市。據香港纜車公佈,六月一日起,有藝術家為第五代纜車粉色,我有點擔心他們的創作會破壞纜車的原貌,因此我打算在六月一日前再乘坐原裝版的第五代纜車。今天有朋友通報天氣預告,由週日起一連七天將會有大驟雨及狂風雷暴,有見及此,我亦不想在週六上山而遇上人潮,便馬上在今天下午起程再上太平山。今次先在白加道站下車,主要拍攝䌫車,之後再到獅子亭,看山下鬧市,最後才上摩天台428等日落,拍攝黄昏及日落後的市景,今天雖然多雲,但陽光充沛,景色還是可以的。

鍥而不捨的創作精神

近日不斷地收到畫會及影會朋友的展覽消息,實在是欣快,能在疫情期間不斷地創作,鍥而不捨地爭取展覽的機會,無可置疑他們是真心嚮往藝術創作的一群。將創作的成果公開地分享,亦是有助推動藝術發展,達到以藝會友的目的。相比眼下,得知有社團借口因疫情影響,無法展覽,而擱置一切,實在是自欺欺人,高下立見。香港的疫情雖然還未清零,但較其他地方已是控制得很不錯的了。在這段期間,我認識不少朋友,他們雖然未有展出的機會,但仍是努力不懈地創作,那份誠意是值得專敬的。

Thursday, May 27, 2021

第五代纜車

香港山頂纜車將於下月低更新至第六代,這兩週招呼老友記,來回票價加上摩天台428優惠票價10元,剛升呢的我今天便享用了兩程䌫車,到白加道站及摩天台影了一卷120菲林,不亦樂乎。

藍天白雲、碧海湧浪

下了幾天驟雨,今天總算放睛,馬上背上裝備,往山頂進發。

Wednesday, May 26, 2021

偷得閒心半日遊 (七)- 佛也隔離

天壇大佛正在維修,被鐵架圍著,在這個不明快的時刻,我與祂拍了張合照,希望很快再來拍一張真相。🙏

Tuesday, May 25, 2021

偷得閒心半日遊 (六)- 緣慳一面

到達大澳碼頭還未到十點,放慢腳步走到巴士總站,等候首班開往昂坪的21號巴士,當天是佛誕後的一天,巴士上就只有不到十名乘客上昂坪。寶蓮寺範圍内没有多少遊人善信,就只有我單獨登上268級石階,到達天壇大佛的座下,大佛正在被圍封維修,只見佛座上豎立著重重鐵架,把佛像封得密不透風,是難得一遇的情境。

Monday, May 24, 2021

偷得閒心半日遊 (五)-釣魚郎

渡輪離開沙螺灣往終貼站大澳進發,再經過港珠澳大橋,發現橋墩上有幾位釣魚郎,不知道他們是怎樣走到墩上的,也許都是懂得水上飄輕功的高人吧...

初探印度廟 (三) - 將會面目全非

印度廟不是很大,地面直徑约十米左右,為六角形建築,拱頂用十二片三角形石塊構成,意象為神聖的蓮花,廟的六面共有五處出口,餘下的一面塗上橙色,相信是祭壇。印度廟是為駐守的尼泊爾踞喀兵而建造,自97回歸後荒廢至今。該廟被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卻即將成為山麗苑管業處暨業主立案法團/業主委員會辦事處,到時將會面目全非。

初探印度廟 (二) - 莫非遇上了…

印度廟拍攝的菲林已沖出來多時,昨晚才將影像掃描出來,共拍攝了18格,其中有一格極度曝光不足,那是唯一一張拍攝軍營宿舍室內的底片,當天雖然是在早上拍攝,但我的測光錶卻測不到讀數,唯有在窗旁的内壁取得讀數,再推算曝光值,用了半分鐘拍攝,但底片出來卻只錄得窗戶,室内什麽也沒有記錄下來,莫非是遇上了... (附圖為從室內看印度廟的頂部)

Sunday, May 23, 2021

開金磚

早年到國内旅遊,到茶葉工場參觀,購買了一些金磚普洱茶,今日暑熱在家閒著,便拿了一塊傣王金磚,把金磚開散了,隨時沖泡品嚐。

Saturday, May 22, 2021

偷得閒心半日遊(四)- 新視野

我從來没有想過會在港珠澳大橋下面穿過,對我來說這個視野角度更能顯現大橋的宏偉。

Friday, May 21, 2021

妃子笑

今天在街上看見已有荔枝上市,馬上買了兩磅回家享用,清甜多汁,肉豐核細,「南國四大果品」實至名歸,正是合時水果之代表作。

偷得閒幻半日遊 (三)- 跑道末端

由屯門碼頭乘渡輪向大澳出發,首先到蓬東涌碼頭,再在赤鱲角機埸與大嶼山北沿的狹窄水道中航行,駛向沙螺灣,途中穿越港珠澳大橋,那一帶的視野確實是不平凡。離開沙螺灣,經過機埸跑道末端,感覺有龐大的影子在我眼邊察過,原來剛好有飛機起飛。

偷得閒心半日遊(二)

多年前的佛誕,我先到寶蓮寺,再乘橫水渡過長洲。今年避過人群,選了佛誕次日重覆行程,今天首次由屯門乘船到大澳轉車上昂坪,有新的體會。

Thursday, May 20, 2021

偷得閒心半日遊(一)

今天是特別的日子,獨自乘坐渡輪往大澳,再轉乘巴士上昂坪寶蓮寺,吃過齋後便向下一個目的地進發…

Wednesday, May 19, 2021

不平凡的體驗

晚上7時20分,我站在大澳楊侯古廟門外,雙眼卻升到240米的上空,看著入夜的大澳水鄉,微風由海彎吹在我的身上,內心卻產生孤單的感覺,是一次不平凡的體驗...

Tuesday, May 18, 2021

大澳的黃昏

昨日與兩位朋友到大澳外影,主要是航拍活動,天氣暑熱,先到大澳的餐館嘆下午茶,品嚐地道的蝦膏炒飯,待太陽過了火氣後才在大澳市內穿梭找題材,最後走到楊候古廟作為船拍基地。

初探印度廟 (一) - 大豆般的汗水

上週五到一所荒廢的印度廟宇拍攝,我打算拍攝廟宇的拱頂,於是乎把相機設罝在地面上,用一支裝有水平儀的工程筆,將鏡頭調至垂直向上,由於在暑熱的環境中聚精會神地設罝相機,結果大豆般的汗水如雨滴落下,幸好並没有落到鏡頭上。 (附照是好友 Brix Mok 在現場為我拍下的,在此向他多謝!)

Monday, May 17, 2021

日落海灣

后海灣的日落是較為寧靜的一處,沒有大海,只有淺灣,少了水上交通穿插,多了泥灘上螃蟹覓食,感受著兩岸的融和,見証著蠔排的轉變。 站在旁晚的此岸,將視線飛往彼岸,在三百多米的上空俯瞰着這一片寂靜...

Sunday, May 16, 2021

飾皮

收到了訂購的新飾皮,除了503CX機身用的飾皮外,還附有菲林背的飾皮,於是乎從防潮柜内找了一個最殘舊的菲林背來更換。剝去飾皮後才發現這個菲林背的飾皮曾被重新貼過,金屬壳上的牛皮膠塗得厚薄不均,頗不專業。結果我花了很久才把膠漿清除掉,弄得兩個大母指頭至今還有點痛。新的飾皮已附上了膠漿,很容易便可以貼上機身上,飾皮的紋路較原廠的粗,且有光澤,但不影響整體外觀。擇日再帶著換了新衣的相機見見世面,曝曝光。

蠔排

流浮山后海灣一帶以浮排種蠔,在四、五公里闊的兩岸之間就佔了一半的海面,在高空望去頗為壯觀。據說,近年大多數的蠔排都租給了對岸的漁民,為國民的桌上提供了肥美的生蠔。 上週五的黃昏,我踏著水退後的泥濘,把視線帶到離岸一公里以外海面的60米上空,記錄那夕陽蠔業的餘暉...

Friday, May 14, 2021

廢棄的軍營

今晨與兩位好友到粉嶺的廢棄軍營探廢,不出一年内這裡會被「活化」掉,再也看不見舊貌。到達後,除了我們三人之外並没有遇到其他遊人,因此不用花就位、等位、清場的時間,然而今晨多雲,樹林內光線暗淡,拍攝時曝光一般較長,滴汗、蚊針及蟻咬都要忍下去... 當我們在接近中午時離開,才有幾位遊人趕到。

Wednesday, May 12, 2021

剝皮

週五去探廢,其中有一座是三級歷史建築物,打算在建築物内向上拍一張屋頂的照片,便想起了那部 Hasselblad SWC/M, 在防潮柜内取出來檢查,也順便看看其他幾部 Hasselblad,卻發現 503CX 機身上帶著一層黏黏的液體,起初還以為是潤滑油漏了出來,看清楚後,才知道是機身飾皮下的膠漿因老化而滲出了油液,飾皮就好像是浮在油液上,可以輕易地被移動。經 David 師叔指點,取下飾皮,切底地清除機身上的膠漿,才可以從新開膠漿將飾皮貼上。我見原來的飾皮嚴重地縮水,索性在網上訂購了一套新的飾皮,新的飾皮已除上了膠漿,收到後就容易處理了。

Monday, May 10, 2021

足跡

在空中俯瞰水退後的泥灘,灘上記錄著遊人的足跡,在沙泥中形成了一堆不規則的圖案,人與大自然的融合,就是藝術的基本。

日落蠔灘相輝映

今日約了兩位朋友到白泥航拍,選星期一去「日落觀賞勝地」,一來是為了避開人群,二來是日落時潮水會退到半米以下,露出來的蠔灘層次豐富,與日落彩霞互相輝映,是難得一睹的美景。

皇都戲院

今日到皇都戲院商場參觀,走過她的歷史,觸摸她的殘軀,捕捉她的影子...

Sunday, May 9, 2021

油街實現

今天到炮台山的皇都戲院參觀,觀後沿著往西的路走,途中被油街上的一座金字瓦頂的紅磚屋吸引了,於是乎走過去探究,原來是「油街實現」藝術村,村內的地方不大,主要就是那座兩層的紅磚屋,及一些空地,地下有幾個展場。 走進其中一間展場,正在展出伍韶勁的【汨汨】,在漆黑的空間觀聽露水的記憶,讓心志清明。 之後我又走進另一個展場,場内正在展出多位藝術工作者的投影及裝置作品,以廢棄的家電作為共同主調,我還未來得及了解那些作品,便被展場内正在拍攝造型照的兩位女青所吸引,即席的創作總是比計劃的創作來得有意思。

試卷

收到了寄來的100呎 Agfa APX 100 黑白菲林,馬上分捲了20筒,餘下了6格,便速速放入Leica CL 配 Minolta M Rokkor 40mm F2 鏡頭内試拍,以ASA100度曝光,用 HC-110 Dil E 20°C 8 分鐘沖出來,有點硬,下一筒再修正顯影時間。改日再掃描出來分享。

Friday, May 7, 2021

封條

從前在街上少見封條,偶然遇到也必有事端,近年這些封條已是風行港九新界,往往也不知道拉起封絛的因由,有點像節日的裝飾,封條的嚴肅性與警覺性亦因此而失色不少,

Thursday, May 6, 2021

低空視野

能夠在較高的角度看景物總是有新意,在菲林拍攝的年代,大部份的攝影者只能登梯或上樓一睹新意,往往有隹作面世。我認識一位在政府新聞署任攝影部主任的前輩朋友,曾在臺風高掛時乘直昇飛機,在銅鑼灣避風塘低空拍攝停泊得水泄不通的船隻,他引此為他的代表作。 如今航拍機之普及確實為攝影創作者擴闊了視野,低空拍攝的作品已是隨手可得,再不為嬌子所獨有。

Wednesday, May 5, 2021

準備啟航

我在三年多前開始了航拍這個玩意,每次外影時多少會帶著點心理陰影,可能是太過投入,人就好像坐在航拍機上,產生了畏高症。所以不敢飛得太高或太遠,因此我亦是航拍安全守則的忠實追隨者。

航拍機給我提供另一個角度去欣賞事物,跟據以往有限的航拍經驗,我喜歡在較低的空中拍攝,指在換個各度看地上的景物,沒有太強的航拍味道。

我有好長的一段日子没有升空了,最近約了幾位機長在下週啟航,為此要更新軟件,重温操控步驟,做好心理準備。


 

Monday, May 3, 2021

遊走東平洲(一)

昨日與幾位好友到偏遠的東平洲旅遊,各人均背著沉重的攝影器材,原本打算環島行,到了現場卻修正了行程,以重點遊作為最終策略。

下船後,穿過士多的小徑,按照地圖上通往南面景點的捷徑前進,卻走入了一條廢村,這是喜出望外的一個巧遇,於是乎各人均拿出身上的寶貝,投入了如幻象般的場景。可惜在廢村後的山徑已被樹叢煙没,唯有退而求其次,繞道繼續往南面走。若依照網上的介紹,景點「龍落水」是距離碼頭最遠的一個景點,我們選擇先到那裡,是為了避開人群,結果如願。(待續)

再者: 附圖為好友 Perry Tsang(ARPS) 為我拍攝,在此謝過。



Saturday, May 1, 2021

探洞驚魂

幾年前首次跟隨探廢隊進入日戰時期的日軍洞穴,洞內狹窄,有幾處只能容納一人貼地爬行通過,心想可能是當年被日寇强迫掘山洞的港人,故意地弄了幾處要爬行的窄道,讓日寇不便進出吧。

廿多人同時入洞,我跟在中間位置,到達盡處,有較大的空間可以停下來,然而人多走動,翻起了不少泥塵,當下我有窒息的感覺,欲離開洞穴,卻因為有隊員還未進入,堵塞著唯一的出口,那一刻我開始焦躁、流汗,相信是產生了幽閉恐懼,幸好我還有意識,馬上從背包內取出一把紙摺扇,打開向著臉部快速地撥著,同時深呼吸了十多口吹來的空氣,心情亦慢慢地平服下來。我見最後一位隊員走了進來,我便趕緊爬出了洞外。

那次的經歷教我出外旅遊必備紙扇,除了可作半把傘、送風通氣、為鏡頭擋光,還可以舒緩幽閉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