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31, 2022

初遊南嶼郊遊徑 (四)

嶼南郊遊徑給我的印象就是一條「林蔭古道」,古道兩旁有眾多的巨石,行走其間有如進了石陣,陽光透過樹叢猶如神光顯現,有遠離凡囂,洗滌心靈之感。

拍攝資料: Semflex Angenieux 75mm F3.5 雙鏡反光相機, Fomapan 400 黑白菲林


藍寶石 - 試拍(二)

我在把Airesflex Z打包退貨之前,裝上一卷已拍攝了三格的菲林,走到附近的公園找題材試拍,在没有直射光的情況下找題材相對較有挑戰性。附照為園内的一個圍封點,雪糕筒上的字還清晰可見,遊人的頭髮仍有層次,以七十年前生產的Nikkor鏡頭來說實在難得。

拍攝資料: Aireflex Z 雙鏡反光相機,搭配有鏡片突變的 Nikkor-Q.C. 75mm F3.5 鏡頭,Fomapan 400 黑白菲林。



Sunday, January 30, 2022

快速測試

最近政府在本區的污水渠中驗出有病毒,便向區內所有住戶派發病毒快速測試套裝,當天晚上在我家的管理處已經可以領取,不用出外排隊測試,感覺安排妥善,自驗容易,心安理得。



初上華山軍路 (二)

上水華山軍路的最高點是139米高的華山,沿路的兩旁均可見到市郊一帶的人為設施,其中經過一個被樹叢包圍著的貨柜場,是難得一見的景觀。

拍攝資料: Semflex Studio Som Berthiot Tele 150/5.4 雙鏡反光相機, Fomapan 400 黑白菲林。



藍寶石 - 試拍(一)

我把鏡片出現突變的那台 Airesflex Z 退回賣家之前,拿來試拍了幾張菲林,在今日年晚收「廬」前把它沖洗了出來,看過了那幾張底片之後,留意到幾點。75mm鏡頭使用1/50秒拍攝比一般雙鏡反光相機較為容易震動,要小心持機。對焦屏亦較暗,加上老花眼,較為容易失焦。拍攝當時雖然是散射光,這支配在Aireslex Z 機身上的 Nikkor 鏡頭比一般 Nikkor 鏡頭較為低反差。在1951年間生產的這支 Nikkor 鏡頭果然能表現出我所喜歡的那種微妙(subtle)品味。

拍攝資料: Aireflex Z 雙鏡反光相機,搭配有鏡片突變的 Nikkor-Q.C. 75mm F3.5 鏡頭,Fomapan 400 黑白菲林,對焦在最近焦距3呎,光圈開盡F3.5。



Saturday, January 29, 2022

萬象更新

還有三天便要過年了! 今日我回到【庸廬】工作室,沖過今年最後拍攝的一卷菲林後,便正式收「廬」,跟著就開始大掃除,換上新的揮春,開心地預備迎春接福。(photo taken on my Samsung Galaxy A71 smartphone)







初遊南嶼郊遊徑 (三)

在初段山邊有一片燒焦了的斜坡,土壤都露了出來,我被其中一處白石、枯枝、落葉吸引著,便走上斜坡,找了一個合適的角度,記下了那次侘寂之遇。

拍攝資料: Semflex Angenieux 75mm F3.5 雙鏡反光相機, Fomapan 400 黑白菲林



Friday, January 28, 2022

初遊南嶼郊遊徑 (二)

我選了在週六探遊南嶼郊遊徑,是因為從未走過這條路線,在需要時也希望容易得到遊人的照應,遊人亦偶然會點綴我的畫面,增添趣味。

拍攝資料: Semflex Angenieux 75mm F3.5 雙鏡反光相機, Fomapan 400 黑白菲林





Thursday, January 27, 2022

藍寶石

Nikon 曾經生產過旁軸及單鏡反光兩類35mm菲相機,卻没有雙鏡反光及單鏡反光的120菲林相機面世,然而在 Bronica S 及 E 系單反,與及 Airsflex 雙反 120 兩系列的菲林相機上就配上了由 Nikon 生產的 Nikkor 鏡頭,曾經遇到過兩部配上 Nikkor 鏡頭的 Airesflex 雙反相機,可惜都有鏡片的問題,不能留下來使用。附圖為我最近遇到的 Airesflex, 我在退回原主前試拍了幾張菲林 (photo taken on my Samsung GalaxyA71 smartphone)。





Wednesday, January 26, 2022

汾流印象 - 碼頭

汾流碼頭沒有喚起我對過去的回憶,然而,我對這樣的小碼頭卻情有獨鍾,從實用方面去理解,碼頭是讓乘客及貨物上落船隻的地方 ,是起點也是終點。在感性上,碼頭見證著人間的悲歡離合。對我來說,卻是一個充滿著期待的地方。

拍攝資料: Fujifilm GA645Wi 相機,Fomapan 400 黑白菲林。



Tuesday, January 25, 2022

削髮迎新歲

聽說剪了髮過新年會帶來好運,於是乎我便在今天為來年行好運做足了準備。

(Selfie with my Samsung Galaxy A71 smartphone)




Monday, January 24, 2022

汾流印象 - 小天地

當年汾流西灣上的內灣是我們的小天地,平靜的內灣沒有受到海浪的沖洗,只被我們的笑聲及腳步打擾,然而,她卻充當著我們的褓母,讓我們遠離泊岸的海浪。在我眼裡,今天的内灣明顯地比當年的細小得多,以前用作躲藏的沙丘亦矮得那麽地可隣,真的有點懷疑她怎麽可以被用作捉迷藏的場地? 五十年前的那天,我從來沒有留意過在遠方的那片海天一色,更未曾幻想過有一天竟會走到海岸線的彼岸,見識那裡更大的天地。終於都看過了,今天的我仍是被這塊小天地吸引著...

拍攝資料: Fujifilm GA645Wi 相機,Fomapan 400 黑白菲林。



魔星嶺砲台 (三)

砲台一帶設有不少兵房,每排兵房有五個沒有門的間格,由一條共用的走廊串連,陽光射進兵房内做成的光影效果十分吸引。

拍攝資料: Bronica EC 6x6 中幅菲林相機,配 Nikon Nikkor-D 40mm F4鏡頭,Fujifilm Acros 100 黑白菲林。






汾流印象 - 黑板

在荒廢了的汾流小學課室内,那塊黑板還是好好地掛在牆上。這跟我走過很多廢校的情況一樣,黑板總是最能抵抗歲月摧殘的。

拍攝資料: Fujifilm GA645Wi 相機,Fomapan 400 黑白菲林。








Sunday, January 23, 2022

汾流印象 - 記憶即抽象

憑著記憶去尋求實証,往往會獲得一場空,記憶只是過去對現實的主觀片段,昔日的主觀與今天的主觀會因個人際遇而改變,當年從少年的角度看汾流小學是寬敞的,白髮蒼蒼的我則驚訝今天汾流小學的狹窄。今天憑藉記憶在現場尋找能與當年的感受產生共嗚的景物,要的不是求實証,而是重温當年的情懷。多少帶點抽象的意味...

拍攝資料: Fujifilm GA645Wi 相機,Fomapan 400 黑白菲林,五十年不變的汾流西灣「浪與灘」。



汾流印象 - 古廟

在我入村的路上經過一間廢屋,我留意看門上横額,竟刻著「洪聖古廟」四個大字,廟舍只剩下四壁,被樹叢圍著,我探身往門内看,神壇法座等廟宇設施已不復見,就像一般廢宅的樣貌。村民既離散,菩薩也般家。感概!

拍攝資料: Fujifilm GA645Wi 相機,Fomapan 400 黑白菲林。



Saturday, January 22, 2022

汾流印象 - 西灣

久別了的汾流西灣,印象仍是如此的強烈。

拍攝資料: Fujifilm GA645Wi 相機,Fomapan 400 黑白菲林。




沖菲林

從去年12月以來拍攝的菲林共有24卷,直到昨日及今天才把它們全部沖洗了出來,在菲林儲存套上標示拍攝資料也是需要一番功夫,幸好我把外影行程都寫在手機的日記上,省了不少腦筋。



Friday, January 21, 2022

五十年後的汾流村 (六)

我放棄尋找汾流小學的念頭只維持了幾秒鐘,我的腳步轉向比思想還要快,沿著村路四處搜索校影,不一會我又走回富記士多,在屋後遇到從富記走出來的年青人,我向他問路,他回應:「你做乜野事?」,我道明來意,他才冷漠地叫我在前面繞過左面,我走回最初入村的路上,就在富記士多招牌旁邊隱若有一個圍欄的缺口,缺口已被草叢遮蔽,我探頭入內一看,果然就是我要尋找的汾流小學,我站在小學的前面,第一個反應就是校舍原來是那麽的小。記憶中的小學要比眼前的大,有一次到達汾流村時正在下著雨,我們便在小學裡休息,把書枱堆放起來,眾人睡到書枱或地上,過了一夜。如今小學内的設備就只剩下掛在牆上的一塊黑板,及掛在側牆的兩幅黑白照片(看comment内的附照),在一個角落的地上亦有一堆破爛的相架及黑白照片,這些照片似是在汾流村拍攝的,頗有心思,相信在這裡曾經有過攝影展吧。小學的校舍還是保存得很好的,屋頂沒有破損,屋内亦没有被樹木侵蝕的痕跡。在小學的左邊及後方有一些遊樂設施,但部分已被隔鄰士多佔用了,我就沒有闖進了。當年在小學斜對面有一間供穿山甲巡巡警住宿的小房子,印象中好像是黑色的,我們亦曾在此借宿。我在吃午飯時曾問過陳太有關警察宿舍的位置,她說沒有見過。我離開小學後特別在附近尋找那間警察宿舍的遺址,可惜遍尋不獲。(附照為Samsung Galaxy A71 手機拍攝)



魔星嶺砲台 (二)

沿魔星嶺徑的軍事設施除了砲台之外,還有很規模的兵房,包括一間有壁爐的將領級住宅,我們在那些戰時遺址穿梭尋找拍攝題材,不亦樂乎。附照是好友 Perry 正在一號砲台創作 (photo taken on my Samsung Galaxy A71 smartphone)。



Thursday, January 20, 2022

五十年後的汾流村 (五)

我遊罷東灣,便沿路返回陳記士多外圍,向西灣方向走去,接近西灣汾流村時,我發現沿途都是廢屋,直至走到一所名叫富記士多的屋子,見在遠處有一家人在午飯,相信他們就是富記士多一家,我沒走近打擾,先到沙灘走走。回憶在五十年前,我們三兄弟有一次帶了玩具氣槍來到汾流村,在這一帶的沙灘打野戰,我對西灣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有一段由山水流入沙灘所造成的内灣,最適合用來埋伏之用。今次特別希望能找那内灣,在我入村的那邊發現一個類似内灣的地方,但已經沒有了水,只是一個小沙丘,我帶著失望的心情再走向沙灘的另一端,終於在近碼頭那邊找到了這個內灣,我在心情大喜之下拍了多張照片。在我印象中,當年好像沒有那個碼頭。之後我重回到富記士多的路上,繼續往前走,尋找另一個希望能再見一面的地方...汾流小學,不一會我便走到一個路口,有一塊由離島區議會立的路牌,上面寫著「汾流村」三個字,路牌指向我剛走過來的方向,原來這才是今天汾流村的入口,當我試著回憶當年走過的路時,我卻被一所較旁邊村屋為高的大屋,横額上寫著「應綱梁公祠」,在我印象中這所祠堂又是一片空白。我繼續沿路尋找汾流小學,卻走到通往二澳的上山梯級還是未見到其踪影,心想汾流小學是否已被拆卸? 當下我竟然泛起了一絲放棄之念。附照是在西灣上的内灣,由我的 Samsung Galaxy A71 手機拍攝。



初上華山軍路 (一)

昨天的天氣預告說週五起將會連續幾天下雨,趁著今日還有陽光,我便再次登高外影,今日行的是有香港小長城之稱的上水華山軍路,這是在港英時代所建的邊境巡邏車路,全長約只有五公里,由上水虎地坳村起,串連幾座矮山,通往粉嶺坪輋,途中走過的矮山有杉山(115米高)、華山(139米高)、馬頭嶺(135米高)。我今天帶著上次探遊南嶼郊遊徑的那兩部法國 SEM 雙鏡反光相機,因為還有餘下未拍的菲林,另外也帶了極之方便的傻瓜 Nikon 28Ti 菲林相機。我在下山後才發現步數未如理想,再走到在附近的雲泉仙館看看,結果整日走了一萬五千多步。附照用 Samsung Galaxy A71 手機自拍,山上的芒草十分茂盛,值得觀賞。



魔星嶺砲台 (一)

昨日與好友 Perry 登魔星嶺探砲台,在山上有五座砲台,而山下沿海亦有兩座較小的砲台,網上說跟線全長五公里,用兩個半小時就可行完,然而我們卻用了共五小時才回到起點,可見我們是多麽得意忘形地拍攝呢。昨日我帶了兩部菲林相機上山 (Bronic EC 6x6 配 Nikkor-Dn  40mm F4 鏡頭, 及 Nikon28Ti )。附照由 Perry 拍攝我在現場。



Wednesday, January 19, 2022

五十年後的汾流村 (四)

在落山的路上有分岔路口,在左面的官方路牌上刻著「分流砲台 · 分流郊遊徑」,而在右邊的一塊白色小木牌上書寫著「汽水公仔麵」五個充滿親切的大字,我的腳步不由自主地便走向右邊的路上,過了一片溪澗小林及兩間廢宅,終於走進了有幾間村屋的範圍,這裡有兩間士多(一家人士多及陳記士多),我對這裡完全沒有任何印象,正在猶疑中見在陳記士多走出來一位婦人(老板娘陳太),我問她有吃的嗎? 她竟然帶點出奇地說:「那麽就來到了!」我看看腕表是11:11。我坐下便點了碗「行人友」最喜歡的餐蛋麵,隨著便向陳太了解汾流東、西二灘的位置及近況。餐後,我先往東灣及山上的汾流石筍及汾流砲台走去,印象中在五十年前好像没有登過東灣山上的砲台,而當年吃過的海膽是在東灣臨海的岩石間採得的。附照是在東灣的自拍照 (Samsung Galaxy A71 手機拍攝)。









Tuesday, January 18, 2022

五十年後的汾流村 (三)

離開引水道之後是一條長長的下坡泥級,之後到達一條小溪澗,過澗後就有一段彎曲的上坡石級,到達上方較平緩處可飽覽大嶼海峽及眾小島的風光,當日早上多雲,陽光卻不時在雲層隙縫中射落海面,那麽壯觀的畫面維持了近兩個小時,為我這段孤獨的路途增添不少樂趣。汾流東灣就在山路的前下方,在五十年前這段山路是很狹窄的,左面是陡峭的海岸山脊,而且比較當風,那就是我當年最怕經過的一段路。如今山路已被開闊了,更設置了欄杆,感覺上安全得多了。在這段路的起點竟然遇給我上了行山 KOL Kate 林樂儀, 原來她亦是走這段路往汾流村 (待她出片後再分享她的連結), 她正在要航拍這一片景觀。附照是臨海山路所見的大嶼海峽變幻的風光 (Samsung Galaxy A71 手機拍攝)。



Monday, January 17, 2022

五十年後的汾流村 (二)

這條由石壁出發往汾流村的19公里長路線,因為路途較長,遊人亦較少,我選擇在週日出發,是希望途中有些遊人相伴,若獨自遇到困難亦望有人幫助,不竟我已經有五十年未走過這條路,狀況是如何對我來說多少有點迷糊。結果我走完整條引水道段只遇到兩位外藉人士,他們在初段已轉上往萬丈布的支路離開引水道。我為了省點時間留待後段,在這段石屎引水道上加快步速,不到個半小時便走完了引水道段,到達通往汾流山路的路口。近年引水道沿途設有不少供遊人休息野餐的設施,五十多年前的荒涼影像已不復見,唯獨風光未變。記憶中,我當年還未懂得欣賞風光,錯過了的卻在今天一次過給我品嘗。附照是在引水道段上看到的美麗風光 (Samsung Galaxy A71 手機拍攝)。







Sunday, January 16, 2022

五十年後的汾流村 (一)

在我小時候有一段日子,舅父幾乎在每一個週末都帶著我們三兄弟到汾流村住一晚,之後的五十年我們都没有再次踏足汾流村。我在舅父近月過身後才有再到汾流村看看的想法,走的路線是從石壁沙咀起步到汾流村,再經二澳往大澳離開,全程19公里,趁著今天陽光普照,我帶著兩部傻瓜菲林相機 Fujifilm GA645Wi Professional 及 Nikon 28Ti ,向汾流踏出了第一步,我在早上9時9分抵達沙咀起步點,在11時11分到達汾流村,在汾流村逗留了兩個多小時才離開,最後在3時33分走上了從大澳開往屯門的直航渡輪。整天走了近三萬二千步,是我近期最高的步行記錄,Step Tracker 給了我一個 30K Explorer 獎勵。附照是用我的 Samsung Galaxy A71 手機拍攝,我當時正在汾流陳記士多進食一份「行山友餐」,那些生菜是陳太自家種的。



Saturday, January 15, 2022

初遊南嶼郊遊徑 (一)

天文台說了幾天間中有陽光,結果多日來都是密雲,因此我沒有出遊外影,只留在家裡做健身,促進新陳代謝的效果當然及不上走一次山路。天文台又說下週一及二有雨,似乎我若不再出外走走,就不知道要等到那日才有陽光伴我登山,於是乎我便決定了在今天出遊外影,結果太陽由早上出來一直留到旁晚。今天是我初次到南嶼郊遊徑遊覽,我由伯公坳起步向南山梅窩方向走,因為這是一條我未走過的山路,故特意選在週末較多遊人的日子獨自上山。南嶼郊遊徑給我的印象是路旁有不少巨大的岩石,山路由大石堆砌顯得古樸,路況整體平緩,多樹蔭,有幾條山溪流過,外望嶼南一帶海景,加上陽光普照,實在令人陶醉。今天帶了兩部法國製造的 Semflex Angenieux 75/3.5 及 Semflex Studio Som Berthiot Tele 150/5.4 雙鏡反光相機,整日走了一萬七千多步。附照用 Samsung Galaxy A71 手機自拍,背後是打卡位「心形石」。





Friday, January 14, 2022

初探大東山 (三)

大東山(869米高)是排在大帽山(957米高)及鳳凰山(934米高)之後的香港第三高山,我首次登大東山的感覺不錯,還可以應付得來,我平日登山是極少使用行山杖的,但這一趟如果沒有它,我在那段45度的上山捷徑就要靠雙手爬行了,而下山時亦遇到一段陡峭的浮沙碎石山路,若是沒有了這一支行山杖的話,我的雙膝必定要受罪了。

拍攝資料: Nikon 28Ti 相機,Agfa APX 400 黑白菲林。圖中的前山是大東山頂,在遠方的是鳳凰山。



Thursday, January 13, 2022

曬魚

我那天往天水圍山,途中走過一條天橋,天橋的圍欄上掛著不少物件,正在涼曬的有床單、衣服、蔬菜,其中有位老伯正在掛上鮮魚,我便拿起我的手機拍下那一刻,走過了不到十步之後,我從背包裡拿出我的 Nikon 28Ti 相機出來,返回原處,老伯剛好轉過身來,我再給他拍張菲林照。菲林還末沖出來,先分享由我的 Samsung Galaxy A71 手機記錄下來的那一刻。



Wednesday, January 12, 2022

殘破的經幡

我經過在去年底已被清拆的天水圍沙江平安觀音座,巨大的觀音像已不復見,外圍遺下了一座仍被恭奉的神壇及殘破的經幡。相信在不久之後這裡會被高樓大廈覆蓋。變幻原是永恆,人為的、自然的亦復如是…

(photo taken on my Samsung Galaxy A71 smartphone)




Tuesday, January 11, 2022

天水圍後山

近日每隔兩三天我便外出行山外影,一來欲促進新陳代謝,二來讓久藏於防潮柜内的攝材吸收陽光空氣。昨日選擇了較容易的路線天水圍山及觀音山,帶著還有剩餘菲林的 Nikon F100 及兩支變焦鏡上山,只走了九千多步。(Photo taken on my Samsung Galaxy A71 smartphone)



Sunday, January 9, 2022

再探蓮花山 - 上塘古村

三天前我與好友 Perry 走了一趟上塘古村及蓮花山公立小學,我在去年十月才走過一次,但今次重遊卻再也找不到通往上塘古村的山路入口,唯有先到蓮花山公立小學打卡,再沿政府新建的「完全新道」逆走回上塘古村,入村後密雲蓋日,需要耐心地等候陽光從雲層間隙射進樹叢中的廢屋,在我們逗留其間,就只有幾次短暫的拍攝機會,結果我只拍了六格黑白菲林。這次行程我帶了兩部中幅菲林相機拍攝 (Rollei Wide CZ Distagon 55mmF4 及 Rolleiflex T2 CZ Tessar 75mm F3.5),走了二萬四千多步,行得痛快,影得暢快。(附照是 Perry 為我拍攝的現場記錄,在此謝過!)




Saturday, January 8, 2022

曝光+豆腐花=減磅

趁著近日早上陽光充沛,今早帶著三部還有餘下菲林的相機 (Rolleiflex T2, Contax IIa, Nikon 28Ti),到虎地坳大水管及大石磨哨崗曝曝光,離開前在路上吃了碗熱氣騰騰的羅太豆腐花,獎勵自己完成任務。結果曝了光四十張菲林,走了一萬五千步,體重減了兩磅。

(Photo taken on my Samsung Galaxy A71 smartphone)



Wednesday, January 5, 2022

初探大東山 (二)

我離開大隊,在沿路返回起點途中,遇到不少剛上山的遊人,相信他們都是到山上看日落的。我在下山時開始感到有點熱,便在山路旁邊一處隱蔽的石叢中脱掉多餘的衣服,辦妥後正要拍攝石叢時,就有三位年青人走了過來,站在石堆上,我馬上按下快門,記錄了那一刻。

拍攝器材: Mamiya C330S Professional TLR 相機,配 Mamiya Sekor 65mm F3.5 鏡頭,Fomapan 400 黑白菲林。





Monday, January 3, 2022

落馬洲的山上 (二)

我在大除夕那天與朋友往落馬洲鐵坑山及蛇嶺外影,早上多雲,到下午才間中有陽光,當天最為美中不足的,是其中的一部配上中距鏡頭的中幅相機突然卡機,全程就靠另一部配上廣角鏡頭的中幅相機拍攝。 我見今早陽光普照,便馬上帶了部 Bronica EC 6x6 中幅菲林相機,配備 Nikon Nikkor-Q 105mm f/3.5 及 Nikon Nikkor P.C 200mm F/4 兩支中距鏡頭,出發到落馬洲,再次登上往鐵坑山及蛇嶺。今天我在山上來回走了四個小時,超過一萬步,卻沒有遇到一個途人,整段時間就只有我一個人在山上,行得暢快,影個痛快

(附照為 Samsung Galaxy A71 手機拍攝)





Sunday, January 2, 2022

開機現場

兩週前,我和好友 Perry 原本要萬宜水庫東壩拍攝,卻因為北潭涌的停車場在閒日的早上經已泊得爆滿,我們亦留意到不少車輛似是長期停泊在該處。既然不能泊車,我們便改到馬鞍山一帶拍攝。那天我帶了 Chamonix 45F2 4×5相機,打算拍攝六角石柱之用,最後只在馬鞍山的沿岸開機拍了兩張照片。(多謝 Perry 為我拍攝現場照)



落馬洲的山上 (一)

落馬洲的鐵坑山及蛇嶺一帶是草山,路徑清晰,山上茂盛的芒草與廢棄的邊境刺欄交織成獨特的境象。我在兩天前就走了一趟,那是我第三次登上這一帶的山頭,我帶備了兩部中幅相機 - Fujifilm GA645 Wi Professional RF 及 Mamiya C330S Professional TLR 連135mm 鏡頭,可惜當我開始使用 Mamiya拍攝時,上菲林的把手卡住了,只好全程使用Fujifilm 的 45mm 廣角鏡頭拍攝。當天晚上我檢查 Mamiya,把手卻暢順地運作起來,又一件耐人尋味的事件。(附照為好友 Perry 為我拍攝,在此謝過!)



Saturday, January 1, 2022

2022年的第一天

在二零二二年一月一日的早上,我與好友  Simon 興致勃勃地行了個大運,走到兩座廢棄的軍橋憑弔,亦進入一個地下排洪渠見識,曾經有朋友說今天是新年,到處將會是人山人海。然而,今天我們在那兩個景點所遇到的遊人,加起來也不到十位,再加上交通十分地暢順,到正午12時我們已經完成了行程,坐下來吃午餐。附圖為 Simon 為我在地下排洪渠拍照留念,在此謝過!






第一片晨彩

謹藉2022年的第一片晨彩,祝各位親友新年快樂! 事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