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31, 2011

美國遊 之 超大碼

這次因工作而重遊闊別多年的美國,且要到從未到過的北美東南邊的幾個城市,多少帶點興奮。在十多小時裡,飛機飛越了太平洋,並橫過了大半個美國,最後停在芝加哥國際機場,然後,轉機到 Ft. Wayne 與當地的同事會合。

我在美國的第一餐是在一所名叫 Mark's Feed Store Bar-B-Q 的餐館吃道地的燒烤排骨,叫了一客 toast salad,焗薯拌 sour cream and butter 及焗蘋果,印象至為深刻的就是那裡飲料的份量超常地大,令我聯想到美國的超大碼波普藝術作品,大眾化之餘,它誇大的比例更給人一種威脅與危險的感覺。

最後,我還是要了一杯細的 lemonade,然而,侍應卻放了半杯的冰塊...




圖:《美的街道》

Monday, May 30, 2011

時差亂語

社長剛從內地歸來,要求我為【尋找香港攝影文化】專輯第三輯寫【卷首語】,還未將時差調整過來的腦袋還是接受了那挑戰,執筆寫了一段交稿。

〝【卷首語】

籌辦【尋找香港攝影文化】專輯第三輯不比前兩輯省力,原因是在編稿期間香港遇上了清明節、復活節、天后誕、佛誕、長洲太平清醀等節日。我跟大部分的香港攝影文化人一樣,都走進了節日裡盡情地創作,非要將所有的記憶咭都充滿了不可。好不容易才完成第三輯的稿件編輯工作。雖然如此,今期專輯的圖片及文字內容還是一樣地豐富。

今期的攝影文化人有來自電影廣告界的工作者、史蹟民俗探究及行山專家、專業人士及業餘的攝影朋友。在作品方面有謝穎豐的【人群】,陳淑嫻的【公共空間】,劉智恆的【一個人】,曾棨明的【高密度社會】,郭志標的【香港風貌】,以及盧浩輝的【後巷風情】,而筆者亦以作品【市集的「介入」與「旁觀」】來湊熱鬧。

本輯所刊登的每一套作品均強烈地反映出個別作者面對香港社會的表像與內涵所產生出來的主觀感受:壓抑的渴求、尋根之呼喚、密度與空間等等。那都是以鏡頭對著社會與民生,正面地把攝影的紀實特性發揮在有意義之處的佳作。然而,這是否就是香港的攝影文化呢?也許還是要讓關心香港攝影文化的我們繼續探求。

編輯及藝術顧問

梁萬斯
寫於 初夏 凌晨〞

圖:《今夕何時?》

回港了!

昨天下午終於回到香港,結束了七天美國之行。在旅程中得到綱友們的祝福,並沒有遇到龍捲風或因此帶來的不便。在此多謝各位!














圖:《Mr. Jet》

Monday, May 23, 2011

出門

今早將出發到美國東部幾個州工作,都是未曾探訪過的地方,其中較為熟識的城市便是芝加哥 Chicago。我在童年時已認識芝加哥這城市,是從當時麗的電視播放的《李斯探案》劇集中認識的,劇集描述30年代FBI李斯探長打擊芝加哥黑社會頭子卡邦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是黑社會用卡賓槍橫掃目標對頭的場面。

相信今天的芝加哥已是一個出入平安的城市吧?!

文章要到一週後回港再續。

噢!芝加哥與香港都是下雨天...



圖:《出門》

P.S. Hey, it was sunny day in Chicago on my arrival! :)

Sunday, May 22, 2011

看香港攝影文化

忙過了幾週的籌稿工作,【尋找香港攝影文化專輯】第三輯的編輯工作總算在今天告一段落。這次我也以〝香港攝影文化人〞的身份投稿,為此寫了一段【看香港攝影文化】的短文如下:

〝隨著攝影術的展發與應用,有關攝影的文獻與理論不斷地出現。德國馬克思主義文學評論家 華特 •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 -1940)在《靈光消逝的年代》中評論影像被機械複制的年代對人民文化的深遠影響。美國著名的作家、評論家、女權主義者 蘇珊 • 桑塔格(Susan Sontage,1933-2004)質疑攝影的真實與其背後隱藏的政治動機。在捷克出生的哲學家、作家、記者 菲奧廉‧弗盧塞爾( Vilém Flusser,1920-1991)在其著作《攝影的哲學思考》中指出〝照片是轉譯符碼成為情境的概念,是拍攝者的意圖與照相機的程式所構成的概念。語言學家及人類學家 羅傑 • 基辛教授(Roger Keesing,1935-1993)認為一個文化指的是某個特定社會中群體的行為特質及其受社會傳播的模式。

因此,攝影只是拍攝者作為表述自我意圖的手段,而所表述的意圖多少也受到群體的行為特質所影響。今天的香港與世界大部分的地方都一樣地被世界一體化與國際互聯網所影響,那種近乎千篇一律的群體行為特質與社會傳播模式削弱了各地的文化特色。香港的攝影文化亦不例外地被世界的「文明進步」改變得越來越沒有本土特色。

要了解香港的攝影文化也許先要明白拍攝者為什麼要使用攝影這種手段,究竟他們的意圖是什麼。我曾經就一些照片而問拍攝者以上的問題,半數以上的答案都是〝沒有什麼意圖或目的〞。然而,沒有意圖的照片多半也是沒有意義的,也許香港的攝影文化就是這個模樣。〞

圖:《首件》Panasonic LX5 攝

Thursday, May 19, 2011

不務正業

這幾天的正職上的工作忙得不可開交,回到家裡已是晚上九時許,匆匆忙忙地裹腹過後,坐在電腦前不務正業已是深夜時份。

正在為【尋找香港攝影文化專輯】第三輯收集稿件及編輯內容,要趕在今週完成稿件並發放給社長印製。然而,目前還欠一些稿件才能了結此事...





圖:《專注》

Wednesday, May 18, 2011

自由的空間

香港寸土尺金,擁有土地比擁有黃金更為重要。較早之前就有一對律師與醫生男女抱怨無能力購買房屋而成為城中笑柄,頗有點與「為什麼無錢開飯的人家不吃牛扒」的無稽之談類同。當然,不少平民百姓對那些趁火打劫的律師、醫生們極度反感...

然而,香港卻有不少的公共空間免費為小市民開放。只要能夠放開芥蒂,必然感受到那份比金還要珍貴的福份...那是自由的空間,而不是佔有的土地。




圖:《佔有地》

Monday, May 16, 2011

短兵器

自從 Canon S95 被放洋後,我便積極地尋找代用品。在網上有不少相機論壇及測試報告可供參考,於是乎我便花了近兩天的時間在網海之中尋找合適的「短兵器」。

經常與 Canon S95 一起作比試的有 Nikon P300 及 Panasonic LX5 兩部 prosumer 級超傻瓜機,他們都是擁有大光圈的「黑夜殺手」,在翻閱過數之不畫的紙上談兵文章之後,最終我被高質素的 Panasonic LX5 Leica 鏡頭所征服。

結果我帶了一部穿著白色盔甲的 LX5 回來助陣,打破了黑甲兵團的沉悶!





圖:《我的 LX5》

Sunday, May 15, 2011

16GB 的喜悅

女兒回港短敘,與她的母親到南韓遊歷,出發前分咐我的 Canon S95 陪她們一塊兒去見識,最終不負所望,Canon S95 把全數 16GB 的記憶帶了回來...

今天才有空感受那份 16GB 的喜悅,忍不住便選了一張她的作品放在 blog 上。

為了讓我的 Canon S95 繼續增廣見聞,我便由她伴在女兒身邊...








圖:《行蹤》photo taken by Jessica Leung on Canon S95

【See Life •師奶】生活藝術攝影展 2011

畫家前輩建議在年底主辦一個名為〝【See Life •師奶】生活藝術攝影展 2011 ,並囑咐我為此草擬《創作概念》。局部如下: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這句話在唯物主義中是意識對物質的客觀存在的反映,在社會作用中是人對生活的感悟。藝術創作源於抽象思維,抽象思維則源於創作者對生活及事物的體會與感悟,再以藝術作品表現來自生活的精華。

在云云眾生之中對生活有所體會和感悟的人莫過於我們熟識的「師奶」。「師奶」是對已婚帶著孩子的女士們的尊稱街坊語,帶著褓意。在物質上「師奶」既是血肉之軀,又是有意識的載體。在意識上她們更是「實用價值觀」的主體,都是生活的主導者。以生活的體悟作為創作的基礎和主體就是【See Life •師奶】生活藝術攝影展的創作概念。

我們深信不管以「師奶」的身份去體會生活,還是從 see life的角度去領悟人生,所創作出來也必是附載著靈魂、充滿著靈光的作品,定能感動眾生。 (寫於佛誕前夕)

圖:《站在那高缸上》

Saturday, May 14, 2011

如此好風光

某天,我在辦公樓的走廊中走過,被透過窗進來的陽光吸引著,心想:「為什麼我從來沒有留意到每天都走過好幾次的走廊裡有如此好的風光?」

於是乎我便拿起我的 Moto EX128 手機把那一刻的心境拍攝下來 (見圖)。

那是我接獲職位提升通告的第一天...










圖:《心境》

Friday, May 13, 2011

城市綠州

香港地寸土尺金,要在香港的鬧市中找一處可供休憩的地方實在不是易事。某天與眾友茶敘之後獨自離開,在通往干諾道中的域多利皇后街上就看到一片綠林,不少人物在其間休憩...

有些時候,我們情願被假的東西矇騙也不希望面對現實。似乎現實總是給人太多的壓力,有窒息的感覺。也許我們需要多一些那樣如真似假的城市綠州。





圖:《小息》

Thursday, May 12, 2011

粉筆字

在一所鄉間文物展覽室內,喜見一塊有十多呎寬的教室用黑板,在黑板的下端的凹槽內還放置了一個用雜色絨布造的粉筆刷及幾根顏色粉筆。一下子腦海裡便浮現孩童時代上課的情境...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一根粉箠往黑板上劃了幾筆,然後拿起粉刷把筆劃抹去...多親切的感覺!




圖:《黑板、粉刷》

Wednesday, May 11, 2011

浴佛節的小插曲

上文提到在開始拍攝時發生了一件離奇的事情。是這樣的:

經過了一段兩旁豎立著羅漢像的上坡道之後便進入【萬佛寺】大殿外的廣場,當下只見進香的善信們在煙飛灰散的氛圍之中恭敬地向著四方八面的佛像祈福慕拜。氣還未喘定的我隨即舉起 G7 傻瓜拍攝場內境況。我走到曾在去年被包裹著的羅漢像前便按照當時的次序再次記錄,然而,拍攝了首尊羅漢像(見附圖右方)後 G7 忽然間不能拍攝下去,那是當天拍攝的第四張影像...

我走到廣場的另一端問 G7 :「出了什麼問題?」G7 告訴我:「記憶咭沒有記憶空間了!」我便馬上刪除部分存在記憶咭上的影像,才發現那是去年在此拍攝的影像,刪除了幾十個舊檔案之後再問 G7:「現在有多少空間?」G7 告訴我:「足可以拍攝496個影像。」心感驚訝!想:「為什麼只刪除了幾十個舊檔案就能騰出四百多個影像空記憶空間來?莫非是眾羅漢給我開玩笑?」

待衣服上的汗水乾了後再到眾像前拍攝,問題都沒有了。在下山的路上我一直在會心微笑。

圖:《思前想後》

Tuesday, May 10, 2011

浴佛節

早上起來已近九時,匆忙中撿起了久遺的 Canon G7 ,背上小肩包,便輕裝上路。今天走訪的不是佛誕節的旅遊熱點,而是位於沙田排頭坑山上的【萬佛寺】。

上次到【萬佛寺】是去年九月,那次也是 CanonG7 伴我上路,當時【萬佛寺】正為新添的羅漢及觀音眾像進行裝修,我記錄了那些被包裹著的佛像,其中《紅白藍「升呢」》 文章中的插圖《護體法器》正是當時的情況。今天舊地重遊欲一睹諸位被解封後的佛像的法相。

【萬佛寺】內的空地擺設了一座站立在蓮花座上的小 悉達多太子 像,他右手指天,左手指地,正是佛祖出生時的姿態。善信們排隊輪候在太子像上澆水祈福。

在開始拍攝時發生了一件離奇的事情。容後再績。

圖:《太歲道》

佛祖誕生

佛祖誕生已有二千五百五十五年,至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卻還是眾說紛紜,有專家說佛教最晚傳入中國是在秦始皇年代。

一個能存活於世上超過二十五個半世紀的宗教必定經歷了不少難以想像的挑戰與考驗,就是這一點已足以教人對其尊敬了。

今早,也許會探訪一所佛寺以示對佛教的尊敬...




圖:《佛祖像》

Monday, May 9, 2011

沒有靈魂的軀殼 (二)

在中國美術評論家 楊衛 的短評集中有一篇名為【沒有靈魂的現代性】的文章,其中有以下一段:〝...現代性被越來越多的中國藝術家拿來充當了靈魂不在的修辭...(在)「現代」的飄揚旗幟下掩蓋的不是別的,恰恰是曾經作為主體的有血有肉的人。〞

德國文學評論家 本雅明 在其【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的文章中一再強調:〝靈光不能忍受任何的複製。〞在談及藝術作品的獨一性時他又指出:〝...藝術作品一旦不再具有任何儀式的功能便只得失去它的靈光,...而最初原有的實用價值也表現在儀式中。〞

兩者所指的〝沒有靈魂〞或是〝失去靈光〞的藝術作品均關聯到〝有血有肉的人〞與〝原始的實用價值〞之上,簡單地說就是關聯到〝生活〞之上。這亦是我在上文提到我在【南蓮園池】中感到不〝自在〞的原因。

我在遊園途中遇到不少被攔阻的通道,亦有一些類似〝如非光顧,不准入內〞的告示,最終未能感受半點以唐代詩人 柳宗元 提出的「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為原則的設計概念。園林的原始實用價值在於提供一處可遊的天地,讓人遊走於迂迴曲折的林蔭石徑,偶遇 陸游 所描述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可惜那些一切都被無知的園林管理所抹殺!因此,【南蓮園池】不只是一座沒有靈魂的仿製品,它更是一座欠缺〝原始實用價值〞的園林。

在2006年11月14日,香港佛教聯會會長為【南蓮園池】主持開幕。我欲借佛典用語〝觀境自在、作用自在。〞的字面意義來譏喻【南蓮園池】的「觀境不自在、作用不自在」的不濟境況。希望會長見怪不怪。

圖:《是柱還是樹》攝於【志蓮淨苑】

Sunday, May 8, 2011

青春永駐

小時候唸國文,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文章就是 冰心 所寫的 【紙船 - 寄母親】。

〝我從不肯放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 - 留著,疊成一隻一隻很小的船隻,從舟上拋下在海裡!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裡,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疊著,總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這是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摘自 冰心 【紙船 - 寄母親】)

願天下的母親青春永駐!

圖:《紙船》

Saturday, May 7, 2011

沒有靈魂的軀殼 (一)

朋友告訴我:「新建的【南蓮園池】有仿唐代木建築及仿古亭園,值得一遊。」想不到在兩年後的今天才有機會踏足園池。

【南蓮園池】位於鑽石山地鐵站附近與【志蓮淨苑】隔路相對,我從天橋下的正門進入【南蓮園池】,在入口不遠處有不少松樹,我經過木建築展館後便沿石板路走入亭園,園內各處均散發著人工水霧,更播放著古琴聲...然而,我卻感到有點不自在,歸根究底【南蓮園池】還是一所現代建築的亭園,缺少了那份生活味,衹是一具仿制出來的軀殼,沒有靈魂。

在開放初期,【南蓮園池】的管理手法被市民認為過分苛刻,故有「南蓮監獄」之別號。

圖:《幽會》攝於【南蓮園池】內的【蒼塘】

異常形相

有否在不覺間拍攝到一些不尋常的形相?或是在翻閱舊圖檔、舊底片時發現一些異常的影像?

若是有的話請不要把牠們刪除,因為牠們是活的。牠們不可能單獨地存活,靠的是你、我的想像力,也可以說牠們只能活在你與我的想像空間裡。

當那些「東西」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時,不管我們的反應會是驚訝還是驚喜,都與我們當下的心境有直接的關連,道理猶如〝半杯水〞的哲學。

因此,值得讓牠們存活下來,久而久之拿來重看,看否牠們給你不同的反應。




圖:《心影》

Friday, May 6, 2011

最不完美才是最完美

今年的日子已過了三分一,終於在過去的四個月裡放下了多年來〝求真〞的包袱,把精神都投入到〝求善〞與〝求美〞的地方。現在才了解到同時追求真、善、美是何其艱巨的理想。

美學大師朱光潛曾在其著作《談美》中以〝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說明了真、善、美這三種價值觀有何分別。在其另一著作《無言之美》中有以下一段更為動人的話語:〝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類所過的生活──比好一點,是神仙的生活,比壞一點,就是豬的生活──便呆板單調已極,因為倘若件件事都盡美盡善了,自然沒有希望發生,更沒有努力奮斗的必要。人生最可樂的就是活動所生的感覺,就是奮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們如何能嘗創造成功的快慰?這個世界之所以美滿,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機會,有想像的田地。換句話說,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摘自 朱光潛《無言之美》)

為世上的缺陷乾杯!

圖:《木椅》

Thursday, May 5, 2011

取態

新結識的朋友談及她對山草藥的認識都是在家裡學到的,她說:「自小家裡就是經常服用自已採摘的草藥。」之後她就隨手在路旁指著一塊尖幼的草葉,說:「這叫鳳尾草,它的脈絡有點像孔雀的羽毛。你知道他有何用途?」我:「?」她繼續說:「是用來治痔瘡的。」

之後她有點感慨地說:「我對山草藥的認識不是大學教授那麼地深究的知識,卻還是管用的。」她這一句話終於打破了我的沉默,我說:「你的情況就是一個〝真、善、美〞的例子。」這回她的反應是:「?」

我繼續說:「大學教授求的是知識,是真。你所求的是生活的體驗應對,是善。而欣賞草藥的形態,如鳳尾草像孔雀的羽毛,就是求美。〝真、善、美〞是我們對事物所持的不同態度,並沒有某種態度比別的態度更為優越。」那位朋友開顏地說:「我就是那種善於體會生活的人。」

圖:《木塊》

Wednesday, May 4, 2011

以恆生指數之名

拉登被殺的消息傳開來,美國人民似乎是最應該高興的一群,相信世上亦只有美國人民是普遍地希望見到拉登得到如此下場,美國政府為養虎飴患的惡果以及騎虎難下的形勢守望了十年,現在似乎已解決了他們的頭號死敵,卻又擔心挑起了另一場血雨腥風,在舉國歡騰的氣氛下卻又提高了各地政府機關的戒備,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彷佛恐怖襲擊是遲早要發生的事。

在地球另一邊的香港對拉登被殺的消息所作出的反應莫過於恆生指數,昨天共下跌了161.61点,跌幅0.68%!恆生指數的反應更能反映股民的心哩。恐怖襲擊的陰影似乎要蓋過拉登被殺的消息,也許富戶比窮人更害怕恐怖襲擊吧?

以恆生指數之名,但願再沒有報復行動!




圖:《野草燒不盡》

Tuesday, May 3, 2011

鹽田阡陌上

在鹽田梓聖若瑟小堂南面山下有一塊早已荒廢的鹽田,鹽田約有六畝左右,四周都是紅樹林。

我在鹽田的阡陌上遊走,構想鹽農們在鹽水間工作時的情景,憑吊他們遺留在鹽田裡的器具... 啊!那處的景物美極了!

也許是地勢偏僻的原因吧,如此美景在假日也沒有「攝影發燒友」到來採風,實在是萬幸!



圖:《鹽田梓》

Monday, May 2, 2011

「煮魚要加鹽」

小時候,曾在天主教會附設的小學唸書,當年被迫背訟天主教的經文,若是唸經唸錯了便要接受體罰,所以口中雖然唸得滾瓜爛熟,心裡卻極度抗拒,也不求甚解。我強記的方式就是把原文改成便於記憶的字句,例如:〝主與爾偕焉〞,就以「煮魚要加鹽」代之云云。

那天在聖若瑟小堂內看見聖潔的聖母像,心中便不期然地唸起了【聖母經】來...

〝萬福瑪利亞, 滿被聖寵者,
主與爾偕焉, 女中爾為讚美,
爾胎子耶穌, 並為讚美。
天主聖母瑪利亞, 為我等罪人,...〞

幸好現在不再需要「煮魚要加鹽」了! 阿利路亞


圖:《聖母像》

昨日的〝五一〞

在勞動節那天我走到偏遠的離島,一來是為了一睹鹽田梓聖若瑟小堂的主保瞻禮,以及感受聖恩所帶來的那份喜悅與平靜,二來是要遠離都市那團混賬的悶氣,給思想補充一點新鮮的氧份。

在島上結識了幾位朋友,其中一位將話題拉到在五月一日實行的「最低工資」那筆混帳上...那份喜悅與平靜的氛圍都被一下子驅得煙消雲散!

美國聯邦最低工資定為7.25元每小時(約56.4港元),英國政府亦公佈最低工資將增加至6.08英鎊(約78.6港元),香港若以目前的法定最低工資港幣 28.0 來作比較,明顯地跟英、美有很大的落差。唉!政府不是曾說過要追英趕美的麼?這筆帳應怎樣才能追趕得上?冷漠的「城市發展」已把「鄰里關係」打得體無完膚,如今的「最低工資」更將「勞資關係」弄得你死我活。是「政治不正確」所以擱置了?還是「成本不正確」而視而不見?

左耳忽然聽到在1921年〝五一〞前夕的北京工人們所唱的【五一紀念歌】...“美麗,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熱血,為他的犧牲,我們應該消除所有電源系統,網,記得有一天的時間可能真的很好。紅旗飛舞,走光明路,什麼的,描繪的需要,無論貧富貴賤,責任唯互助,願我們共同奮進...〞

右耳卻又聽到從聖若瑟小堂傳來的...〝因主耶穌基督之名,求你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圖:《黑工、白工也都歇了嗎?》 恐怕他們都已上街申訴去了...

Sunday, May 1, 2011

聖若瑟小堂

週日清晨,從家出發到西貢碼頭,乘船到窖西州的鹽田梓。在鹽田梓的小山崗上築有一座新界最早期的天主教堂,名〝聖若瑟小堂〞,小堂建於1890年。聖若瑟神父為聖言會聖人,於1879年在島上傳教,感化鹽田梓村全體村民入教。

今天是每年一次的主保瞻禮,由 陳志明 副主教主禮,村民與來賓把小堂擠得滿滿,遲來的信眾只好在戶外及其他的小室觀看現場直播。我有幸能在小堂內感受那份莊嚴神聖的氛圍。

開始時的導言:〝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今日我們歡聚一堂,慶祝主基督的復活,主保大聖若瑟的瞻禮。今日分散在各地的村民,...大家因著同一信仰,一同回來團聚,慶祝,感謝天父,參與感恩祭。...〞




圖:《三位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