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31, 2021

黑材料的儲存

有心人送了一個六呎高的汽水柜給我,正好取代我用來存放菲林及相紙的小型家庭雪柜,汽水柜足以容納我的所有葯水及11x14吋以上的相紙,免得它們再在室温中烤焗。正如汽水柜的牌子一樣是 "Verygood".



Saturday, October 30, 2021

初探北港茅坪 - 樹藤

這次帶了一卷 Konica 750 IR 黑白紅外線菲林拍攝,菲林在2003年已到期,因手上只剩下三卷,索性把它消耗了。我已近廿年未有拍攝黑白紅外線菲林了,在曝光上還是欠妥。

(Bronica ETRSi 645 相機, Zenzanon PE 40mm F/4 鏡頭,Konica 750 IR 黑白紅外線菲林,25A 濾鏡)



重遊城門水塘 - 打咭冷點 (四)

我喜歡在早上拍攝,光線往往從早上至中午的時段變化明顯,除著光影的變化,題材或取景角度亦自然地隨之而改變,心理時間充裕,有著創作的無限可能。若在下午才開始拍攝,日照有限,除非是專程拍攝日落或夜景,不然,心裡總是有點兒壓力,因為日落後就是當日創作的終結。

(Bronica EC 6x6 camera with Nikkor-H.C. 75mm F4 lens on Fomapan 200 B&W film).



Friday, October 29, 2021

粉嶺馬屎埔

我想到粉嶺聯和墟及蓬瀛仙館懷舊及品齋,卻遲遲未有動身。趁著今日風和日麗,我踏上了往粉嶺的路途,因為不太熟識該處,我在聖若瑟堂附近下了車,聖若瑟堂被高高的圍板圖著,似乎正在擴建。我看看導向地圖,離正在被清拆的馬屎埔村不遠,便索性改道走向馬屎埔村。

(Damsung Galaxy  A71 手機拍攝)







初探蓮花山 - 上塘古村

我們由大帽山郊野公園出發,往荃灣方向落山,先經過上塘古村,我們只能找到四間荒廢的村屋,廢屋就剩下破爛的牆壁,在野草叢中爭扎,陽光透過厚厚的雲層,令古村倍顯幽深。

(Bronica ETRSi 645 相機, Zenzanon PE 40mm F/4 鏡頭,Fomapan 400 黑白菲林)



Thursday, October 28, 2021

重遊城門水塘 - 打咭冷點 (三)

那天到城門水塘,陽光普照,在打咭冷點能遇到有光、有水、有影的場景多的是,現場色彩單調,用彩色手機拍攝會顯得單調,還是以黑白菲林突顯光影線條來得吸引。有朋友留意到我多次外影只帶著菲林相機,而不兼備數碼相機作兩手準備,我最簡單的回應就是"我要拍攝的不是充滿色彩的現實世界"。

(Bronica EC 6x6 camera with Nikkor-P 200mm F4 lens on Fomapan 200 B&W film).



初探北港茅坪 - 樹藤王的肩下

在這次茅坪之旅,唯一遇到的廢棄建築物,就是在樹藤王肩下的一所廢廁,原本我對這所廢廁沒有興趣,但在陽光的照射之下,它的外牆上粉上了一束束的斜影,加上在牆腳下的一棵小植物的襯托,使整個場景顯得分外有味道。

(Bronica ETRSi 645 相機, Zenzanon PE 40mm F/4 鏡頭,Fujifilm Acros 100 II 黑白菲林)



Wednesday, October 27, 2021

横山腳下尋古村 - 拍攝花絮

今早與好友 Perry 到新娘潭尋找古村,我們由新娘潭的八仙嶺自然教育經起步,踏在由大石頭舖排的古道上山,不久便經過一條水清景秀的溪澗名横涌溪,本以為過溪需要靠浸在水中的幾塊小石頭,經過靜觀四周,我發現在不遠處的上游就有一條石屎橋横過溪澗。那是一處頗為青幽的地方,我們用了近一小時做創作,我找了三個合適的角度,拍攝了共三張照片。之後我們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指示牌分別指向大尾督及鹿頸南涌,我們走上了鹿頸南涌的一條路,這條路就足横七古道,它帶我們找到了横山腳下村,該村就在路旁,早已荒廢,屋頂倒塌,只剩下四幅殘缺的外牆,屋内亦已長出了大樹,那處共有五間廢屋,在路的另一邊下坡處亦有兩間廢屋。這次我亦是帶了Bronica ETRSi 645 菲林相機及兩支鏡頭,加上腳架及配件,合共 7 公斤的背包,我今天背著它走了一萬二千多步。附圖是 Perry 為我拍攝的現場照片,在此謝過。


Tuesday, October 26, 2021

重遊城門水塘 - 打咭冷點 (二)

在一般的情況下,較難看到這個景,當時我和朋友涉水爆林,走到深處的塘邊,朋友在大石旁取景,我站在一旁等候時,發現大石上的視野會不錯,於是乎我便攀上大石取景,期間有位背著數碼相機的遊人路過,在石下等候,當我和朋友拍攝完畢,那位遊人已不知所踪。

攝影(藝術)創作除了依賴個人修養,還需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也許那位遊人還未明白「修養決定内涵,能耐拿捏時機」的道理。

(Bronica EC 6x6 camera with Nikkor-H.C. 75mm F4 lens on Fomapan 200 B&W film).



初探北港茅坪 - 屋場竹林

在網上看見北港屋場竹林的圖片,是個打咭熱點,便跟風一遊。由北港路轉入北港古道,上山不久便到達屋場竹林,探訪當日雖然是閒日,但遊人亦不算少,當我在那段路上找了個合適的角度準備拍攝時,在遠處的遊人都走了過來我的位置,舉起手機就拍、拍、拍...我唯有先讓他們拍過夠。

(Bronica ETRSi 645 相機, Zenzanon PE 150mm F/3.5 鏡頭,Fujifilm Acros 100 II 黑白菲林)



Monday, October 25, 2021

重遊城門水塘 - 打咭冷點 (一)

很久没有在城門水塘見到水浸白千層,上幾次到水塘都不是時候,直至朋友在前一週提議,才有機會再次欣賞到水浸白千層美景。當日是週六,早上九時,一般的打咭熱點已站滿了遊人,我便去尋找「冷點」創作。

(Bronica EC 6x6 camera with Nikkor-P 200mm F4 lens on Fomapan 200 B&W film).





Sunday, October 24, 2021

我和帽子的緣分

我曾戴過的第一頂帽子,是在初中當童軍的時候,那一頂綠色貝雷帽 (Green Beret), 配上整套制服,威風凜凜。第二頂是在中四,學校教會辦的青年團,是一頂船形帽,又名側邊帽(Side Cap),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同一天出席童軍及青年團的活動,帶著兩套制服赴約。之後的帽子就是在加拿大讀書時的冷帽 (Knit Cap),及蘇聯護耳毛帽 (Ushanka Hat),是在下雪時戴的那種帽子。之後我有好幾十年没有戴帽,只在冬天到外地旅遊時,會帶備一頂圍冷邊可護耳的機車帽 (Patrol Cap) 或無邊抓毛絨帽 (Fleece Beanie Hat),作防凍之用。直到幾年前,年紀大了,在加拿大買了一頂鴨舌帽 (Flat Cap),平時用來在附近閒遊拍照時戴。直至近年喜歡到荒山野嶺尋幽攝廢,便買了兩頂適合的帽子防曬,巴拿馬草帽 (Panama Hat) 和機車帽 (Patrol Cap)。

有朋友知道究竟我不喜歡戴的是什麽樣的帽嗎?

附圖拍攝資料: Nikon F100, Nikon AF-S 24-70mm f/2.8G IF-ED, 1997 expired Kodak T-max P3200,廟街之夜。



Saturday, October 23, 2021

初探蓮花山 - 拍攝花絮

今日與好友 Simon 探尋上塘廢村及蓮花山公立學校,因為我從未到過該處,在參考過多位網上行山達人的路線之後,我設計了一條省力的路線,順利到達所有景點,在下山的最後一段,一共走了有570級的長梯才到達巴士站,全程共步行了一萬九千多步。我今天帶備了Bronica ETRSi 645 菲林相機及兩支鏡頭,加上腳架及配件,背著合共 7.5 公斤的背包走路。附圖是 Simon 為我拍攝的記錄照片,在此謝過!







Thursday, October 21, 2021

大菴山尋廢村 - 打咭熱點

從古道回到山下的大菴村,順路到瓦窰一探,到訪當日不是週末,因此這個打咭熱點空無一人,不用排隊入窰,對我使用腳架及菲林相機拍攝帶來方便。

(Bronica EC 6x6 camera with Nikkor D 40mm F4 lens on  Fujifilm Acros 100 B&W film)




Wednesday, October 20, 2021

初探北港茅坪 - 藤前創作

今天與好友 Perry 飲過早茶後,向北港進發,目的是到北港竹林及茅坪樹藤王拍攝,原本計劃會再到北潭涌,拍攝黄宜洲及起子灣廢村,但在茅坪坳一帶古道花了不少時間尋找廢村,至下午四時才下山,見時間已晚,我們唯有放棄北潭涌的行程,離開北港後,直接去了嘆下午茶,結束了今天的外影之旅。附圖為 Perry 為我拍攝的現場記錄,在此謝過!



Tuesday, October 19, 2021

大菴山尋廢村 - 隱没的古道

我們離開了主路,沿著一條支路行走,發現另外幾間廢屋,這些廢屋保存得比主路旁的廢屋好一些,還留下了門窗可辨識。古道最終隱没在長草之中,我們不敢冒闖,便決定原路折返。回家後,馬上下載手錶内的行程記錄圖,在地圖上發現在我們止步的前方,有多條縱横交錯的山路,若當時我們繼續前行,很容易會迷路,還是待深秋之後,讓野草枯掉了再探。

(Bronica EC 6x6 camera with Nikkor D 40mm F4 lens on Fujifilm Acros 100 B&W film)



Monday, October 18, 2021

大菴山尋廢村 - 隱藏的秘密

走到大菴山廢村的範圍,只見流水溳溳,地衣處處,空氣分外清新,襯上以大石舖設的古道,實在是少有的幽雅勝境。回顧當日測光多以平光綠葉為曝光指引,發現沖洗出來的底片曝光欠理想,照片上呈現著紅外線菲林拍出來的效果,相信這一帶的植物有較強的紅外線反射特性,引至測光失準,下次重遊廢村,會試用紅外線黑白菲林來拍攝。

(Bronica EC 6x6 camera with Nikkor D 40mm F4 lens on Fomapan 200 B&W film)








Sunday, October 17, 2021

重遊城門水塘 - 拍攝花絮

昨日早上天朗氣爽,我約了好友 Perry 外影,我們過去多月來都是尋古探廢,這趟去了光陽一點的城門水塘,目的在欣賞「水浸白千層」的美景,器材方面我帶了 Bronica EC 6x6 中幅相機及三支 Nikkor 鏡頭。今日所見水位高漲,貼近塘邊的打卡點已不勘一留,為了尋找合適的景點,要踏著潮濕的泥濘,攀石爆林,體驗與尋古探廢的經歷無異。旅程總算如願,找到了好幾處非打卡位的拍攝位置,此遊我拍攝了廿九張照片。

附上 Perry 為我拍攝的記錄照片,在此向他多謝! 第一張是我為 Perry 拍攝的。








Friday, October 15, 2021

大菴山尋廢村 - 被吞噬的村屋

大菴山上的廢村,只剩下牆身,都被樹木吞噬,路過時若没有留意,會容易錯過。那天原本打算沿着古道從大菴山走到小菴山,尋找那邊的廢村,但因古道隱藏在草叢中,不敢莽撞,只好留待深秋後再探。

(Bronica EC 6x6 camera with Nikkor D 40mm F4 lens on Fomapan 200 B&W film)



大菴山尋廢村 - 樹幹

在大菴山拍攝的菲林剛沖了出來,我發覺有三個問題,一是曝光有點不足;二是不論是 Fomapan 200 或是 Fujifilm Acros 100 II ,拍出來的照片都有點紅外線菲林的效果;三是有部分照片入光。第一及第三個問題不難找到原因,但是有關紅外線菲林的效果,則是莫明其妙。我在荒山野嶺及廢墟中拍攝,經常遇到一些不尋常的事情,然而莫明其妙與耐人尋味正是箇中樂趣。

(Bronica EC 6x6 camera with Nikkor H.C. 75mm F2.8 lens on Fomapan 200 B&W film)





Thursday, October 14, 2021

滄海桑田

在不久的未來,這一帶的河套區將會變天,什麽科技園自動捷運系統... 也許最終會成為住宅發展項目,趁著河岸一帶還未圍封變成建築地盆,有空便要多來走走。

(Olympus XA camera on Fomapan 400 B&W film)



Wednesday, October 13, 2021

突如其來

我經過橋下的轉角時,一群野鴿正在被走近的清潔員驚嚇,向四方飛散,我馬上用手機記錄這一刻的突如其來。人往往在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變時會方寸大亂,回過頭來再看,不外乎是尋常小事,唯有一笑處之。

Samsung Galaxy  A71 smartphone 




Tuesday, October 12, 2021

重遊黃竹洋村(六) - 舊式電掣

香港的英制 13A 插頭大概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作為標準格式,在廢村所見的圓腳插頭表示至少有30年的歷史。

Bronica EC 6x6 camera with Nikkor-DC 40mm F4 lens on Fomapan 200 b&w film.



Monday, October 11, 2021

初探安聯村 - 外望

我首次探訪安聯村,因為不太了解路況,只帶了一部較輕便的 Nikon F100 相機及兩支鏡頭,在不能預知光線的情況下,便入了一卷 AGFAPHOTO APX 400 菲林,以 ASA640 曝光。

Nikon F100 相機在1999年面世,是 Nikon 最後一部中階菲林單反相機,她内置了當年的旗艦 Nikon F5 相機的部分功能,包括五點自動對焦、3D矩陣測光等等。我在這次旅程的拍攝,完全信賴 F100 的 'P' 曝光模式, 結果令我十分滿意。

(Nikon F100 相機, AF Nikkor 20mm F2.8D 鏡頭,及 Agfa Photo APX 400 黑白菲林)



Sunday, October 10, 2021

重遊黃竹洋村(五) - 窗架

今次重遊黃竹洋村,我攜帶了在1972年生產的 Bronica EC 6x6 中幅菲林相機去拍攝,已知道老宅及巷弄狹窄,特別配備了 Nikkor-DC 40mm 廣角鏡頭來應付,印象中我是首次使用這支鏡頭,從拍攝出來的照片可見,在 Nikon 鏡頭中此鏡的反差算是適中,以廣角鏡頭來說變形是極低的,結像清晰銳利,而且還可以作微距拍攝 (10 in. from film to subject),十分適合廢墟拍攝的需要。

Bronica EC 6x6 camera with Nikkor-DC 40mm F4 lens on Fomapan 200 b&w film.



Saturday, October 9, 2021

初探安聯村 - 廢村老宅

有人說夢景是内心的反照,是沒有色彩的黑白世界,往往排除現實,抽離身軀,在潛沉的意式中遊歷。頹垣敗瓦中尋找拍攝題材,往往憑著與景物產生的共鳴,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內心的反照,有點像在夢中摸索的感覺,下一刹那所遇到的會是意想不到的畫面。有朋友問我為什麽還在拍攝菲林照? 我的回應是:「為著保留當年以菲林拍攝為業的那種充滿信心的實在感覺。」簡單地說就是要挽留當年的存在感。在老村中拍攝廢屋,也是在嘗試尋找當年的存在感。

Nikon F100 相機, AF Nikkor 20mm F2.8D 鏡頭,及 Agfa Photo APX 400 黑白菲林。





觀展 - 作者編

參觀【墨象】畫會會員作品展2021,與展出的藝術家交流創作心得,從中我獲益良多,亦被各位藝術家鍥而不捨的創作精神所感動。展場中向好友前輩徐子雄兄讚賞他的高足們樂於與人分享心得的態度,徐兄簡單地回了一句「他(她)們都很 humble」。心想「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業餘攝影圈就好比武者,不是鬥作品第一,就是比器材高下,甚至影齡輩份,最近就在一個網上攝影議論平台上,有位人兄分享的照片被多人批評,該人兄在無力反駁之下,便拿出自己的攝影年資與【攝影畫報】同期來應對的笑話。作者的修養決定作品的内涵,這點真實不虛,在現場展出的作品就是最有力的憑證。恭喜【墨象】畫會會員作品展2021展出成功!

圖為我與部分展出的藝術家在展場的合照。




Friday, October 8, 2021

鬧市中結網

昨日乘巴士經過中山公園,見園外多人正在結網,網繩在陰暗的光線下,顯得分外突出,正在用手機拍下時,巴士剛好開行,幸得手機有短片拍攝的自動功能,在撿視短片,其中一格是剛好記錄結綱的全貌。

(photo taken on my Samsung Galaxy  A71 smartphone)



觀展 - 作品編

昨日參觀在香港大會堂展覽館舉辦的【墨象】畫會會員作品展2021, 展出的作品以水墨為基本,有極高的意象表述,有幸得作者分享他(她)們的創作意念,感受到他(她)們對作畫的熱誠,作品反映出作者的内心與外在環境的妥協,用出眾的顏墨與超凡的技法將感情展現在平面空間,藉著視覺上的深度帶出了意境。實在是一次難得的形而上之旅。恭喜【墨象】畫會會員作品展2021展出成功!

作者: 徐子雄
作者: 鄭文娟
作者: 何麗華
作者: 梁玉玲


Thursday, October 7, 2021

天上·人間

黄昏,離開了充滿人情味及藝術氛圍的【墨象】畫會會員作品展2021 現場(另有文章分享),迎著強烈的東北偏東風(30km/h),踏上歸途,經過賣燴蕃薯的小販檔,傳來陣陣的香味,回憶起當年剛從加拿大學成回港,獨自在旁晚的街上走著的那種感覺,是那種靠著自己去面對一切的感覺… 又走過賣腸粉油器的小店,肚子有點餓,便打了包煎釀三寶、燒賣腸粉,重拾當年的口味。




重遊黃竹洋村(四) - 倒下的神枱

很少廢村像黄竹洋村那樣地整整四排廢村同處一地,曾到過類似的廢村有鎖羅盤村,分別在於黄竹洋村的廢屋內還餘下一些生活用品,而鎖羅盤村就只剩下了屋架石牆。我到過其他的廢村,不是只剩下一排房子,就是房子都分散在較大的範圍,我剛探過的安聯村和大菴廢村就是如此。

Bronica EC 6x6 camera with Nikkor-DC 40mm F4 lens on Fomapan 200 b&w film.



Wednesday, October 6, 2021

初探安聯村 - 吸納的窗

在廢墟中尋找拍攝題材,往往會被那些厭惡的環境所蒙蔽,或為重複出現的類似元素而納悶,我的經驗是讓光影與直覺作響導,肅清心理與視覺的障礙。

Nikon F100 相機, AF Nikkor 20mm F2.8D 鏡頭,及 Agfa Photo APX 400 黑白菲林。



太原街上的慶典

日前檢視我那套曾在三十多年前,在加拿大開設影樓時使用過的 Bronica ETRSi 相機,當我放入電池後,她便一如往日地運作了起來,然後我留意到還有一卷未拍完的黑白菲林在背上,上週末把菲林冲了出來,原來是一班灣仔太原街市集的商戶在2008年的慶祝活動。

事源於新灣仔街市在2007年中落成,用作取代舊灣仔街市及鄰近太原街、交加街一帶的露天市集,舊街市及露天市集的商戶不願遷入,向政府要求保留露天市集,當時我亦為商戶拍攝了一輯照片,舉辦了兩個展覽,在旁為商戶們伸張訴求,曾蔭權政府在2008年接納商戶的訴求,保留了該處的露天市集,為此商戶們舉辦了慶功活動,我亦獲邀出席。

存放在菲林盒內近十五年的菲林,菲林背紙的紋理已影響了菲林膜,出現在照片上。

(Bronica ETRSi 645 相機,Zenza Bronica Zenzanon-E 40mm F4 鏡頭,樂凱Lucky SHD100 黑白菲林)。






Tuesday, October 5, 2021

初探安聯村 - 白髮老屋

建村已有五十年的安聯村在荒廢多年後,約在兩年多前開始有村民(?)重建房子,在我遊覽當日所見,約有十間左右的新建房子,亦有車路直達,相信再過十年,整條村會回復生氣。今次初探安聯村,為了輕装走路,我祇是帶了 Nikon F100 相機, AF Nikkor 20mm F2.8D 和 AF-S Nikkor 24-85mm f3.5-4.5G 鏡頭,及 Agfa Photo APX 400 黑白菲林。



大菴山尋廢村 - 拍攝花絮

上週與中學同學們茶敘,同學 Amy 的丈夫添哥是圍村文化達人,亦是行山專家,經他介紹得知大菴村及小菴村山上有廢村,我這兩天在網上尋找路線資料,卻没有弄清楚廢村所在,昨日得添哥指點,對上山尋廢村充滿了信心,今早順利地找到了大菴山上的廢村,但因天氣炎熱,及路徑被野草覆蓋著,我們便決定改天再探小菴廢村,馬上走回頭路下山,順遊有150年歷史的瓦窰,及三級歷史建築【六德書室】,再到八鄉吃飯。

多謝同行好友 Perry 為我記錄現場。







重遊黃竹洋村(三) - 神枱梯

在廢墟裡進行拍攝,要處理的問題實在不少,雜物家俱散亂無章,野草閒樹東歪西倒,四壁台階搖搖欲墜,更不用提那些蛇虫鼠蟻可能的偷襲,事實上在這種環境中拍攝,要比在風光如畫、花鳥美女等等的場景中拍攝,更能夠鍛鍊攝影眼及基本功。

Bronica EC 6x6 camera with Nikkor-DC 40mm F4 lens on Fomapan 200 b&w film.




重遊黃竹洋村(二) - 通天

在黃竹洋村内,約半數的村屋早已倒塌,餘下的廢屋的屋頂亦已塌下,我走到其中的一間廢屋,陽光剛好透過了頹頂射進室内,為凌亂的場景提起了點性格。

Bronica EC 6x6 camera with Nikkor-DC 40mm F4 lens on Fomapan 200 b&w film.



Saturday, October 2, 2021

初探安聯村 - 廢村重生

今日首次探訪在將軍澳墳場下的安聯村,在網上看見有朋友在2019年未到訪時,已有人在廢村内重建房子。在事隔近兩年後的今天所見,近半條村已有新房子或正在重建,剩下的廢屋已是破爛不堪,我在其中一間廢屋外準備拍攝,想把窗口拉開一些,卻沒有料到整隻窗架突然掉了下來,幸好我的手只被擦傷少許,之後我連牆也不敢碰,擔心整幅牆會倒下,這就是探廢的風險。多謝好友 Simon 為我拍攝記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