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31, 2010

「飛髮」

在過節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走到理髮店「攪攪個頭」。小時候我是在街邊「飛髮」的,當時的街邊「飛髮佬」都會在後巷裡開檔,專門做小孩子生意的「飛髮」檔都會以「椰子糖」及「公仔書」作招徠,當然也有很多矮凳仔供孩子們等候之用。「飛髮」檔因為沒有自來水供應,一般都是乾剪、乾剃的。

當我坐上「飛髮」椅後,「飛髮」師父便在我的頸上搽上爽身粉,再以熟練的手法將一條約二吋闊的白色皺紙條纏在我的頸上,隨即沿著皺紙條圍上「飛髮」布,再將皺紙條連帶著「飛髮」布向外反出緊貼著頸邊。我每次到此一刻都會產生強烈的窒息的感覺。之後「飛髮」師父就用髮剷將頭髮剷掉。

圖︰《飛髮》

Saturday, January 30, 2010

和諧與紀律

社群相處貴乎和諧,團體生活則需要紀律嚴明。然而,紀律是人所制定,和諧卻是自發性地孕育出來的。以紀律服眾總會出現叛亂分子,而和諧共處每每可以歷久不衰。當然,紀律可以速成,卻埋沒了個性。而和諧是沒有捷徑,卻能讓百花齊放。

圖:《沒有個性的一群》

Friday, January 29, 2010

攪鬼

在中山工作已有九天了,在我上任的第二天就有四位由上一任領導引薦入來的技術員一起請辭,其目的是個「錢」字,也是上一任領導與老板的意見不合而推波助瀾的結果。經過一番了解及部署,已找到妥善方案。以「重金」留下那四位之首而放棄其如三位,作為殺雞警猴之舉,免得其他職員效尤,而缺位就由內部有能者升任或外招解決,樹立賞罰分明的風氣。當然,那位被「重金」扣留下來的攪手將會被那三位掉了工作的「同盟」視為「獨善其身」,對他必有所埋怨。

人事管理不是精確科學,是一門藝術,人事問題的處理要快、要果斷、要公平、要立榜樣、要問心無愧。

圖:《鬼王》

Thursday, January 28, 2010

訪問

問:「你與嘉咸街露天市集有什麼關係?」
我答:「我小候家在西環,那邊也有露天市集。在三年前我在參與爭取保留灣仔市集的攝影行動中,為了了解市集內的生活,我曾帶著我的照相機在兩個多月內出入灣仔市集三十多次,我無形中便成為了市集的一分子。而在兩年前嘉咸街露天市集亦出現了被遷拆的情況,我便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展了這個攝影行動。」
問:「你對市集的生活有什麼看法?」
我答:「用〝集體空間〞的概念來理解市集,市集應該是一個個人法律權益受到保護;個人價值及尊嚴受到尊重;及個人理想及目標得以實現的地方。我在過去對市集生活的了解,這幾點到能夠在市集內體驗出來。」
問:「你認為室內街市與露天市集有可分別?」
我答:「最明顯的分別就是:假若你不打算買菜,你是不會走入室內街市的;但是你仍然會從半山穿過露天市集到中環,在中途與一些相熟的菜販打招呼。也就是露天市集起了一種加強人脈關係的作用。」
問:「那麼你認為應該怎樣處理目前嘉咸街的改變?」
我答:「最近香港市民之間及市民與政府之間的矛盾有惡化的催勢,有〝政要〞出來鼓吹儒家思想,以其令社會變得和諧。以我之見,要建立守望相助的和諧社會,除了在思想上的改變,也需要有適當的空間來孕育那種人際關係。市集就是一個這樣的空間,市集內的人物不一定會說之乎者也,也許經常說著另類三字經,然而,他們建立出來的鄰里關係絕對能夠充分地表現了儒家的哲學思想。要積極地面對市集被遷拆的問題,除了「不遷拆」以外,亦可以研究市集文化是如何孕育出來及加以掌握,在構建新的社區時要適當地注入市集文化的元素,讓市集文化得以在新年代延續。」

圖:《香港精神》

Wednesday, January 27, 2010

被遺棄了的帳篷

在現代化工業發展的急流之中往往有不少跟不上潮的人們,他們似乎都是被遺棄的一群。

我在蘇北工作期間,某個週末踏著自行車遊走,就在某工業園一處還未動土的地盤內看見在一帳篷的旁邊有一個小孩子在走動著, 我便下了車,慢步向著那個不協調的帳篷走去,在帳篷外獨自玩耍的小孩子首先發現了我這個陌生客,他一轉眼便躲進了帳篷內,之後走出來了一位婦人,她必定是小孩子的母親,我便禮貌地向她打了招呼,她帶著微笑還過了禮後我便向她了解她們的生活狀況,原來她的丈夫也是住在帳篷內的,日間到外邊碰運氣找點雜工幹,而孩子卻沒有上課,他就留在婦人的身邊。那個時候正是冬末初春的季節,婦人告訴我晚上會比較冷一點。

我問婦人:「我走進地盤的時候看見有十幾位工人正在撿石頭,這裡是否很快便要建工廠了?」婦人答道:「啊!是嗎?我也不知道!是真的嗎?」我見她表現得十分緊張,便對她說:「我看他們衹是撿石頭作買賣的吧。」她好像放鬆了一點。我給了小孩子一點零錢買糖果便離開了。

圖:《帳篷》

Tuesday, January 26, 2010

受訪

上週末回港小休了一個晚上,週日下午約了幾位參與《市集原味!市集完未?》攝影作品展的朋友在海運茶冰廳聚會,原因是香港電台電視部約了我們做訪問,除了個別的訪問之外亦安排了我們一組人在展場內的談話。

我的單獨訪問約了在下午三時正,地點就在半山行人天橋。雖然是週日,天橋上仍然是人來人往。在街頭接受訪問還是第一次,收音師為我掛上了收音咪,採光師打開了反光板,攝影師試鏡,監製向我解釋了她的理念,於是訪問就開始了,十多分鐘的談話順利完成,沒有NG。之後,再拍了一段我在現場拍照的 pose。

該段訪問將在三或四月的《香港故事》中亮相。

圖:《路人甲、乙、丙》

Monday, January 25, 2010

上戰場

休息了一天後又再上戰場,要解決困境不是方法的問題而是能有多少時間。要推動解決方案必先要開啟「戰士們」的思維,這非要花上一些時間不可。當然也不可以單靠這種近乎理想的手法去處理,亦必需動一點猶如切割式的外科手術,因此首要的是設立一個周全的「外科手術室」,那就是先建立一個核心團隊。

上管理學課堂時有一門叫“創新管理Creative Management” 的學術理論,在當時來說算是頗新的項目,是在“組織行為” 課題上的申延,我僥倖在這個項目上取得不錯的成積,之後那位學術理論的教授亦專程從倫敦帶了BBC 的拍攝隊到香港訪問,她希望在教材中注入一些香港管理人的觀點,我亦是三位受訪者之一。

雖然學術理論是從無數實際的經驗提升出來的,卻不是萬應靈丹,要反過來在實際的環境中應用不一定就能藥到病除,也需要望聞問切。診斷時間仍然是不可缺的…

圖:《現場》

Sunday, January 24, 2010

是非

剛上崗便碰到工作單位的大震盪,有一半的員工鬧著要離職,為了挽救危機,上一任領導人建議向各人大幅加薪,遭到老板反對…

拖了一年多的新產品終於接到訂單,卻要在春節後發貨,而負責新產品開發的部長及其部下又剛請辭…

在百多公里外的新客戶突然要開會討論新項目…

地方官員舉辦了廠家聯宜會議及夜宴…

財務預算出了問題…

春節前要預備外匯…

然而,最大的問題竟是要應付這些問題的人都是我﹗

圖︰《人事》

Saturday, January 23, 2010

新一頁

在那天,天還未亮,我趕往深圳灣口岸,在關門剛打開的一刻越過了「一地兩檢」,開始了一段新的經歷。

從來沒有那麼早進入“白泥”,走上“深圳灣公路大橋”更是首次。全長5.545公里的大橋橫跨香港流浮山“鰲磡石”與深圳蛇口“東角頭”的深圳灣口岸,它就像是在熟睡中牽著手的情侶… 在暗淡晨光中的深圳灣更惹人依依。

也許在大橋的120年設計壽命裡總會有幾回春風得意的時光?

圖︰《渡灣》

Monday, January 18, 2010

文章欠載

明天一早便要回國工作,要重新安裝上網服務,文章也許因此而欠載幾次。

石屎森林裡的花卉

香港是石屎森林,要拍攝花卉似乎不是一件易事。雖然香港的市區綠化計劃在上個世紀末已大致完成,之後,又在各區的區議會推動之下各區的街頭行尾都多了點滴的綠茵,拍攝花卉的地點卻還是有限的。曾經有一兩年在香港舉辦過荷花展,最後亦無疾而終,成為了一般攝影愛好者的集體回憶。幸好香港還有幾塊荷塘可供攝影愛好者拍攝荷花之用,每逢初夏週末在中環的香港公園、沙田的香港大學及粉嶺的雲泉仙館都擠滿了「拍友」,亦因為如此香港的花卉攝影作品就衹有荷花較為普及。

除了荷花池之外,香港花卉展覽亦是一個拍攝花卉的好去處。香港在22年前開始舉辦的香港花卉展覽至今仍是每年在春節後舉辦,香港花卉展覽是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推廣園藝和綠化意識的重點項目。在展覽場內有來自本地、內地及海外的盆栽、花藝擺設,以及園景設計。去年入場參觀的人數就超過五十萬,是香港市民與世界各地的園藝愛好者賞花和交流種花經驗的良機。

據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公佈,二零一零年香港花卉展覽將於二零一零年三月十九日至二十八日在香港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舉行。

圖:《蘭花草》攝於2008年香港花卉展

Saturday, January 16, 2010

淺談適當的技巧﹙五﹚

在「抓拍」的現場裡光與影是外來之物,不會是拍攝者隨身攜帶的東西,拍攝者在光與影的面前似乎是被動的。可是,拍攝者能主動的還有「選擇」,拍攝者除了可以選擇拍攝或不拍攝之外還可以選擇拍攝的角度及曝光的控制。

拍攝的角度除了「走位」之外還包括鏡頭的運用。每每看見在一些採風熱點不少拍攝者爭相霸位的情況,有些更走在人前似乎要擋著別的拍攝者拍攝,但是那類拍攝者已是拍輸了,因為他們那一刻的心態是掠奪而不是創作。有一次在內地採風,碰上一群正在為一名村童拍照,其中一名似是導師的悉心地指示村童擺 pose,而他的學生們則在不停地按動快門。我在一旁看著笑:「剛好正面的光是正光,為什麼他們都在正前方拍攝村童呢?」我就在側面拍了一張便宜照。

圖:《便宜照》

Friday, January 15, 2010

淺談適當的技巧﹙四﹚

上文提到攝影技術就是用光的技術。然而,衹懂得用光是不足夠的還要懂得用影,這一章要探究的就是影子。不少攝影朋友都會知道影子在照片上起的作用是增強立體感與平衡畫面。立體感指的是層次、質感、空間,而平衡畫面指的是向力與定力。可是這都祇是在技術及視覺層面上起的作用。

我在2008年的一篇文章「空間的兩極、三向性」中對十七世紀荷蘭著名畫家 倫勃朗 的佈光法寫了以下的一段︰「光與暗是空間的兩極,在黑暗的一端存在著無極限伸延的可能,目的不是製造一個現實的三圍空間,而是在於創造一個心靈的空間,在黑暗處潛藏著無限的啟發性。」這亦是影子在技術層面以外的作用。

我有不少「抓拍」的作品都是以影子為主題的,而大部分的影子都是附在牆上的,因為牆對我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吸引力。﹙待續﹚

圖︰《牆上的柱子》

Thursday, January 14, 2010

幾十公斤的心意

《香港畫報》一月號經已出版了。社長知道我在這週六與徐老師主持《攝影與速寫》影藝講座及幻燈放影會,便專程從深圳「抬」了幾十本來給我在現場免費派發。

那天在紅磡火車站接車,個子細小的社長先出來,見他兩手空空沒有帶著什麼的,我心想:「莫非社長都把月刊托運了?」跟社長握過手後便見他背後走出三名彪形大漢,各人都背著大包小包的攝影器材,頗有《七俠盪寇志》電影裡力保墨西哥一條小農莊的七人軍隊列陣時的視覺效果!社長向「三俠」介紹了我,竟有人稱我為「梁總」(涼粽?),心想:「社長果然是文人!」原來幾十公斤重的月刊就是由其中一位攝影家用一支碳纖三腳架挑著過來的。

他們這次過來是打算到大澳採風,茶也未喝便趕著到銅鑼灣找旅店。我衹好背著那幾十公斤離開。

圖:《一月號》

Wednesday, January 13, 2010

受國界所擋的互聯網

今天讀了一則新聞:「互聯網公司 Google 表示,受黑客入侵,並且由於不願意提供經審查的搜尋結果,可能會關閉在中國的運作及網站。美國網絡搜尋器 Google 發現,多名內地維權人士的電郵帳戶被入侵,令 Google 計劃撤出在內地的業務。Google 指,他們的系統受到來自中國非常熟練和針對性的攻擊,目的是要闖入中國維權人士的電郵戶口。Google 沒有表明該些網絡攻擊來自中國政府,但指不會再應中國當局的要求,對在內地谷歌的搜尋結果進行審查。公司亦聲言,有關決定可能會導致 Google 全面撤出中國,谷歌網站有可能關閉,他們會重新審視在中國的業務。Google 更發現,有最少20間大型企業發現受到黑客攻擊,正與美國當局合作,通知有關企業。」﹙摘自今天的星島日報﹚

碰巧我下週便要到國內工作一段長時間,假如 Google 的取向不改變,真不知道除了我在 Google Blogspot 上的《雜念集》外 Gmail 是否也不能接通?唉!

圖:《模糊的視窗》

Tuesday, January 12, 2010

淺談適當的技巧﹙三﹚

光的質量隨著發光面的大小而改變。發光體的面積愈大,光的質量便愈柔和 (soft) ,在受光的物體上可以表現出更多灰階,有較低的反差。反之,發光體的面積愈小,光的質量便愈生硬 (harsh),在受光的物體上可以表現出較少灰階,有較高的反差。因此以愈柔和的光線照亮同一面積,受光面的亮度分佈就愈平均。這亦回應了上一章的「為一排雞蛋佈光」例子,答案就是用大面積的光源佈光,那麼每個雞蛋的亮度都會是一樣的。

我們說“自然光源”指的就是太陽,因為我們生活的地球就衹有一個太陽,所以我們自然地也就衹有一個影子。要以人造光源為被攝物佈光,都是以「一個影子」為基本要求,超過「一個影子」的佈光都是不會自然的,在專業攝影的標準來看超過「一個影子」的佈光是失敗的。我曾在香港的一個網誌上,看見一個「燈光人像」工作坊的現場照片,那位工作坊的導師竟然教他的學生以近乎「翻拍文件」﹙左、右各放一支燈﹚的佈光方法拍攝人像正面大頭照,結果就是人物的面上左右各有一個鼻影!﹙有關文章見《人像攝影不能單靠胡混》﹚。我亦見過某些「沙龍大師」的「數碼雜錦」作品,將不同的影像重疊在同一個畫面上,結果不僅影子的方向大亂,就連光的質量亦炒了雜錦。

沒有正式學習過攝影技術不是問題,問題是作為資深的攝影人竟然看見這種不自然的影像也不以為然,這就說明了他們欠缺對自然的了解,缺乏對事物的獨立觀察能力。試問又怎能創作出“人與自然之和”的作品呢?﹙待續﹚

圖︰《漏光》

Monday, January 11, 2010

淺談適當的技巧﹙二﹚

在我談論光的技巧之前,我先在技術層面上作一個基本的介紹。很多攝影朋友對光的質量都有初步的認識,例如他們都認為早上及黃昏的陽光都是拍攝的最理想光線。記得多年前曾跟隨一位攝影前輩及畫家朋友到雲南元陽拍攝梯田,有一天我們到達某處「靚景」時還有個多小時才黃昏,兩位前輩朋友認為還未到最理想的時刻,便坐在路邊的茶寮「嘆茶」,我卻前行入山,而另一位攝影前輩亦隨我而去。我們各自找到了理想的位置後才發現西面的山脊頗高,太陽亦已移近山脊,陽光雖然還是很猛烈卻能表現它的氣勢,將山脊下放了水的梯田反射出片片白光,有如一條銀龍。不到一刻太陽已移過了山脊線開始隱沒了,就在此刻遠處傳來兩位前輩朋友的叫聲:「你們那邊的位置能否看見太陽呀?」…

攝影朋友大概也能辨出直射光與反射光的分別。直射光的光線強烈,而反射光的光線柔和。當然他們也會理解到前者所造成的畫面會較後者的反差為高。但是理解這些是不足夠的。最近與一斑攝影朋友敘舊,其中一位朋友告訴我們在某大學上攝影課時,他的老師要求他為一排雞蛋佈光,每個雞蛋的照明都需要是一樣的。那位朋友似乎想賣個關子,並沒有向我們解釋他如何佈光。其實他的老師是希望他理解如何控制光的質量。﹙待續﹚

圖︰《天橋》

Sunday, January 10, 2010

淺談適當的技巧﹙一﹚

在藝術表現方面可以使用不同的媒介,而不同的媒介都有不同的技術要求,藝術家要創作必先要掌握某種適合表達其概念或意圖的媒介的技術,然後在創作過程中使那種媒介超越其本質,並恰當地使其成為概念或意圖的載體或本身,這就是我所指的技巧了。

攝影是手段,照片是媒介。能掌握攝影的技術不一定就能將照片成為藝術概念或意圖的載體或本身。照片的本質衹不過是一張表面塗著溴化銀的卡紙,卡紙上的銀鹽經過曝光後還原為黑銀粒,照片上的影像本質亦衹是那些黑銀粒而已。問題是怎樣才能超越那些在卡紙上的黑銀粒,讓它成為概念或意圖的載體或本身?那就是技巧的問題了。

把影像成為照片上的黑銀粒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光。不管影像是先投在菲林上、CCD上或是CMOS上,然後再投在相紙上,光是必需要的。因此以照片作為藝術表現媒介,重要的是用光的技巧。

圖:《階梯》

Saturday, January 9, 2010

淺談“抓拍”﹙後話﹚

在較早之前發表的文章《淺談“抓拍”》中提到“抓拍”的三個重要元素是“藝術修為”、“觸覺反應”、及“適當的技巧”。前兩項元素已於上月作了初步介紹,相信某些內容對某些朋友來說會比較難以掌握,因為我借助解釋那兩項元素的學問範疇都是時而中;時而西,間或宗教;間或哲學,似乎飄忽,有點像跳波子棋般沒有好好地去交代每一步便跳到終點。然而,要每一步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就缺乏了提供給學習者的幻想空間,變得枯燥乏味。“藝術修為”與“觸覺反應”不像技巧那樣可以憑學習得到,都是內涵與心識的修養。

在下一章我會簡單地討論“適當的技巧”。

一切將會從光開始…

圖︰《風中勁草》

Friday, January 8, 2010

趕不上時髦的踏實

在旅居蘇北的日子裡看到了不少「趕時髦」的現象,例如:荒廢的農田、頹垣的舊區、冷漠的吊臂、閒置的新廈、畏縮的流民、氣派的縣府…

某日在蘇北的路上看見一輛掛滿了七彩玩具氣球的自行車,它令我聯想起小時候的玩意。那個時候上小學的我經常玩的玩具及玩意有霹啪筒、公仔紙、金絲貓、點油鐵皮船、彈波子、波子棋、吹波膠、捉飛行棋、捉戰鬥棋、捉鬥獸棋、捉象棋、鬥膠兵器、射馬紙、跳橡筋繩、摺紙玩、摺飛機、跳飛機、揪繩仔、拋豆袋、乒乓波、…大部分都是環保及廉價的玩意。

多謝盛載著氣球的那輛自行車,雖然它的緩慢趕不上時髦,卻帶給我一點踏實的感覺。

圖:《燦爛滿載》

Thursday, January 7, 2010

覓知音

七歲能賦詩,時人稱為神童的南宋進士詩人 方岳 有詩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常說過去的倫理關係比現在的好,怎麼 方岳 的時代又會知音難覓呢?有人說是因為過去的知訊不便。那麼過去的“八百里加急”密件又曾否打動君心?

沒有想到這種感覺在八百多年後的文明社會裡仍然存在。「文明」的人類都可以坐享一套能夠超越地域彊界的通訊網絡,都可以隨時隨地與其他「文明」的人類「溝通」,因此又有「文明」人說是因為現今的倫理關係已大不如從前。

實際上「倫理關係」與「地域彊界」都衹是表面的障碍,千百年來沒有打破的似乎仍然是心障。

圖︰《枯草地上》某日,看見在枯草地上長出了蘆葦、結出了花朵。可與賞者雖無二三,卻有我一人共鳴..

Wednesday, January 6, 2010

藝術欣賞

每次到上海工作,我總會抽點時間到人民廣場,到人民廣場不是為了體會轉地鐵的長途跋涉,而是要到上海美術館及上海當代藝術館吸取養分。若是時間充裕我便會花上大半天的時間在館內瀏覽,在欣賞藝術品之餘亦偶然引發出一點創作靈感,把腦袋裝得滿滿才離去。

曾有一次,在上海當代藝術館二樓的一隅發現了一個創作的小天地,看似是一個供兒童創作的工作室,工作室內擺放著幾張小桌子及很多矮凳子,雖然那裡空無一人,在色彩與形狀的配搭之下,卻令我感到一群小孩子們正在那裡埋頭努力地創作。

圖:《在創作中的一群》

Tuesday, January 5, 2010

海濱公園

昨天要到觀塘辦事,比預約時間早了十五分鐘到達,便走到鄰近的公眾碼頭打發時間。碼頭旁邊的空地傳來一些慶典的音樂,我便望過去,見空地上散放著人造煙幕,在煙幕中有一小童歡欣地奔跑著。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便過去了解是什麼一回事。走到空地的入口前,在掛著的牌扁上面寫著“觀塘海濱公園”,才知道那處就是發展局建議於五年內在各區完成15個海濱休憩項目其中之一個項目。

當我欲步入海濱公園時,被一名穿便服的人士阻擋著去路,他對我說︰「這裡還未對外開放呢。」我問:「何時開放?」他答︰「這個月中。」我答︰「好!可以在外面拍照嗎?」他沒有說什麼便走開了。

我看見公園內有一些東倒西歪的小建築,似乎都是一些藝術裝置,於是拍下了兩張。

圖:《升降機》

Monday, January 4, 2010

工展會

今屆的「香港工展會」在今天閉幕了,有朋友問:「香港還有那些工業產品可以拿出來展覽的?」我沒有正面回答他,就衹好說︰「我記得小時候的工展會是在紅磡填海區攪的,那處都是泥地,在冬天裡風大沙塵也大,然而卻沒有影響市民參觀的熱情。當時港產品的銷售網絡有限,往往在工展會展賣的貨品較齊全,參觀的市民亦能買到最新的產品。」朋友接著說:「對!但是現在工展會擺賣的貨品在百貨店及超市裡都可以買得到,亦沒有新的產品,有些貨品更不是在香港生產的,就衹是平宜一點擺了。」我說:「從前的品牌還有那些在今天的工展會展賣呢?」

我們都在搖頭,並異口同聲地讀出了一些品牌出來︰「安樂園雪糕、甄占記椰子糖、梁蘇記雨傘、虎標萬金油、紅A塑膠桶、香港人造膠花、鱷魚恤、皇上皇臘味、…」

每一個品牌都能讓我回憶一段往事...

圖;「枯葉﹙枯業﹚」

Sunday, January 3, 2010

登高望遠

在2010年的第一個早上隨行山隊到青衣島登青衣山,青衣島上由南至北排列了三座山峰,遠看就像三枝香一樣,因此青衣山又名「三支香」。在面積不到十一平方公里的小島上原本已經有五座跨海大橋,在兩週前 (12月20日) 第六座跨海大橋昂船洲大橋亦已通車。登青衣山亦是為了一睹那座耗資三十七億元,全球第二長斜拉橋昂船洲大橋。

我們從長青村巴士總站對面的水站上山,先經過一段佈滿山墓的山路,然後走到一塊小空地,空地內掛著一些載有文章對聯的木牌,又在兩棵樹上各安置了一座瓷製觀音像,亦有文字寫在一些舊椅及磚塊上,據說都是晨運客佈置的。心想:「從這一帶的山墳祭品及此空地內的佈局看來,這裡的村民及晨運客似乎都是信奉道教的。」

一路上灰暗的天色開始放晴,陽光從雲裡透射出來灑落在海面上,產生無數閃爍不定的光斑,襯著海面上停泊著的船隻,構成一幅美景。沿途可以看見對岸葵涌及荃灣市區的建築物及貨櫃碼頭,青衣島上的石油庫亦一覽無遺。經過一段下坡上坡的梯級便到達三支香最高的南峰(334米),亦即離開了晨運客走的一般路徑,那處的山路都隱蔽在野草之中。我們一邊覓路下山一邊尋找最佳角度欣賞那座新橋。

圖︰《昂船洲大橋》
註:更多登青衣山的圖片已上載到 My Visual Diary 我的視覺日誌 內的 2010 Jan01 Tsing Yi Island Walk 登青衣山(new)

Saturday, January 2, 2010

渡輪上

曾幾何時在渡輪上 …
我形單隻影,躲入空凳覓過去。

曾幾何時在渡輪上 …
我失魂落魄,伏在欄杆謀進退。

曾幾何時在渡輪上 …
我躊躇滿志,跨過跳板顯威風。

曾幾何時在渡輪上 …
我滿面春風,枕著椅背做美夢。

曾幾何時在渡輪上 …
我精力充沛,站到船端許願望。

曾幾何時在渡輪上 …
我天真爛漫,憑倚鐵欄看浪花 …

圖:《尋往事》

Friday, January 1, 2010

霧裡花

不知是在下雨還是在起霧?白天的光線還不及室內的燈光那麼明亮。

不知是在開始還是在結束?新歲的前景還不及去年的歲月那樣風光。

為什麼是舊的不如新的好?無限的可能比不上有限的制肘那麼務實。

為什麼是東的不如西的好?時尚的花巧比不上傳統的手藝那樣動人。

送舊迎新不一定是好事 ...

有誰可以看清楚?

圖:《霧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