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質量隨著發光面的大小而改變。發光體的面積愈大,光的質量便愈柔和 (soft) ,在受光的物體上可以表現出更多灰階,有較低的反差。反之,發光體的面積愈小,光的質量便愈生硬 (harsh),在受光的物體上可以表現出較少灰階,有較高的反差。因此以愈柔和的光線照亮同一面積,受光面的亮度分佈就愈平均。這亦回應了上一章的「為一排雞蛋佈光」例子,答案就是用大面積的光源佈光,那麼每個雞蛋的亮度都會是一樣的。
我們說“自然光源”指的就是太陽,因為我們生活的地球就衹有一個太陽,所以我們自然地也就衹有一個影子。要以人造光源為被攝物佈光,都是以「一個影子」為基本要求,超過「一個影子」的佈光都是不會自然的,在專業攝影的標準來看超過「一個影子」的佈光是失敗的。我曾在香港的一個網誌上,看見一個「燈光人像」工作坊的現場照片,那位工作坊的導師竟然教他的學生以近乎「翻拍文件」﹙左、右各放一支燈﹚的佈光方法拍攝人像正面大頭照,結果就是人物的面上左右各有一個鼻影!﹙有關文章見《人像攝影不能單靠胡混》﹚。我亦見過某些「沙龍大師」的「數碼雜錦」作品,將不同的影像重疊在同一個畫面上,結果不僅影子的方向大亂,就連光的質量亦炒了雜錦。
沒有正式學習過攝影技術不是問題,問題是作為資深的攝影人竟然看見這種不自然的影像也不以為然,這就說明了他們欠缺對自然的了解,缺乏對事物的獨立觀察能力。試問又怎能創作出“人與自然之和”的作品呢?﹙待續﹚
圖︰《漏光》
Tuesday, January 12, 2010
淺談適當的技巧﹙三﹚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