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2, 2011

看香港攝影文化

忙過了幾週的籌稿工作,【尋找香港攝影文化專輯】第三輯的編輯工作總算在今天告一段落。這次我也以〝香港攝影文化人〞的身份投稿,為此寫了一段【看香港攝影文化】的短文如下:

〝隨著攝影術的展發與應用,有關攝影的文獻與理論不斷地出現。德國馬克思主義文學評論家 華特 •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 -1940)在《靈光消逝的年代》中評論影像被機械複制的年代對人民文化的深遠影響。美國著名的作家、評論家、女權主義者 蘇珊 • 桑塔格(Susan Sontage,1933-2004)質疑攝影的真實與其背後隱藏的政治動機。在捷克出生的哲學家、作家、記者 菲奧廉‧弗盧塞爾( Vilém Flusser,1920-1991)在其著作《攝影的哲學思考》中指出〝照片是轉譯符碼成為情境的概念,是拍攝者的意圖與照相機的程式所構成的概念。語言學家及人類學家 羅傑 • 基辛教授(Roger Keesing,1935-1993)認為一個文化指的是某個特定社會中群體的行為特質及其受社會傳播的模式。

因此,攝影只是拍攝者作為表述自我意圖的手段,而所表述的意圖多少也受到群體的行為特質所影響。今天的香港與世界大部分的地方都一樣地被世界一體化與國際互聯網所影響,那種近乎千篇一律的群體行為特質與社會傳播模式削弱了各地的文化特色。香港的攝影文化亦不例外地被世界的「文明進步」改變得越來越沒有本土特色。

要了解香港的攝影文化也許先要明白拍攝者為什麼要使用攝影這種手段,究竟他們的意圖是什麼。我曾經就一些照片而問拍攝者以上的問題,半數以上的答案都是〝沒有什麼意圖或目的〞。然而,沒有意圖的照片多半也是沒有意義的,也許香港的攝影文化就是這個模樣。〞

圖:《首件》Panasonic LX5 攝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