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告訴我小時候曾習畫,但自從她的老師說了一句「你無天分!」,她便洗手不畫了。她向我嘆氣道:「唉!我都是與藝術無緣!」 心想,跟據德國烏爾姆大學(Universität Ulm)的心理學家海頓.史徳格博士(Dr. Heidrun Stöger)對孩童天賦判斷的研究指出,衹有20%至30%具有天賦的孩子可以被父母和老師分辨出來(註一)。 那麼好友的老師不是「辨別天賦」的天才,就是「埋沒天分」的庸才。然而,根據統計,真正的「天才」衹佔人口總數的0.1%。 於是我就跟她說:「不要低估自己的藝術潛能。相信您的習畫老師的評語多半是基於您當時的繪畫技巧,而不是藝術天分方面。繪畫技巧與藝術天分是兩回事。要是有藝術天分,用別的媒體創作也是可以的。忘記習畫老師的評語吧!」 好友的信心似乎開始甦醒了。她希望對「藝術潛能」多一點了解。我就嘗試在這裡拋磚引玉吧。
我認為「潛能」跟「天賦」是有點分別的。「潛能」就是潛臧的才能,是一種還未發揮出來的能力。而「天賦」是與生俱來高於常人的天資。「潛能」是要經開發然後成為能力發揮出來。而「天賦」就要在其特定領域裡應用才有所表現。「藝術潛能」與其他「潛能」都是要開發的,這跟「佛性」的「証悟」過程有點相似。
「佛性」是「佛」果的因。人皆有「佛性」,我們日常一舉一動,都是佛法。「佛」與「佛性」之間相隔著煩惱及業障,而「証悟」就是將一切煩惱及業障淨化,把一切必須斷除的斷除,特定的功德特質才會顯現出來。每一個人都有其特別「潛能」,如文學、科學、藝術等等,衹在乎我們能否反觀自己,抹走世俗觀念的蒙蔽,了解自己的本性,將我們的「潛能」發揮出來( 註二)。「証悟」在禪宗是指「頓悟」,強調突然發現本性,豁然開朗。而禪與藝術相通之處在於都是從有限的形式中達至無限的意味。古人說:「醞釀於胸、熟參,便能悟入。」不管能不能馬上悟出妙處(頓悟),則首先要反覆地理解(參),再發展至心靈的體現(熟參)。不是以心解心,而是以心會心,直到功夫純熟,心心相印,就能以直觀去領略對象的意味,就「自然悟入」了( 註三)。
藝術的「潛能」就是在無限可能性的心靈與有限現實之間的矛盾中經本性的了解而發揮出來。
註一:摘自《如何盡早發現孩子的天分?》一書;作者:湯瑪士.馮.克瑞夫(Thomas von Krafft)、愛德溫.撒姆克博士(Dr. Edwin Semke);譯者:林映君;叢書系列:奧林[ 親子‧生活‧教養 ];出版日期:2006 年 11 月 27 日
註二:《大許月白皈依佛門》 作者:善才;香港彿教 512 期
註三:《論審美前理解》作者:佚名
圖:《潛能》攝於山西黃土高原
Thursday, April 24, 2008
「藝術潛能」與「佛性」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