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9, 2012

1996年給我的紀念品

在最近的幾次遊歷中,我採用了黑白菲林來記錄心情,那種韻律與節奏是使用數碼攝影機所不能感受到的,況且黑白菲林所展現出來的影像更有活味。

很想添置一部擁有自動對焦的135單反菲林攝影機,那麼我僅有的幾支自動對焦及防震的鏡頭便可派上用場。畢竟,我的視力與定力已不復當年...

於是乎,我便遇到了這部近乎全新的 Nikon F5,它竟遲來了十六年...

圖:《久候了的F5 

當年F5剛推出時有以下的評論:Nikon默默的在走。承繼著AE測光系的傳統優勢,3D矩陣測光將鏡頭與機身結合起來;堅固耐用,還是一貫的品質保證。然後,時間到了。1996Nikon推出了F5 (經典中的經典F5還附帶謠言︰最後一部F-頂級機)()有世界首見1005RGB測光、世界最快自動對焦捲片速度高達8 frames/secMulti-CAM1300 五點對焦系統、高速閃燈同步、甚至與 Mac PC 連線功能一鼓腦兒大送利多,同時一支超級大砲AF-S 600mm f/4D,炸醒全世界︰終於推出鏡頭內置超音波馬達了!F5採用鋁合金模鑄機身,鈦金屬觀景器外殼,橡膠面的質感使得握持更加穩重、高級感。"(摘自 PhotoSharp Online)

Sunday, April 22, 2012

貴州行 之 童心

圖《未來戰士》攝於芭沙苗寨
童心,是穿著新添置的雨靴到雨中大踏步...

童心,是把僅有的零用錢散在心儀的玩具...

童心,是將可口的糖果放滿咀裡握在手裡...

童心,是忘記昨日不愁明天只享樂於當下...

童心,是成年人努力地拼搏及維護的樂土...








註:photo taken on Hasselblad 500C/M with Planar 80mm F2.8 T* lens on Ilford FP4 120 film

Friday, April 20, 2012

貴州行 之 主流

圖:《古榕》攝於榕江江畔
現今藝術的主流是什麼?是百花齊放!而〝多媒體藝術〞則是當代的潮流。

多媒體藝術對藝術的發展,其優越性是不容忽視的。多媒體藝術在廣義上是包含了色、聲、香、味、觸、法,以此全面地通達欣賞者的眼、耳、鼻、舌、身、意,結果是更能誘發共鳴,產生共識。然而,這亦是佛家所指的由〝六塵〞牽動〝六根〞而引發的〝六識〞... 是禍是福不在於過程,乃在於創作者的動機與欣賞者的心態。從這麼個角度看,藝術就是拉動〝動機〞與〝心態〞的手段,不衹是形式上的玩意,更是精神上的溝通。

可惜的是,不少多媒體藝術的創作者過度地賣弄多媒體科技,引導了自己及欣賞者走向追求科技產品的外展心態,而忽略了內省養性。也許,道家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可作為當代藝術創作者的依歸。

當大部分的「攝影發燒友」正在積極地追求先進的攝影器材的時候,有否想過現今攝影的主流是什麼?攝影創作者的依歸又該是什麼?

註: photo taken on Hasselblad SWC/M with Biogon 38mm F4.5 T* lens on Ilford FP4 120 film.

Wednesday, April 18, 2012

貴州行 之 旁觀

圖:《旁觀者》攝於施洞【姊妹節】現場
據悉,半數以上的《貴州行》參與者,為【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香港分會】所舉辦的攝影課程的學員,部分學員亦已完成了高級攝影課程。雖然,我未能見識到學員們的作品,卻能從學員們所携帶的高級攝影器材上了解到他(她)們對攝影的熱衷... 當然,擁有了高級攝影器材,以及完成了高級攝影課程,不就等於能創作出優秀的攝影作品。

從事藝術創作必然需要定位,定位就是基礎、依歸。一般而言,審美觀念、文化背景、技術根基、個人修養等等,都與藝術創作息息相關,是必然的基本定位。那麼攝影創作的定位又該如何?假若,各位攝影愛好者視攝影為藝術的話 (平面視覺藝術的一員) ,那麼,以上所例亦可作為攝影創作的定位。

然而,在貴州的旅途中,作為旁觀者的我,所聽到的那些黃金分割、對角線構圖、刻意地畫意…以及所看到的探身推撞搶位、霸佔有利拍攝點、折枝砍樹作前景等等…都不是審美觀念,更不是應有的個人修養!
註:photo taken on Hasselblad 500C/M with Planar 80mm F2.8 T* CF lens on Ilford FP4 120 film.

Tuesday, April 17, 2012

貴州行 之 堅持

圖:《列隊中的男人》攝於朗德苗寨
參加【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香港分會】舉辦的《貴州行》之旅,還以為可以在景點上多花點時間,咀嚼當地的氣息,品嚐苗寨的風情。然而,行程卻因天時地利的不合作而被打亂了,除了在施洞姊妹節外,在大部分景點的拍攝時間就只有一個小時。

雖然如此,我還是堅持以手動的黑白中幅菲林拍攝,未為機動性較高的自動數碼攝影所動。事實上,在拍攝期間,我對數碼攝影產生了一種奇妙的不踏實感...

昨夜,二十卷黑白菲林已變成了底片!我在光箱上品閱那批底片時,慶幸當日的堅持並沒有白費。



註:photo taken on Hasselblad 500C/M with Sonnar 150mm F4 T* CF lens on Ilford FP4 120 film

Monday, April 16, 2012

貴州行 之 天、地、人

圖:《春霧》攝被雷山
貴州的導遊說:「誰說貴州天無三日晴?金花銀樹放光明! 誰說貴州地無三尺平?火車汽車踩白雲! 誰說貴州人無三分銀?過年過節花衣裙!」

說得不錯!在那五天的旅程裡,天並沒有降雨,滿目皆是油菜花、梨花、桃花、櫻花。陡峭的路也不多,在山裡走的都是高架公路。至於銀嘛,在施洞的姊妹節及朗德苗寨裡看見的都是銀飾花裙。

只可惜...在路線安排上的失誤,錯過了晚景的黃金時間、也錯失了體悟苗寨生活的時機!奈何,領隊們似乎對商業性的民族舞蹈表演、漆黑夜空的五彩掛燈、以及擺佈安設的農耕活動甚感興趣...也許是為了隨團的大部分學員而設計的吧。

損失的是貴州的真實面貌,是隨行者的...

註: photo taken on Nikon D300 with 24-120mm f3.5-5.6 lens

Tuesday, April 10, 2012

貴州行 之 潛影



圖:《貴州潛影》
昨晚,結束了五天貴州之旅,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回家。

此行豐富了眼看不見的視野,結識了意想不到的朋友,理順了零碎鬆散的意念... 這一切都成了那二十卷黑白菲林上的潛影,正等待著我把它們一一地顯影出來。




Sunday, April 1, 2012

羌山遊

那個週末,隨香港史蹟民俗探究會會長郭志標先生及幾位史蹟文化研究學者,到大嶼山上羌山一帶的庵堂禪院考察。隨行還有幾位攝影朋友記錄一切。

我曾有過好幾次難忘的「合格」經歷,其中的一次就是發生在羌山之中。當年還是初中學生的我,經常跟隨舅父遠足露營。某日,在大嶼山的分流角過了一個晚上後,舅父所屬的行山隊並沒有如常地沿海岸的平坦山路往大澳離開,卻轉投陡峭的山路,翻越恙山往大澳。誰知天有不測之風雲,在開始下坡的一段遇上了風雨,灑下來的雨水帶著砂石滑下斜坡。當時,缺乏在惡劣天氣中遠足的我,就只好緊隨著遠足隊員,半跑半跌地在滾動中的砂石上滑行,最終平安地抵達山腳。脫險後,舅父微笑著對我說:「你合格了!」

圖:《羌山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