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9, 2014
千層露白
圖:《剖白》城門水塘白千層林 photo taken on Hasselblad Flex Body Carl Zeiss 80mm F2.8 Planar Konica 750 Infrared B&W film |
那天是久雨之後的陽光日子,為了試用剛收到的 Hasselblad Flex Body 我再走進那片白千層林,發現林內有不少白千層樹的外皮大片地脫落,不尋常地散滿地上,露出潔白的樹幹,之前有電視資訊節目說白千層樹外皮的脫落是野生猴子的所為,若此說屬實,以那天所見到的情況,必定曾經有數以百隻猴子在林中將樹皮撕掉。
我就將那個場面紀錄下來...
Sunday, December 28, 2014
Art Basel in Hong Kong 2014
圖:《無辜》Art Basel in Hong Kong photo taken on Nikon Coolpix AW120 |
「當代」的意義往往帶來一些爭辯,有說是「眼下的年代」之意,那是以第一身的立場作辯,我卻給它一個「取決於」的意義,以創作者的立場作辯,「當代」就是創作者的當下,可以是百年前的年代。
作為以攝影為創作媒介的視覺藝術家,我特別對一些攝影作品感興趣。喜見數位大師級的真跡就在可觸及的距離..
杉本博司 Hiroshi Sugimoto 的 Compton
Drive-in 1994;
Henri
Cartier-Bresson 的 Srinagar,
Kashmir 1948;
Bill
Brandt 的 Nude,
Baie des Anges, France, 1959...
等等都是他們當代的傑出作品,直至今天還是那麼地為視覺觀感帶來震撼。
在場的展品頗有啟發性及強烈的感染力,讓我吸收了不少創作養分。明年定會再走入那個當代...
Saturday, December 27, 2014
享受虛無
圖:《天際》在尼泊爾一萬一千米上空 Hasselblad 500 C/M Carl Zeiss Planar 80mm F2.8 lens Knoica 750 Infrared film |
那次遊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 Nagarkot 觀賞喜瑪拉雅山日出,在離開尼泊爾時,機師還特別把航機繞過尼泊爾上空一週,好讓我們從高角度再次觀賞喜瑪拉雅山脈。這幾卷紅外線120底片就是當時在飛機上拍攝的。
在高空上看景,自然地就進入了寧靜、灑脫、虛無的境界,自覺更渺小、微不足道、甚至忘我...
那種強烈的感覺似乎在呼喚我:「是時候再飛往那片天際享受虛無。」於是乎我便決定了在五十天後起行...
Friday, December 26, 2014
牧羊人
圖:《牧者》內蒙古額濟納旗 Nikon D300 70-300mm F4.5-5.6 |
在形而下的世畀,牧羊人牧羊的目的是為了生計,把羊兒養得肥大好賣錢。人類所作的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對自己好就是最大的成就,彷彿為別人犧牲才是罪過...就祇有神的兒子才能勝任。
在聖誕夜裡你會是為了多了一天假日而高興,還是得到救贖而感恩?
朋友問拍攝資料,回應如下:拍攝《牧者》作品的時間是日落,太陽角度十分之低,十度左右吧,光源是大背光,照片左上方的白楊樹阻擋了部分逆光入鏡,我再加上油紙扇阻檔餘下的逆光,保証了影像的清晰。左邊的牧羊人的身影被背後的夕陽投落在他前面的烟塵幕上,出現了影像重疊的動態效果,是照片的趣味點。連續拍了幾張選了右邊牧羊人提鞭的一張。拍攝曝光用尼康D300的P檔,另加1.5級曝光補償因逆光造成的曝光誤差。
Thursday, December 25, 2014
晨遊南生圍 (二)
圖:《蘆葦》南生圍 Nikon F3 Nikkor 500mm F8 Reflex lens Kodak Tmax 400 Professional B&W film |
近日一班專業攝影的師兄大談反射鏡,有兩位師兄更馬上買了 500mm 反射鏡頭來試拍,看其作品似乎還未能完全地掌握使用反射鏡頭來拍攝,也許是他們早已習慣了使用具備防震及自動對焦功能的鏡頭拍攝,相信對他們來說使用這些全手動的長焦距鏡頭會是一項挑戰。
那天在南生圍我要測試多年來未曾使用過的 Nikon F3 照相機及 Nikkor 500mm F8 反射鏡頭,因為我正在考慮是否帶她們到尼泊爾拍攝喜瑪拉雅山日出呢。
附圖是以1/30秒快門拍攝的結果,似乎她們將可以隨團出發了...
Sunday, December 21, 2014
晨遊南生圍
圖:《晨》元朗南生圍 Nikon F3, 500mm F8 Reflex Lens Kodak Double X B&W Movie film |
今天帶了 Nikon F3 相機,85mm F1.4 中距鏡及 500mm F8 反射鏡一起晨遊南生圍,都是多年來存放在電子防潮箱裡少用的組合,前兩件攝材曾是我開設影樓時的工具,早已退役,今天與他們出遊實在是百感交集...
帶了兩卷柯達黑白菲林做習作,都是之前剩餘下來的菲林,大概還有三十餘格,足以應付晨遊之用。
來到山貝河渡頭,見艇家剛離岸不遠,揚聲叫住艇家,不一會我們已到了對岸的南生圍。渡河時見天上彩霞灑落到河面之上變得一片金黃,於是乎上岸後便沿著河旁小徑向著陽光走去...
...之後頗有收獲。
Tuesday, December 16, 2014
遊園鑑影
圖:《步行徑》九龍公園 photo taken on Rolleiflex 2.8E Planar +0.7X Mutar on Fujifilm Neopan Acros 100 B&W film |
那天我特別早了一個小時到達,想在久違了的九龍公園裡走走及採風,伴我遊園的是 Rolleiflex 80mm F2.8 Planar 雙鏡反光相機,我還帶了一個新朋友 Rollieflex Mutar 0.7X廣角轉換鏡來增廣見聞,當然 Gitzo 零號三腳架是少不得的「頂硬上」拍檔。
早上的陽光分外地柔暖,我走到一處有亭臺水榭的小丘,見打落在白牆上的陽光散射到一棵老榕樹上,效果頗為特別,我想樹杆上的紋理清楚一些,便收細了光圈,把第一格菲林曝了六秒光。再往前走,見白牆上樹影婆娑,與六角型窗外的樹葉產生虛實對比,當我站在白牆前面,白牆彷彿是一面半透鏡將牆後的樹影都投射到鏡前,在那虛幻的氛圍中我把第二格菲林曝了兩秒光。
我隨意地在園裡遊走,有不少在園內做晨運的市民,做輔助器械操的、打太極拳的、跑步的…也有各式飛鳥、百年古木…九龍公園真是鬧市中的一塊綠寶。
我走到步行徑,在大型建築物的白色外牆上有一大片樹影,見步行人士在外牆前經過,為畫面添上了趣味點,我便用半秒鐘的時間把第十及十一格菲林都曝了光。
Saturday, December 13, 2014
南澳拾舊 之 回甘
圖:《銜日亭》南澳黃花山森林公園
photo taken on Leica CL with
Leitz Elmarit 28mm F2.8 lens
Kodak Double X Movie B&W film
|
此行匆促便過,難忘的不是途中的風光,卻是那段濃厚的人情味...老師的唯美浪漫;師兄們的融和相待...
飯後我在飯店買了一斤單叢茶回家,希望將此行的一切留待日後慢慢地回甘...
Friday, December 12, 2014
南澳拾舊 之 登峰
圖:《靈光》南澳黃花山森林公園
photo taken on Leica CL with
Leitz Elmarit 28mm F2.8 lens
Kodak Double X Movie B&W film
|
臨離開南澳前我們走訪黃花山森林公園,抵達現場見到一座近六百餘米高的山峰,導遊指點上山的石板路,之後便讓我們自由上山走走。我素有行山的興趣,便情不自禁地先開步,獨自上山感受山意...忘盡鬧市人間愁,獨享山林天地情...
起步不久,遇見晨光透林射在石階上,為幽幽的山徑添上幾分神秘氛圍,潛意識驅使我舉起照相機攝取那線靈光(見圖)。穿過密林石徑,來到一片開陽的山脊,喜見路旁有不少石刻,細看有不少書法大家如胡少昂、沈鵬等的作品。走過第一個涼亭,老師亦已走到,跟他打了個招乎後我再往上走...
到了第二個涼亭良久,隨後的師兄們才趕到,大伙兒在涼亭下休息,個別的師兄誤以為已登頂,其中一位師兄說還有第三個涼亭在山上,我見眾人還在猶豫,我繼續往山上走,他們也回應了我號召隨後登山,不一會聽到一位師兄大叫:「有個很大的蜂巢!還是下山算了!」於是乎在登峰的最後一段就祇有路旁的楷、行、隸、草、篆石刻陪伴在我的左右...
再走了約十五分鐘迂迴曲折的登山石階路,在一個岔口的彎角喜見有涼亭高聳在山頂,急步走上前到了涼亭所在,橫匾書著「銜日亭」,踏步進入亭內,臨欄遠瞻,祇見腳下片山佈滿奇形怪狀的花崗岩石,遠方天水一色的外洋亦盡收眼簾,急速的起伏心情慢慢地平息下來,那一刻的寧靜竟讓我身不由己地在亭下流連了良久,直至海風把我沾汗的衣服都吹乾了...(待續)
到了第二個涼亭良久,隨後的師兄們才趕到,大伙兒在涼亭下休息,個別的師兄誤以為已登頂,其中一位師兄說還有第三個涼亭在山上,我見眾人還在猶豫,我繼續往山上走,他們也回應了我號召隨後登山,不一會聽到一位師兄大叫:「有個很大的蜂巢!還是下山算了!」於是乎在登峰的最後一段就祇有路旁的楷、行、隸、草、篆石刻陪伴在我的左右...
再走了約十五分鐘迂迴曲折的登山石階路,在一個岔口的彎角喜見有涼亭高聳在山頂,急步走上前到了涼亭所在,橫匾書著「銜日亭」,踏步進入亭內,臨欄遠瞻,祇見腳下片山佈滿奇形怪狀的花崗岩石,遠方天水一色的外洋亦盡收眼簾,急速的起伏心情慢慢地平息下來,那一刻的寧靜竟讓我身不由己地在亭下流連了良久,直至海風把我沾汗的衣服都吹乾了...(待續)
Thursday, December 11, 2014
南澳拾舊 之 武帝
圖:《奉》南澳島武帝廟
photo taken on Leica CL with
Leitz Elmarit 28mm F2.8 lens
Kodak Double X Movie B&W film
|
天還未全面地亮起來,武帝廟的內外已有不少上香的善信,善信們似乎並沒有被我們這班陌生人的出現所影響,她們對照相機沒有抗拒,我走到她們的跟前拍攝,她們還是無動於衷,這般不受騷擾的專注力確實少見。
廟的簷脊上擺放著多尊二呎高的武將人物瓷像,人物身披戰甲,頭戴雉雞尾盔,手持刀、槍、劍、戟,擺出各式招架,活形活現,栩栩如生。有感香港的石灣公仔唯恐不及也...
武帝廟供奉的是關二哥,我家有三兄弟,而我亦是排行第二,在家庭倫理方面與關二哥似有共通之處...唉!我怎有資格可與關二哥相提並論的呢!必定是還未完全睡醒了...(待續)
Sunday, December 7, 2014
南澳拾舊 之 夜遊
圖《夜遊》汕頭遊龍湖古寨
photo taken on Leica CL with
Leitz Elmarit 28mm F2.8 lens
Kodak Double X Movie B&W film
|
然而在漆黑的遊龍湖古寨大街上,我祇好由光引領我的視線,那種不能預知的視覺衝擊,既充滿了神秘感也帶出了分外驚喜。在拍攝的過程中人物並沒有察覺我這個隱藏在黑暗中的攝獵者,正好為〝攝影者不介入現場〞創做了條件。確實是一次另類的尋幽探勝經歷...
對上一次也是我的第一次黑白菲林谷沖已經是廿七年前的事了,當時為了做好專業攝影課程的畢業作品,拍了一輯籠屋居民生話紀實組相,為了保留籠屋現場的氣氛及避免打擾居民,我沒有使用閃燈,當年最高速的菲林就祇有 ISO400 度,我將 Kodak Tri X 推高兩級至 ISO1600 拍攝,老師建議我試將顯影時間加 50% 谷沖,結果整輯作品成功完成,除了順利畢業之外,還在數年後為我取得加拿大專業攝影師會的第一個 Accreditation in Photojournalism。
上週用試片試將顯影時間加 50% 谷沖 Kodak Double X Movie film,經密度計量度試片密度確實可行,今天便把那卷在漆黑的遊龍湖古寨拍攝的菲林「谷」了出來。沒有想到又是老師建議的 50%...
Thursday, December 4, 2014
南澳拾舊 之 魅影
圖:《戀戀不捨的回憶》潮洲
photo taken on Nikon Coolpix AW120
|
我在沒有月亮的黑夜中走進寨内, 在大街上尋找可觀的視覺元素,然而大部分的店舖及民居經已關門,漆黑的大街上就祇有零星幾間店鋪的燈光及偶爾走過的幾輛電單車的頭燈在照明,我被投射在舊屋牆上的光影吸引著,沿著大街走得頗遠...
我手上的照相機装着的是 ISO 200 度菲林,唯有將菲林 ISO 推高兩級至 ISO 800 度才可作手持拍攝,我從未嘗試谷沖 Kodak Double X Movie B&W film,祇知道舊式黑白菲林還是可以谷沖的。
我在昏暗的大街上走了近一小時,才發現同學們沒有跟上來,為了免生枝節,我還是及早沿路回頭,誰不知半數的同學正圍著一間賣蜜餞佛手瓜的小店做買賣呢...
我喜歡潮汕的門神遺跡,古寨內多的是... 在多年前我的第二次個展〔註〕中有兩個主題,其一《門神魅影》就是以潮汕的門神遺跡為主題的作品。(待續)
註:2008年個展《山門魅影,歷史留痕》連結: http://www.bendickarchive7.blogspot.com/
Wednesday, December 3, 2014
南澳拾舊 之 重逢
圖:《曬》南澳島 photo taken on Leica CL with Leitz Elmarit 28mm F2.8 lens Kodak Double X Movie B&W film |
老師的樣貌沒有改變,態度還是那麼地溫文,神采依然是滿溢著浪漫表現色彩,我雖學會了他教授的專業攝影技能,在尚美人生的哲學上卻還是沾不上他的一二。
同學們還是鍾情於高質素的攝材,舊鏡頭夾高檔次的數碼相機,品味絕不亞於大師級,難得的是他們對攝影的依戀猶如在初戀中的情侶,祇是有點花心而已..
在吃飯的時候我才知道他們是那麼地懂食,道地的潮汕佳肴美食碟碟皆可口,潮洲十八碟、鹵水鵝、太極芋泥、農家欖菜焗雞、煎蠔餅、...還有極度回甘的鳳凰單叢茶。(待續)
Wednesday, November 19, 2014
「純粹」攝影團
圖:《眾僧笑》理塘寧瑪寺 photo taken on Leica CL, Leitz Elmarit 28mm F2.8 Kodak T-Max 400 Professional B&W film |
在前藏的旅程中並沒有刻意佈置的場面,所見所聞均為真人、真事、真情、真景。怪不得旅程結束後我發表了十五篇有關前藏之旅的文章,反之有關額濟納旗之旅的文章就只得三篇。
不少人喜歡參加那種「純粹」攝影團,原因是能拍攝到漂亮照片的機會近乎百分百,事實上這亦是「純粹」攝影團招徠團友的技倆,只可惜這不但對鍛鍊「攝影眼」沒有幫助,而且拍攝出來的照片並沒有靈魂。
最近得悉某位攝影年資比我高的「朋友」仍繼續參與該「純粹」攝影團的活動,出賣了自主攝影的靈魂,實在可笑!
Tuesday, November 18, 2014
小寶貝
圖:《影隨形》額濟納旗市區 photo taken on Nikon 28Ti Kodak Double X B&W Movie Negative film |
當我外遊採風的時候,除了攜帶主打攝材之外,亦會多攜一部傻瓜菲林照相機,理由是要應付一些走馬看花的場合。上月到額濟納旗我那部 Nikon 28Ti 傻瓜菲林照相機便派上用場。那天黃昏時分經過一個頗大的公園,領隊「放」我們下車時說:「半小時後上車!」我見陽光正好,要用主打攝材會錯過不少景觀,于於是乎便放下沈重的主打攝材,拿著那部小巧的 Nikon 28Ti 在公園內走了半小時,果然大有收獲。
Nikon 28Ti 的鏡頭由七片五組鏡片構成,是按照 Nikkor 鏡頭的嚴謹規格設計,並在日本生產,比一般
Nikon 傻瓜照相機採用的 Nikon 鏡頭有更高的質量,而且 Nikon 28Ti 所用的六區三圍陣距測光係統能提供可靠的自動曝光,我曾在高反差 (7
Zones) 的場景測試其自動曝光效果,結果令我滿意。此外在照相機的頂部按裝了一塊頗大的標板,以行針方式顯示基本曝光及過片資料,外觀充滿了古典照相機的味道,帶著它外影絕對是一件賞心悅事。它絕對可稱為一件小寶貝。
Monday, November 17, 2014
擴闊視野
圖:《破口》【庸廬】相機測試場 photo taken on Rolleiflex 2.8E Carl Zeiss Planar with Carl Zeiss Mutar 0.7X Kodak Tmax 400 B&W Professional film |
最近找到為 Rolleiflex Planar 而設的 Carl Zeiss Mutar 0.7X 減距附加鏡,套用在 80mm 鏡頭上便變成了 56mm 廣角鏡,我馬上拿它來試拍,結果發現在全開光圈 F2.8 時它拍攝出來的影像就像加了一個三號柔焦濾鏡一樣,在柔光場景時還可以接受,但在強光及反差大的場景就不堪入目。當光圈收細至 F8 時一切才變得正常。它的鼓型曲夔亦很明顯,四角結像較鬆散,幸好中央的結像仍保存 Planar 的細緻質素。在網上的測試資料中得悉此 Mutar 0.7X 減距附加鏡是特別為 Rolleiflex 配 Caril Zeiss Planar 75mm F3.5 而設計,所以套在 Planar 80mm F2.8 鏡上的質素不會是最理想。可惜我並沒有 Planar 75mm F3.5,也許 ...
Saturday, November 15, 2014
男人三寶 (三)
圖:《大火後的寺院》四川康定金剛寺 photo taken on Leica CL with Leitz Elmarit 28mm F2.8 lens Kodak T-Max 400 Professional B&W film |
大約在三十年前我已開始心儀這第三件「寶」,結果要到廿多年後我才擁有第一部,這就是西德在 1954年推出市場的 Leica M3 旁軸對焦相機,我這部 Leica M3 亦是好友在加拿大代我購入的,購買時配了一支 Leitz
Summricon 50mm F2 標準鏡頭,Leica M3 到手後擺放了多年仍沒有使用,直至去年才帶它出外拍攝。Leica M3 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一件藝術品多於是一部照相機,它機身的簡單切割設計帶著濃濃的手版原始味,是一種簡約的美,低調的外表更能顯現其不凡的內涵。作為攝影文化人,我時常堅持以低調的身影進入場景,以謙恭的態度面對人物,Leica M3
正好象徵我這一分堅持。
月前隨理工大學佛學會到四川前藏參遊,我擔心不適應高原氣候,放棄了攜帶
Hasselblad 攝材,改攜比 Leica
M3 還要細小的 Leica
CL 照相機及 Leitz
Summicron 50mm F2, Summicron 90mm F2 及 Elmarit 28mm F2.8 三支鏡頭,結果這套 Leica 攝材為我輕鬆地在四千多米以上的高原完成拍攝。
Leitz 鏡頭的解像度高達每毫米 100 線或以上,比 Hasselblad 的 Carl Zeiss 高出幾近一倍,比一般 135 片幅鏡頭更能應付較高的放大倍率,Leitz 鏡頭提供豐富的灰階與及獨特的背景虛化效果( bokeh
) 【註】
,由它攝下的影像充滿著濃郁的融和氣氛。簡單地說,Leitz 舊鏡頭的質素是「細膩」(Exquisite) 。
Friday, November 14, 2014
男人三寶 (二)
圖:《祭》東莞石排 Rolleiflex 28A Carl Zeiss Tessar 80mm F2.8 Kodak TMax 100 Professional B&W film |
雙鏡反光相機的外表往往帶給人濃厚的懷舊味道,而作為雙鏡反光相機鼻祖的 Rolleiflex 更是與一種人典雅的感覺,因此在今天這不是一部拿來進出衝鋒陷陣場景的相機,我會帶著它走進無拘無束的短程遊歷… 在公園尋幽;在舊街流連;在鄉郊探勝…盡情地享受它賦與的那種形而上的境界。記得在連雲港工作的日子裡,每逢週末我總帶著這部 Rolleiflex 2.8A 雙鏡反光相機,踏著我的飛鴿牌自行車在港內各處流連,尋幽探勝。那是一段值得回味的日子…
Wednesday, November 12, 2014
男人三寶 (一)
圖:《水與石》日本八戶 Hasselblad 500 C/M Carl Zeiss Sonnar 150mm F4 CF T* Ilford FP4 125 B&W film |
不知道朋友從那裡得悉「男人三寶」,他所指的是瑞典製的 Hasselblad, 前西德製的 Rolleiflex 及 Leica 三個歐洲品牌的攝影器材,那些打從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便已面世的攝影器材,至今仍然是有品味的攝影愛好者所祈望擁有的。這三個歐洲品牌的攝材在質量與價錢上都是手屈一指,只要將它掛在自己的頸肩上,自信馬上地提升起來,在無知的攝友眼中攝影功力亦迅即被高估了幾倍… 事實上不是每一位男人也能駕馭這「三寶」的,不少男人只以此「三寶」來為自己面上添光,若反過來被「三寶」駕馭豈不成為「三寶太監」!
我的第一件「寶」是在二十五年前購入的 Hasselblad 500 C/M 連兩支鏡頭,當時是為了在加拿大開設影樓而添置的,誰知那裡大部分的影樓攝影師均採用 Mamiya RB67 或 645,雖說 Hasselblad 是 working horse, 我的 Hasselblad 在第二年機身上的快門凸輪斷裂了,幸好結識了一位有
Hasselblad 特許維修資格的師傳搶修,他在工餘時也是當婚禮攝影師的,我也曾多次外判婚禮攝影 job 給他代拍… 廿多年過去了,該部 Hasselblad 500 C/M 到現在再沒有出現過任何問題。
如今每當我需要參與高機動性且長時間在戶外拍攝的活動時,在「三寶」之中我必首選 Hasselblad 500 C/M,它的可靠性從來未令我失望,使用它拍攝時會帶給我一種十拿九穩的信心。在從事商業人像拍攝時我一般每個 formal pose 只拍攝一張,group shot 則會拍攝兩張,靠的除了是自己的技術之外,就是這套 working
horse。
配在
Hasselblad 相機上的鏡頭是著名的 Carl Zeiss 系例,當年用來養家的兩支鏡頭是 Planar 80mm F2.8 CF T* 及 Sonnar 150mm F4 CF T*。這兩支是當年西德蔡司鏡廠的出品,剛好在柏林圍牆還未倒下的那年的年頭購入。簡單來說這兩支鏡給我的影像質素是「柔、利」(Gentle and Sharp)。(餘下「二寶」待續)
Tuesday, November 11, 2014
勵志句語
圖:《形影不離》內蒙壩上 Tele-Rolleiflex Carl Zeiss Sonnar 135mm F4 Ilford HP5 Black & White film |
就在上月的〝世界朋友日〞那天,朋友在 Whatsapp 傳來以下勵志句語:
人生無需驚天動地,快樂就好;
友誼無需甜言蜜語,想著就好;
金錢無需車載斗量,夠用就好;
朋友無需遍及天下,有你就好。
以上的句語不一定是勵志的,從另一個角度看可以是這樣地理解:
人生無需驚天動地,皆因貪圖安逸;
友誼無需甜言蜜語,皆因不切實際;
金錢無需車載斗量,皆因未必足夠;
朋友無需遍及天下,皆因但求就手;
我靈機一動,套用原文以正攝影修為:
埸景無需驚天動地,感人就好; 畫面無需甜言蜜語,自然就好;
器材無需車載斗量,用到就好; 採風無需遍及天下,有眼就好。
城市特寫
圖:《石屎板塊》理工大學 Jockey Club Innovation Tower Hasselblad 500C/M Carl Zeiss Distagon 40mm F4 CF T* FLE lens Kodak Tmax 400 black & white professional film |
一個城市的個性是受到其先天的客觀存在因素 (如地理、天氣及一切天然現象及災難、等等),及後天揆時度勢的主觀人民文化不斷地交融所培育而成,就如個人的個性一樣會隨著時勢而變化。
香港的先天因素是缺地人多,市民會因追求空間而做出相應的方案,那麼霸佔官地、潛建樓宇、擺賣街頭等等便成為了香港的個性。
朋友欲考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的會士名銜,我建議他作品取材於他土生土長的香港。 希望他的作品能表現香港的個性吧!
Monday, November 10, 2014
迷人的白千層林
圖:《裸露》城門白千層林 Hasselblad Flexbody Carl Zeiss Planar 80mm F2.8 lens Kodak Tmax 400 black & white professional film |
最近連日下雨,水塘水位上升,希望能一睹浸在水中的白千層面貌,於是乎昨日清晨獨自走去樹林,我在通往樹林的路上見水塘四周仍然有大幅黃土露出水面,心感不妙。到達樹林,水位果然還差很遠才浸到白千層林,雖有點兒失望,但是進入林中之後我卻像著了魔似的被她的魅力所懾服…
可能是連日降雨的原因,使到白千層的外皮因過度吸收雨水而不堪負荷,林中有好幾棵白千層的外皮切底地脫落,整棵樹幹裸露出了潔白的內體,在一片暗淡的樹林裡成為了懾人的目標。
這片白千層林是鍛煉黑白照拍攝的好場地,光質的多元性有助曝光及沖片的控制訓練;老白千層扭曲的樹幹、東倒西歪的枯枝、佈滿蘚苔的黑石為構圖提供了考驗;林中的三維空間佈滿了可觀的景物,有助練習使用有移軸扭曲功能的大底相機;當然此林亦是試機、試鏡、試菲林、曝光、沖洗的戶外工作室。
Saturday, November 8, 2014
人上路、路上人
圖:《路上人》昆明城 Hasselblad 500 C/M Sonnar 150mm F4 CF lens Ilford HP5 B&W film |
踏入馬年,工作的壓力馬上地增加,雖然忙得透不過氣,事到盡頭終歸可以解決,卻有種被迫去躁練的感覺。自從正月開始便有「朋友」疏離,是我的主動決定,直到上月為止已徹底地與兩名斷絕交往,另外我亦正在疏離兩名。世事無常,在清理部分「朋友」之際卻又讓我與廿多年沒有見面的專業攝影導師及一班同學重逢…
人與事的離合散聚似乎一下子都在這個甲午馬年發生在我的身上,然而我卻有預感能駕馭這些連串的變化。
在當博士候選人期間教授對我說:「在進行研究論文期間你將會感到孤獨無助,你將會獨自鑽研大多數人不感興趣的文獻,進入從未有人探討過的學術議題缺口…」這段肺腑之言使我聯想到上「石油鑽探工程」課堂時所學到的,盡管已做足一切可能的探測工作,成功地找到油田的機會仍會是渺茫的 (當然這是以三十多年前的勘探技術而言)。然而,探油成功帶來的將會是財富,研究成功所得的卻只是在那一刻成為全人類首個發現某個議題缺口的意義的人,下一刻極可能已被另一些人趕過…
在人與事的交融作用之中,「結果」只是「過程」的轉捩點,推動我前進的還是那誘人的「過程」。
Sunday, November 2, 2014
活在故鄉的福分
圖:《龍蟠福至》廈村鄉甲午太平清醮 Nikon D300 Nikkor 24-120mm F4 lens |
我這個廈村的姻親不經意地已經歷了四屆廈村鄉太平清醮,歷三十餘年,還記得我的第一次體驗,當年太平清醮的祭棚是搭建在田地之上,整個祭棚的地板都是架空的。當年晚上的田地裡還有閃閃發光的螢火蟲在飛舞。
時移世易,每屆的太平清醮多少也有點轉變,較為明顯的是近兩屆外來的訪客增多了,拍攝的人群亦多不勝數,彷彿廈村鄉的太平清醮已變成了香港大眾的消閒活動,可惜哄熱鬧的人多,裝香酬神的人少。
能生活在自己故鄉是一種福分,真替內子高興!
Friday, October 31, 2014
連過三〝完〞
圖:《作品展示》 貴州 2012 Nikon D300, Nikkor 24-120mm F4 lens |
之前有位人兄自稱連續考了三次視覺藝術ARPS 也「肥佬」,有位朋友插咀說:「連續考了三次都肥佬的或然率是很低!」另一位朋友補上一句:「斷估每次都有一半機會考到啦,連過三〝完〞就只有唔識影相既人至做得到!」
朋友們所說的雖然帶著開玩笑的語調,但實情也確實如此。ARPS的最低要求就是要證明拍攝者達到基本的攝影技能,適當地運用曝光、構圖、器材等來表述拍攝者欲要表達的心意。失敗的原因亦是離不開未能掌握基本的攝影技能,以及「相」不達意兩方面。聽說那位人兄擁有最高檔位攝材及得到恩師的指導,然而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落敗,真是令人費解!
另外一位【黑白交融】群組裡的朋友亦正在密鑼緊鼓地為投考視覺藝術ARPS而努力,相信他亦能「一Q即中」。
再者:在挑選貴州的圖片時,接到主辦當年貴州行的師兄來電,他正在籌備在十二月再到貴州探訪,據說此行除了到山區助學更會訪尋隱世羽衣族...云云。我已一口答應加入。
Thursday, October 30, 2014
額濟納旗之旅 - 迷途草羊
圖:《趕羊》額濟納旗 photo taken on Hasselblad 500 C/M Carl Zeiss 80mm F2.8 Planar CF T* lens Kodak Tmax 400 Professional B&W film |
在額濟納旗的每一個晚上,我都會離團在街上的食店吃羊肉,不是手抓羊肉便是羊肉串燒,弄得滿身羶腥之餘,就連魂魄也都羶過透切。真擔心在返回酒店的路上被野狼看中...
事實上大部分的團友都中了羊毒似的,領隊說用什麼鏡頭,要怎麼樣的角度去拍攝,牠們都言聽計從,彷彿沒有了靈魂的行屍走肉。
到達額濟納旗的首個晚上,領隊在晚飯後向團友們介紹拍攝的手法,人群中有人還筆錄下來,其中一位影齡比我高的「朋友」也如此這般地做記錄,之後有位好友告訴我那位「朋友」在當時記下了「拍攝胡場黃葉應把數碼機的色溫調至日光 5300度K」。唉!這位影齡比我高的「朋友」幹嗎還要記那些初哥才要記的基本資料?
在日落羊群場景開拍之前,領隊叫大家不用落下腳架,而我所使用的中幅菲林相機沒有避震功能,必然要落下腳架才能保證影像清晰伶俐,誰知道有位女團友不服氣地向我說:「領隊說不要落下腳架!」我不理會她,她竟然走到我的面前很認真地重複說:「領隊說不要落下腳架!」。唉!又來一隻迷途草羊!
Wednesday, October 29, 2014
額濟納旗之旅 - 收獲
圖:《河旁》額濟納旗 photo taken on Hasselblad Flexbody Carl Zeiss 80mm F2.8 Planar CF T* lens Kodak Tmax 400 Professional B&W film |
從內蒙回來後一直在忙,沒有放時間為此旅程寫點東西,總的來說此行令我有點失望,因為現場的觀景與網上搜集得來的資料有很大的落差,加上到達額濟納旗的第二天迎來了風塵暴,把原先安排的行程都打亂了,陽光充沛的時候也不多,主要景區內的胡楊亦已過了黃金期,旅遊巴士亦曾被浮沙所困達兩小時…
看來還是筆錄一些殘餘的收獲片段作總結算了。
其中最大的收獲莫過於在出發之前,發生了三件莫名其妙的事,令我更透澈地了解到三位「朋友」待人處事的手法,讓我日後有所警惕。期間有一位相識數年的朋友亦有同感,以行動來支持我。
另一收獲是在戈壁沙漠路上的一處休息點,有多個檔攤擺賣石頭,我在其中一檔找到了一塊夾雜著瑪瑙的火山石,皺、廋、透、漏、醜的品石要點全都有了,更帶著少許皮,大小剛好填滿我的掌心,握在手裡的感覺比「朋友」的關係更為親切可靠。
Thursday, October 16, 2014
額濟納旗之行
圖:《荒野》攝於額濟納旗怪樹林 Photo taken on LG L7II Dual mobile phone |
我主要以黑白菲林拍攝,帶了 Hasselblad 500C/M 及 Flex Body 相機,五支 Hasselblad 鏡頭作為主力,共曝光了廿二卷 120 黑白菲林。菲林要到週末才沖洗出來。
此行有另外三位朋友也帶了黑白菲林攝材,卻祇有一位和我一樣以此為主要拍攝媒介,聽說他也拍了十多卷120 黑白菲林。
場景都是位於沙漠邊沿,風沙較大,幸好我對風沙拍攝有點經驗,攝材並沒有被沙塵破壞,然而聽說有位自命做足防塵的小子,兩支鏡頭都被沙塵入侵,對焦時發出了沙沙的聲響。
再者:在寫此博文時,接到上述那位亦以黑白菲林拍攝為主的朋友的 Whatsapp,他那輯以黑白照片應考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會仕名銜試已通過了評審團,獲提名為該會會仕 ARPS。我謹在此向他祝賀!
Monday, September 29, 2014
廈村鄉甲午太平清醮 之 前緣
圖:《骨架》元朗廈村鄉甲午太平清醮
photo taken on Hasslenlad X-Pan
30mm F5.6 ASH lens on Kodak T-Max100 B&W film
|
記得上兩屆我不謹從旁拍照留念,更直接參與舞龍活動,那種體會實在難能可貴。我在上一屆太平清醮中拍攝的一輯名為【父老】的作品,曾入選2005年香港藝術雙年展,繼同年舉辦的首個個人作品展,讓我踏進了藝圈。十年將過,也許要做點創作了...
上週走到太平清醮的舉辦場地,見大棚的支架已成型,蓋皮上花牌等等的工作將會在未來的數週內完成。我還沒有想過拍攝什麼,祇領取了一件表示鄉民身分的T恤,也許它會帶給我一點拍攝的方便吧。
Friday, September 26, 2014
化三千的光芒不再
Saturday, September 20, 2014
師生與師徒之別
圖:《夫子》曲埠孔廟內的一棵大樹 photo taken on Nikon D300 24-120mm F3.5-5.6 lens |
畫家好友對師生與師徒的稱號有著很清晰的分別,他把交學費上課的那種學習機本畫工的身分稱為師生。我在他們的圈子裡祇聽到他們互稱老師與學生,記憶中從未聽過他們以師傅、徒弟相稱。然而在攝影圈中則經常以師傅、徒弟相認。
跟隨師傅學的是師傅的「獨門絕學」,帶著濃厚的個人或門派的表現風格與型式。比一般在課堂學到的大眾學問多了一些從實踐中所獲得的個人或門派智慧。
今天參觀另一位畫家好友的學生書畫作品展,好友的獨創表現風格在學生的展品上比比皆是,細看之下還是與好友的作品有頗大的落差。我會心一笑,心想:「古今為師的還是會留住一招半式不傳...」
今人急功近利的學習心態表露無遺,在這兒學了一套基本技巧還未上手,又跑到那處上另一套熱門課程,結果未學到人家的「獨門絕學」便一相情願地認了不少師傅、恩師!
我還是喜歡聽到老師與學生的稱呼,給我一種尊敬與守禮的感覺...
Thursday, September 18, 2014
上海菲林
圖:《樹幹》城門水塘 photo taken on Linhof Master Technika with Fujinon SF 180mm F5.6 Shanghai 4x5in ISO100 B&W film |
我拜託他買了兩盒上海 4x5 吋的黑白菲林,幾週前與他到城門水塘試拍,朋友是首次使用 view camera,那天給他補了一課與 movement 有關的理論及拍攝技巧,進一步地增強了他對大底片機拍攝的興趣。
那個早上的陽光美極了,大部分場景的光差都是理想的七級,我把帶備的八張上海 4x5 吋黑白菲林全都拍攝完,拍攝時以 ISO 50 作為 system speed 試拍,回到【庸廬】試沖,才發現在菲林盒內或外面都沒有提供顯影時間的資料,在網上找到一則較為認真的測試資料,那位同道找出來的 system speed 是 ISO 25,顯影時間為16分鐘。這資料與我的估計差佢甚遠,於是乎我便憑著多年的經驗以少於16分鐘一半以下的時間試沖,先沖洗一張出來看效果,結果已是不錯,將顯影時間稍作修改後,便把餘下的七張菲林一起沖洗出來。
我將我的測試結果轉告了朋友,好讓他能早日完成他的測試。
三訪內蒙
圖:《露白》內蒙霸上 photo taken on Tele-Rolleiflex 135mm F4 Kodak T-Max 100 Professional B&W film |
第二次到內蒙是在兩前參加一般的旅遊團,主要在呼和浩特一帶遊覽大召寺、博物館、大草原等文化景點,當時我帶了一部 Rolleiflex 80mm F2.8 Planar 雙鏡反光機及 Nikon D300數碼相機。
忘記了為什麼兩次到內蒙都是帶上 Rolleiflex 而不是 Hasselblad中幅相機,也許是兼顧不了 Hasselblad 那麼多的鏡頭及負荷,況且Rolleiflex 放在一支零號 Gitzo 碳纖腳架上已足夠,而 Hasselblad 則要用上二號腳才可以。
下月初將會到內蒙的額濟納旗採風,此行隨攝影團欣賞著各的「金秋胡楊」景色,以及附近一些廢城及廢林,也許再會帶上 Rolleiflex 吧...
Wednesday, September 17, 2014
生活品味
圖:《廊》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hoto taken on Leica CL with Summicron C 40mm F2 lens |
我手持著一部近半個世紀的機械及光學攝具,在超過一個世紀的歷史建築物裡遊走,我任由天地初開已有的光引領我尋找合適的視覺元素,再經過我的認知按下快門,快門隨即發出清脆而肯定的卡擦聲,似乎是對連串偶發性的結果下定論…
一部值得收藏的照相機不是在於其身價,而是在於其能否散發出難以被取締的魅力與智慧。
Sunday, September 14, 2014
落葉的啟示
圖:《秋》連雲港 photo taken on Nikon D60 24-120mm F5.6 lens |
活在連雲港一年多的日子是一種修鍊,是內省的修鍊,就在那段日子裡我藉著引導一位朋友,從不懂得攝影至入選香港藝術館舉辦的香港藝術雙年展初選的半年過程中,整理了我過去的創作路線與思路,作為一個階段的總結。
近年從藝術圈鑽入了攝影圈,意在了解當今香港攝影圈的生態,於是便從籌備《尋找香港攝影文化》專輯開始...期間結交了不少攝影圈的前輩,也遇到了一些道上的後學,然而能裁培者謹得一、二...
一葉知秋...凋謝的楓葉雖淒卻美,既表示一個階段的總結,也象徵另一階段的開始。秋葉似乎在對我說:「是時候重返藝術圈了!」
Thursday, September 11, 2014
名銜與修為
圖:《往上爬》北京水立方
photo taken on Nikon D300 with 24-120mm F5.6 lens
|
此君應考的是 Visual Art,當時我便介紹了台灣藝術家學者 何懷碩的《給未來的藝術家》一書給他閱讀,希望對他在藝術修為上有所啟發,然而見他近日放上 Facebook 的風景照片過份地修輯及加色,完全抹殺了自然的美態,明顯地是退步了。
在學習階段,臨摹是方法之一,但衹著意表面風光,而不顧作品的內涵,其作品最終還是不能存神達意,僥倖地考獲了名銜也衹不過是虛銜而己!自古有云「勝敗乃兵家常事」,考試失敗不是掉臉的事,能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改進才是值得佩服的態度。
上週聽到一則圈內消息,有位攝影朋友剛考獲皇家會ARPS名銜後便馬上另起爐灶,創立了一個攝影會還頒授名銜,此君亦因此而與他其中的一師位傅反目成仇,云云。
後話:今天竟收到一位人兄「對號入座」,力稱以上內容與他的版本不同,還把其「恩師」的名字告訴了在下,解說他那輯失敗的應試作品為其「恩師」所建議,是他隨其師在外旅遊拍下整輯八百張照片後從中挑選出來應試的,而不是他抄襲所得云云。不竟其「恩師」與我是朋輩,也曾合作過一個小項目,他的為人謙虛踏實,為少數圈內前輩所有的態度。祇是意想不到此君是他的學生...有見及此我把能引起別人聯想到此君的「恩師」為誰的內容刪除,不想令他尷尬,
因為刪除了的一段與隨後的一段是上文下理的關係,我便將有關的內容略作修改,目的是讓別的朋友了解一些圈中百態,而教化此君還是留給其「恩師」好了。
Monday, September 8, 2014
前藏之旅 - 遇見幸福
圖:《找到幸福》 photo taken on LG L7 II Dual mobile phone |
在前藏之旅的回程路上經過一處名為「貢嘎尊勝塔林」的地方,塔林內有好幾十座白塔,都是得道僧人的歸宿。我從下拾級而上…
這喚起了那年四月的一個早上,我獨自步上泰山
(註),面前就只看見一排一排的石級,我被石級上猶如經文般的鑿痕吸引住,似乎進入了形而上的境界,就這樣只用了三個半小時便登上了泰山的南天門…
登上「貢嘎尊勝塔林」的主塔層,先要踏過四層基座共四十四級石階,主塔高約十八米,比基座高出一倍,我在頂層順時針轉了一圈,在頂層可看見四周山色,果然是一處福地。
塔林的外圍種植了一片花海,是藏人所稱的“格桑梅朵” ,格桑花是生長在高原的花朵,樣子弱不禁風,卻能抵抗狂風烈日。傳說若找到格桑花就能找到幸福,藏族民謠有把勤勞的藏族姑娘比作格桑花,而格桑梅朵也正好比喻我在此行的經歷與收獲。
Tuesday, September 2, 2014
前藏之旅 - 心靈的托付
圖:《草原上的崇拜》理塘寧瑪寺 photo taken on Minolta CLE with Leitz Elmarit 28mm F2.8 lens Kodak T-Max 400 Professional B&W film |
我們在大帳篷內活動了將近兩個小時,有幫忙做體檢的、有四處參觀的、也有找拍攝題材的... 我雖心存敬意,卻樂得寫意,彷彿無拘無束,猶如身處自在。
當我們要離開大帳篷的時候,眾小僧馬上整理僧袍、木桌及氈座,嚴肅地盤膝打坐,而一直留在大帳篷外守候的藏民亦趨向帳篷的外圍,靜悄悄地面向聖壇坐下。
我情不自禁地紀錄了當下莊嚴的氛圍...
Sunday, August 31, 2014
前藏之旅 - 啟蒙之路
圖:《五隻小豬》理塘 photo taken on Nikon 28Ti Kodak Double X Movie B&W film |
在前藏旅途上可能因水土不服,一直攪肚子,到了第五天才開始好轉,正好趕上當晚豐富的自助晚餐。桌上有佛學會的幾位成員,我趁此機會向組織此行的教授請教佛法唯識學八識中的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意思。阿賴耶識是一切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是本性與妄心的藏所,是未受報前的業種。簡單來說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所歷的一切以種子的形式攝藏在阿賴耶識帶到往生。
餐後回到房間,中央電視新聞台播出一段新聞,畫面見一隻小狗忙著同鼻子將在地上的積水撥向幾條掉到地上的魚…新聞報導員讚嘆著說:「小狗真有靈性啊!」心想這莫非是小狗前生帶來的阿賴耶識正在萌芽,向魚兒們施恩、報恩…
Saturday, August 30, 2014
前藏之旅 - 稻城亞丁
圖:《風馬旗》稻城亞丁景區 photo taken on Nikon 28Ti Kodak Double X Movie B&W negative film |
從景區的正門坐上景區的大巴,經過一小時上山的路便到達景區的真正起點。下了大巴之後,再要走半小時的上山梯級才到達小電車站,途中的最後一條橋掛滿了風馬旗,我為了方便,拿出 Nikon 28Ti 全自動菲林機拍下了橋上的風馬旗。
朋友比我先購入 Nikon 28Ti,當他知道我在此行帶備了 Nikon 28Ti 拍攝,他便希望我評價隨 Nikon 28Ti 機配上那支 Nikkor 28mm F2.8 鏡頭的銳利度能否比美 Leitz Elmarit 28mm F2.8。 於是乎我便找來那張橋上的風雨橋(看附圖)給他自己比較。
小電車在風光明媚的景區路山行走,我亦拿出Nikon 28Ti 沿途拍景...
Thursday, August 28, 2014
前藏之旅 - 穿殿過堂
圖:《喫茶》貢嘎郎吉嶺寺的大殿外 photo taken on Minolta CLE with Leitz Summicron 50mm F2 lens Kodak T-Max 400 Professional B&W film |
出發前在互聯綱上了解在藏傳佛教佛寺內拍攝的禁忌,大家都說大多數的佛寺內都不准拍攝,就是可以拍攝也需要繳付費用。得到了這樣的資料我除了攜帶比平常多的人民幋之外,亦做好心理準備打算拍攝佛寺外面的景觀。
理工大學佛學會此行的目的是參訪藏傳佛教佛寺,佛學會與各地佛寺有脈絡聯系,以至參訪各寺時均有緣得到上師甚至是金剛上師的接待,更有寧馬寺活佛的表親親自引路,好讓我們穿殿過堂,攀閣登樓,探過上師們修煉的靜室,也訪過三世活彿出生的房子。有不少不准拍攝的內室亦特別容許我們拍攝。
再者:
朋友們看了《喫茶》熱鬧地回應,其中 Sunny 回了以下兩句:
和尚獨飲清心茶,不理紅塵落誰家。
Shirley 在其上續了兩句如下;
煩心世事俗染塵,
真假虛實本難分。
和尚獨飲清心茶,
不理紅塵落誰家。
Wednesday, August 27, 2014
前藏之旅 - 轉出今生來世
圖:《轉經筒》金剛寺外 photo taken on Minolta CLE with Leitz Elmarit 28mm F2.8 lens on Kodak T-Max 400 Professioanl B&W film |
我們到達時轉經筒的房子裡就只有四位藏民在轉動經筒,也忘記了是那位團友首先走進房子,當我進入時一位正在轉經筒的藏婦禮貌地讓我走在她前面,當時大約已有三、四位團友在房內,我隨著眾人順時針圍著經筒轉,轉了一圈之後,人數越來越多,我們的腳步開始慢了下來,最後甚至停頓了十幾秒…相信對藏民來說這亦是他們的新經歷。
對藏傳佛教徒來說「轉」是別有意思的事,轉經、轉塔、轉城、轉山...轉出了輪迴、轉成了佛。
遊罷金剛寺,我再回到轉經筒的房子外面,紀錄了平常,也留下了回憶...
Tuesday, August 26, 2014
前藏之旅 - 磕長頭
圖:《磕長頭》貢嘎郎吉嶺寺 photo taken on Leica CL with Leitz Summicron 50mm F2 lens Kodak T-Max 400 Professional B&W film |
在海拔三千三百三十多米的高地上,那幾位年輕的僧人不繼地在不到三秒的時間內重複整個磕長頭的禮儀,可見誠心之餘還得有個好體魄。
我在陰暗的大殿上,開盡了鏡頭,以1/15 秒的快門,手持照相機拍下了幾張,沖洗出來就只有一張(附圖)能把磕長頭的表象清楚地紀錄下來...
前藏之旅 - 寧瑪寺
圖:《密語》理塘寧瑪寺 photo taken on Leica CL with Leitz Elmarit 28mm F2.8 lens Kodak T-Max 400 Professional B&W film |
據資料顯示,寧瑪寺的上師為百多名孤兒供書養活。可惜在我們探訪當日上師因事遠行,雖無緣一睹上師的豐釆,但見幾十名僧眾弟子在帳內表現文靜有禮,多少也能感受到上師的風範。那天理大佛學會為眾人做了簡單的體檢,也有一些藏民遠道而來求檢。之後聽幫忙做體檢的團友感慨地表示眾人的健康還不是太理想,十幾歲的孩童看似八,九歲!
幾年前我曾跟隨一群建築師及學員到貴州建校助學,十五、六的小孩長相就像八,九歲一樣!山區的孩子們可真苦了…
Monday, August 25, 2014
前藏之旅 - 潛影
圖:《潛影》 photo taken on LG L7 II Dual mobile phone |
一口氣沖洗二十卷菲林我還是第一次。有一位黑房工夫了得的前輩告訴我,圈中有位人稱「有錢佬」的人物,初次見面看不起前輩,竟然大言不慚地向他說:「你未沖過一百卷菲林的,怎可算是懂得黑房技術!」前輩當然已是沖菲林無數,只好一笑置之。
我與兩位初學黑白攝影的朋友開了個名叫【黑白交融】的社交組群,月前有別的朋友欲加入我組,我便臨時借用了「有錢佬」的「沖過一百卷菲林」理論作為入組條件之一,把【黑白交融】的招牌刷亮一些。(一笑)
Sunday, August 24, 2014
前藏之旅 - 經筒下的活水
圖:《活水》稻城貢嘎郎吉寺 photo taken on LG L7 II Dual mobile phone |
在進寺之前見有十數位僧人圍坐在偏廊內,他們忙著以糌粑酥油捏塑「朵瑪」,「朵瑪」乃是源於苯教的供品。
今天所見的貢嘎郎吉寺主殿是此行所參訪過的佛寺之中最小的一所,然而殿內卻有一層小閣樓,供上師們參修之用。我們有幸可登上閣樓探訪,在閣樓上可俯瞰整個大殿。
訪罷從寺旁出口離開,我轉動著掛設在外牆的一列經筒下山,在半路發現了一塊平滑而帶有彩紋的石板豎立在經筒下,石板的左右兩旁均長出翠綠的植物,我在石板前停下了腳步,觀看石板與植物,有點像似刻意的擺佈,卻發現石板所依靠的牆有水滲出,水剛好流到兩旁植物處。妙哉!
Friday, August 22, 2014
前藏之旅 - 崇天拜地
圖:《天地祈福》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公路上奔馳 photo taken on LG L7 II Dual mobile phone |
在川藏行程中常見佈置於山頭或路旁的彩色風馬旗以及刻上咒語的瑪尼石堆,據說那些都是在佛教傳入藏區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用來祭祀天地諸神的「文明」方法,說其「文明」是因為苯教的初期是以牲口或活人作為祭品,後由苯教祖師辛饒米沃且 (Shenrab Miwoche) 以風馬旗取締了殺牲之舉。以風馬旗及瑪尼石堆作為祭祀的方式漸漸演化成西藏的文化,至佛教傳入藏區後,此舉亦順應被藏傳佛教徒所採用。
兩年前,畫家前輩遊罷西藏歸來,在他的畫室開放日以風馬旗造了個裝置藝術作品展出,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風馬旗與瑪尼石堆是嚴肅的祭祀品,也被視為藝術作品的主要元素...
Thursday, August 21, 2014
前藏之旅 - 剎那間的澎湃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