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染疫人數增至三萬四千多,之前本港「突手」話以港人的習慣來看不宜行使「禁足令」,而昨日所謂的問責「焗掌」又話不排除實施「禁足令」,「突手」與「焗掌」謀而不合,官字兩把口,實在假不了去那裡。
拍攝資料: 作品題名「圍封」,意思是圍堵;封鎖。Zeiss Ikon Contax IIa 旁軸相機,Carl Zeiss Biogon 21mm F4.5鏡頭,Agfa APX 400 黑白菲林。
Perception of Bendick Leung 梁萬斯 的 閑思
我在公園裡找到這棵大樹,牠露出來的樹根佈滿著多個大氣孔,在背側的柔光照明下,孔冠頗為突出,我以最近對焦距離及較細的F11光圈來拍攝,因為鏡上不能作景深預觀,我決定對焦在正中最大的那個氣孔上,結果一大片的氣孔都在景深之內。這支裝置在 Aires Automat 相機上的 Nikkor Q.C 75mm F3.5 鏡頭,景深似乎要比一般中幅相機的闊。
拍攝資料: Aires Automat 雙鏡反光相機,配 Nikkor Q.C 7.5cm F3.5 鏡頭,加黃色濾鏡,Fomapan 400 黑白菲林。
看完大澳文化節的遊涌巡禮之後,我便到大澳的街巷上走走,遠處見有一個很大的吹氣聖誕老人掛在樹上,一班外庸正在和聖誕老人拍照,她們見我掛著大相機細相機走近,有幾位走了過來,把她們的手機遞給我,要我幫忙拍大合照,之後,我亦用我的相機拍攝了她們。
拍攝資料:Nikon F100 相機,配Nikkor AF-S 24-85mm F3.5-4.5G ED VR 鏡頭 Agfa APX 400 黑白菲林。
在排洪渠内拍攝,要刻服偏高的反差挑戰,高光位與暗位的感光相差會超過七級,這次我使用了在英國生產的 Fujifilm Acros 100 II 黑白菲林,主要是應對長時間曝光的互易律失效問題,卻想不到它在 H 稀釋比 (Dil. H) 的HC110 顯影液顯影之下,加上我修改了的顯影搖晃方法,能刻服九級光差的埸景。由英國生產的 Acros 100 II 除了在包裝上有改變之外,最明顯的轉變就是改用了極通透及遇熱容易卷曲的片基。
拍攝資料: Bronica EC 6x6 中幅菲林相機,配 Nikon Nikkor-D 40mm F4鏡頭,Fujifilm Acros 100 II 黑白菲林。
平常在街上遇到的棄像都是多個神像被堆放在一起的,那天在閒遊完結前,我遇到的關公像就是單獨被放置在一棵大樹之下,彷彿就是一個特別為祂而設的神壇。遇上祂時正值斜陽側照,加強了像身的層次呈現。自從我以一輯題名為《棄像》的作品,在上幾屆的《黑白情懷》銀鹽攝影聯展中展出過後,我就特別留意在街上的棄置神像,每當我遇到時,就是没有相機在手,亦會用手機把祂們記錄下來。
拍攝資料: Aires Automat 雙鏡反光相機,配 Nikkor Q.C 7.5cm F3.5 鏡頭,加黃色濾鏡,Fomapan 400 黑白菲林。
去年的 Boxing Day 我獨自走到大澳,首次參觀大澳文化節,見識了大澳「遊涌」的文化活動,吉時開始便有多艘船艇,浩浩蕩蕩地在河涌上巡遊,艇上有舞獅、神功戲及花燈,亦有龍舟助慶,好不熱鬧。相信以前亦會在艇上放鞭炮。
拍攝資料:Nikon F100 相機,配Nikkor AF-S 24-85mm F3.5-4.5G ED VR 鏡頭 Agfa APX 400 黑白菲林。
幾天前我約了那位識貨同好,在美孚站交收那支德國名鏡 Meyer Optik Gorlitz Trioplan Q1 100mm F2.8 (1st Ver.) ,適逢當日出現難得的陽光,我便提早個多小時,帶著我的 Aires Flex 走到附近的荔枝角公園採風,園內已有好幾位拿著數碼相機的人士忙著找題材,就只有我一個人拿著這部過時的雙鏡反光相機,獨自在園林中以黑白菲林拍攝。
拍攝資料: Aires Automat 雙鏡反光相機,配 Nikkor Q.C 7.5cm F3.5 鏡頭,Fomapan 400 黑白菲林。
中古的 Olympus Flex 的 F. Zuiko 鏡頭有一個通病,就是鏡片會有霞氣,甚至離膠的問題。據網上同好的分享,他見過的 F, Zuiko 鏡頭,十居其九都有這個問題。我手上這部亦不例外,賣家在產品描述中亦有表示鏡間有霞氣,他的說法跟綱上所說的一樣,並建議視之為這部相機的獨特性格。我剛把試拍的菲林沖洗了出來,果然是很有「性格」,附照中的高光體散發出像柔焦濾鏡效果的光暈。恰巧今天在面書的 "OLD AND RARE COLLECTOR PAGE" 有位 collector, 他詳細地分享了他手上的 Olympus Flex B2 的鏡片亦有同樣的問題,最後他還是把相機交給了專家去抹鏡,結果專家成功地把鏡片還原通透。(他的FB内容: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75852789941925/permalink/1040256733501527/)
拍攝資料: Olympus Flex Bii 相機,配 F. Zuiko 75mm 2.8 鏡頭, Fomapan 400 黑白菲林。
另一部可遇不可求的日產雙鏡反光相機就是 Olympus Flex,她的鏡頭為 F.Zuiko 7.5cm F2.8 ,鏡頭設計是6片4組類似 Carl Zeiss Planar 的設計, Olympus Flex 是日本第一部使用這種鏡頭設計的雙鏡反光相機,她所用的是B2濾鏡卡口,我手上這一部是後期 BII 型號,在 collection guide 上顯示屬 very rare 的相機,主(拍攝)鏡頭的鍍膜是淡青泛金色,可配上 Rolleiflex 2.8 的鏡頭蓋及濾鏡,卻裝不上 Rolleiflex 的 Bay II 遮光罩,幸好可配上國產代用品。
我在過去拍攝的照片檔中找到這了一張黑白作品,亦是由這支德國名鏡 Meyer Optik Gorlitz Trioplan Q1 100mm F2.8 (1st Ver.) 拍攝的,這是在收細了光圈拍攝所達到的銳利影像效果。Trioplan 就是三片三組的 Coope Triplet 的對稱設計,使用此設計,鏡頭會表現出廣泛的像差。背景在包含高光的情況下,在最大光圈 f2.8 時看焦點區域中的物體周圍會發出強烈的光暈,被光圈包圍,這使得焦外區域(散景)非常特別 (可參考昨日分享照片),因此許多人稱之為迷幻或 soap bubble,這種鏡頭的獨特性有利於藝術創作目的。
過去一年多世界及本港經濟不穩,二手相機市場亦呈滯銷狀態,例如在 eBay 入貨,一般也可以要求至少減10%的價錢,看來似是 buyer’s market。今天,我按照美國的通貨膨脹率調整了價格,把這支罕有的黑柒 Meyer-Optik Gorlitz Trioplan Q1 100mm f/2.8 德國名鏡放到網上試試水温,一般常見的鏡身都是銀色鋁質的,而我這支更是配備了原廠遮光罩及前後鏡頭蓋,及少有的通透無霞鏡片,結果不到一個小時便被一位識貨的同道中人收下了,是否經濟開始復甦了? 還是名鏡難求? 怎也好,又是一次 win -win 的交易。
「登山望遠」似乎都是大部分行山人事的自然反應,辛苦地登峯,必然要站到高點之上,享受「大地在我腳下」的「榮譽」心態,在生理上亦是有回氣及降體温的必要。當目標已達,調整好心態及生理狀況之後,再往另一段旅程進發,這不也是渡過人生的哲理嗎…
攝資料: Semflex Angenieux 75mm F3.5 雙鏡反光相機, Fomapan 400 黑白菲林
年初再上落馬洲邊境一帶的草山(鐵坑、蛇舌),拍攝了的菲林到月底才沖洗出來,昨晚還在整理中。那片草山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能夠走讓我走近觀看,甚至可以觸摸那些完成了守衛香港邊境歷史任務的鐵刺圍欄,而樹立的鐵枝更是遍佈在數公里長的山頭上,好不壯觀!
拍攝資料: Bronica EC 6x6 中幅菲林相機,配 Nikon Nikkor-Q 105mm f/3.5, Fujifilm Acros 100 黑白菲林。
當我試拍第二卷菲林的最後一張時,在庸廬工作室附近找題材,發現在一間廢棄的村屋破牆上有一隻頗為工整的菩薩手印。傳說在圍村內有陰魂現身,幾年前我在工作室放相至凌晨過後才離開,當我踏出門口,在右邊漆黑的巷裡便傳來了兒童的笑聲,我快步離開圍村,一路上笑聲仍然徘徊在該處,直到我走到遠處的大路上還能聽到笑聲。圍村歷史悠久,有不散亡魂是可預料的,在我工作室隔隣的村屋就曾有屋主吊頸過身。印象中我重來没有見到這尊手印,莫非近日又有什麼什麽現身?
拍攝資料: Aires Automat 雙鏡反光相機,配 Nikkor Q.C 7.5cm F3.5 鏡頭,Fujifilm Acros 100 黑白菲林。庸廬工作室的巷内。
我在年初四收到這部難得一遇的 Aires Automat Nikkor Q.C.7.5cm F3.5,適逢本區連續兩天有陽光, 我在「難得」與「適逢」的加持之下暢快地影個痛快。攝影除了是消遣玩意,亦是創作媒介,讓個人主觀感情投射在畫面之中。
拍攝資料: Aires Automat 雙鏡反光相機,配 Nikkor Q.C 7.5cm F3.5 鏡頭,Fujifilm Acros 100 黑白菲林。厦村宗祠。
疫情連續到第三年,不少商戶受到經濟壓力而紛紛結業,常言道「留得青山在,那怕没柴燒」,只要保存實力,卷土重來,指日可待。從商管的競爭優勢理念來看,錢財不是恆久的競爭優勢,就是能夠印鈔票亦只能優越一時,不得一世。不少人以量來度實力,依我所見,但凡能夠量度出來的所謂「實力」,都是最容易被競爭對手取締的。不能量度的實力就是「潛力」,亦是最難被外人所捉摸。在機構來說,就是駕馭有限資源及變幻時機的能力。在個人來說,就是鍥而不捨的精神。在創作上,能重複製作出精準得一成不變的作品的創作人是技師,能綻放出深層感情韻味的孤本作品的創作人是藝術家。技術可從學習及鍛煉中掌握,而韻味就得靠自身培養,然而兩者的共通點就是鍥而不舍的精神。鍥而捨之,朽木不折,則做什麽都不成。行商如是,創作亦如是。(見近日某影會放棄了籌劃多時的攝影展有感而發)
Aires Automat 在 Airesflex 雙鏡反光相機系列中,是最後一款型號,從1954至1955年只生產了一年,期間只有少量是裝置了 Nikkor Q.C 7.5cm F3.5 鏡頭,其餘的都是 Olympus Zuiko 或是 Coral 鏡頭,當年配上 Nikkor 鏡頭的 Aires Automat 售價要比同期德製的 Rolleicord 高。我手上這一部經過基本檢查及試拍後,在操作暢順上及鏡頭表現上均令人滿意,我終於收下了這部比我還要大的經典相機。
拍攝資料: Aires Automat 雙鏡反光相機,配 Nikkor Q.C 7.5cm F3.5 鏡頭,Fujifilm Acros 100 黑白菲林。厦村鄉。
.
在 Aires Automat 雙鏡反光相機上的這支 Nikkor Q.C 7.5cm 的反差, 比五年後配置在 Bronica Z/D 6x6 系列單鏡反光相機上的 Nikkor 鏡頭為低,有利於拍攝高反差的場景。昨日在厦村祠堂門外拍攝的白色凳子,正處於受光而背景極暗的高反差情況,這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設計的低反差 Nikkor 鏡頭正好照顧了所有細節紋理,成像銳利,有極優秀的表現。
拍攝資料: Aires Automat 雙鏡反光相機,配 Nikkor Q.C 7.5cm F3.5 鏡頭,Fujifilm Acros 100 黑白菲林。厦村宗祠門廊。
今天趁著還有陽光,我便多拍了一卷菲林,馬上把菲林沖了出來,結果令我十分滿意,總結有以下幾點,Aires Automat 的過片格距穩定,沒有明顯的差異。1/50秒慢快門震盪很少,手持拍攝的影像還是清晰。每一檔快門由(1/50秒至1/500秒)發動時都十分寧静,在戶外拍攝時完全聽不到快門的開合聲音。鏡頭反差偏低,對光拍攝時有少許耀斑,影像銳利,畫面氣氛頗有我喜歡的那種品味。
拍攝資料: Aires Automat 雙鏡反光相機,配 Nikkor Q.C 7.5cm F3.5 鏡頭,Fomapan 400 黑白菲林。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外。
上次放棄了那部有問題 Nikkor Q.C. 75/3.5 鏡頭的 Airesflex Z 之後,在年初一又讓我遇到了另一部 Airesflex 最後一代,亦是最「先進」的 Aires Automat 雙鏡反光相機,她亦是配搭了經典的 Nikkor Q.C. 75/3.5 鏡頭,鏡片上的鍍膜色澤較在 Airesflex Z 上的淡,相信是後期的改良鍍膜(?),所謂最「先進」就是過菲林的大圓鈕改為像 Rolleiflex 上的把杆,只要在裝上菲林時,把菲林托紙上的 start line 對上機身內側的紅點,關上機背,攪動過菲林的把杆,直至停止,便上了第一格菲林,張數窗上亦出現了(1)字,這要比 Airesflex Z 的裝片及過張方法方便可靠得多,我在上次試拍 Airesflex Z 時就過了一張空白的。Automat 在過張時亦同時上了快門,不像 Z 要另外上快門。今天我便帶著我的 Automat 到西九文化區試拍,可惜該區沒有直射陽光,加上所有建築物都被封鎖了,行了個把鐘才拍得九張,回到本區卻陽光普照,就在附近完成餘下的三格菲林。(photo taken on my Samsung Galaxy A71 smart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