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完成後也得為作品分類別及說明物料媒介,問題是我的兩件作品既沒有「標準」的類別可分,也沒有「標準」的物料媒介可選。為此與好友一起討論,最後在類別方面兩件作品都選擇了「其他」。而在物料媒介方面則自定了「水墨塑膠彩紙本」及「陳跡相紙本」。作品便有了身分與名分。
圖:《名門》
Wednesday, April 29, 2009
Tuesday, April 28, 2009
Monday, April 27, 2009
Saturday, April 25, 2009
Friday, April 24, 2009
Thursday, April 23, 2009
南遷
Wednesday, April 22, 2009
Tuesday, April 21, 2009
天龍真貌
Monday, April 20, 2009
可貴的關係
昨天我的三位茶敘好友為我的事情奔走了一個早上。
其中一位好友為我的新作打印初稿,因為他今早便出發到華東旅遊,他要趕在昨天將初稿交給住在我家附近的第二位好友。而第二位好友則要為我帶兩件昨品交給第三位好友。因為前天很晚才能聯絡上第二位好友,第一位好友便要求第三位好友務必要在早上茶敘接過我的新作。然而,第三位好友日前的發燒還未散退,卻堅持在雨天赴會。最後他們都辦妥了我的事。我一方面為此而感到歉疚,而另一方面卻被好友們的心意所感動了。有那麼樣的朋友實在是我的幸運。
人與人的關係除了建立在先天與後天的背景的通性基礎上,還有賴於互動過程中的相互了解與磨合。互動過程也為人與人的關係提供了考驗,能不斷地通過考驗的關係是難能可貴的。
圖:《結伴》
後話:之後,我才知道三位朋友竟被當天的大雨弄濕了半身。我怎不能為此而感動。三位朋友為我的事而作出錯綜複雜的安排,只是人際關係中的極小片段。要將一生的關係糾纏分得一清二楚是自尋煩腦。然而,我相信能夠將所有美好的感覺都埋在心底已是不枉此生了。
Sunday, April 19, 2009
天后寶誕
昨天是舊曆三月廿三,是天后寶誕。每年元朗的漁民團體,體育會,宗親會等會派出飄色,樂手和其他表演者參加會景巡遊至天后廟。假如我昨天身在香港,我也許會帶著我的照相機走入巡遊隊伍之中,從表演者的角度看會景。在“香港風情 - 筆跡下、光影中 ”中展出的作品“旁觀者”就是在那種情況下拍攝的。
看會景的群眾本身亦是會景的部分。雖然會景巡遊主要是為了祝賀天后寶誕,假如沒有觀眾,元朗的天后寶誕會景巡遊也未必能夠延續近半個世紀。看會景的觀眾猶如競技場上的吶喊者,競技者為此而加倍努力以赴。
這都在証明人是感情的動物。
圖:《鑼鼓》攝於2007年天后寶誕,於《生活的片段》 - 2007亞洲藝術雙年展 展出
Saturday, April 18, 2009
Friday, April 17, 2009
浮石
某日為買來的盆栽換盆,發現盆底內有好幾塊石頭,把石頭掉到水裡清洗,石頭竟然浮在水面上。原來都是浮石〔註〕。
浮石,飽受高溫高壓的煎熬後便能夠釋放自己,攀升到前所未到的高度。然後,在空中吸一口清新的空氣,把殘餘的壓力與悶熱驅散得無蹤影。再回到地面時已是脫胎換骨,與眾不同的浮石。
浮石似乎在告訴我:〝人要經過磨鍊,才能成大器,達到人生的高峰。〞
我想:〝假如我是一塊浮石,我就不需要依賴「過河石」來過河,一切都是隨心,隨緣,也不再需要靠岸,因為自己就是岸。〞
之後,我把清洗過的那幾塊浮石再埋在盆底裡,讓他們的氣息輸送到盆栽植物上,變成可觀的形態。
我也把他們埋在我的心底裡。
註:浮石,是一種火山灰,俗稱浮石或多孔玄武岩,也叫浮岩。是由地殼下100公里深的熔岩,在火山噴發的時候,岩漿在高空中與空氣混合,冷卻,形成多孔狀石塊,在石塊裡有很多小空洞,密度小,所以能夠在水中漂浮。
圖:《水中石》
Thursday, April 16, 2009
下楊州
楊州距離連雲港不知有多遠,按照長途汽車需要四個半小時才能抵達來算,至少也有三百六十公里那麼遠。我在三年前到過楊州一次。那次與一位老畫家沿著江蘇省內的京杭大運河遊訪,只是路過楊州,並沒有停下來。那是在深秋。
向公司的駕車師父打聽到楊州交通的按排,原來他剛在上週末去過楊州,就將長途汽車的班期提供了給我。早上有四班從連雲港開出,下午也有四班從楊州回來,似乎都很方便。駕車師父還告訴我上週的花還未開盡,那就意味著這個週未的花會開得更好。雖然這週江南的天氣會有雨水,我仍是打算在這個週六出發。
据了解,楊州真的有楊州炒飯,叫〝蛋炒飯〞,〝蛋炒飯〞是以十七種配料炒成的主食。另外還有出名的蟹黃包和干絲。單憑這些口福相信也值得到楊州一遊了。
圖:《待發》
Wednesday, April 15, 2009
Tuesday, April 14, 2009
斑痕
在連雲港隨處可見掃上白漆的牆。我喜歡看白牆上的斑痕,那些痕跡都是生活的記錄,每一幅白牆都有其獨特之處,就像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一樣。
初生的嬰兒就像一幅新掃上白漆的牆。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免染上或多或少的污垢陋習。猶如白牆上的斑痕。
試聽曾路得演繹的《白牆》,感受白牆的啓示。
(http://www.qq530.com/Music_Play/72642.shtml)
〝純情之中有衝勁 活像有片白牆
我畫交叉 我畫圓形 不需要誰欣賞回頭側身看一看
熱淚掛滿在臉上 再望清楚牆上彎直線
先知我迷方向 誰料我過去會這樣
好辛苦走一趟 走千彎轉小徑
只因相信我思想 其實我以往抹過汗
用盡力為畫牆寫不出心中意 還留待明辨真相〞
圖:《白牆》
Monday, April 13, 2009
不再渴
剛過去的復活節週日風和日麗。忙了一個上午後,決定下午到外邊走走。走進附近的蒼梧綠園,園內的桃花,櫻花雖然正開得燦爛,卻沒有半點香氣。然而,在香港的元宵花市擺賣的桃花總是芳香撲鼻的。也許是公園入口那檔賣臭豆腐的影響吧。
走到水邊,見夕陽把水都照得活了。令我想起了埾經上「活水」的故事。是有關耶穌向撒瑪利亞婦人取井水喝的故事。耶穌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四:13-14)
而宋,朱熹在《觀書有感》裡也有對活水的比喻:〝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不管是生命的活水還是思維的活水,重要的是那不斷的源頭。
圖:《活水》
Sunday, April 12, 2009
復活
泰山行 之 「歸來」
有人問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遊歷四海山川,何處最奇?”徐霞客回答:“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後人便將徐霞客的這句話演繹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而現代「網中人」就將後人的這兩句話「理解」為(註):
〝從五嶽回來,就被五嶽的景色所吸引而不再去看別的山的景色了。而從黃山回來更會被黃山的氣勢美麗的景色所折服,因此不會再關注五嶽了。〞
〝五嶽歸來不看山,意思是五嶽是我國山裡最美的。從五嶽回來後,其他的山都不要看了。 黃山歸來不看岳,意思是黃山比五嶽更美麗,從黃山回來,五嶽也不要看了。〞
〝我和幾個朋友去了趟黃山。人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遊覽了黃山,別的名山大川真的不用去了。〞
〝很慶幸黃山不是我所去的第一座山,不然其他的就直接不用去了...〞
雖然我也曾像徐霞客前輩遊歷過黄山兩次,五嶽卻只訪尋了東嶽一處。我沒有前輩對眾山的那份深厚感受。然而,初訪東嶽的經歷讓我體會到前輩評黄山為「最奇」不僅是「美麗」之意。而後人所說的「不看山,不看岳」,也不是因為美與不美之比較。「奇」不是從山岳的表面風光「看」出來的,是山客與山岳神交時的一種感覺,也可以是「妙」、「絕」、「逸」、「雅」、「幽」、「秀」、「趣」、…等等的心內風光。重要的不是那山那岳,所以不看山也罷,不看岳也罷。能夠有我山我岳的無形感悟就不枉此遊矣。
這也是岱廟高人指點我的迷津。高人還說:「您還會重臨泰山的。」 高人說得對,這幾天我豈不是已重臨泰山多次了嗎。
圖:《他山》
註:摘自互聯網上
Saturday, April 11, 2009
泰山行 之 「下山」
早上四時半起來,外面的人聲已嘈吵起來。還是停電,水也沒有。更衣後,吃點乾糧便出發到預定的崖邊等待日出。〝天街〞上人山人海,都是觀日者。不少店舖亦已開門營業,也有出租大衣的臨時檔位。氣氛有點像香港的廟街夜市。走到預定的位置已是水泄不通,幾經辛苦才找到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觀景位。六時正,太陽還沒有出來,有些觀日者開始議論是否就看不見日出。六時十五分,未見太陽的影子,部分觀日者開始離開。六時半,天也亮了,太陽的蹤影仍是渺茫,觀日者亦已徹了半數。七時正,太陽還來未露面,山頭已空得可以行車跑馬。當天煙霞頗大,太陽出來時已經掛在半空了。我就在柔和的晨光中,為山石而忙了一個小時。
離開南天門已是早上八時。下山的石階上滿是失望且疲累的觀日者,好不容易才走下了一小段路。下石階時步伐過慢,腿上的肌肉受壓的時間就延長,容易疲累。幸好有一位趕著下山的挑夫擦身而過,我便快步隨著他的身後下山。有高手為我開路,我竟然能夠在五十分鐘之內從南天門跑到中天門。
圖:《高手》
Friday, April 10, 2009
泰山行 之 「落曰」
下午六時的太陽還是很高,才發覺還沒有吃午餐,就走進在〝天街〞上的一間飯店,叫了一碗羊肉湯及十個即叫即造的素餛飩果腹。羊肉湯的表面浮滿了固體的羊脂,而瘦的羊肉就沉在下面,在湯裡加上些香菜,十分鮮甜。素餛飩用的皮是沒有鹼水的低根白麪粉造的,沒有水餃皮那種「咬口」感,適合狼吞虎嚥的食客。可能是先吃過羊肉湯的原因吧,感到餛飩一點味道也沒有,就把餛飩放入餘下的羊肉湯裡伴吃。是「先甜後苦」的煩惱。
雖然沒有雲海,泰山的日落還是可以的。一大顆遊客就圍在崖邊忙著為「太陽與我」互相拍照。日落將盡,一班年青人興高彩烈地要我幫忙他們拍團體照,我當然樂意成人之美。
回到賓館,再淋了個熱水浴。正在寫遊記時,突然停電,便提早休息,一夜睡不好。
圖:《夜》
Thursday, April 9, 2009
泰山行 之「觀石」
在南天門附近找了一間旅館,淋了個熱水浴,把山下帶上來的疲累與雜念都洗滌乾淨,換過了輕裝後,感覺猶如脫胎換骨,便在山嶺上繼績遊訪。天氣預測說多雲轉小雨,然而,在半山的時候陰雲已散,陽光普照。決定先尋找看日的位置,於是便背著太陽走。沿途被泰山上的石塊迷住了。曾幾何時在太行山上尋找素材,亦是被山上的石塊吸引著,其中拍了一輯《太行英魂》作品。太行山主要是由石而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阻擋日軍入侵中土,有銅牆鐵壁之譽。泰山的石塊圓大,不像太行山的石壁那樣方正冷漠,泰山石總給人一種親切感。
走到一個朝東的山崗上,一羣山鵲正在熱鬧地在一堆大石塊間飛舞,剛好後隨有一位遊客,我便找她為我在石塊前拍了一張照片。拍過一張後,她把相機還給我時說:「您看看是否可以?」我沒有看便說:「可以了,謝謝。」心想:「那部「傻瓜機」連猴子也可以拍得好照片,還需要復看嗎?」
圖:《石堆》
Wednesday, April 8, 2009
泰山行 之「山經」
由〝紅門〞通住〝南天門〞有一千四百多米高的山路,都是人工打造的石階。我在三個半小時的上山路程中,都是面對著石階,頗有點面壁修行的感覺。 初次面對石階,只看見石階表面的風光,有唾液,果殼,食物包裝,落葉,蜈蚣尸首,炮竹屑,香灰,… 過了〝中天門〞後,左腳踝的肌腱有點收緊,馬上調緊鞋帶,並改變走路姿勢,情況很快便好轉了。再次「面壁」,發現石階上的罊紋猶如經文,一字一句地在我面前展現,它引領著我的精神,讓我專注地走好我的路。過了〝雲步橋〞,右小腿開始抽筋,馬上停下來直立一旁,情況在十分鐘後得到改善,又再「面壁」前行。在陡峭的〝十八盤〞上,抽筋的情況由右小腿轉到左小腿,再轉到右大腿,然後到左大腿。雖然如此,呼吸還是十分暢順,心跳亦頗為平緩,感激「飛鴿」給我的鍛鍊。我堅持著呼吸與步伐的規律,把精神灌注在「經文」之上,感觸,感恩,感悟。就這樣過了〝升仙坊〞。 臨離開岱廟之前,高人曾對我說:「但願您把沿路的風光不僅留在照片上,也留在您的心裡。」我站在〝南天門〞的排坊下滿心喜悅。我雖渺小,卻能容納東嶽的風光。 圖:《山經》
Tuesday, April 7, 2009
泰山行 之「不看廟」
經過九個多小時的火車旅程,終於在晚上十時過後到達山東泰安市。一夜睡不好。早上七時起來,當地的天氣預報說多雲轉小雨。天意既是如此,我也只好硬著頭皮上路。打點過一切之後便往泰山山腳出發。週五不是假期,泰安市的街道上已是人眾車多。
泰山腳下有廟宇名〝岱廟〞,為歷代帝皇封禪告祭的地方。岱廟祀的是泰山娘娘碧霞元君。也許是受到岱廟的歷史及宗教意義所影響,我居然在那處逗留了個多小時。放下了好奇,也放下了心結,帶著高人的祝福繼續走我的泰山路。到達泰山的步行起點〝紅門〞時,已是早上十時。
紅門的兩旁都是賣上山用品及泰山紀念品的小店舖,竟有店員向上山的人士兜售「泰山石敢當」。試問誰願意背著買來的石頭上山?況且,山上多的是石頭,連正貨「泰山石敢當」也有一件在山上。起步點也有一些小的廟宇,若要拜訪每一所廟宇,恐怕要過午後才能夠開始上山。索性改編了一句「岱廟出來不看廟」作為警戒,大步踏上前路。
圖:《捨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