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30, 2011

從那裡走過來

在2008年深秋第二度探訪福建的土樓群。那次有攝影家前輩、藝術家前輩及幾位攝影好友同行,因此,整個行程均充滿了豐富的創作氣氛。同行的影、畫二位前輩分別對我的攝影技術及藝術發展有著關鍵性的影響,而我的藝術啟蒙老師是另一位畫家前輩...

我在那次創作之旅收獲不菲,在2008年舉行的《山門魅影,歷史留痕》 個人作品展覽中展出的〝山門〞作品就是從那次旅途中攝取得來的素材。

剛才翻閱過去的圖檔,才發現還有不少素材未好好地處理。便先挑了一張在此展示。

圖:《老樹》

Wednesday, September 28, 2011

點點線

點線點點,點點線...
線點線點,線線點!
點點點點,線線線...
點點線線,線點線?


圖:《線線點》

Tuesday, September 27, 2011

某日下班

中秋過後的某日下班,走上開往尖沙咀的天星輪,享受那柔和卻帶點寒意的海風,放眼維多港亞港兩岸的景色,竟已是華燈初上的時分。幾分鍾的航程能帶來無數次陶醉的回憶,那裡尋?

登岸後,走到文化中心的腳下,看見外牆上那抹胭脂似的桃紅泛光,在蔚藍色的夜空下顯得份外明麗嫵媚...










圖:《明媚的文化》photo taken by my mobile EX128

忙裡偷閒

上週的繁忙工作到這週過後將會暫時停下來,因為下週末將會是一連幾天的國慶節與重陽節假期的開始。

我國建國至今已是六十二周年。而我祖墓立碑至今亦已有四十多年... 似乎往後要忙的事還多著呢!







圖:《小休》辦公室一隅 photo taken my mobile phone EX128

Monday, September 26, 2011

妙哉大自然

近日工作繁忙,煩惱的事比平常多好幾倍,腦袋有點像火山帶,不斷地受壓,唯恐一天像火山爆發,一發不可收拾。適逢行山隊領隊標叔叔帶隊尋找香港的古火山噴發口的遺址,雖然在行程表上提示了路徑崎嶇,我卻亳不猶豫地隨他踏上尋古之旅,除了希望增廣見識之外,亦想借此機會減壓。

週日早上到達集合地點,不到一個小時眾人已走進了山林古道,顧名思義「山林古道」就是很久沒有人使用的山路,幸好穿著了長袖旅行襯衣及帶上了勞動手套,不然雙手定必被鋒利的茅草劃破血流。在古道上遇到了幾陣風雨,各人步步為營地走每一步路,偶一不慎,輕則跌到,重則滑下山谷。眾人戰戰兢兢地在古道上尋尋覓覓了四個多小時後,終於在一個山谷內的幾個小崗上找到火山岩的地質外貌,眾人對此發現均雀躍萬分。

眾人目標既達,天色亦已晚,便沿來路走回起點。在回頭路上兩旁的枝葉擦身而過,心裡笑道:「這算是與大自然最貼身的接觸了。」於是乎,我便滿心歡喜地讓大自然撫摸我的身體,擁吻我的面龐...

出了古道後,才發現進古道時粘得滿身的「刺頭芒」都在回程時被枝葉統統擦走了!心裡讚嘆:「大自然果真奇妙!」

圖:《火山岩》

Saturday, September 24, 2011

臨危受命

一週前的今天,在探遊船廠期間接到「老板」的來電,有重要事情交託。一週過去,事情亦辦妥了,「老扳」亦在差不多同一時間來電函表示滿意...

昨天「大老板」亦有要事委託,於是乎,又再策馬持槍,向著目標進發...

在競爭白熱化的商業環境中工作,猶如在戰場中廝殺,主帥有令便要出陣迎戰。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策白馬持銀槍的趙子龍是我最喜歡的角色...也許在商業環境中工作的人們要向他好好地學習。

明天到山上看古火山口...但願能鬆弛一下脹爆了的腦袋!






圖:《小休》

Thursday, September 22, 2011

長龍索報

香港目前共出版了六份免費報紙。分別為 《都市日報》、《AM730》、《頭條日報》、英文《虎報》,《晴報》及《爽報》。然而,有更多的免費報紙派發也不見得對文化發展有正面的幫助。

每天早上在街頭出現了不少的人龍,都是年老的長者輪候領取免費報紙,然而,某報(圖)的個別派發人員態度欠友善,經常與輪候的長者口角,盡侮辱長者之能事...目不忍睹。從這個角度看,就算再有更多的免費報紙派發,香港仍然是文化沙漠!








圖:《長龍索報》

Wednesday, September 21, 2011

缺德的街招

早上在車站等候巴士,巴士站有兩條路線,分別為264M及B1。我看見站牌上的其中一個路線號碼 (B1)被一張新貼上的街招遮蓋著,平日有不少老人家乘坐這兩條路線的巴士,當打算乘坐264M巴士的老人家看不見那B1路線號碼時,也許會誤以為那只是為246M路線而設的站頭,那麼當B1巴士到站時,老人家還以為是246M巴士,在沒有介心的情況下便上錯了車,去錯了地方!當然,要乘坐B1巴士的老人家看不見站牌上的B1路線號碼時,便會徬徨地四處尋找B1車站...

那張缺德的街招內容是這樣的:

〝上門補習

本中心誠為家長提供小一至中七,
上門補習介紹服務,導師皆為預科,
大學生,現職老師等,師資優良!
經驗豐富!時間任擇,各區均可,
每小時45元起...〞

圖:《缺德的街招》

Tuesday, September 20, 2011

藝術攝影聯展

剛接到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香港分會的電函,是有關今年的會員聯展。今年獲邀參展的除了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香分會的會員之外,亦邀請就讀分會藝術攝影課程的學員參加。相信今屆會員聯展更為熱鬧。

今年我的參展作品選題為【哺光、觸影】,是作為在十二月舉辦的【哺光、觸影】攝影講座的前哨。


會員聯展資料如下,有與趣的朋友請光臨指導。

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香港分會主辦【藝 術 攝 影 聯 展 2011】
展覽日期:2011年11月4 - 6日
展覽地點:九龍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行政大樓四櫻展覽館



圖:《我》

Monday, September 19, 2011

創作與概念

開始為十二月的【哺光、觸影】攝影講座預備講材,我負責【觸影】那部分的講座,於是乎我就在硬盤中尋找有關影子的影像,以便製成幻燈片講義。

【觸影】是七月才胡思出來的講題,較早之前拍下來的影像純緒是當下情感的片段,拍攝時並沒有那個【觸影】的創作概念。

藝術創作不一定先有了清晰的創作概念才去創作。反之,創作概念往往是從點點滴滴的情感片段串聯與積聚所啟發出來的。當然經由前者或後著所創作出來的作品並無區別,只是創作的心路歷程不一樣而己。然而,我卻認為「創作概念」實為創作架設了限制,使創作的心境有所制肘,不能天馬行空,逍遙法外...

因此,我較喜歡從點點滴滴的情感片段孕育出來的概念,有點近似歸納邏輯的辯證法。而先為「創作」定下「概念」的手法就似乎有點演繹思維的味道了。

圖:《綠葉》photo taken on Panasonic LX5

Sunday, September 18, 2011

毋忘國恥

在路旁看見一株樹,下部的枝幹都被切除了...

今天是9.18 中國的國恥日,在八十年前(1931年9月18日)的今天,〝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東北三省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3000萬同胞身陷水深火熱之中... 〞

然而,那些創傷卻激勵了樹幹生得更高更壯,枝葉長得更茂盛...

我從未到過 遼寧、吉林 和 黑龍江,因此我已安排了東北三省的行程,到那裡憑弔曾被蹂躪的大地,看看城鎮發展的新貌,學習發奮圖強的精神。






圖:《強枝勁幹》

Saturday, September 17, 2011

體會心障

今天初次參與〝探遊十八區考勤計劃〞,到船廠「體會」船隻修護行業的點滴。

到達船塢後,經商會代表簡略介紹船隻修護行業的今昔狀況後,商會代表更在接近正午的高溫天氣下引領眾人到現場參觀。在自由「體會」期間公司的CEO掛了個電話給我,那麼一談就是十多分鐘... 掛線後,舉目四望卻看不見同行眾人。於是乎我便走自己的路;「體」自己的「會」。到了集合時間,還未見一人回,唯有一等再等。最後才知道商會代表臨時安排眾人參觀一艘正在修護的船...

晚上,有熱心隊友傳來她的「體會」照片,才知道我並沒有錯過多少。



圖:《船》
還有圖片在【My Visual Diary 我的視覺日誌】的【2011 Sep 17 Shipyard on Tsing Yi Island - A Brief Walk 初探青衣船廠 (New)】。

Friday, September 16, 2011

淡如水

七月中旬,好友已有數月未有外遊,那天我約了好友到粉嶺的雲泉仙館「採花」。說是到那兒「採花」,實在是為了敘舊。那天天氣還好,有點薄雲,沒有多少蚊子與大聲地說教的「大師」們,就只有幾位「採花」客在現場,那種雅靜是少有的。

久遺了的荷花池,沒有帶給我半點的驚喜...花還是花;池仍是池,只是人老了;鬢髮亦白了...

遊罷荷池,別過荷花。

再與好友談天說地了半天...

不亦樂乎!

圖:《還是花》
試聽 黑鴨子 的【葬花吟】
http://www.1ting.com/player/aa/player_141155.html

Thursday, September 15, 2011

色相

是那片耀眼的白牆,
還是那幅斑駁的灰壁
吸引我的視線?

是那道冷漠的黑影,
還是那堆油油的綠草
誘惑我的情感?

當汗水泛出了淚光的剎那,
等感性併吞了理智的瞬間,
再也管不了什麼黑、白、灰、綠,
只想爽快地了斷眼前的風光。
然後,抹去那一切重來。

圖:《如空》
試聽 許茹芸 的【獨角戲】
http://www.1ting.com/player/c7/player_87401.html

爭秋奪暑

炎夏早應過去,
為什麼郊區裡的野草還是那麼地青蔥,
花兒仍是開放著她的燦爛,
微風還是那樣地醉人...

秋月剛才高掛,
卻奈何枝頭上的新葉仍不經意地舒展,
燈烴還是飛舞著他的不羈,
暑熱仍是這麼地腦人...

圖:《綠意盎然》
試聽 羅大佑 的【童年】http://www.1ting.com/player/6f/player_186827.html

Wednesday, September 14, 2011

門的啟示

我在2005年首次舉辦了個人的攝影作品展,名為【Journey of Life Across Doors 走過的門】(http://bendickarchive1.blogspot.com/),在香港的 State of the Arts Gallery 展出了兩週,在首天展出後畫廊老板馬上調高了我的作品售價,據他說那是個不錯的攝影作品展,期間共賣出展品十餘張。從那次開始我便算是踏入了藝術圈,不是為了能賣出作品,而是能夠得到別人欣賞及收藏。當時,有位畫家前輩高興地對我說:「你試想為什麼人家願意花錢來買你的攝影作品?是因為他們欣賞你的作品!」事隔六年,記憶猶新。

事後,我為那次個展作了全面的檢討,結果明白了關鍵在於〝信心與誠意〞。

不久之前,公司有位頗能幹的年青同事離職到別處工作,最近約了他晚飯敘舊,談話間我與他分享了一些我的工作心得:「每當我在工作時碰到不如意的事情而心情低落時,我會把心情調整到求職時的狀態來鼓勵自己。」舊同事望著我:「?」我說:「求職時的狀態總是充滿著信心與誠意的,也希望能為公司創佳績。」同事微笑著回應:「你說得對,信心與誠意是待人處事應有的態度。」

圖:《走過的門》

Tuesday, September 13, 2011

掉下來的一片林

我經過打鼓嶺某村的風水林內的小徑,發現有兩塊頗大的玻璃被擱置到地上,樹上的枝葉都反照在玻璃的表面上,彷彿風水林都掉下來了!

近年新界正在急劇地「發展」(還是在破壞?),圍村鄉鎮已被高廈商場所包圍,漁塘耕地亦變成貨柜物流的中心,似乎「發展商」要將整遍郊野蓋上石屎英泥才肯罷休。

也許,不久之將來那遍風水林亦會被「發展」成沒有生命的「搖錢樹」...


圖:《掉下來的一片林》

Monday, September 12, 2011

打豉嶺

週日隨【史蹟民俗探究會】到新界北區之北的打鼓嶺探遊。

〝相傳打鼓嶺的地名,與抵禦外敵有關。清朝時期,打鼓嶺居民經常受到深圳河以北的黃貝嶺居民欺壓。由於黃貝嶺居民人數比打鼓嶺多,打鼓嶺居民難以抵擋黃貝嶺的攻擊,因此居民便於村內設立一個大皮鼓,當黃貝嶺居民來襲,便立即擊鼓通知區內群眾合力抗敵。這項特色便使打鼓嶺有了這個名稱。〞(摘自維基百科)

有說〝打鼓嶺又叫石鼓嶺,傳說因嶺上有石如鼓,擊之有聲得名(見圖)。由石門頭繞過石門峰,只見四面群峰橫空,層巒疊嶂。左側陡峭的山巔上矗立著一座花崗岩形成的石台,台長約50米,寬約40米,高4—20米..〞(摘自藝龍eLong.com)

打鼓嶺位處平原,吸熱與散熱較快,在夏天時,溫度比市區高出攝氏3度,是全港最熱的地區,週日那天相信也有攝氏35度高溫,幸好中途有點秋風調節,感覺不算太差。在炎熱的氣溫下,背著攝影器材及糧水,在熾熱的山區中一邊走路一邊尋找可取的視覺元素,是有助磨練心志的方法,那亦是我喜歡參與那些探遊活動的原因之一。

圖:《回音石》
還有更多圖片在【My Visual Diary 我的視覺日誌】的【2011 Sep11 Walk in Ta Kwu Ling 打鼓嶺行 (New) 】。

Sunday, September 11, 2011

馬灣村 之 妙遇

帶著患得患失的心情抵達中環2號碼頭,下船後沿著海邊長廊向7號碼頭走,炎熱的陽光曬得我汗流浹背,途中望向彼岸尖沙咀,衹見一艘頗為巨型的軍艦正在海運大廈的對開海面,原來是日前抵港的美國海軍「拳師號 - USS Boxer LHD 4」兩棲攻擊艦,該艦訪港兩天,當下「拳師號」正由前後各一艘拖船推動,由東向轉往西向,似乎準備從汲水門方向離開香港。我便再次拿出我的照相機記下了攻擊艦的整個「掉頭」過程。在旁邊有位途人老伯見我正在拍攝攻擊艦,就坐在我旁邊與我談話:「昨天我曾到海運大廈近距離參觀那艘戰艦,它十分之巨大,船頭跟船尾都一樣是平的,在甲板上停泊了很多直昇機...」就是那樣「路人伯」陪伴我良久。

走到7號碼頭,登上天星小輪。天星小輪就只有來回「中環至尖沙咀」及「灣仔至尖沙咀」兩條航線,因此在中環開出的天星小輪必定是往尖沙咀的,我心安理得地享受維多利亞港的海風。香港政府把大好的維多利亞港修窄了,航程衹幾分鐘便到彼岸,還得等上一班渡輪離開碼頭後才可靠岸。心想:「政府何不索性築一條跨港行人天橋連接兩岸?」

下船後,我便到經常停泊在路邊的「雪糕車」買了一枝「雲呢拿軟雪糕筒」以彌補之前登錯渡輪之「失落」感。雪糕筒在到達文化中心前已報消了!文化中心是到西鐵站的必經之路,在文化中心的入口大堂內正在展覽著一些攝影會的會員作品,我慣常地走過,碰沒有停下腳步觀看,穿過大堂正想往另一個出口離開時,我被一張寫著【香港街頭文件】的海報吸引著,走近一看原來是個以香港街頭為題的寫實個人攝影展,見一年青人正左佈展,海報上寫著「小馬攝影展覽」,我便問那位年青人:「你就是小馬嗎?」年青人微笑著回告:「對,我就是小馬。」之後我就與他談了好一會,期間有幾位參觀者向他道賀及讚賞。那是「小馬」的首次個展,沒有贊助,全部開資均由他自已一力乘擔,我欣賞「小馬」對攝影的誠意。之後,我和他交換了資料方便日便聯絡。

在回家路上我會心微笑...

圖:【香港街頭文件】展現場
【香港街頭文件】展的網址:http://www.fotop.net/siuma
還有更多圖片在【My Visual Diary 我的視覺日誌】的【2011 Sep 04 Ma Wan Wonder 馬灣村之妙遇 (New) 】。

Friday, September 9, 2011

馬灣村 之 原居民

村婦抬起頭來回了一句:「早晨!」我添過了香油後再問:「這座天后廟頗有歴史的,可否在廟內拍照?」村婦帶著笑容回應:「隨便吧。」我心想:「果然是財可通神!」然而,我並沒有不敬之意,因為廟內莊嚴的氣氛與神殿的佈置懾服了我,令我不敢走近神壇半步,我只好記錄廟內的其它法器與裝置。其間,村婦告訴我在舊曆三月廿三天后寶誕那天,那裡有戲棚及慶祝儀式,現場極之熱鬧。我在離開前問她是否馬灣原居民?她答:「非也。」我:「…!」

在馬灣大街臨海的一端是馬灣碼頭,碼頭曾經翻新,是公用的碼頭,經常有船隻靠岸。從碼頭再過去一點便是馬灣鄉事委員會的會址,在附近立了【九龍關】及【九龍關借地七英尺光緒二十三年七月吉日】等石碑。再轉過山邊便見到一所白屋,在屋的外牆上寫著密密麻麻的字句(內容見圖)。白屋之後便無路可「逃」了,被迫轉身走回大街去,為免走回頭路,我故意遊走馬灣舊村別的街道,然後再發現了幾間同樣地被寫上密密麻麻字句的白屋,內容和山邊白屋無異,馬灣村村民的怨氣似乎甚重。

回到村口時遇到一位老伯,老伯正在打點他的三輪自行車,我從遠處便向他說了聲早晨,他托起頭微笑著回應,他是馬灣的原居民,我倆一見如故,之後便和他閒談了良久…

當我看見腕錶的短針已搭過了九點時,才知道要趕船回家,向老伯道別後,我便匆匆忙忙地走向珀麗灣碼頭,見船已靠岸,亦有途人跑步衝入碼頭,我便跋足追隨,終於也趕上了渡輪。正在用手帕抹乾滿身的汗水時,聽到一位乘客與在電話中的朋友提及正趕往六號碼頭會面,我才發覺上錯了駛往中環的渡輪...(待續)

圖:《怨氣》

Wednesday, September 7, 2011

馬灣村 之 大街

走到珀欣路天橋下停車場看見盡處已是山邊,心想:「定是迷路了!」便走到停車場的把關亭問路,把關員是位漂亮的女士,她為了讓我清楚去向,便從把關亭走出來禮貌地向我指路。我謝過把關員後,便依她所指尋找馬灣村。

踏上馬灣大街便被一口水井吸引著,井口向東的一角被塗上了紅漆,在旁邊的矮牆下擺放着兩座觀音及座前的金童玉女神像,直覺告訴我紅漆與神像必定有因果關係,我用照相機做了記錄後便快步離開,不敢久留!

在馬灣大街上偶爾遇到一兩個晨運人士,他們猶如陌路人般走過,全沒有打招呼的意圖,除此之外大街上就只有我和我的影子。事實上這亦是我希望身處的情境。

晨光把破落的村屋及棚舍照得通明,我在一所看似快將倒塌的棚舍內發現一尊佛像,佛像擺放在一平檯上,把旁邊一切的髒亂雜物都變得莊嚴(圖)。心想:「馬灣的漁民不是奉拜天后娘娘的嗎?何以出現一尊如此莊嚴的佛像?」我高興地記錄了那一刻的印象。

在大街的兩旁有不少吸引我的創作元素,好不容易才走到了聞名已久的馬灣天后古廟,傳聞位於南灣的天后古廟是由張保仔於嘉慶年間( 1796 - 1820 年 ) 所建,現存的古廟只是一座小房子,並沒有天井廂廊等設施。走進廟內見一村婦正在誠心地準備香燭冥鏹,我輕聲地向她說了聲:「早晨!」(待績)

圖:《守衛》

Sunday, September 4, 2011

馬灣村 之 靠岸

清晨,乘搭早班車到荃灣碼頭,為的是憑弔被封待拆的馬灣村的近貌。上一次到馬灣是四十年前的事了,當年當童子軍的我隨團到馬灣露營,依稀記得那次是在島上的一個山崗上紮營...

由荃灣碼頭開往珀麗灣的渡輪上就衹有幾名乘客,他們一點都不像是遊客,似乎是要趕到島上上斑的。大約十分鐘之後渡輪便開始靠岸。珀麗灣的碼頭明顯地比荃灣碼頭有派頭,剛步出碼頭,一陣香味撲面而來,原來是來自一所麵包店,同船的兩名乘客已在店內選購新鮮出爐的麵包...

走在珀麗路上有點不自在,印象中的馬灣不是如此的,於是乎我便離開珀麗路到東灣的沙灘上走,在東灣的盡頭是一座名為「挪亞方舟」的建築物,形狀似擱淺在青馬大橋下的一條船,是取巧的旅遊景點。我在盡頭處轉上珀欣路,馬灣公園就在路旁,經過公園正門才發現公園的開放時間是早上八時正,也許是為了迎合當地居民的起居習慣吧!離開公園不遠處有小路通往南灣,走過一處小樹林便看見一個小型的避風塘,那就是我要憑弔的地馬灣村。整天的妙遇亦由此開始...(待續)

圖:《吊腳棚屋》

Saturday, September 3, 2011

送行

開學了!

車站的人龍明顯地延長了,路上的交通又回復了「正常」。在早上或是在中午的飯館及快餐店裡,早就擠滿了穿上校服的學生,整個城市一下子都熱鬧了起來...

學生們再次碰面時總是喋喋不休,也許還在回味著暑假的悠閒、耍樂、...真想變成一個隱形人,走進學生群中,探聽他(她)們的經歷。

下午,送女兒回加國開課,途中,我問:「誰是最幸福的?」太太說:「您是最幸福的!」我會心微笑,便把話題拉到別處...

圖:《暑期作業》

Friday, September 2, 2011

走過死蔭的幽谷

今天,新聞報導:「陳志雲涉貪污案,三名被告共五項罪名,全部不成立,當庭獲釋。」三名被告在離開時被記者包圍著採訪,其中兩名「自由人」在回答時都衷心地說:「感謝上帝!」或是「感謝主!」 能夠在那時那刻說出此話,總不會假到那裡去吧。

此則新聞令我想起了在小學時念的《主禱文》中的幾句:〝...爾免我債,如我亦免負我債者。又不許我陷於誘感。乃救我於凶惡。〞(天主教文言文版本)

之後,各人均感謝在他們陷入谷底時支持他們的親友。擾攘一時的事件似乎就此平息... 亞孟。

圖:《可安歇的水邊》

Thursday, September 1, 2011

「魂魄」觀念

陰曆七月盂蘭節已過,而八月即將迎來中秋佳節。那是傳統節日氣息最濃的兩個月份,亦是爭秋奪暑的季度。

還不到兩週便過中秋了,我喜歡吃的月餅卻早已在個多月前出爐。我還是愛吃傳統的雙黃蓮蓉月餅,份量與熱量均十足,雖然月餅對健康不太好,卻又怎捨得那口奪魄勾魂的「傳統」味道!

魂魄是個不錯的觀念,因為它不怕「三高」。



圖:《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