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稻田》攝於台山開平交界 |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12
晚稻
Monday, November 19, 2012
生自由、活意義
圖:《誰?》西漢陶俑 |
Thursday, November 15, 2012
記錄楓葉
圖:落葉 (攝於北京雍和宮) |
某個秋天,難得有空,跟攝影前輩大師及其一眾高足到附近採風,其間大師的一位高足興奮地放聲說:「原來背光看楓葉,楓葉是如此漂亮的!」大師的高足還未收聲,大師如雷的責訓隨即貫耳:「我跟你們說過多少次用背光拍攝花卉、楓葉,你們都充耳不聞,到現在才有反應!遲了點吧!」我心裡暗笑:「前輩可真是感性之人也!」
為什麼背光能讓楓葉表現得更漂亮?因為光透過楓葉猶如點亮了的花燈,把楓葉的葉脈照亮得通透,也把楓葉的色彩散發得飽和。假如背景能被處理在暗位,就更能突顯透光的楓葉。那是拍攝少數幾片楓葉的可取光源。
若要拍攝大叢楓葉,可使用背則光分離重重疊疊的楓葉,能較清晰地顯現出楓葉的輪廓,不至於只見到一大抹色彩及欠缺立體感。假如再要增加色彩飽和,在鏡頭前加上一面偏光濾鏡 (polarizing filter) ,旋轉偏光濾鏡至楓葉上的大部分反光消除,使原來反光的地方顯現出色彩來。
我想:「相信大師並沒有向他的高足解釋〝為什麼背光能讓楓葉表現得更漂亮?〞也許大師是在考驗高足的慧根?……還是在考驗大師自己的忍耐力?」
Wednesday, November 14, 2012
愛上北京
圖:人民的勝利杯 |
五天的旅程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算短。當然,要看透北京的每處景點,對我來說,五個月也還是不足夠的。事實上,衡量遊歷某地某方的日子是否足夠,或多或少都跟個人感性扯上關係,也就是說很難量算得準。
此行隨旅遊團到北京,其中一天是「自由行」,亦是唯一下雨的一天。我帶著我的「梁家婦女」參觀了三處從未到過的地方: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雍和宮。
北京市的地鐵網絡覆蓋了北京市內大部分的名勝古蹟,最感動人民的還是 RMB2.0 的單程地鐵收費。而中國國家博物館及中國美術館更是免費派發入場門票。〝為人民服務〞的口號一點也沒有花假!
「梁家婦女」和我都喜歡吃北方的棉羊肉,雖然在早一個晚上的「團餐」已涮過羊肉,我們還是盡力地尋找羊蹤。北方人吃的羊肉是棉羊的肉,而港人吃的是草羊肉,棉羊肉較草羊肉質嫩且少羊羶味。還記得多年前遊歷新彊,有團友在港抵不住草羊肉的羊羶味,卻在旅程中嚐過了不少棉羊肉…當天的午餐我們在中國美術館附近碰上了一所小菜館,每人吃了一大碗清湯羊排麵。而當晚經酒店的 bell boy 介紹到鄰近的大菜館吃了一大盤烤羊排。
羶足了一天…
Tuesday, November 6, 2012
五彩的黑白意義
將於下月初到廣東新豐的雲髻山賞紅楓,雲髻山為廣東珠三角第一高峰,據說每逢深秋,楓葉染得滿山通紅。此行由皇家攝影學會的師兄組隊,為此,師兄特別開班傳授拍攝楓葉的器材使用與拍攝技巧,更會公開他獨家的中國畫意式拍攝思維…
曾幾何時,為了拍攝五彩古楓,我三度探訪江蘇天平山。記得有一次還使用了紅外線黑白菲林拍攝,出來的五彩古楓都變成通白了…朋友嘲笑我:「人家老遠走來天平山,不就是為了親睹五彩古楓的色彩變化嗎,你竟然來個黑白! 」我也嘲笑朋友:「原來你也是個好色之徒!」
為什麼人們總是喜歡記錄眼前的事物?是害怕事物在眼前消失,還是擔心此情不再?老實說,人生只得匆匆數十載,在出生之前曾錯過了的,與及在過身之後將會錯過的,可其之多!
友笑問:「你這樣拍攝為的是什麼?」
我笑答:「是為了樂在當下!」
Monday, November 5, 2012
年終之計
不少朋友都會在一年之始為來年訂下工作目標及計劃,究竟他們是否能好好地依計實行就不能而知了。然而,不能達標的朋友一般都會歸究於客觀因素,因為歸究於主觀因素就等同是說自己的問題,在心理上總有點難以接受。事實上,在一年之始,不少朋友的意識還沉醉於長假期與大節日的餘興氛圍之中,因為心情開朗而產生滿腔熱血的誤導心理,於是乎便將積壓於內心的理想或是過往未能完成的事情投映於「一年之計」之上。
我認為,在一年將盡的時候,訂下旅遊計劃還是最為實務的,因為經過一年忙碌的生活,能夠外出旅遊散心,修復疲憊的精神,在來年初才有創新的思維與凜然的腔襟去訂下工作目標及計劃…
因此,我己經訂下了我的「年終之計」,首三計為「京城踏雪尋古意」、「雲髻紅楓賞五彩」、「五邑晚稻覓風情」…
Saturday, November 3, 2012
人民的文物
昨天提到【庸廬】快將「入伙」,心情自然地暢快!加上近日秋高氣爽,便決定在下星期到內地痛快地走一躺。去那兒?到京城去吧…
大概也有六、七年沒有到北京了。故宮如何?老胡同又如何?只知道國家為了打做一個體面的北京奧運會,修輯了故宮更多的禁宮內苑,拆卸了市內不少的老宅胡同;一邊修復了舊貌,一邊摧毀了歷史…
對北京印象最深刻的是盧溝橋…那天的傍晚,走到盧溝橋外,欲踏上橋上,卻被閒在橋頭的守衛攔著去路,原來她見我混身「裝備」,便查問我有否採訪批文,我並沒有採訪批文,就把當時出席【中國優秀攝影家表彰大會】的證件交給她查閱,她撥了個電話,以鼓噪的聲調跟對方說了片刻,便禮貌地叮囑我千萬要小心國家文物。
在橋上光滑的石板有如波浪般起伏,它們似乎在向我訴說在1937年7月7日及之後的八年間的血淚史,只可惜盧溝河早已斷流,再不聽到涓涓流水的泣訴…
那天,夕陽西下得特別快,我再走過守衛室,守衛已下班,沒有門欄的盧溝橋正在任由人民上落。心想:「也許盧溝橋只在白天才是國家的保護文物,晝夜才是人民的文物!」
〔正在嘗試在舊檔中尋找盧溝橋的舊照〕
Thursday, November 1, 2012
壓力
圖:《都放下了》 |
假如問我在半生之中有形的壓力是什麼?我會說是日積月累的書本!那是我喜歡斷章取義的閱讀習慣所至,有時候看一本書,我就只看對我有意義的十來頁。不要以為我的書本都會很潔淨,在我看過的章節裡都或多或少留有我的筆記…
再問我在半生之中無形的壓力是什麼?我會說是有待實踐得來的學問!小時候師長常訓誨:「做學問,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學問乃是知識與實踐的昇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也就是知識與實踐的區別。只可惜,書看多了,知識也豐富了,卻未能實踐,做不成學問,心猿意馬卻不能動,蓄勢待發卻不能發,無形的壓力是可其之大…
隨著【庸廬】的佈置進入最後階段,我意識到我的有形與無形的壓力亦將會有所釋放。但願能在餘生多做點學問!
與各位網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