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連場暴雨,不少人因此而受到滋擾。其中以上環的水浸最為「傳統」。
“大雨令多處水浸﹐其中在上環永樂街﹐水深一度浸至胸口﹐文咸東街一間餐廳一度有六人被困﹐海味街一帶亦水深及膝﹐東主說損失慘重。”(摘自多維新聞網2008年6月7日)
在渠務署的網站上,對上環低窪地區的水浸現象有以下的一段解釋。“上環永樂街一帶地勢特別低,在大潮的時候,海面的高度已接近地面,地底下的雨水渠會被海水溢滿,大雨時,雨水將較難排出大海,所以在大潮期間下大雨特別容易引致水浸。”
上週末是陽光普照的日子,一些受影響的商戶將受潮的貨品擺放在行人路及馬路上曬乾。這是一種傳統的災後應變智慧。當渠務署的一連串改善工程還未能實現之前,政府可考慮「開放」一些「公共空間」給受影響的商戶「曬潮貨」,在應急之餘,好讓那些傳統智慧能夠堂堂正正地發揚光大。也許,此舉能夠被打造成為香港的社會特色,吸引外地遊客,化腐杇為神奇,為國際大都會添異彩。實在是功德無量,善哉!
圖:《曬潮貨》
註:相關文章 「善用」公共空間
Thursday, June 26, 2008
香港的水浸文化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