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看過《雞公碗》一文後,對我用「意象化」來描述雞公的造形有點不明白。就讓我在此做點文章吧。
「形象」的表述,就是對對象的模仿。在參觀藝術展覽的時候,經常聽到的一句讚美話就是「真的很似,跟實物的原貌無分別。」要對對象的模樣重複在媒介上,無疑要具備頗高的技術,然而,進行模仿的人是被對象所帶動,作者祇專注對象外貌的細節,作品並沒有注入作者的主觀情感。北宋文學家、書畫家 蘇東坡 對此的見解是:「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刻意求形,形於下品。
若作者將個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形象」之中,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有「意象」的形象。結果就是當代著名畫家 齊白石 所提出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
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 朱光潛 認為,「意象」是一種能透露出藝術家的獨特「心境」的形式。能讓人進入想像境界的就是作品的「興象」。興就是詩之六義中的興,就是啟發,觸物生情,讓欣賞者超越於畫面意象之外,進入「意境」之中。無以「形象」難以寄意,無以「興象」難以深刻。憑「意象」而進入藝術家的「心境」,藉「興象」而超越「意象」進入「意境」。「心境」與「意境」就是藝術品的靈魂。
而能夠達到我融於物,物融於我,物我兩忘的時候,就進入更高層次的「境界」了。
也許一大堆的抽象名詞使「意象化」更難明白。還是實在一點,出「形象」與「意象」的例子好了(圖)。圖左的獅子是對獅子的「形象」重現。而圖右的獅子是獅子的「意象」形式。
注:請參閱相關的文章《「巧遇」與「刻意」》、《從小養大的小狗》、《「情與景渾」與「有意味的形式」》
圖:《形象與意象》
Tuesday, June 10, 2008
「形象」與「意象」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