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31, 2009

沒有交白卷

轉眼間又走到一年的盡頭。我又再次情不自禁地回顧剛走過的三百六十五天。

因為工作的需要,我在這一年裡的大部分時間都留在蘇北,故此減少了參與香港本土藝術發展的活動,就衹有在年終與一些朋友舉辦過一次攝影分享會及參與了一個攝影聯展,也慶幸香港文化博物館在年初的時候收藏了我的作品。然而,我並沒有因為身處蘇北而停頓了創作,我曾嘗試以攝影以外的媒介表現我的創作概念,雖然所作還未被藝術界接受,此舉卻為我在媒介與形式表現上提供了可發展的方向。

在藝術修為方面,我在蘇北體驗了當地人民生活及漢代文化,也在泰山之行中汲取了零星碎落的靈氣,更難得有機會為自己走過的藝術途徑描繪了路線圖,亦梳理了一些雜亂的藝術心得在博客上發表,為沒有師承的我及對藝術感興趣的朋友提供了一點依據。

雖然在藝術的路上再次損失了一位朋友,我的步伐卻因此而再次輕快積極起來。有幸在年終的時候結識了一位在圈外的朋友,他令我有更多的機會認識香港的歷史與文化,為我的藝術修為增添了養分。

圖︰《都放下了!》

Wednesday, December 30, 2009

淺談觸覺反應 (四)

“末那識”﹙第七識﹚與前六識不同,它並不以外境為對象,而是以內在的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其本﹙止根﹚,為其所緣慮的對象。它的作用是恆審思量,並以思量為自我,故名為意。睡與醒的主要差別在於“意識”,而迷與悟的主要差別則在於“末那識”。 “末那識”就是不間斷地處於執著與迷惑之中。“末那識”是“意識”之本,可以發揮恆久有力的意志、自覺地擺脫那些機械反應式的生活,不為“意識”所迷轉,徘徊在三界的邊緣。

在藝術創作上“末那識”能幫助藝術家專注於自我的執迷,不再依賴生理上的機械感官知覺及間斷性的意識去認知世界的真實面貌。據佛理所指:“末那識的執著是由四個根本煩惱(我痴,我見,我愛,我慢)所造成。”依我之見,藝術家都是因為厭倦黑板的生活而煩惱,都希望在意識之外尋找真我的空間,這就進入了執迷的“末那識”心識了。能夠超越感官的世界,必有助發揮自在意識之源,因此而能夠發展出有新意的創作概念。

據佛理:“阿賴耶識是一切物質現象及精神現象的根本;是攝持所有色法及心法種子的根本識。阿那耶識舊譯為「無沒」或「無滅」,即無間斷的意思。”阿賴耶識是永恆不滅宜沒有審思的,故能跳出三界之外,再也不是藝術創作所能持的境界了。

圖︰《無色不虛》

Tuesday, December 29, 2009

淺談觸覺反應 (三)

“觸覺反應”所指的觸覺是廣義上的觸覺。而上兩節所討論的是狹義上的觸覺,亦即是生理上的感官知覺,簡稱眼、耳、鼻、舌、身等“五識”,在佛家的理論中“五識”就衹能感覺當下的事物,緣生緣即滅,受外界﹙境﹚的支配,是處於被動的狀態,而“意識”﹙腦﹚就是將過去、現在、未來,內、外所感知的一切事物灌通思辨,成為了自我中心。然而,這個自我中心不是持續的,因為他是以外境為對象,因而具有緣生緣即滅的間斷性。對很多人來說,人生的大部份時間都是不自覺地過着機械反應式的生活,隨波逐流,所以“意識”(即佛家所說“八識”中的第六識),幾乎支配着他們整個生命的活動。

“六識”在藝術創作上的幫助亦很有限,能做到的大多數就衹有臨模、描仿、抄作的層次,不段地重復著“五識”的即滅感知。當然,因為“意識”猶如靈感般的斷續審思而偶有佳作。(待續)

圖︰《掛無》
有關文章: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

Monday, December 28, 2009

淺談觸覺反應 (二)

觸覺系統是最大的感覺系統,在一般情況下觸覺是大腦對外界反應的基礎,在人體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包括行為和精神,是認知發展重要的基礎。觸摸的感覺覆蓋著整個神經網絡,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每一個神經脈沖過程。如果身體缺乏觸覺的刺激,神經系統往往會“失衡”。

前庭感覺系統是感應動向的系統,有助判斷個體在環境中的空間關係,影響身體與情緒上的安全感,有助於心理發展。主要由內耳感應重力和加速或減速運動,其他類型的感覺處理基本上都是參照前庭信息,對整個神經系統的有效運作有主導性的影響。

本體感覺信息是來自人體內的肌肉與關節的活動。大部分的信息是來自大腦所處理的不自覺意識。假如沒有良好的自動反應意識,就算是手與眼的協調也會是非常困難的事。本體感覺會影響個體視覺知覺及身體空間概念的發展,進而影響個體計畫活動的能力。

視覺系統已成為我們判斷空間的主要手段,但必須由前庭,本體和觸覺系統促進視覺的功能才能發展。這些系統的協調統合使我們能夠在空間走動,接球,並處理身體語言。為了處理更抽象的信息﹙如閱讀,寫作,拼寫或計算﹚,視覺能力﹙如視覺運動,視覺感知,視覺空間,視覺記憶,視覺判斷和視覺封閉能力﹚必須到位。只有在觸覺、前庭和本體系統協調地運作下才可培育出這些能力來。﹙待續﹚

參考資料︰Ayers, A. Jean. Sensory Integration and the Child,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1979
圖:《失調》

Sunday, December 27, 2009

淺談觸覺反應 (一)

攝影是視覺藝術媒介的一種,然而視覺藝術不就是單憑視覺便可以成就的。我們的主要感官知覺是視覺、聽覺、觸覺、味覺與嗅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訊息收集角色;其中視覺、聽覺、觸覺,更是與他人溝通的重要感知。

在了解視覺系統之前我建議先對“感覺統合”有點認識,因為那是孩童時候便開始協調統合的感覺系統。提出感覺統合理論的珍‧艾爾絲博士﹙Dr. Jean A. Ayers﹚,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發現不少智力正常的小孩一直動作笨拙,不懂得綁鞋帶,亦有學習欠佳的情形。之後,她將感覺統合理論延伸到對神經行為發展有問題的小孩身上。感覺統合包括三個主要系統: “觸覺系統﹙tactile systems﹚”、 “前庭系統﹙vestibular system﹚”和 “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假如在孩童時候沒有把這三個主要系統協調統合,將會影響長大後的感知反應。﹙待續﹚

圖︰《我》被攝於香港啟德國際機場送機坪

後話:我的"半退休"電腦的感知出現了一點問題,我以人腦跟它拼搏了一天半,終於把它的觸覺修復過來。

Saturday, December 26, 2009

淺談藝術修為 (二)

在儒家的思想中,修養即修心,是指通過內心反省去培養完善的人格,而修為即修身,是指經過修煉後所得到的成果。中國聖賢孔子認為德行的修為必須經過七個遁序漸進的修身階段,在《大學》中提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知止”就是接受了“止於至善”作為人生的目標。既然確定了志向就不會再分心妄想,遇事亦不會慌亂,就能夠事事細心思量,最終可以達到諸事合當。

中國近代著名學者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在《人間詞話》中認為古今之成大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做學問成大事業者,先要定立明確的目標,對事物的概貌有所了解。然後,經過一番辛勤工作,持著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的意志。繼而以反復追尋的精神去探究,才會豁然貫通,才能悟出道理,達到做學問成大業的最高境界。

就以上兩位先賢對修身、成大業、大學問的見解都有其異同之處,在方法上均可作為藝術修為的借鏡。

台灣雕刻家朱銘博士說:「藝術是修為,學習過多,如果不懂得「丟」,就總是會活在別人的影子裡,懂得丟而不斷修為,才能有自己的風格,也才有生命,而且是別人偷不走,仿不來的。…技術可以學習,內在涵養是需要修為。」朱銘前輩所指的就是反復追尋、豁然貫通、悟出道理的修為方法。他亦指出學習與修為是兩會事,藝術修為不是指技術而是指內涵。

圖:《慮》

Friday, December 25, 2009

一家人吃飯

香港的聖誕節不算得上是神聖,也許對大部分的香港人來說聖誕節就衹是公眾假期,跟端午節、中秋節沒有大分別,都是消遣與消費的日子。我比較著重家庭,每逢過節都會盡可能一家人一塊兒吃飯,對我來說那才是最神聖、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因為近年不是因為我在外工作就是女兒在外讀書,能夠在節日裡一家人一起吃飯的日子不多。

今天也不例外,與家人齊齊整整地吃飯共敘天倫。飯後經過深圳的中心書城附近,被一陣音樂吸引著,是一隊街頭表演的樂隊,樂隊有中、低音及古典結他、西鼓、二胡及木笛,演奏中樂的兩位主音明顯地是老一輩的人,再看他們的橫額上寫著“琴聲悠悠伴笛聲,愛心接力有知音”, 中西樂器的合奏令我想起了兩週前在Fringe Culb看過的香港SIU2樂隊的現場音樂會,今天的街頭樂隊表演的是時代曲,而SIU2樂隊當日所演奏的是“有中國特式的城市搖滾新音樂”。分別是,我今天所聽到的更為親切。

新不如舊,陌生的感覺總是比不上熟悉的感覺來得溫暖。人亦如是,親疏始終是有別的。我為能夠在今天與家人一塊兒吃飯而高興。

圖:《愛心接力》

Thursday, December 24, 2009

先知的預言

出自先知依撒意亞手筆的先知書中的第9章有以下與聖誕有關的描述: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一道皓光,光輝已射在那寄居在漆黑之地的人們身上。因為有一個嬰孩為我們誕生了,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他肩上擔負著王權,他的名字要稱為神奇的謀士、大能的天主、永遠之父、和平之王。…他要以正義審訊微賤者,以公理判斷地方上的貧窮者,以他口中的棍杖打擊暴戾者,以他唇邊的氣息誅殺邪惡者。他將以正義束腰,信實將是他脅下的佩帶。”(依9:1.5-6)

聖誕節是紀念耶穌基督誕生的日子,在那一天不單衹是信主的在慶祝感恩,就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信徒們也和平地共處,一同歡欣慶賀,就好像依撒意亞先知所描述的一樣“豺狼將與羔羊共處,虎豹將與小山羊一同躺臥;牛犢和幼獅一同飼養,一個幼童即可帶領牠們。母牛和母熊將一起牧放,牠們的幼雛將一同躺臥;獅子將像牛一樣吃草。吃奶的嬰兒在蝮蛇的洞口遊戲,斷奶的幼童伸手探入毒蛇的窩穴。”(依11:6-8) … 分別是主的信徒心裡掛著的是十字架,而資本主義信徒與社會主義信徒手中拿著的兩件聖物是金錢與權柄。

因此聖誕節的表面氣氛總會是快樂的!

圖︰《洩氣中的色彩》

淺談藝術修為 (一)

要了解藝術修為是什麼一回事,首先要了解「何謂藝術?」、「藝術是什麼?」。當您向不同的藝術家問這樣的一個問題時,您會聽到不同的解說,亦有不少藝術家從來沒有認真地去想過這個問題,一時之間交代不出什麼,就衹好胡扯到別的地方上去。請您不要驚訝,因為藝術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藝術定義是受到當代的主觀與客觀因素的轉變所影響的。所謂主觀因素就是藝術家本身的修養,包括個人經歷、家庭背景、民族世習、教育文化等等。而客觀因素則是藝術家所面對的規範,例如政治環境、經濟條件、社會問題、道德標準、主流文化、藝術門派等等。

然而,我們仍是可以從先賢的解說中對「何謂藝術?」、「藝術是什麼?」得到一點啟發。可笑的是對這些問題感興趣的似乎都是西方的哲學先賢。例如:柏拉圖的藝術即模仿、亞里斯多德的藝術即認知、阿伯提的藝術即再現自然、修謨的藝術即品味的對象、康德的藝術即可溝通的愉悅、叔本華的藝術即啟示、黑格爾的藝術即理想的典型、尼采的藝術即救贖、托爾斯泰的藝術即情感交流、弗洛伊德的藝術即症狀、…

在各先賢的解說中,英國藝評家、哲學家克萊夫‧貝爾 (Clive Bell,1881-1964) 的定義較為容易理解及被較多人採納。貝爾曾嘗試為各種出色的藝術作品尋找其共同屬性,他的唯一結論就是“有意味的形式”。“意味”就是藝術本質的真實性,而美國哲學家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 1895-1982) 稱之為“生命的意味”,朗格認為“生命的意味是運用藝術將情感生活客觀化的結果”。那麼藝術亦可以被理解為展現生命的意味的一種形式。(待續)

圖:《音符梯階》

Wednesday, December 23, 2009

淺談“抓拍”

“抓拍”通常給人一種胡編亂造的感覺。而事實上〝抓拍〞是一種考驗攝影者的藝術修為與觸覺反應的一種方式,能夠將兩者配合得宜,再以適當的技巧在照片上表現出來,就是一件〝抓拍〞的作品。〝抓拍〞作品特別之處在於其即興性與巧遇性。在〝抓拍〞的創作過程中常以“發現” 取締“步署”,“走位”代替“守候”,成功率視乎攝影者的“功力”而定。

有關 "藝術修為"、"觸覺反應"、及 "適當的技巧" 之我見還是留待日後再談吧。

圖︰《欄》

Tuesday, December 22, 2009

自拍照

我沒有刻意地為自己拍“自拍照”,所謂刻意就是有計劃地去鋪設安排的意思。我的“自拍照”都是偶拾之作,重點不是要把自己的樣貌拍攝出來,我是要記錄那一刻的即興,留住當下的感覺,待日後回味,再回味。

近日為一些工業項目在深圳尋找合適的工廠大廈,站在兩千多平方米的室內空間,總是在算著樓面負荷、設備排位、物料流程、供電情況、消防設施、那裡要受控房間、那裡要排氣位、…然而,直到昨天,當我在一個祇有一千多平方米的室內看見了自己的影子投在地上時,我的腦子裡突然出現一片空白,思想也在剎那間停頓了,當我回復意識後便拿出照相機把剎那間的空白拍下來。

圖:《剎那間的空白》

Monday, December 21, 2009

初探喜靈洲

上週日早上乘船到喜靈洲探遊。那次是我首次踏足喜靈洲,對喜靈洲的了解僅局限於島上曾經是痲瘋病院,以及有一所戒毒所。為此我翻查資料,才知道當年喜靈洲痲瘋病院是國際痲瘋救濟會香港分會創辦的,島上設施可容納500名病人,痲瘋病在建院24年後再不是流行病了,靈洲痲瘋病院終於在1975年關閉。繼痲瘋病院關閉後而流行的就是吸毒問題,政府於是乎在喜靈洲設置戒毒所。之後又因犯罪而被判入獄的人數增加,政府又於喜靈洲設立了兩所懲教所(監獄)。

當天下了船才發現島上有一條以太陽能發電照明的環島油泊路,可供兩輛中型客巴通過,竟然比回歸前的調頸嶺發達得多!所見到最高的建築物就是懲教所的職員宿舍,其如的都是一層高的新式平房,那天從碼頭沿著車路走到島的另一邊山上,終於看見在遠方高高的雙重圍網,那就是懲教所的所在。走到懲教所的正門,發現就在正門車路前有一個小型動物園,據說那所動物園是收容被香港海關所沒收的受保護動物。心想︰「從動物園的角度看,在車路另一邊的囚犯也可以被視為受保護的一群﹗」

到達此處已差不多是正午了,向懲教署職員打聽到從懲教所的正門向另一方回到碼頭需要40分鐘的時間,剛好有一輛沒有囚犯的囚車正在開出,於是乎便坐著“順風車”下山。在碼頭附近吃過了懲教署的午餐後剛好趕上了下午2時開出的船。

圖︰《保護網》
註:隨標叔叔遊歷記事

Sunday, December 20, 2009

不衹是技術

曾有朋友問我:「你在拍照時是怎樣處理構圖的問題呢﹖」心想︰「怎可以單獨地處理這些“問題”的呢!」初學攝影的朋友往往就把一些技術分拆開來應用,滿以為一個技術問題就必然有一個萬無一失的答案,衹要依照答案行事便會有滿意的效果。假如真的有一種有答案的技術可以保証佳作,那麼要攝影師來做什麼,要技術員便足已﹗

在旅居加拿大期間結識了一位專業攝影大師 (Master of Photographic Art),他經常向我投訴某位黑房技術員。大師說:「她的黑房技術雖然很到位,曝光、矯色也都處理得很準確,但是放出來的照片就是沒有“味道”兒。」大師所謂的“味道”就是藝術修養的產品。試問一個簡單的答案又怎可以把一位藝術家畢生的藝術修為說個明白呢?

有位員外向一位頗有名望的書法家買字,書法家不一會便寫好了字,要了員外十兩銀,員外心有不甘便抱怨說:「寫不到一刻便賺了十兩銀,真不合理!」書法家心平氣和地回答:「那十兩銀買的是我二十載的書法功力,是便宜了你。」

圖:《色塊》

Saturday, December 19, 2009

矛盾與懊悔

快將走到一年的盡頭,不少朋友會在這段時間回顧過去一年來的得失成敗、悲喜優劣。人總是擺脫不了往事的纏擾,這也許就是人與禽獸之別,有了情感與智慧卻又失去了灑脫與坦率。似乎就衹有人才會有這種矛盾與懊悔的經驗。

「年終回顧」這玩意兒彷佛就是不肯定自己所作過的對與錯,要重復核實結果才能夠心安理得。為人處世不就是要常檢討嗎﹖為什麼要到了一年將盡的時候才煞有介事地喊著要檢討、做回顧﹖

說到底,我又怎能夠逃出那情感與智慧所設置的陷阱呢?我還是會玩那「年終回顧」的玩意兒,衹好留待明年起步時再來痛快地坦率灑脫一番吧﹗

圖︰《又越過山崗》

Friday, December 18, 2009

残照胡思

某日旁晚,我走在灘上。

夕陽趕在歸去之際與天邊的浮雲翩翩起舞,把浮雲化為幻彩的羅衣環繞在身上,若隱若現 ...

那天黃昏,水退到灣外。

沙灘趁著退潮瞬間讓背上的海草緩緩舒展,將海草變成玲瓏的旗幟飄揚在背上,載浮載沉...

那一刻我已醉了...天亦已黑了。

圖:[灘上的旗幟]

Thursday, December 17, 2009

影展評語

在某沙龍攝影展現場聽到以下的“評語”:

“影得好 sharp 呀!”
“用 mud 野機影既呢?”
“響邊處影架呢?”
“d 相系邊度曬架?”
“e 張咪系上次果個活動影個囉!”
“我如果有支禁長既鏡我都會影倒啦!。”
“上次我都影倒張禁架啦,不過無囉出離知馬!”
“車!呢個 model 我都影過距啦!”
“X*#!依張咪系呀邊個幫距出個囉!”...

圖:[紙馬]

Wednesday, December 16, 2009

發展與改變

某天經過青馬大橋時忽地裡想起了香港在過去半個世紀的主要基建工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有計劃地填海,六十年代末開始興建的海底隧道及貨櫃碼頭,七十年代中期拍板發展地鐵,二十世紀未連接大嶼山的大橋及新機場,等等,每一項工程都在改變著香港的地貌,及民生,似乎也改善了經濟狀況。

往後還有的珠港澳大橋,高鐵,舊區發展,深圳河套區發展等等也將會帶來地貌及民生的改變,似乎也將會改變人心...

圖:[橋]

Tuesday, December 15, 2009

定個名稱

在山上有朋友們争著為他們所見到的奇形怪狀的石頭命名,甲說:「那塊石頭真像隻大蟾蜍呀!」乙說:「不像!我說那塊石頭近看就是隻大海獺呢!」

這些話兒在其他場合或是在網上也會聽得到、看得見。人彷彿就是要為所遇到的事物定個名稱,一來是為了確立個人的經歴與見識,二來好把陌生的事物假設成為熟識,三來可以方便將所遇到的事物與人溝通。歸根到底這個「定名稱」的玩意都是為了讓「定名稱」者的心裡踏實一點,多一分安全感。

反過來說,當人面對著一些似乎人所皆知而自覺陌生的名稱時,心裡就會產生莫名其妙的不安,就會設法去找尋解釋,終日都是一串串問號掛在嘴邊。

人似乎都在被名稱所愚弄…
也許是過度理智之過。

圖:《無題》

Monday, December 14, 2009

在大石上

週日再隨行山領隊前輩上山。當天一行廿人從富安花園出發,在大水坑附近上山,到蟾蜍石,下馬鞍山遊野公園,再到馬鞍山村。

在上山的路上有很多野草,這在說明此路不會有太多人走過。出了一身汗水後便到達蟾蜍石,隨隊的一些年青人就在那處拍照留念消磨了近半個小時,而我與另外幾位行山朋友先行走到上方的另一塊大石頭上等。那石頭足可容納廿多人,站在大石上看,背靠馬鞍山,前面遠處就是吐露港及一帶山巒,腳下則是馬鞍山及沙田一帶的屋苑,別有一番景像。

圖《飛鴿》
註:更多大水坑的圖片已上載到 My Visual Diary 我的視覺日誌
內的 2009 Dec13 Tai Shui Hang, Ma On Shan 馬鞍山大水坑(new)

Sunday, December 13, 2009

開展了

〝市集原味! 市集完未?" 攝影展 昨晚在中環結志街28號海運茶冰廳舉順利開展了。

昨晚出席的嘉賓有中西區關注組、H15關注組、灣仔市集關注組、關注城市規劃社區大聯盟、尖碼之聲、《全部售罊》的製作人李健浩、當然還有海運茶冰廳的 Vincent及光影作用一眾攝影師。感覺有點像革命基地。

在席間有一位從新加坡來的教授表示她見到香港有一群為社會文化爭取權益的年青人而感到高興,她亦曾鼓勵她的學生要關心社會文化的變奏,然而學生們似乎都沒有反應。我想:「她的學生也許先要惡補英語才能明她的用心!」

圖:《現場》

Saturday, December 12, 2009

音樂會

昨天從東莞趕回香港已是晚上七時,錯過了一個與攝影師的約會,卻還可以趕赴一個音樂家的場合。於是乎便將在路上撿拾回來的「鄉土情」清洗掉,把「社會勞動服」換上了便服,匆忙地祭過了「五藏廟」後便往中環的 藝穗會(Fringe Club)走。

昨晚是香港SIU2樂隊的現場音樂會,SIU2樂隊以三弦、箏、笙、低音結他、鋼琴及鼓作組合,奏出頗有中國特式的城市搖滾音樂。現場掛滿了乙城節的紅色橫額,〝行路上省城、東山少爺、唱好廣州…〞

在紅色的氣氛與啤酒的影響下,我竟然聽到了江西民歌音樂…

妙!

圖:《SIU2》

Friday, December 11, 2009

《香港畫報》創刊號

約了香港畫報社長晚上吃飯,也請了香港作家協會副會長做座上客。社長專程帶了幾本《香港畫報》創刊號給我倆。該首版目前還在北京及香港有關部門審批,預算在本月廿日才有結果,通過審批後才可以在國內及香港發行。

拿著畫報在手上看,沒有想到在 76 頁的月刊內竟有 11 頁是我的圖文,其中包括了背外頁。也許初版還沒有足夠的筆手吧。席間我們在討論如何把畫報的質量提高,藉此推動香港藝術及文化。

圖:《創刊號》

Thursday, December 10, 2009

速寫之於攝影

昨天畫家前輩來電,說創意藝術中心在一月中再辦一次開放日,他欲以〝攝影與速寫〞為題與我一起在當天舉辦一個藝術講座,需要我負責攝影的內容,還吩咐我在本月中把講座簡介及安排的宣傳稿寫好,好讓中心的工作人員發佈。

〝速寫〞 (sketch) 之於攝影就是〝抓拍〞 (snapshot),兩者都是藝術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卽興之作,他們不拘泥於材料與器具,以最簡便的媒介,自由地表現他們對現實世界和社會的真誠感受、形象記錄、直覺印象… 對藝術家來說〝速寫〞與〝抓拍〞都同樣是藝術創作的素材來源,是畢生的〝習作〞,是寶貴的視覺藝術資源。在表述上他們也不受制於寫實與記錄形式,不論是具象、抽象、寫實、寫意都是隨心而發,都滲透着藝術家的修為與靈氣。他們也沒有刻意地追求題材,對藝術家來說人物、靜物、風景、場景、動態 …無非都是心與緣的巧遇,都是鍛煉出敏銳觸覺的好題材。

圖:《梳化》

Wednesday, December 9, 2009

岐山三宮廟

最近認識了一位行山隊領隊,他所走之處均為歷史建築、名勝古蹟、祭祀與風俗等地,難得的就是領隊對攝影頗有興趣,跟隨他遊獵總有足夠的時間來賞景取材。上週日我再跟隨這位行山專家到大埔船灣參觀岐山三宮廟重光典禮。

當天一眾在三門仔路口下車,趁時間尚早,專家便引領一眾從黃魚灘村起步,沿鄉間小徑邊遊邊賞,走進兩所祠堂,經過幾間舊民居,田園與水坑,踫面的都是友善的村民,口中都說著三宮廟重光典禮的盛事,更熱心地為我們指路。經過蝦地吓村之後便走進了岐山三宮廟現場。

岐山三宮廟重光為船灣十一聯村所促成的功德,三宮廟是由協天宮、天后宮及孔聖宮所組成,始建於清初,供奉的就是關聖帝、天后娘娘及孔子聖人。典禮隨著法事而開始,其間由鄉紳達人帶領村民進香,後有龍、獅、麒麟在現場獻瑞,好不熱鬧。

臨走前我也入鄉隨俗,本著“燒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誠心”,向各宮敬上了三注禮香。

圖:《誠心》
註:更多粵北古村圖片已上載到 My Visual Diary 我的視覺日誌 內的 2009 Dec06 Temple of 3 Gods 船灣岐山三宫廟(new)

Tuesday, December 8, 2009

市集的真、善、美

終於為這週六舉辦的"市集原味! 市集完未?" 攝影聯展預備了一幅作品,作品題名為《從高處看》,亦為作品寫了簡單的陳述。

〝走進市集,您會感受到她的真,是貨真價實的真,更可體會到她的善,是和睦善鄰的善,這都是市集的內在美。假若您再從高處看市集,她的外在美定能使您著迷。〞

圖:《從高處看》

Monday, December 7, 2009

重遊白泥

黃昏,一眾從元朗乘村巴到白泥,村巴上的村婦知道我們想到白泥拍攝日落,主動地建議我們在下白泥鴨仔坑的「好姐釣魚場」下車,我們於是唯命是從,就在鴨仔坑下了車。走到坑口一看,竟然就是四年前曾到訪過的一處沙灘,心想:「莫非村巴上的村婦也知道我要重遊舊地?妙極!」

現在的坑邊小徑比以前更靠水邊,每當潮水升漲或是大雨過後此坑邊小徑想必會被海水掩沒。然而,水漲的時候既不能走到淺灘,下雨陰天亦看不見日落,所以那條坑邊小徑實在是「靠邊」有理。走完約百米長的小徑後便是一大片開陽的淺灘,淺灘已有幾十人嚴陣以待,正在為大大小小的攝影器材做著熱身操。

當我走到淺灘的盡頭時,太陽已經發紅了,太陽的落位靠向西南方,偏離了彼岸的貨運場,因此少了點先進器械,使白泥日落再次融入人與自然的和諧旋律之中。

此刻數隻白鷺劃空而過,似乎在提醒我:「日落好回家!」

圖:《白泥日落 2009》

Sunday, December 6, 2009

「器」味

不久之前與畫家前輩吃午飯,前輩打算買一支「神鏡」,所謂「神鏡」就是一支涵蓋廣角至遠攝焦距的鏡頭,當天同席的另一位前輩建議那支28mm-300mm/f3.5-f6.3變焦鏡,畫家前輩聽了便決定當天就要把那鏡頭買下。飯後我便與他到中環近石板街的一間相熟攝影器材店購買。前輩把鏡頭拿在手上試拍了幾張,之後便滿意地付了款。

想當年我若打算買一支鏡頭,得要花上一兩個月時間反復研究比較才下決定,間中也有最終放棄的。當年的鏡頭與相機不常出新型號,就以我慣用的Nikon相機來說,每三年才出一款新型號,鏡頭款式更少作改動。當時廠家與用家所給我的感覺是認真且嚴肅的。相比之下,當下的攝影器材幾乎每月都有新型號推出,使不少攝影朋友都變成了「玩機一族」,無心鑽研攝影技術,更不要談什麼創作了。結果他們弄得一身「器」味,而佳作卻就欠奉了。

離開攝影器材店後,前輩便與我走進在石板街上那間相熟的畫廊。也許前輩欲借助畫廊的藝術氣質清洗那支新鏡頭的「器」味吧。

圖:《石板街》

Saturday, December 5, 2009

可能性與不可預測性

對上一次到白泥看日落是五年前的事。那次與好友兩家大小背著「重型裝備」趁著還未日落趕到下白泥,再沿著岸灘尋找「最佳位置」。當時正在為興建過境大橋而在后海灣進行勘測工程的器械正在日落之處,好友抱怨說:「這些工程器械實在是大煞風景!」我衹笑了一聲。當時腦海中就浮現出十九世紀的法國畫家 古斯塔夫.卡耶博特 (Gustave Caillebotte) 的畫作 “On the Europe Bridge 1876-1877”。 畫面上的鐵橋架呈現出鬱悶的色彩以及沒有人性化的幾何圖形,充滿了令人敬慕卻又有距離感的複雜氣氛,一方面展示了新科技改造世界的可能性,卻又包含了對自然破壞的不可預測性。

那個黃昏的日落雖然還算是美麗的,卻帶點不明的失落感。

今天又會是如何?索性明天重遊舊地…

圖:《白泥日落 2004》

Friday, December 4, 2009

體育精神與賭博精神

近日就有關東亞運動會的現場售票及座位安排而弄得滿城風雨,有外國遊客對大會售票安排欠妥而表示失望,亦有現場觀眾抱怨座位編排得太遠,而在前排的嘉賓席卻又經常空置。較早之前亦有投訴東亞運動會宣傳不力,很多市民對運動會的舉辦日期也攪不清楚,也許連嘉賓也因此而弄錯了時間,結果眼白白地讓那些嘉賓席空置著。

我一直相信香港好賭博的人比好看運動的人多,假如馬會增設東運會各項比賽投注,各界友好定必主動留意各項比賽的動態,成為全城熱門話題,還愁攪不清楚日期,攪運動不成功?

第三屆《嘉咸街市節》在下週五便開始了。據了解,主辦單位原本打算在明天開幕,卻恐怕影響了買少見少的東亞運動會觀眾數目,故讓路放行,延後一週。實在是功德無量!

圖:《市場上的天幕》

Thursday, December 3, 2009

閒園夕拾

黃昏,興之所至,在家附近的公園裡散步,一番柔和悅目的景象盡入眼簾,唱歌的、奏樂的、閒談的、鍛鍊的、賞花的、觀魚的、冥想的、...

一心閒情換得一身舒暢,太美妙了!

圖:《百鳥塔》
註:其他照片已上載到 My Visual Diary 我的視覺日誌 內的 2009 Dec02 A Brief Walk in the Park 閒園夕拾(new)

Wednesday, December 2, 2009

情聖

天地有情,萬物皆有靈性。宇宙的創造者想必也是個大情聖,衪不但從「無」創造了「有」,賜生命與萬物,也以愛心感動萬物,使萬物因情而互相關係,建立生生不息的世界。當您被情觸動的時候,也就知道那位創造者的存在。 圖:《談情》

Tuesday, December 1, 2009

非物質文化

粵劇最近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香港為了保存、發展及長期推廣粵劇文化,昨日開始了一年一度的「粵劇日」,此活動舉辦至今已是第七屆了,難怪近日在各區舉辦了一連串的粵劇唱腔比賽,就連小孩子亦不甘示弱,唱得有板有眼。「粵劇日」活動在尖沙咀文化中心舉行,並邀請了粵劇大師林家聲及多位嘉賓主持開幕儀式。

在三十多四十年前,廣東電視珠江台為了推廣粵劇文化也曾舉辦了名為《廣東小曲新唱填詞大賽》的活動。活動經歷了三年的推廣,吸引了世界各地二千多位文膽填詞,並邀請了六十多位名家參演,活動最終發行了一張專輯,收錄了在填詞大賽中選出的十大名作以及部分入選的作品。專輯充分地展現了名家的演唱風格,實屬不可多得。

圖:《戲中人》
註:在專輯disc A的第七段,由黃少梅演唱的《山伯憶祝》纏綿悱惻,蕩氣迴腸,充滿濃郁的星腔韻味,值得一聽。〔填詞:周自濤〕
試聽:http://www.ting98.com/player/4219/166133.htm

Monday, November 30, 2009

邊界行

趁著近日秋高氣爽,昨天早上隨行山隊行山,上午九時半在上水車站集合,有四、五十人參與,之後一眾浩浩蕩蕩地乘車往落馬洲起步點,走入洲頭村,穿越潘屋村,村落裡都是新建的丁屋,就祇有少許舊屋點綴似的分散在村的各處。之後在村後的一條山徑登上鐵坑頂,那一帶的山頭都是草山,沒有樹陰,要是夏日晴天上山,必定有中暑之危險。今天雖是晴天,溫度卻祇有廿三、四度,感覺就是爽朗。沿著山脊的北邊都設有雙重的鐵絲網,畢竟也是邊界。在山脊上遊走,可盡覽落馬洲、皇崗、蠔殼圍、深圳河兩岸景致,是耳目一新的經歷。回程時過鳳崗山,再下山至河上鄉後散隊。

在山上走了三個多小時,體重也損失了三磅多。

圖:《邊界》
註:更多行山圖片已上載到 My Visual Diary 我的視覺日誌 內的 2009 Nov29 A Brief Walk at the Border 港深邊界行(new)

Sunday, November 29, 2009

市集完未?

上週接到中西區關注組的通知,「嘉咸街市節」今年繼續舉行,主題為《當空間還有生活……》。「光影作用」的一班攝影朋友亦決定繼續舉辦攝影展。雖然在去年初我亦有參與「光影作用」的中區露天市集拍攝項目,卻因為要到江蘇工作而沒有參與在去年底舉辦的《市集人味》攝影展。想不到一年之後再有這個緣分。

在幾天之前我特別為此再走到中環的露天市集,希望重新拍攝一些照片作展覧之用。我獨自在嘉咸街、卑利街及結志街走了兩圈,早上的露天市集一樣地繁忙,然而,市集背後已有一些舊樓正在重修,我曾探訪過的幾間老店經亦已遷出,遺下的舊址正等待著被清拆的厄運。

今年的攝影展已定名為《市集原味! 市集完未?》,眼見市集原味已開始失真,誰也會問一句:「市集完未?」 但願「中環露天市集節」能夠將市集原味封住,不至流失於無形。

圖:《八彩市集》
註:有關《市集原味! 市集完未?》攝影展詳情,請進入"市集原味! 市集完未?" 攝影展 "Over The Market! The Market Over Yet?" Photo Exhibition

Saturday, November 28, 2009

龍門大酒樓

好友要到蘇州工作,臨行前約了我與兩位前輩好友到灣仔的龍門大酒樓吃午飯。有六十年歴史的龍門大酒樓將於下月開始結業,使此次飯敘變得更有意思。龍門大酒樓在1949年開業,早期又名龍鳳茶樓,龍門的名字是第二代繼承人接管後改的,取其來賓“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之意。自從2004年開始,我便經常與藝術界前輩們及好友們在龍門大酒樓茶敘,當年前輩們在藝術創作方面對我諄諄善誘,使我對藝術創作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龍門大酒樓對我來說亦可算是藝術啟蒙之地。

當天還未到約會時間我便已到達龍門大酒樓了,茶客比平常的多,我慣常地走上二樓,幸好還有一桌空著,入座後,開了一壺普洱茶。在等候各人期間,見 Cable TV 的外影隊在採訪茶客,亦有不少茶客在拍照留念,茶客亦比平日融合,有點像開派對似的,感覺頗為特別。… 飯後,我也為我的藝術啟蒙地拍照留念。

龍門終於完成了她的歴史任務了!

圖:《龍門大酒樓》

Friday, November 27, 2009

美麗的傳說

清晨在連州留宿的酒店附近遊走,走到一條橋上看日出彩霞,遠處的獅子嶺亦投影在河水裡。小河裡有幾座被遺留下來的橋墩,據說是被擱下來的火車軌道遺址。一下子,頹廢的橋墩、挺拔的山嶺、燦爛的彩霞都投在水面上,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那一刻使我想起著名的英國哲學家 弗蘭西斯.培根 曾為藝術下過的定義...〝藝術是人與自然相乘〞。

吃過早點後便出發到三水掛榜瑤村,傳說三水掛榜瑤村是廣東最美麗的村落,直到踏入瑤村那一刻才意會到傳說畢竟是傳說,瑤村內的人為設施主要是為旅遊娛樂而設,再也不是〝與自然相乘〞的美麗村落了!

唯有往民居方向探遊,最終也能一睹廣東省唯一謹存的獨特木獅表演,也算是不枉此行。

圖:《瑤村竹林》
註:更多粵北古村圖片已上載到 My Visual Diary 我的視覺日誌 內的 2009 Nov20-22 Old Villages in North Guang Dong 粵北古村

Thursday, November 26, 2009

古村祠堂

到達位於粵北連州的卿罡古村已是下午四時了,從古村路口步行一百米左右,再經過一個籃球場般大小的廣場便是唐氏祠堂,我見中門大開,便跨過門檻入內。祠堂是三進兩廂式古建築,大門前原有一對大青石獅子鎮門,可惜獅頭已毀,現僅存獅身。正在祠堂內四處遊走之際,一群村童亦隨後進來,村童們好奇地看著我拍照,我便對著村童們說:「過來我這裡,為您們拍照如何?」話還未說完,村童們活像小鴨子般一擁而上,爭著要走在我的鏡頭前。

離開祠堂再在古村內探遊,卿罡古村以北斗七星佈局,以龍泉古井為中心,有石板路通往古村各處。明清古民居、黃氏祖屋、三雕藝術、清代匾額等盡入眼簾。

圖:《活力》

Wednesday, November 25, 2009

〝南崗廟〞下〝耍歌堂〞

由石板路再往上走,兩旁已經沒有房子了,取而代之是賣香燭的販子,盡頭處是一座山神廟,名南崗廟,廟前擺放了長方型香爐一座,都插滿了香火。南崗廟並沒有門圍,因此廟內的情況在遠處已一目了然,廟內面闊三間,中央供奉著八排瑤所尊崇的開天闢地英雄盤古王與盤古王婆,左右兩間並沒有間壁,就祇有棟梁相隔,有幾位穿著紅色瑤服的長老在廟內拿著一些雕有圖紋的木棒,我討教於他們:「請問此棒為何物?」唯一坐在椅上的一位長老嚴肅地回答:「此為法棒,附有法力之物。」在其背後的桌子上擺放著一個切下來不久的水牛頭,這象徵著八排瑤以最寶貴的財產來供奉盤王。之後,各長老亦應我的要求手執法棒讓我拍照作記錄。

下午二時將至,便馬上下山跑到接待處,原來現場並沒有派發採訪証,經出示記者証後,現場的接待小姐便告訴我隨著嘉賓進場便可。在進場途中,穿著盛裝的瑤民夾道歡迎,我在拍攝之餘亦錄下了一些瑤歌。進入〝耍歌堂〞的現場時已是嘉賓滿堂,都擠滿了穿著華麗瑤服的表演者以及「武裝」起來的採訪者,好不熱鬧!

圖:《表演者》
註:更多八排瑤圖片已上載到 My Visual Diary 我的視覺日誌 內的 2009 Nov21 Yao's Hut 南崗八排瑤〝盤王節"

Tuesday, November 24, 2009

千年瑤寨的“胖女人”

那天從粵北回到香港已是深夜時分,三天的旅程留下不少美好的回憶,在「中國瑤族第一寨」南崗千年八排瑤所體會到的〝盤王節〞盛典就是其中之一。

當天早上十一時便已到達八排瑤所在的山寨,趁著距離“耍歌堂”的開幕式還有三小時,我便跑上山寨探訪瑤民的生活。上寨的主路有兩條,都舖蓋著不太平坦的石級, 這樣更章顯出瑤寨的樸實無華。在山路兩旁擺放著廣州雕塑家許鴻飛的“胖女人”雕塑系列,在古樸的千年瑤寨陳列著貴重的銅塑 “胖女人”,無可否認地現場為作品提供了極大的視覺衝擊。然而,“胖女人”似乎有嘲笑瘦削的瑤民之嫌,頗有點往人家的傷口裡灑鹽的滋味,這是作品給我的強烈感覺。

但是當我在瑤寨裡走了一會之後,我便察覺到我的第一感覺也許是錯誤的。我發現部分瑤民已懂得「拍照取錢」的生存之道,他們改變了樸實的民風,也荒廢了不少瑤居。信奉“藝術就是玩”的許鴻飛也許亦察覺到這點,索性也帶著他的“胖女人”來玩那千年瑤寨一番吧。

不管作品的展示概念是什麼,那些“胖女人”卻難得地為大部分不知藝術為何物的遊客提供了「到此一遊」的拍攝景點,除了搶盡了「中國瑤族第一寨」的鏡頭,也逗得遊客呵呵大笑,...把千年瑤棄都忘卻了!

圖:《難得千載一嘲笑》

Sunday, November 22, 2009

粵北古村

今天是此行的最後一天,這三天的旅程除了探訪千年瑤寨,還會一遊以北斗七星佈局的卿罡古村,以民間舞蹈“舞馬鹿”出名的西岸鎮東田坪村,龍坪鎮的元壁古村,及南唐徵南元帥隱居地沙坪鎮的豐陽古村,亦會探遊三水掛榜瑤村觀看廣東省唯一現存的獨特木獅表演,…

圖:《黃金屋》

Saturday, November 21, 2009

南崗千年瑤寨


令天將會在瑤寨體驗〝盤王節〞,相信「中國瑤族第一寨」還未有internet設施,因此先把一些有關南崗千年瑤寨的資料摘錄如下:

〝汽車從縣城出發,沿著盤山公路而上。約20多分鐘後,到了古寨門前,但見周圍山勢險要、溪水奔流、群峰迭嶂。向上望去,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古典建築民居遍布山崗,古屋一律青磚砌牆,黑瓦蓋頂,造型獨特,極為壯觀。

南崗排是連南八排最大的瑤寨。這里有古典的民居群落、原始的竹筧供水系統、集體議事場所、古盤王廟、玩坡山、太平天國遺跡,還有瑤老制、龍文化……

南崗古寨建于海拔803米的陡坡上,房屋依山傍坡,密密匝匝,擠在一起。往往是前面房子的屋頂和後面房子的地面平高。其間有一條走廊過道。橫街直巷,就地取材,以石塊鋪路,把各家各戶串連起來,形成瑤排的格局。

南崗排的房舍普遍分住宅、谷倉、柴寮3種類型。住宅大部分是二層樓房(稱吊腳樓)和平房,現在的房子多數建于明清時期,以石灰拌沙砌青磚,屋頂蓋瓦,四簷翹角。由于瑤山木材充足,因此瑤家把又長又大的木材當瓦簷,伸延到門口1米多長,再把樓板伸出1米,用木條把樓板與瓦簷木條連接起來,將伸出的樓台(陽台)吊在屋簷下,形成風格獨特的吊腳樓。〞

圖:《收成》

Friday, November 20, 2009

瑤寨行

今早便要出發尋找「中國瑤族第一寨」-- 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南崗千年瑤寨,目的是為了親身體驗瑤族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盤王節〞。〝盤王節〞亦稱為“耍歌堂”,通常是在農歷十月十六後進行,但今年卻提早在農歷十月初五開始,也就是在明天了。

據資料顯示〝瑤族男女老少身穿傳統盛裝走出山寨,他們按不同的身份,排成隊伍,齊集到南崗瑤寨的歌堂坪上。瑤族的耍歌堂進行遊神,過九州,祭法真等儀式,同時還敲鑼打鼓,唱山歌,跳長鼓舞,放銃土炮,跳得百里瑤山震動起來。這己成為連南瑤族自治縣傳統民間盛會,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瑤寨》

Thursday, November 19, 2009

心障

香港的生活節奏急速,生活在香港的人亦很少會停下腳步特意地欣賞這個國際城市,或是專程為香港的市容拍照,捕捉她的風采。我雖然不是住在市區,但每當我需要到市區工作的時候,我總會帶上我的照相機。

在陽光底下,走在鬧市之中,心情倍感暢快。圍繞著身邊的建築物或新或舊,或高或低,在光線與影子之間爭奇鬥豔,像要奪取走在其腳下的人群的目光似的。可惜,幾百萬人每天都只是匆匆忙忙地走過,很少回頭仰望這個市容。每每在街上住腳仰望的多是慕名而來的遊客。

在熟識的環境中創作最大的障礙是心理,沒有新鮮感的心理往往把攝影者的眼睛蒙閉著,有更好的風光攝影者亦不能察覺其意境。

圖:《太平山下的香港》

Wednesday, November 18, 2009

敘舊

自從去年底跑到江蘇一帶工作之後便沒有好好地與《光影作用》的朋友們敘舊,趁著有空便在昨晚約了各位朋友吃晚飯。在晚飯前先到下午三點唱片舖參觀由《光影作用》一班朋友與《尖碼之聲》主辦的《總站不是終點》攝影展。展場是在上海街上的一棟唐樓的二樓,樓底有一般洋樓的兩層樓高,攝影作品就展示在臨街的一隅,頗為別緻,朋友們為爭取保留生活文化的熱情一覽無遺。

之後,一行七人走上某銀行的員工餐廳邊吃邊說,談到《光影作用》的未來工作計劃,我便把「爭取保留探菜園村」的拍攝計劃及廣西紅瑤「紅鄧山區小學」採訪工作向各人建議,希望加添一點「做好事」的力量。

圖:《現場》

Tuesday, November 17, 2009

月刊

昨天下午接到香港新聞出版社老總來電,說有要事商討,趁著今天有空便約了另一位圖片顧問一起找老總去。原來老總已安排在下月初開始在國內發行《香港畫報》月刊,明天正式為創刊號開幕。老總希望我們提交文章及作品助慶,心想:「在出版社掛了這個圖片顧問頭銜已有多年了,除了在幕後提供意見之外,就祇在《香港攝影報》上發表過一篇技術性的文章。現在出版社發行月刊正需要更豐富的內容,正是我輩出力的時候了。」於是乎我們馬上答應了老總的要求。

吃過晚飯後,踏上歸途。心想:「還有幾天就要截稿了,有什麼可以發表的呢?」

窗外正下著陣陣冷雨,腦袋還是一片空白,先睡一覺再想吧!

圖:《視線》

Monday, November 16, 2009

信教還是信神

上中學時我的心志還未成熟,對辦學的教會頗有好感,當時的校長是牧師,教務主任是長老,另一位長老的女兒是我同斑的同學,經校長與主任每天的循循善誘,我便加入了教會的「先鋒隊」,當了個小頭目,不時參與教會的活動,最後更得到校長施洗授浸,成為教徒。

中學之後我跑到加拿大上大學,經同學邀請,首次參加當地某華人基督教會的聚會,當時該會的牧師在講台上講道時說得七情上臉,咬牙切齒,我不其然地起了疙瘩,心想:「在香港的牧師、長老、執事講道時無不自然從容,而此人表現得如此的過分,仍掩不住那份虛假,把真理都變成了歪理。」頓時記起了校長曾對我說:「在末世的時候會有假教會假基督出現,…我們的心才是主的殿…」從此我便沒有再踏入那所教會了。末世的教會常有爭權奪利,利用信眾的虔誠圖謀私利,成了信徒的絆腳石。信教會的人祇是教徒,信神的人才是信徒。

畢業後便馬上投身社會工作,在現實的熏陶中心志漸趨成熟,也就明白了「宗教使人分化,信仰令人凝聚」的大道理,不再為宗教做奴隸了...

圖:《各有所求》

Sunday, November 15, 2009

再探菜園村

初探菜園村是兩週前的事,那次為村民拍了一些照片。昨天約了好友再探菜園村,一來把照片送回村民,二來為「爭取保留探菜園村」的拍攝計劃做一些前期工作及現場觀察,並向個別村民間單介紹了有關的想法。

我們在村內小路上走著,曾兩次讓路與踏自行車的村民,村民都很有禮貌地向我們道謝。向村民問路,村民亦很樂意地為我們引路。有村民帶我們到她的菜田參觀及拍照,臨行前我提點她先將家門關上,她卻表示不需要,頗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氣氛。最後還得到一位村民的幫忙,讓我們爬到他樓高兩層的屋頂上拍攝他的菜田。

菜園村大約有六十多戶,多半仍有在田裡耕種,各戶均飼養了多頭貓狗,假若村民要被迫遷上公屋,那些田園與寵物恐怕便要遭殃了...村民的心情可想而知呀!

圖:《申訴》

Saturday, November 14, 2009

此時某刻

昨晚與藝術前輩談天,話題圍繞著旅遊。前輩除了從旅遊中享受身心愉快之外,得到繪畫靈感亦是意料之事。最近前輩就將他的旅遊照片與有關的畫作在他的畫室開放日中展示,光、影、色、點、線、面都在照片與畫作之間穿插聯系起來,從那些畫例之中可以理解前輩眼中的畫意。

我曾認識的另一位畫家前輩亦是喜歡四處旅遊,攝獵作畫靈感,他常對我說:「出遊是為了吸取養分」。

畫意與養分都不是表面風光,是用心去領受的東西。我每遊異地除了用心去領悟〝此地此刻〞的意境,不時亦會聯想〝某時某方〞的感受,那麼異地的圍牆也可以是維護民族尊嚴的長城,南國的芭蕉亦能夠是佛祖坐禪的菩提樹,…自在地消遙於意境之中才是旅遊的目的。

圖:《風光》

Friday, November 13, 2009

迎風

農曆立冬已過了一週,可惜秋天還未安分地降臨香江,那忍耐不住的寒風就祇好間歇性地從北方跑過來自由行。那天趁北風到訪,我便隨風上山,為風作響導。

風問:「你不怕我冷酷無情嗎?」我答:「我喜歡你的清新自然。」風再問:「你能忍受我吹得你不能睜眼嗎?」我答:「我感激你把烏煙瘴氣都吹散。」風繼續問:「我可將樹木吹倒。」我答:「樹木因你而變得更堅強。」風又再問:「我可令滄海翻波。」我答:「滄海因你才能展示性格。」風終於放鬆了面容微笑著說:「原來我的作為也有好處。」我也笑著說:「好與壞都衹是隨心、隨性、隨缘。」

最後風滿心喜悅地返回北方,而我卻期望風會再來,因為香江實在太熱了!

圖:《堅強》
後話:原來寒風在今晨又再到訪,打算停留一週。

Thursday, November 12, 2009

早也瀟瀟

小時候曾聽說有關南洋的芭蕉樹精的靈異故事。相傳芭蕉樹聚陰通靈,為幽靈寄居修煉的好地方,附在芭蕉樹裡的幽靈修煉日久便成了精。每當夜闌人靜,芭蕉樹精便會化成身穿輕紗的美女,色誘壯男,吸盡其精氣,以增強其道行。所以坊間就有三年砍伐一次芭蕉樹的傳統。

提到芭蕉便想起那首充滿著清新活潑氣息的廣東音樂《雨打芭蕉》,《雨打芭蕉》是描寫初夏之時,雨點打在芭蕉葉上淅瀝作聲,奏出了人間欣喜,盡顯南國風情。

圖:《晚也瀟瀟》
《雨打芭蕉》音樂試聽:http://www.13520.org/play/0/4456/49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