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8, 2013

松口鎮

圖:《松口夜色》
松口鎮是廣東梅州的下屬鎮,因該處曾遺下孫中山先生的足蹟,故鎮內設有一個比香港維多利亞公園還要大的中山公園。此行由標叔叔領隊,到達松口鎮時已是黃昏過後,吃過道地的客家菜晚飯後,大伙兒便急不及待地走到街上,為明早的拍攝工作探路。

酒店所在位置正是中山公園的大門側面,向另一面走不遠處便是民居舊區,在舊區內有幾條橫七豎八的大小街道,在街道的兩旁豎立著一排排整齊的騎樓屋。那些騎樓屋有點像香港上環的唐樓,分別在於那些騎樓底的支柱除了方柱外還有圓柱,而柱上並沒有塗上奪目的店鋪字號。我踏入早已寂靜的大街上,感覺就好像走進了拍攝民初電影的現場,不相信那是實實在在的民間生活空間。光潔的地堂把圓月灑下來的光暉反照得分明媚,在那一刻我情不自禁地舉機留下那段美好的印象…(待續)



Wednesday, January 23, 2013

創作洞天

圖:《幽靜》新娘潭一隅 Panasonic LX5
〔致各位網友,因興之所至,外遊三數天!)

Tuesday, January 22, 2013

隨遇而安

圖:《百家布孭帶
週日下午,限隨標叔叔到新娘潭走走,從大埔火車站乘巴士出發,一路上聽標叔叔敘述新娘潭一帶的歷史與發展,眾人都聽得入了神,直至巴士轉入三門仔的路上,才發現上錯了車!限隨標叔叔出遊的最大得著是學懂了「隨遇而安」的心性,因為,即使走錯了路,標叔叔總會帶領眾人見識到有意義的事物。那天當然也不例外,

首先我們從較遠的角度觀賞在大埔桐梓新建的觀世音菩薩立像,有隨行隊員問:「為什麼觀音像的頭彎低了?」我答:「立像面朝下望,正正表現出菩薩俯觀世情的形態,而盤坐時則以相目垂簾的慈祥法相關心民間疾苦。」隊員又問:「你是否信教?」我並沒有答她

眾人步入三門仔村的時候又巧遇一位認識標叔叔的義工,她正在帶領一群盲人輔助協會的失明人士遊覽三門仔村。標叔叔對我們說:「我們有條件的便應該義務助人,反饋社會。在三月舉行的植樹節活動,正需要攝影義工,你們亦可參與。」我馬上掛了名當攝影義工。(有興趣當植樹節攝影義工的朋友請與我聯絡!)

之後,我們走進三門仔歷史館參觀,我被一條頗有「百家衣」味道的舊式嬰兒孭帶(見圖)及一盞設置四個紗布膽的火水氣燈吸引著。「百家衣」的意義是聚合眾人的祝福,用來做嬰兒孭帶特別有意思。這些昔日曾是家喻戶曉的東西,今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在村公所外張貼了一則通告,得悉一件三門仔村的大事

Saturday, January 19, 2013

閒話

圖:《木枝》
上週好友訂購的那支用於Rolleiflex 6006機上的Carl Zeiss 150mm F4 鏡頭到了手而我亦湊巧收到了那支用於Hassleblad機上的Carl Zeiss Mutar 2x增距鏡頭於是乎我們再次走到南生圍試鏡。這趟亦約了「黑房」大師好友同行,大師好友在去年《黑白情懷攝影展》中展出的黑白攝影作品正正也是取材於南生圍。

八時前我們已踏上了橫水渡,晨光明顯地比一週前的亮麗可人得多,也因為光質好,可以入鏡的素材亦比上週的多。我特別帶備了 Hasselblad Sonnar 250mm F5,6 鏡頭來試用那支Carl Zeiss Mutar 2x增距鏡頭,兩支鏡頭接駁後的焦距為 500mm 有效光圈則細了兩級變為 F11,我把裝上了兩支鏡頭後的相機固定在 Gitzo 2號腳上,這次我使用低感光的 Ilford Pan F (ASA50) 黑白菲林以及慢快門拍攝,目的在考驗整體在拍攝時的穩定程度是否可以接受。

與大師好友閒談間,當提到小圈子文化的劣根性問題時,適逢走到附圖《木枝》的現場,見有三根木枝靠在一起,與令一根頂帶白光的木枝對立著,有感:「三五成群的小眾似乎在排斥出眾的小我,這不正就是小圈子文化的縮影

Thursday, January 17, 2013

思想泡沬

圖:《泡沫上的人》The Water Cube, Beijing
Nikon D300 with 24-120mm lens
靈感這東西是可遇不可求的!那怕你才高八斗,還是飽讀詩書,靈感還是不一定會賣你的賬,將就降臨。靈感是高不可攀的東西,觸摸不到,也預計不來。它高傲,卻從不囂張;它冷酷,卻不是無情。

然而,思想能誘惑靈感,也能將靈感現身,令它乖乖地變成可觸摸的事實。從我國的近代史中亦可理解到〝思想是最利害的武器〞,連靈感也幾乎可以被它操控。

思想猶如一團泡沬,當靈感到來的時候便會被激發,就能飛濺到更高、更遠的境界

別有天地的南生圍

圖:《早作》
週日清晨,我與我的攝影啟老師好友到久遺了的南生圍試器材,好友剛收購了一台 Rolleiflex 2.8F Planar 80mmF2.8雙鏡反光機,而我就有三支購入了不久的 Hasselblad 鏡頭,包括 250mm F5.6, 120mm F5.6 macro, 50mm f4

南生圍的西邊靠近蘆葦塘,有林陰小路、橋頭小屋,而在川貝河另一邊的明渠裡則是白鷺覓食的現場,我們還是選擇了從西邊入圍,因為那邊較多適合我們手上的攝材用武的近景。

乘橫水渡不到三十秒己達彼岸心想:「那水不是由鄉市的排水系統排放出來的嗎!」我問艇家:「曾否出現斷流?」艇家答:「未曾出現過斷流。」心想:「吸引白鷺的正是文明人的副產品

因為當天有煙露,使得原來已經柔和的晨光更為柔和,一草一木因此而神采飄逸,也牽動了我的感官,心感暢悅,煩腦一空。就在此間,腦海中浮現出一個主題

Thursday, January 10, 2013

稻草人的心思

圖:《稻草人》captured on Panasonic LX5
在一次郊遊活動中,經過一個近海的有機農莊,在一塊不到半畝的農地上竟豎立了四、五個「稻草人」,每個「稻草人」似乎都經過悉心打扮,帽子、襯衫、衭子都頗有現代氣息,相信衣服都是農莊主人的舊衣。

事實上,吸引我的不是「稻草人」的一身打扮,而是他們有別於我小時候見過的那些稻草人,究竟有什麼分別呢?

原來那些「稻草人」的身上連一根稻草都沒有,只有一套衣服掛在一支十字鐵通架上,怪不得海風吹得「稻草人」如飛似舞,充滿動態!但是為何「稻草人」不用稻草來紮作呢?

原来〝 海边的有机农庄的环境产不了「有机稻草」,〞且〝有了「私心(内容)」和「身份(重量)」的「稻草人」就被它们牢牢拽住,飞不起来啦!〞(摘自叶子君的留言。謝謝!)

若要高飛,何妨捨棄...

註:隨標叔叔遊歷記事

Monday, January 7, 2013

充滿藝術的一天

圖:《文化金塔》captured on Panasonic LX5 at P mode
上週六是皇家攝影學會香港分會會員「攝影藝術作品聯展」開展禮的一天,開展禮於晚上六時舉行。這次因為沒有空親自佈展,要拜托分會的朋友幫忙。我在週六早上到展場時,已有幾位師兄弟在展場打點,走到我的展板前,只見我的作品掛得整整有條,我不禁感動起來!連忙向在場的師兄弟道謝。我在展場給幾位師兄弟一些意見,其中策展人陳兄與我談及他的作品《心經簡林》的裝裱時的經歷,陳兄的作品以六幅直度「國畫剪裁」拼排一起展出,內容為樹木年輪紋,以近攝及黑白表現在灑金宣紙之上,陳兄解說:「裝裱時,在每張畫的下方放上一條幼紅宣紙,在視覺上較好。」我直言無諱地將我的看法說出來:「對,假如沒有那條紅宣紙,在作品不同位置上較深色的〝樹眼〞猶如彈跳中的皮球,會將整套展品帶動起來。而那條紅宣紙的視覺重量,剛好把整套展品穩定下來,產生配合主題的靜調。」

之後,我走到位於銅鑼灣的香港中央圖書館,參觀【魅力紅黃藍畫展】,我的一位朋友及他的女兒也參與此展出。在展場內我給了朋友一些意見,我以光()差及色()差作為切入點來分析他的作品以及展埸內的部分作品,也提示了高光(線或點) 對海浪起到〝點睛〞的作用。朋友高與地對我說:「老師也有提到他那幅〝石澳海浪〞畫有光()差不足的情況。」在展埸中有三幅我較為喜歡的作品,留待日留再與各位分享

再回到位於尖沙咀海旁的香港藝術館,已時間差不多是下午三時了。香港藝術館正在展出 Pop Art 大師 Andy Warhol Andy Warhol 15 Minutes Eternal安迪華荷十五分鐘的永恆】展覽。我曾獲香港藝術館邀請出席這次展覽的預展及開幕禮,卻因為答應了那次在深圳舉辦的黑白攝影研討會(請看《快閃攝影展》文章), 所以拜托了一位朋友代表出席。這天因利成便,便進入展場參觀。Andy Warhol commercial artist,有部分展出的是他的 commercial artworksAndy Warhol 的素描基本功也是不錯的,而大部分的大幅掛畫為絲網印刷品或版畫,製網用的照片為 Andy 的攝影或翻拙作品,我對他的一批由〝角子証件照相機〞拍出來連績四張的自拍照頗感興趣,反映當時美國人因大量出外旅遊而產生的「簽証熱潮」。Andy 也是當時外遊的一份子,在展出的「時間囊」及生活照裡也顯示他遊歷過不少地方,包括中國和香港

回到香港藝術館旁的香港文化中心展覽廳已近下午五時,在攝影聯展的展場內已是人頭湧湧,期間,朋友介紹了他的姐姐給我認識,她是位水彩畫家,她的畫作曾在北京中國美院及香港展出。她首先與我評論朋友展出的一套作品,作品以四方度裁剪,一輯共六張,她表示:「假如要我在四方框內作畫,我必定繪不出畫來!」我對她表述我的見解:「四方帶著穩定、不變之形態,故引發靜、定、閉、困的感覺,與作者要表達在外地工幹的lonely traveler 心情相配。」之後,她又對策展人陳兄的作品《心經簡林》頗感興趣,我便與她分享我的感受:「黑白以黑為(視覺上的)重,彩色(也包括黑白)以紅為重,所以那條壓底紅紙把作品的視覺重心固定在下部,帶來定的感覺。」之後,有一位在美國來港旅遊的青年看過我的黑白作品後,便拿出一批以塑膠相機拍攝的黑白照片來讓我點評,整套照片充滿了 LOMO感,主題是一座經過火災後的破爛大廈,他對我說:「我的朋友都不明白我為什麼要拍攝一座破爛的大廈!」然而,我卻能從中感受到青年要表達的信息,我最喜歡在癈墟堆上出現他自已的影子而背後有一對像申展開來的翅膀的黑影,重疊的影子似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天使,整張照片充滿了失落與絕望的氛圍。

六時正,「攝影藝術作品聯展」正式剪彩開展。隨後,參展人與主辦人及主禮嘉賓一起聚餐,又是一連串的影藝交流

110 菲林的魅力

圖:《晨霧》Pentax Auto 110 camera with 70mm F2.8 lens
on ORCA B/W 110  pocket film (附圖以底片掃描)
自從在去年初收購了一台 Minolta 110「間碟」式相機之後,我便對 110格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後再購入 Pentax Auto 110 Minolta 110 Zoom的單鏡反光 110 相機,Pentax Auto 110 單反機是可以更換鏡頭的單反機,我以集郵般的心請集齊了整套裝備,由 wide angle tele zoom鏡頭、自動上片器、閃燈、遮光罩、濾鏡簡直是一套充滿玩具味的迷你專業相機。

在去年年中, Lomography 生產了首批試產的ORCA B/W 110 Pocket Film卡式菲林,感光速度為ASA100,延續了於2004年已全球停產的 110卡式菲林,似乎是為了配合 Lomography 110格式塑膠相機而投產。然而,在中國生產的ORCA B/W 110 Pocket Film的定價實在貴得驚人,是兩卷120專業黑白菲林的價錢,若以可用面積來計算則八倍於120的價錢。老實說,國產的菲林總也不會比英、美的專業菲林優勝吧!為作長遠之計,我特別買了一套 film splitter,可將一卷120菲林分割成三卷超長的110菲林備用。

雖然如此,Lomography對復興 110格式攝影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一提的。去年年中,我買了幾排 ORCA B/W 110 Pocket Film以示捧場,在ORCA的包裝紙盒上有一張印有「1st PRODUCTION RUN」字樣的三角貼紙,頗有歷史意義,值得留作紀念,在購買時售貨員特別叮囑此批ORCA B/W 110並沒有張數編號,需要自行記錄已曝光的菲林張數。當時我不以為意,直至昨天在卸裝首排ORCA時才了解售貨員的意思,原來首批試產的ORCA B/W 110卡式菲林是沒有背光紙 ( backing paper ) 的,也許因為如此,顯影出來的底片片緣有一排光點,相信是卡式膠盒的一邊漏光所至,假如有背光紙的話,漏光的影響不至於那麼明顯。

註:110菲林的闊度是16mm,跟拍攝電影用的16mm菲林相同,因此,沖曬110菲林也需要安排一些器具,例如可調節至16mm間距的沖菲林片心、放大照片用的30mm或以下焦距的鏡頭等等都要另行添置。菲林的包裝內並沒有建議顯影時間,我以我的Kodak T-max 100 N-0.5時間試沖,效果還可以。

Friday, January 4, 2013

「攝影藝術作品聯展」之 作品 (二)

圖:《趕路的姊妹》攝於雲南元陽市集

on Hasselblad X Pan with 45mm f4 lens
《趕路的婦人》是多年前與幾位攝影朋友到雲南元陽拍攝梯田期間的偶遇。為了拍攝到在烟霧中如鏡般的梯田,我們選擇了在春節期間到元陽,因為元陽的哈尼族人都會在春節前放水入田,為春節後播種的工作做好準備。也因為春天的煙霧。。。

我們一眾在晚間抵達元陽山城,第二天早上見到整座山城都被春霧籠罩著,感覺如在雲間。也因霧太大的原故,開車的師傅說不能開車,我們就只好留在山城中逛市集。。。在市集中擺賣的,似乎除了在新疆出產的煙絲之外,都是山民的農作物與手工藝品。

當天色有所改善之際,見幾位哈尼族婦人背著剛在市集中買來的飼料及日用品趕路,我便走在她們前面記下那一面之緣。

每當我錯過了拍攝的黃金時間,或是與美景緣慳一面的時候,我便會把注意力投向另類的題材,而記實的題材往往是我的喜愛。



Wednesday, January 2, 2013

「攝影藝術作品聯展」之 作品

圖:《小孩與女士》攝於 2003 年越南胡志明市
on Hasselblad X Pan with 45mm F4 lens
展出作品《沙丘上的孩童》及《小孩與女士》是十年前我與在旅加期間結識的幾位攝影前輩好友到越南採風時的收獲。其中有攝影大師前輩和他的老友,以及一位越南華僑攝影前輩。在越戰爆發前,越南華僑前輩曾在越南辦報,戰後以「越南船民」身分到加拿大生活,在唐人街開設了「僑聲報」及影樓,可惜他在數年前已過身

我在旅加期間於當地開設影樓,首先拜會了攝影大師前輩,之後便是這位越南華僑前輩。還記得有一天,他的女兒和她的未婚夫來到我的影樓預約我作為她的婚禮攝影師,我受寵若驚地問她:「為何找我?」她率直地說:「我們看過你為我們的朋友拍攝的婚紗照,我們都十分喜歡。而且,我父親也極力推薦,說你拍照可靠。」之後,我用雙倍的心力去完成這個任務,結果我與她的父親成為了好友

十年前的越南之旅就是這位越南華僑前輩的安排,他帶我們到一個名叫潘切 (Phan Thiet) 的地方,那裡有海也有沙漠。《沙丘上的孩童》就是在潘切附近遇到的情況,記得當時風很大,站在沙丘上的孩子們似乎都站不穩,就只有正面的一位男孩能站得定,我馬上調慢了快門,記下了那一刻的印象。《小孩與女士》是回到當時的胡志明市,在市內遇到的一群孩子,孩子們似乎沒有介意我這一位陌生人,我舉機拍下了兩格菲林。

也許,在即將來臨的農曆年假期裡我會重遊越南

Tuesday, January 1, 2013

「攝影藝術作品聯展」之 前奏

圖:《穿上盛裝的展品》
在除夕夜完成了黑房的工作,並把封存已久修執照片用的透明水彩及畫具解封,把照片上的塵點修好。透明水彩及畫具是在加拿大做職業攝影時買的,當時並沒有數碼攝影,所有的人像彩照均以手工修飾,主要是去除黑眼袋、皺紋、暗瘡等等的面部瑕疵。如今的黑白照,就只有灰色及棕色合用。

看時間已是晚飯時候,便將餘下的裝裱及上框的工作留待〝明年〞再績。

2013年早上,再回到【庸廬】完成作品。在書店買了裝裱用的夾咭及珍珠板,夾咭是用來作視覺框,而珍珠板則用作托底。還是首次開切45度斜角的視覺框用碎料試過幾次,也算懂得如何控制那張45度斜角鎅刀,兩小時後終於為六件作品完成了裝裱及上框。我顧不得收拾凌亂的工作室(這也是擁有自己的工作室的好處!),便馬上把作品打包,送往收件的地方,讓工作人員幫忙佈展。

「攝影藝術作品聯展」

圖:《沙丘上的孩童》攝於 2003 年越南潘切市 (Phan Thiet) 附近的小鎮
on Hasselblad X Pan with 45mm F4 lens
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香港分會主辦「攝影藝術作品聯展」定於2013年1月4日至6日假座香港文化中心行政大樓4樓展覽館舉行。

我一如既往,盡會員的責任參展。因為【庸廬】工作室已啟用,便趕快選了幾張底片,試用新裝置好的黑房。此次展出作品以《過客》為題,共六張黑白照片,使用了16 比 9 的格式裁位,以近乎人眼的視野來展示,藉此增強現場感。

作品的描述如下:

有感...
一生之中,
曾有多少趕不上的路,
也錯過了多少的風光...

偶爾...
也會卻步,
為擦肩而過的人舉機,
刹那的相逢盡是緣分...

技術資料: Hasselblad V and X series cameras and lenses, Ilford FP4 / HP5 120 / 135 B/W films, Ilford multi-grade B/W RC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