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最近聯展的朋友在茶餘飯後時談到創作的問題,就拿我的體驗與他們分享。
藝術創作者可從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作為題材來開始,再以自身的歷史文化修養背景作為創新的基礎,從而掌握事物在時空中變遷交替所出現的矛盾現象,投入感情並加以思考作出適當的表述。所出之作將會蘊含了文化、時代與個人特性,在創新之餘亦有跡可循。
攝影的朋友多以平舖直敍的方式記錄消逝中的「事」與「物」的表面,似乎還未能掌握事物的深層意義,因為「看不透」而流於客觀。反之,亦有些朋友過分地投入主觀感情,蓋過了事物原來的意義,以至作品未能引起觀眾的共嗚。
然而,藝術創作的過程卻是一連串的「主觀感情」與「客觀思考」的交織,似是一種半夢半醒的境界。臺灣藝術理論家、畫家 何懷磒 對「藝術創造的理性成分」有以下的見解〝任何一種感覺與情感,非經意識之梳理與組織,是無法達到完美與和諧的表現的。(註一)〞 在半夢半醒的最後,還需要外在的衝擊,將潛藏在內心的意識一下子激發出來,才能產生出佳作。
以下的歌詞似乎與藝術創作的歷程有所共嗚。
〝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頭,幾人能看透。紅塵啊滾滾,痴痴啊情深,聚散終有時。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夢裡有你追隨。我拿青春賭明天,你用真情換此生。歲月不知人間多少的憂傷,何不瀟灑走一回?〞 (註二)
註一:摘自《苦澀的美感》何懷碩著。
註二:摘自《瀟灑走一回》歌詞。
圖:《激發》八月三日攝, Nikon D100 with 24mm-120mm F4 lens, set at "P" - 1stop exposure
Monday, August 4, 2008
半夢半醒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