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為〝有機同行〞影像分享會做一些準備工作,先為自己的作品《亂影》寫了創作概念稿。隨著要做的就是整理作品及編排幻燈放影的情節。目前就只有一位藝術家交了部分作品給我,相信還要等好幾天才能收到其餘的資料,到時才可開始設計海報。
《亂影》創作概念:
〝當攝影不再是目的,也不是手段的時候,所記錄的影像也許會被視為「亂影」。
然而,「目的」與「手段」都有其意圖,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影像本身的意義。要擺脫「意圖」唯有進入無我狀態,那麼,攝影便隨著脈搏的起伏與眼簾的開合而釋放自我,變成了感官。《亂影》就是那樣發生的。〞
圖:《寫稿》
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09
亂影
Tuesday, September 29, 2009
零的突破
畫家前輩的畫室開放日已落實,我幫忙聯絡各位參與的藝術家及有關事宜,今天將有關攝影部分的具體內容放上了 blog ,還要為活動設計海報。前輩建議以攝影分享會的形式進行,取名 "We Walk With Cameras 有機同行 " (詳情 ) 。 這次只是一天的活動,主力以幻燈放映作品,每位參與的 artist 就只有幾張作品張貼出來。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在港逗留的時間極短,今年仍未有舉辦或是參與任何展覽,下月中的攝影分享會也算是零的突破,不至於在2009年交白卷。事實上我在年初曾嚐試以另類媒介作為藝術表現的載體,作品還未能公開展示,因此並沒有想過舉辦作品展。
圖:《山》
詳情:http://touchstone-image.blogspot.com
Monday, September 28, 2009
Sunday, September 27, 2009
Saturday, September 26, 2009
Friday, September 25, 2009
光影發聲
除了「美少女」攝影一族之外,香港還有不少關心社會生活及文化轉變的「青年攝影一族」,他們拿著相機試圖記錄那些轉變或表達他們的訴求,他們關心社會的熱誠是好的。今天我想到的不是個別帶爭議性的社會問題,而是攝影的問題。
攝影作為反映社會問題的手段是有其效用的,〝光影發聲 Photo Voice〞的概念就是其中的手段,〝光影發聲〞以第一身的身分用攝影作為手段向外界 (政府有關部門,政制決策者,關注團體等)反映社會問題,所謂「第一身的身分」就是直接受到生活或文化轉變所影響的弱勢社群成員。〝光影發聲〞的概念建基於以影像向外界發表第一身的情感,這概念的本質與〝觀念攝影〞十分近似,然而〝觀念攝影〞的表現形式較為意象,不容易被各界所理解。況且大多數直接受影響的弱勢社群成員都不是攝影能手,亦未必有豐富的影像表達能力,因此有假手他人的需要,那就是以第二身來代替第一身的身分向外反映社會問題。要真實表達第一身的情感,「假手」必須培養出同理心 (Empathy),並且排除己見,以強調客觀的〝紀實攝影〞手法去拍攝影像,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問題是有多少「青年攝影一族」能夠培養出同理心並掌握〝紀實攝影〞的技巧呢?結果,常見到的此類作品都欠缺技巧與深度,以第二身為主導,不能切實地反映社會問題的所在,跟 snapshot 無異。
但願那些關心社會問題的「青年攝影一族」能在同理心的培養及紀實攝影的技巧上多下點工夫。
圖:《通道》
Thursday, September 24, 2009
Wednesday, September 23, 2009
五支旗杆的意義
最近一斑青年朋友為了爭取保留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正忙於籌辦一個圖片展覽。為此我特別留意有關的討論,其中有支持者被問及巴士總站的建築體並沒有什麼值得保留時,支持者反駁說:「現在西方興起保留歷史文物不衹是單憑文物本身的建築歷史價值,而是取決於其是否對當地起了文化生活的歷史意義。」我頗認同這個對歷史文物的「新興」定義。
然而,時下的年青人是否還會約會在尖沙咀碼頭的五支旗杆下等呢?我認識的那一斑青年朋友就會約會在文化中心的STARBURCKS內討論籌備工作,有人更為尖碼星光行的STARBUCKS 已結業而感慨。聽起來實在有點兒諷刺。
香港首間STARBUCKS才在2000年5月在中環交易廣場開幕。香港分店數目至今已超過一百家。真猜不透那位年青人竟為了少了一家在港經營不到十年的STARBUCKS分店而如此感慨,但願那不會是與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的情意結有關吧!
也許我們這一輩人對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的文化生活體會與新一代有著歷史性的鴻溝。似乎讓下一代體驗「尖沙咀碼頭五支旗杆」背後的意義比認識STARBUCKS更為迫切。
說到底,心感他們的誠意可嘉,我仍希望他們籌辦的圖片展覽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加油!
圖:《從唐樓的窗外看》
Tuesday, September 22, 2009
晨運
我家就坐落於市鎮公園旁邊,每天清晨五時開始便有居民在公園內晨運,我也忍不住要「參與」。我從未做過晨運,霎時間沒有「裝備」,於是乎便添置了一雙跑步鞋及一條短運動褲。
早上六時剛過,太陽亦剛好升起,氣溫宜人,晨運的人仍不算太多,也許大部分的人都在公園內,公園是一個小山崗,加上樹木茂密,不能一眼便看透園裡的狀況。開始時,我沿著公園外圍步行作熱身,發現公園外圍步行一圈足有一千八百步,約為一公里遠。熱身過後便開始緩步跑。沿途碰面的晨運客以年長的居多,卻衹有男的在跑步。當下正是入秋季節,「跑道」上都是掉下來的果實與少許枯葉,生生不息之意頗濃。然而,大殺風景的是路上偶有狗隻遺下的便溺,反映出部分香港寵物愛好者的缺德行為。
圖:《晨運過後》
Monday, September 21, 2009
鎖著的樂園
上週六,因為「國慶銀花耀屯門」煙火匯演,當局封閉了新咖啡灣泳灘,結果一個不常見的景象「旁晚、泳灘、雪糕筒」便出現了。
記得當初學習拍照時,經常帶著捲上了正片菲林的 Nikon F3四處尋找題材練習。有一次在長州練習時,走到一所遊樂場前,場內有著各式各樣的手動遊戲機,卻是空無一人。之後,看見遊樂場的大閘被一把大鎖「塔」上,靈機一動便馬上換上Nikkor 20mm f3.5 超廣角鏡,以大鎖作為主題,將大閘蓋滿了整幅畫面,使色彩鮮明的手動遊戲機變成了背景。視角達到94度的20mm超廣角鏡能夠提供強烈的透視效果,它誇張了作為前景的大鎖,也涵括了整座大閘,更將大閘背後的遊戲機壓縮,相映之下使之變得渺少。我為此張幻燈片題名為《鎖著的樂園》,入選了某攝影月刊的每月佳作…
《封灘》使我回味當年拍攝《鎖著的樂園》的心路,以及一路獨自走來的歷程…
圖:《封灘》Canon G7 set at “P” -1 stop exposure, 28mm.
Sunday, September 20, 2009
圍村煙火
昨天,好友特意取了兩張「國慶銀花耀屯門」煙火匯演的入場卷,觀景點在青山公路旁的新咖啡灣泳灘上。因為那一帶要封路,我們便約好了下午五時在元朗會合出發。早一點到達現場除了避免封路所帶來的不便之外,更可以在附近亂影一番,好為下月在畫家前輩的畫室「開放日」中「攪」的影像欣賞會做點準備。
到達時已接近黃昏,屯門避風塘的景色分外迷人,煙火匯演還未開始已拍下了不少素材。上次拍攝煙火匯演是年初在連雲港過的元宵佳節,當時手上就只帶著 Canon G7 聰明機。昨晚我亦帶著那部聰明機。
煙火匯演的時間一到,一眾同道均擁抱著他與她們的寵兒不停地按。然而,觀賞區距離煙火船足足有三個維港那麼遠,結果看得見卻沒有氣勢,聽得到卻欠缺震撼。
二十分鐘的煙火轉眼即逝。在曲終人散的回家路上,太太來電問候情況,我說:「今晚的煙火頗有圍村放煙火的特式,現場觀眾比散落的煙火還要多,觀眾的聲浪要比煙火的爆破聲還響亮。」
實在是一個難忘的煙火匯演。感激屯門區議會。
圖:《煙火》Canon G7; set at "M" 1/5 sec. f3.2; handheld
Saturday, September 19, 2009
新月不如舊月
Friday, September 18, 2009
七十八年前的那個傍晚
Thursday, September 17, 2009
看的天真
法國電影理論家「新浪潮電影之父」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在1945年發表的《攝影影像的本體論》中提出 “一切藝術都是以人的參與為基礎的,唯獨在攝影中,我們有了不讓人介入的特權〞。這說明了攝影的客觀性在當時是無可厚非的事實,這現象一直維持至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五十年代初。之後,攝影的客觀性便開始為政治家與資本家所利用,忠實的觀眾亦因此而被照片出賣了。
最近在電視上又再播放一個在鬧市中的樓盤的廣告,內容以歐陸貴族宮庭式住所並以數碼修改過的影像誤導「無知」的潛在客戶,其實香港怎會有那麼「氣派」的景點。又有一個賣減肥的廣告,開始時找了三個肥胖的演員走進那所減肥店,一秒之後就安排了另外三個身材窈窕的演員,穿著之前的衣服從減肥店走出來以示減肥成功。那些明顯「做了手腳」的影像竟然連政府的執法機構也能瞞得過。真懷疑是「拍的逼真」?還是「看的天真」?那麼政府的宣傳片又是否有「做過手腳」呢?
當然要了解作品背後的「意義」,不是人人都能懂得,就好像不懂得分辨照片優劣的大有人在。
圖:《蒙著的真理》Canon G7 shot with "P"
Wednesday, September 16, 2009
誘人的菲林機
趁著較早前有點空閒,與好友帶著「菲林機」走到元朗的圍村採風。
用菲林機拍攝的過程感受與使用「數碼機」有所不同。首先是菲林機的強烈機械感,那次我所攜帶的 Rollieflex Tessar 80mm f2.8 雙鏡反光機是上世紀50年代的製品,是一台沒有任何電子組件的全機械相機,上卷、對焦、快門、光圈都是拍攝者以手動調校。因為沒有測光系統,必須依靠拍攝者的經驗才能完成曝光的工作,這也是使用菲林機拍攝的另一獨特之處。
那天我帶備了Sekonic L-508 Zoom Master 測光錶為我提供曝光數據,Sekonic L-508是上世紀末的產品,它是一部包含了入射和反射及閃光測光功能的測光錶,當我使用黑白菲林拍攝時,我便運用它的1度至4度變焦反射式測光功能,為我提供可靠的曝光區域數據,好使我能夠預設畫面的反差要求,亦為了在菲林沖洗時定下了相應的顯影時間,這也是菲林機拍攝的另一種趣味,在菲林還未沖洗出來之前已在曝光時預見其效果,這種滿足感是「數碼機」所欠缺的。
圖:《香掛座》元朗橫州二聖宮 Canon G7 “P”shot -1 stop exposure
Tuesday, September 15, 2009
風吹意動
颱風「巨爵」襲港,正值黃昏時分,日夜交替,忽然想起了一首90年代的民歌,好扶平風焦雨急的心情。
〝風兒你在輕輕的吹
吹的那滿院的花兒醉
風兒你要輕輕的吹
不要吹落了我的紅薔薇
春天的花是顆小蓓蕾
夏季裡嫣紅的更嬌媚
秋天它花瓣兒處處飛
冬季裡心碎是為了誰...〞(摘自《風兒輕輕吹》歌詞)
歌曲:風兒輕輕吹
羅大佑 曲詞
歌手:張清芳
試聽:http://www.st020.cn/play/33326.htm
圖:《颱風裡的黃昏》 Canon G7 "P" shot -1 stop exposure
Monday, September 14, 2009
「攪」活動
畫家前輩的《石門》畫室開設已有一年多了,畫室所處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將於下月中舉辦「開放日」。前輩計劃在開放日「攪」些活動,便邀請了一眾茶敘好友在其中的一個開放日「攪」個影像欣賞會,取名為《A Walk with Cameras》。
前輩再三吩咐,命我徵求各方意見,好讓他早作預備。結果各方反應熱烈,眾人在兩天之內已為各自的作品定了題名:〝形象印象"、〝絲絮思緒" 、〝黑白世界〞,令我喜出望外。然而,一下子〝形〞、〝意〞、〝黑白〞都齊全了,那麼我還有什麼可題的呢?
想到前輩的原意是希望大家無拘無束地分享各自的作品,我便索性以〝亂影〞為題向前輩作了交代。
在未來的一個月裡我將會忙於為〝亂影〞而亂影。
圖:《暮色》以Canon G7 亂影 上海外灘
Sunday, September 13, 2009
自設的「涯」
好友來電閒談,談及《思辯藍圖》中《呂壽琨手稿》裡豐富的美學、藝術哲學的材料時,他有感而發地說:「前人的學問包羅廣泛,怎能學得會?」頗有點《莊子•內篇》所提到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之感。
人活了幾十年,也學習了幾十年,循序漸進,歸根究底式的學習態度也應該適當地來個調整。今天我再也不會刻意地追求某位大師的思想,或是深究某種理論的意義。我會更著意那位大師的思想或是那種理論的意義能否對我有所啟發,因為經過啟發後的思想及意義才是屬於自己的,那怕所得的與原意不符,那怕只是斷章取義。
不少朋友以緊隨某某大師某某理論為榮,滿口不是〝我畫的是畢加索抽象〞,就是〝我寫的是大寫意〞,彷彿衣、食、住、行都要套上別人的名堂,說得好聽一點是「忘我」,說實在些是「沒有己見」。
盲目尊從前人的學問,對人類的知識並沒有幫助,只會令人類知識變成死水一潭。唯有不斷從前人的學問中得到啟發,尋找創新的路,填平自設的「涯」,才有活水進來。
圖:《誰在困惑》
Saturday, September 12, 2009
Friday, September 11, 2009
難得孤獨
曾經有一位朋友經常向我討教如何走上藝術之路,似乎很有潛質,值得幫忙。因此,便在不久之前為那位朋友修輯一套作品作為參展評選之用,從她上百張的照片中選了五張出來,建議以黑白製作,好把擾人的雜彩除去,亦可以控制灰調反差,加強主體的質感及感染力。結果作品通過了初選。隨著便忙著為她的作品放大作為「決賽」之用。
一天,我把放大前所試放的樣版照交還給她時,她望著樣版照冷淡地說:「這些照片跟我原來所拍的沒有什麼分別。」聽了這句話之後我感到十分之失望。我失望不是因為沒有聽到她向我道謝,我失望是因為她竟分辨不出她的原照與改善後的作品有何分別。心想:「不懂得優化照片的技術不重要,分辨不出優劣的照片才是關鍵。何況那些照片的優劣是那麼的明顯!」
也許是我過分樂觀之過,為了在藝術的路上能多一位同道而過分地熱心。曾有前輩對我說:「當您在藝術的路上走得越遠,您越是感到孤獨。」然而,走自己的路雖是孤獨,卻樂得少了煩惱。
前輩,我明白了!
圖:《無言以對》
Thursday, September 10, 2009
知已難覓
山青青
水碧碧
高山流水韻依依
一聲聲如泣如訴
如悲啼
嘆的是
人生難得一知己
千古知音
最難覓
(摘自《知音》歌詞)
演唱:蘇雲
試聽:http://www.yymp3.com/Play/4942/61238.htm
圖:《台下知音》
Wednesday, September 9, 2009
思辯藍圖
閱讀香港六十年代的新水墨運動領軍人物香港水墨畫家 呂壽琨 的手稿已是幾年前的事。認識 呂壽琨 這個名字是因為結識了幾位呂氏的學生畫家前輩,從各位畫家前輩的口中略知呂氏的一些藝術理念。幾年前有幸能遇到在2005年出版的《呂壽琨手稿》一書,此書是一本有關心法而不是技法的書,收集了呂氏的教學手稿,內容以〝入古墓〞、〝出古墓〞來引導學員了解中西文化哲學及美學等重要思想,亦以此作為新一代水墨畫家的〝思想〞依據,繼而啟發〝想象〞,達到〝思辯〞的目的,也就是為新一代水墨畫家提供〝要學〞、〝要知〞、〝要離〞、〝要創〞的心理裝備。
呂氏感慨〝現今的藝術價值己崩潰於暴力的奴役與資本主義的誘墮中。〞(註)呂氏認為藝術的意義〝是個人的至誠表現,在正心意誠中經過任何鬥爭所寫下的歷史和紀錄,是準備被人紀存,打破,改寫,或衹留下一些已成過去的陳蹟。..畫家在畫案上拼盡一生,…是為了試驗自己的生命價值。〞(註)
《手稿》不但使我更了解呂氏對新一代水墨畫家的寄望,也讓我明白中國藝術家思想根源的所在。是一本寫給香港藝術家的思辯藍圖。
註:摘自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呂壽琨手稿》之《藝術》篇
圖:《隔岸思源》
Tuesday, September 8, 2009
Sunday, September 6, 2009
大計
Saturday, September 5, 2009
Friday, September 4, 2009
二八真跡
昨天原來約了好友在下午到元朗採風,卻因為要處理一位朋友的事情而誤了,便改期至今天。我們都以中幅底片作為主打,好友帶了Hasselblad SWC, 503CW Millenium 及 Rollieflex Tessar 80mm/f2.8,而我就帶了較輕的 Rollieflex Tessar 75mm/f3.5 及 Canon G7 Powershot digital。
早上從新元朗中心的西鐵站出發,步行半小時後便到達往南生圍的渡頭,昨天的水位很高,我們不打算拍攝基圍風光,所以沒有渡涌到彼岸,就在山貝河伴的民居找素材。之後我們向西北走經過工業村,走進橫州一帶的村落,其中發現了一座已被廢棄的三層高洋樓,樓前有一水池,池內竟還有錦鯉游動,洋樓對出有一排樓上書著〝娛苑〞二字。在洋樓之後不到一百米處有一座廟宇,橫扁上寫著〝二聖宮〞,在落款處有〝82〞兩字,莫非是「二八真人」的題字?
圖:《白牆》攝於南生圍渡頭 Canon G7 set at P +2/3 stop exposure
Thursday, September 3, 2009
心安理得
昨天的頭痛到今早還未減退。今天要為朋友處理一些事情,先到深圳取件,再到柴灣安排裝裱事宜。我對柴灣這一區不熟識,就是港島區的銅鑼灣鬧市街道也不十分了解,朋友亦因此而嘲笑我不是香港人。我承認,因為我不是在香港出生的,何況香港人不一定就能認路。「認路」似乎是狗的本能,我不是一條狗。於是我在昨天預先安排好路線,那是距離地鐵頗遠的工業小區,除了打的之外也可以坐公車到達附近下車再步行。為了省點錢,我選擇了乘公車。
早上十時出發,馬不停蹄地也要到下午三時半才能完成任務。放下心頭大石後便步行到附近的巴士總站準備乘公車回家,見到總站商場有幾間快餐店才醒覺整天還未吃喝,便走進其中一間快餐店花了五分鐘果腹。之後轉乘了三路公車才回到家裡。是傍晚六時,頭痛雖已退了,肩頸卻酸軟不堪,幸好還心安理得。
圖:《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