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見一些人掛在口邊:「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
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知識境界,也就是對外界表象的認識。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解到「山、水」只是表象、幻相,一切都起於心的認知,是意識界。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則是超越「是」與「不是」,表象與內心的歸一,反璞歸真,達到無意識界。
亦有人引申為人生洞察世事後反璞歸真的三重境界,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第三重境界。香港就有位中年的商業人像攝影師聲稱以達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藉此塑造超然身份。然而「聖諦都不執著,哪裡還有階級?」(註一)
攝影的過程也有類似這三重境界的發展。初學攝影,以名川大山,艷花美女為題材,作品以題材的表象美為主。到攝影有悟時,就以攝影及電腦技術「改善」題材,脫離現實的表象。到開悟時,不管是名川大山還是山溪小丘,都為“童心” (註二)所用,這亦是超越題材、器材與技術限制的境界。
看那位中年攝影師的作品,似乎都祇是迂迴於第一、二重境界之間,未能超越到無意識界。
註一:禪案《聖諦亦不為》師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六祖曰:「汝曾作甚麼來?」 師曰:「聖諦亦不為。」
註二:“童心”的內涵有點接近佛理的“本原清淨心”,是人的“本地風光”。在此引申為“以心為用,就地取材” 的境界。
圖:《山非山》天壇大佛
Monday, September 1, 2008
攝影的三重境界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