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0, 2008

太湖石

週日在往書店的路上經過了幾塊裝置用的太湖石。我已走過那條路好幾次了,也察覺到樹叢裡「收藏」著那幾塊太湖石,然而,卻沒有像上週日那樣地被它們吸引得要停下腳步來欣賞。使我另眼相看的是一塊約有六呎高的「作品」。柔和的晨光把「作品」動人的機理及層次顯現出來,出現在眼前的不再是瘦、皺、漏、透的太湖石,彷彿是一座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像,正在展現男體的肌肉美。當然,它沒有像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般圓渾飽滿,亦沒有大理石表面的光澤。

西方藝術以肌肉來表現力量,而中國藝術則以「氣」來顯露深藏的力度。早前看過一位藝術史學家介紹他在這方面的心得,他拿唐代哼哈二將的雕像作為例子解釋。重點在於哼哈二將的腹部,一時腹漲如石鼓,一時腹凹如玉盤,配合口部的張合形態,在氣的吐吶之中將深藏的力度爆發出來。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氣力」。

當然,太湖石上的「肌肉」是天然形成的,形如肌肉,感覺有點僵化。

圖:《肌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