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與好友們茶敘,畫家前輩還在戰事頻繁的以色列遊歷,而我的攝影啟蒙老師亦因家事不能抽身赴會,就只有四人出席。一如既往,那天的茶敘也是由我安排的。那次一反以前「先茶敘、後活動」的作風,我們約好在一個攝影展場會合,看罷作品後才找地方聚舊。我還以為在茶敘時大家會主動交流觀展後感,結果卻沒有幾句入題的說話,也許大家都認為那個攝影展不值得一提吧!
第二天,其中一位好友對我在展場內判若兩人地對作品的嚴厲批評感到不安。以下就是引起不安的內容 (may be rated PG):
黑白作品的反差太低,都灰了,…曝光不足,顯影沒有適當地減時,以至光、暗位均失去了層次質感,對技術的把握失準…這一組作品在視覺上不協調,拿去那兩張後就成組了,…要表現殘舊東西的滄桑感,為什麼不把畫面裏的色調降低反而要提高?…為什麼就只有少數幾位沙龍界及學術界前輩的作品才有表現光影的作用,而大部份的作品都缺乏光、影的元素?…為什麼有藝術界的朋友說看過這個展覽就會知道什麼是沙龍作品,然而,卻只有幾位沙龍前輩參與展出?難道該位藝術界朋友不明白什麼是沙龍作品?…為什麼又有藝術界的朋友說這個展覽策展做得好,卻在不同主題的區域內感受不到半點分別?作品都是平鋪直敘地掛在牆上,並沒有考慮到利用其他空間作展示,…為什麼每個主題的慨念都是先以一些大人物、大事件引述而急轉直下?是否借用了一般書法所用的黑、濃、濕的重墨作開筆而乾、淡、白作後的風格?…
我的批評及疑問均出於我的懷疑與思考,因此我沒有迷失自我。沒有經過思考而接受的朋友也許應該感到不安,因為存在的不是您而是別人〔註〕。當然,不以為意的大有人在。
註:請參考哲學家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 I think, therefore I am」這句精言。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8%91%E6%80%9D%E6%95%85%E6%88%91%E5%9C%A8
圖:《不安分的觀眾》
Tuesday, December 30, 2008
是誰引起誰的不安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