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多星期之前,接到畫廊老板的電話,他為我預備了一個月的展期。是在他上環的畫廊舉辨的壓軸展出。之後畫廊便要遷往中環更大的地方繼續。
我的第一次個展也是在他的畫廊展出,當時的地點是在中環,畫廊老板不衹給了我一個寶貴的機會,還因此而改變了我對攝影的舊觀念。從此我就以藝術作為攝影(註一)的理念去創作,直到今天。
這次展出的主題是《山門魅影,歷史留痕》。「山」是太行山,「門」是漳州的門。
2005年深秋,隨畫家朋友到河南找他當文聯主席的朋友,我們三人坐著四驅車在太行山上自在地遊歷,當時山上的山里紅(山楂)剛好熟了,在灰黑的山崖上顯得份外紅。我們餓了就到他在山裏的朋友住處果腹。有點四海為家、闖盪江湖的感覺!
2008年初,與外地回來的攝影前輩及幾位好友隨旅遊團到福建觀光,主要是遊歷山區上的土樓,期間在漳州一處古民居遇到了一些遺留在門上的痕跡,有點抽象表現大師 馬克‧羅斯科(註二)的作品。當下我的感覺比看見土樓還要興奮。
我對這些作品的一些感覺可參閱在畫廊的新聞稿(註三)。
註一:德籍猶太藝術哲學家評論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認為不應堅持侷限在「攝影作為藝術」相關的美學討論,而他認為需要關注的是「藝術作為攝影」的問題。請參閱相關的文章《藝術作為攝影》。
註二:Mark Rothko馬克‧羅斯科(1910-1970)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生於俄國的猶太人,1910移民美國。年青時以兼職賺取費用求學,當過演員、場記、畫家、待者、挨過餓。 1929年成為一所猶太教會的兼職教師,亦是表現主義十 (Ten) 的創始成員。因患病、沮喪、憂鬱、酗酒及服用過量鎮定劑和抗憂鬱藥物,導致於1970年切斷靜脈自殺身亡。
Tuesday, May 20, 2008
《山門魅影,歷史留痕》的緣份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