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的朋友看過《排排坐食果果》文章後,便請教她在廣州長大的母親有關此兒歌的全首歌詞。據她的母親說,這首兒歌的歌詞在不同的地方會有所不同,但歌曲調子還是一樣。在此感激她能讓我分享這首兒歌。
就讓我置之於此文,公諸同好。
排排坐 食粉果
豬擔柴 狗點火
猫兒擔「登」姑婆坐
坐爛「籮油」唔好話我
圖:《習作簿》
Wednesday, July 30, 2008
Tuesday, July 29, 2008
當鳥籠破了
近年習慣在每次展覽前為該次展覽設計一張新的名片,以便在展覽期間讓參觀的人士拿取,作為紀念品或日後聯絡之用。名片的一面會放上其中一件展品的全部或局部,而另一面則配合聯絡資料而從新設計,這亦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通常我會在自己的圖檔中尋找合適的圖片作設計,這次為了《皇后‧光影‧茶餐廳》聯展就選擇了《「階級」的概念》文章中的插圖《籠中鳥》作為設計基礎。
鳥籠與皇后碼頭雖然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當我看見鳥籠的小竹柱時,就聯想到皇后碼頭的支柱,在去年七月三十一日的晚上,每一根支柱都被人群包圍著‧‧‧
在一般情況之下,鳥籠要是破了,鳥兒必定飛離。鳥兒將會重獲自由,應該是值得高興的事,然而鳥兒亦因此而要自力更新,在辛苦之餘也缺少了安全感。如果以鳥籠比作英治殖民地時期,那些包圍著每一根支柱的人群是否也面對著鳥兒同樣的難題?也許人群非與鳥兒一般見識?又也許是我用錯了比喻?
怎也好,皇后碼頭已被拆去了多時。《皇后‧光影‧茶餐廳》聯展主要是一次藝術創作的展示,與鳥兒面對的矛盾問題無關,更不是想借什麼人過怎樣的橋。
圖:《鳥籠名片》
Monday, July 28, 2008
以展覽之名
有位已「上了位」的畫家前輩對我說:「攪作品展覽沒有用,還是直接找老細買畫好過。」
又有位畫廊老板對我說:「攪展覽沒有用,還是找老細攪project,賣藝術品好過。」
有位攝影朋友對我說:「攪攝影展覽最緊要有傳媒採訪。」
亦有位攝影朋友對我說:「攪展覽最緊要吸引畫廊老細來看。」
又有位想辦攝影聯展的畫家前輩對我說:「攪攝影聯展要找名人攝影家,不要與無名攝影家同場展出。」
又有位攝影朋友對我說:「攪展覽祗是向朋友表達敬意。」
又有位商家繳了位過氣舞蹈演員,在其公司的showroom為舞蹈演員劃的畫攪了個賑災義賣畫展作招徠。
假如問以上諸位「藝術是什麼?」諸位的答將會是:藝術是老細買的、藝術是傳媒採訪的 、藝術是吸引畫廊老細的 、藝術是借名家一用的 、藝術是向朋友表達敬意的 、藝術是作招徠的 ‧‧‧
似乎對一些朋友來說,辦藝術展覽的主要意義都不再是為了藝術創作,而是有更「合理」的主觀目的。
Sunday, July 27, 2008
Saturday, July 26, 2008
又是宇宙觀的影響
昨天在書展的另一個研討會中,由一位在港出生的英國插畫家主講,在發言中提到中國發明印刷術比西方早了約一千年,然而,為什麼西方的科學比中國發達呢?他說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其實這亦是宇宙觀之差異問題。我國的宇宙觀內有人的存在,人是天地陰陽之間所生,人是自然的一部份,故中國人對自然的觀念是「順應」 。然而,西方的宇宙觀將人置於第一身,對自然的觀念是「克服」。就是這「順應」與「克服」之別,中國的知識以了解人際與自然關係(人生哲理)為主。而西方的知識以了解外界事物(科學理論)為主。當然現代的中國與西方在這兩方面都同有進展,宇宙觀對學術上的影響就不再那麼明顯了。
我們也可以問:「為什麼中國的人生哲理比西方發達呢?」答案也會是一樣。
Friday, July 25, 2008
Thursday, July 24, 2008
如真照相
Wednesday, July 23, 2008
Tuesday, July 22, 2008
家庭大相框
為了《皇后‧光影‧茶餐廳》攝影聯展的準備工作忙了好幾天,終於在昨晚做好了新聞稿及參展作品預告。這次共有七位攝影師參與展出,都是「光影作用」的成員。為了配合《海運茶冰廳》展場,這次我建議的「展出理念」以「家庭大相框」作為統一主調。「展出理念」如下:
“作品以六十年代家庭照片的展示方式展出。一個大而不華的鏡框相架掛在大廳的牆上,相架內就排滿了大大小小的生活照片,有彩色的、黑白的、退色的、染污的•••
「家庭大相框」的概念,除了付與「皇后碼頭」一個「家庭成員」的身份之外,還以樸實的鏡框代表每一位熱心的保育人士,框內的照片就顯示著他們所關注的保育議題。當一個又一個的「家庭大相框」掛在已有數十年歷史的茶餐廳的牆上時,那份懷舊與保育的情意結,比充滿香港味的絲襪奶茶還要濃郁。
參展的攝影師憑著他們對「皇后碼頭」的主觀懷念、追憶及感覺,在個別的「家庭大相框」內作出了各自的表述。”
Monday, July 21, 2008
排排坐食果果
兩年前舅父帶著兄長和我重遊他兒時在二次世界大戰走難的路。當年他還是小學生,他與我的母親,外婆等從廣州往北逃。我們從深圳乘火車到達廣州,再轉乘公車到韶關,舅父的一位朋友已在韶關汽車站等候我們。底達韶關後,我們被引頒到一所天主堂。
當日剛巧是復活節,在新建的天主堂內正在進行復活節彌撒,信眾們表面嚴肅地唱著聖詩讀著聖經,身為非信徒的我也能感受到信眾們那份內心的喜悅。我便拿出我的便攜數位相機記錄這一刻的喜悅。
圖:《排排坐》使用Pentax WPi 相機P程式拍攝 http://www.fuji.com.tw/dsc.asp?id=449
Sunday, July 20, 2008
Saturday, July 19, 2008
Friday, July 18, 2008
跑馬溜溜的香港地
香港的夏天似乎還是不願意安份地到來。
夏天總令人聯想到陽光與海灘。曾幾何時,美麗的香港海灘是頗有名的天然資源,曾吸引不少本港居民及外地遊客來捧場,香港的水上運動亦因「風之后」而曾經顯赫一時。然而,2008年的奧運會水上帆船競賽項目將不會在香港舉行,祇換得個馬術比賽項目。在香港,參與水上運動的人總比參與馬術運動的人多 ,當然,如果參與賭馬活動的人也算在馬術運動的話,那就是全國之冠了。
看過以下一則摘錄之後,青島能夠奪得主辦本界奧運會水上帆船競賽項目的榮譽,是實至名歸的事。至於在香港,還是「馬照賭」算了!
“青島還是中國重要的沿海開放城市和對外經貿口岸,青島港是世界16個億噸級大港之一,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50多個港口由貿易往來。青島又是中國的海洋科技城,集中了中國近25%的海洋科研、教育機構和約50%的海洋科技人員。青島海是中國航海、水上運動項目訓練基地和水上運動中心,2008年奧運會水上帆船競賽項目將在青島舉行。青島至今已成功舉辦了三屆"國際海洋節",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在第四屆青島國際海洋節期間,同時舉辦首屆中國國際航海博覽會,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利"優勢。”(摘自青島新聞網)
圖:《青島灘》
Thursday, July 17, 2008
一抹流彩
在廣東的舊村落裏,很容易找到以青磚建造的房子。由於燒製青磚的成本較高,所以除了富裕人家外,一般人家建房子都是少用青磚,多改用未經燒製的“土磚”或由明窯燒製的紅磚。也許只是在牆腳、牆角、門窗四周等處用青磚作為局部強固之用。
其實一塊青磚得來不易,首先燒製青磚要用粘性大、無雜質、顆粒均勻、均色、及沒有耕種過的生土。而燒製青磚的過程亦較為複雜,關鍵在於當磚坯燒透後以灑水加速冷卻的過程,及使窯內形成一個缺氧的環境。磚中因此而含有高比例的氧化亞鐵〔ferrous oxide FeO〕,這亦是青磚呈青灰色的原因。青磚在抗氧化,水化,大氣侵蝕等方面性能明顯優於紅磚,能歷經上千年的考驗。相比之下,今天的建築材料祇不過是一抹流彩而已。
圖:《一抹流彩》
Wednesday, July 16, 2008
「理想化」的印象
在觀察景物的時候,能引起我注意的東西往往與我記憶中一些難忘的印象有關,在目光接觸的剎那就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現代的認知心理學家們認為,我們對世界的事物與想法的豐富經驗,能在我們的記憶中形成廣義的印象,或「理想化」的印象。在基模(schemata)理論中,「理想化」的印象就是基模,基模代表一個畫面,一件事件,或一種想法的結構,是由豐富經驗所組成的結構。當我們看見一個小孩的畫面時,我們的腦就啟動了「小孩基模」,通知我們可能看到的一些小孩特質及這些特質的互動。每當我視目前的景物為藝術品時,我的腦便會啟動「藝術品基模」,幫助我尋找在景物中有意味的藝術符號或深層的意義。
若是腦海中並沒有「藝術品基模」,或是心目中無藝術品,當然就很難在現實中找到有意味的藝術符號。有藝術前輩稱「在現實中找到有意味的藝術符號」的眼睛為「藝術家的眼睛」,而「攝影家的眼睛」更勝一籌。因為在攝影家的「藝術品基模」中也包含了由透過攝影鏡頭經驗得來的變焦式視野。
圖:《電鈴》
Tuesday, July 15, 2008
和諧共融的自然世界
在某日的早上走進元朗舊虛的長盛街。長盛街是保存較多舊房子的一條街,沿著一扇扇的「趟櫳門」走便到達一處較開陽的地方,那裏有一所數十米闊的大宅,掛在大宅正門的牌扁上刻著「晋源押」三個大字。「晋源押」至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在香港開埠前已開業,押舖外觀古色古香,原本懸掛在門前寫有晋源押的葫蘆形招牌,己掉落在地上,招牌上有蝠鼠,下掛金錢,寓意「福在當前」。可惜都己是一些失修的文物了!
在「晋源押」的對面就是供奉玄天上帝及關帝的「玄關二帝廟」。廟內有一七一四年鑄造的銅鐘及一七四八年的聚寶爐 ,估計該廟亦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在入口的右邊門後露出了一隻放在矮凳上的小腿,想必是廟祝正在門後小休吧。
沿著二帝廟旁的小巷前行至盡頭就是一個小廣場,座落在廣場右邊的是超過二百年歷史的「大王古廟」,供奉的是楊侯大王及茅洲大王,廟內有一個一七三一年鑄成的鼎。在廟外逗留了不久,一隻熱情的花貓便從廟內迎面走來,就停在我兩腳之間,以其柔軟的身軀擦著我的小腿,頗為友善。心想:「街上走著這麼多的村狗,此貓似乎無動於衷,祇一心在「歡迎」路人,莫非此貓是大王座前的護法?」也許我又是進入了時光倒流的胡思。
到了「大王古廟」亦算是到達了元朗舊墟的盡頭。然而,走到盡頭處,眼前就出現了一幅近似「風格派」藝術家 彼埃·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繪的「新造型主義」作品(註)。頓間頗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照片《水源》(圖)就是在這一刻得來的。當然,《水源》不是一幅和自然形象完全分離的「非具象」作品,因為攝影作品總是以具象為藝術符號,這亦是我稱之為「有內容的表現形式」的原因。跟「新造型主義」作品近似之處似乎就是那種和諧及韻律的音樂性。
《水源》要表現的就是一個理性(水管的排例)與感性(附著牆上的青苔)和諧共融的自然世界,整體佈局亦隱藏著中國的宇宙觀。
註:彼埃·蒙德里安 作品 http://images.google.com.hk/images?q=piet+mondrian&complete=1&hl=zh-TW&um=1&ie=UTF-8&sa=X&oi=images&ct=title
圖:《水源》。有關其他在元朗舊虛拍得的作品請進入《My Visual Diary 我的視覺日誌》內的《2008 July06 Yuen Long memories 元朗舊事 》
Monday, July 14, 2008
卡位與皇后碼頭的情意結
昨天與《光影作用》的朋友在中環結志街的「海運茶冰廳」茶敘,主要討論在「海運茶冰廳」舉辦攝影展的事宜。以茶餐廳作為藝術展覽場地不算是新意,展場贊助人兼自由創作人Vincent 在過去兩年就在茶冰廳現場舉辦了《囍緣》及《香港製造‧膠珍藏展》兩場展覽。
眾人初步選定了與《皇后碼頭》有關的主題,心水清的朋友必定知道《皇后碼頭》被封已是接近一年的事了,而碼頭亦已經被「合法」解體多時。攝影展將由七月廿七日(星期日)起至八月三十一日止(星期日),在《皇后碼頭》被封後一週年,即八月一日(星期五),將會舉行開幕式及座談會。攝影展的詳情將於一週後公佈。
坐在「卡位」裏看《皇后碼頭》會是怎麼樣的滋味?相信會是回味無窮!
圖:《卡位》是最受大眾食客歡迎的座位設計。
Sunday, July 13, 2008
攝影的規條
不知從那時開始,也不知是那位攝影大師的作為,為攝影界定下了拍攝的「黃金時間」,亦有些攝影大師說:「要拍靚相,就千祈唔好用平光拍!」前者為取其變化中的暖調斜陽營造效果,後者則是避免平光減弱物體的質感及立體表現。對拍攝資歷較淺的影友來說無疑是一種有用的指引,然而,不少資歷深厚的「大師」仍對此如戒律般服從,以為在「黃金時間」以外或以「平光」拍攝難有作為,此舉實在自設枷鎖,結果就錯過了不少創作的機會。
有次與某攝影大師到內地採風,就遇到類似的情況。在山上,大師認為「黃金時間」未到,就與好茶的畫家吃茶去,我卻見光線已有可造之處,便走了出去,之後有位前輩亦隨我而來。因為在山上的原故,陽光未到「黃金時間」就開始被山勢所擋,幸好我早了一步到達理想景點,仍有陽光的照耀。之後就聽到攝影大師及畫家在遠處走來的聲音,大師大聲問:「您那處的角度如何?」我答:「比您那處好多了!」之後聽到畫家說:「太陽下山了,趕不及到前面了!」
《太行十七峰》(圖)就是以平光(正光)拍攝的作品。此作就是利用受正光的山〔實體的面〕與前山的影〔虛體的面〕形成意象的空間。這些都是平面設計與中國空間創造的基本方法,那些攝影大師當然有所不知!
跟一位初相識的大學設計系講師茶敘,他說:「要創作就要破規條!」
圖:《太行十七峰》
Saturday, July 12, 2008
存異的空間
Friday, July 11, 2008
Karsh 的人像佈光法(二)
(上接 Karsh 的人像佈光法(一)) 「攝影大師」迫不得已地說:「就是說了出來,相信也祇有 Bendick 才明白。都是不說了。」坐在後排的我聽了有點受寵若驚。大師之所以這樣說,也許是因為在車上除了大師之外,就祗有我曾是職業攝影師。記得我在旅居加拿大期間,曾當過幾年職業攝影師,我就是在那段日子裏結識大師。有次向他請教修輯底片的技巧,他還贈送一些修輯底片用的顏料給我。想到這裏,一輪說話又響起來:「那麼您就告訴 Bendick 好了,您說吧!」大師:「‧‧‧」我:「‧‧‧」他們:「‧‧‧」 他們都靜下來,竟然假裝睡著了!
大師也假裝受了騙,輕聲地用捥轉的專業術語暗示了 Karsh 人像佈光法的重點,我了解後便向他說:「燈法的重點也可以在戶外應用。」他想了一會笑著說:「對。現在就衹有您知道我的“絕技”了,請為我保密。」我:「一定。一生一世。」下車時,裝睡的朋友們馬上要求我解釋。我也裝著不懂:「您們都全聽到了。不明白的就問大師好了。」
Thursday, July 10, 2008
「破屋遺窗」的啟示
在一間房子裏,窗戶的主要功能就是為了防風透光。窗戶亦是主要對外溝通的設施,當然溝通是雙方面的事,在房子外的人,也可透過窗戶去了解房子內的情況。之所以需要溝通,是因為「內」與「外」是存在於不同的空間之中。人的眼睛被形容為靈魂之窗,其實是「自身」面對「自然」最弱的一度防線,因為這面「窗」可以隨時隨地出賣窗內的靈魂。
在深水埗舊區的一隅,有房子的一角早已倒下了,祇剩下一扇還樹立著的窗戶(圖)。對那扇窗戶來說,防風透光的功能不再重要了,它也再沒有被不同的空間纏繞著,因此再沒有溝通的需要。它已經從它的功能中釋放了出來,它就是它的自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它不再憂慮有一天會被打破,因為它的存在不再是為了它僅有的功能。人若要回歸自然便要釋放自己,就像「破屋遺窗」一樣,不再留戀於個人的「功能」之中。
圖:《自由的窗》
Wednesday, July 9, 2008
有內容的表現形式
在剛結束的個展〔註一〕中,有「山」及「門」兩組作品。其中的《門神魅影》,是年初到福建旅遊時拍攝的。地點是泉州的蔡氏古民居〔註二〕,建築群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始建,清宣統三年(1911年)竣工。現存較完整的宅第共16座,建築多為穿斗式結構,硬山或捲棚屋頂,是典型的閩南建築風格,當地人稱之為「大厝」。為了迎接遊客的探訪,各個宅弟均將門亭打掃得十分光鮮,卻減少了應有的古樸味。
當導遊宣佈了「自由」活動後,團友們便要在那一小時的「時限」內遊歷近百年的歷史文物。香港人平常訓練有數,當然可以在「時限」內完成「任務」。在機緣的安排下,讓我遇到一些未經打掃的側門。遠看門上遺留著的一些門神、標語、揮春的痕跡,在形式上跟抽象表現主義畫家 Mark Rothko 馬克‧羅斯科〔註三〕的作品有點相似。當然,羅斯科以沒有內容的色塊來表現其內心的感受,而那些門上的遺跡卻是充滿著歷史內容的色班。這也許就是攝影所能捕捉的及獨有的「有內容的表現形式」。
在兩年前旅遊青島時也曾有類似的經歷,也是在年初的時候,在山上剛巧碰到下雪,遠處的山林在雪花中呈現了一幅近似另一位抽象表現主義畫家 Jackson Pollock 傑克遜‧帕洛克 的作品〔註四〕。帕洛克 的作品以「行動繪畫」的方式來表現他的內心世界著稱。
而《雪飄》〔圖〕亦是一幅「有內容的表現形式」作品,它藉著雪的飄動與枯樹的自然交織,揭示了一個「縝密」的境界。
註一:《山門魅影,歷史留痕》攝影展 http://www.bendickarchive7.blogspot.com/
註二:蔡氏古民居 http://www.sozhen.com/group/viewphoto42.html
註三:Mark Rothko 馬克‧羅斯科 http://www.pinkart.com.hk/pureart/Mark%20Rothko.htm
註四:Jackson Pollock 傑克遜‧帕洛克 http://www.pinkart.com.hk/pureart/pollock.htm
圖:《雪飄》
Tuesday, July 8, 2008
上山去
最近遇到一些事情,令我想起在職時上司打的一個比喻。
“一斑朋友決定週末行八仙嶺,便約好了在山下集合一起出發。當天各人應約,都到了山下。眾人開始討論如何上山。 甲說:「從春風亭北上仙姑峰。」乙則認為:「由橫山腳向南走路較平坦。」當路線還未定下來,丁就建議找個茶座吃著早餐再說。而丙卻突然發覺沒有帶備繩索以備上主峰黃嶺之用,就建議到大埔墟飲早茶順道買繩索。於是眾人便走到大尾督乘巴士飲早茶去。因為是週末的原因,由等位到點心上檯足足花了個半小時。丙為了省時間,便在候檯期間出外買繩索,然而卻空手而回。丙解釋說:「賣繩索的五金店及山貨舖都在週末休息,祇好在十一時過後到百貨店買。眾人忽忙地吃過點心便分頭買繩索及飲料乾糧,然而,竟忘記了討論上山路線的事。回到大尾督已過了正午。眾人才記起上山的路線還末定下來,丁就建議找個茶座邊吃著午餐邊說。坐下後,甲說:「從春風亭北上仙姑峰。」乙則認為:「由橫山腳向南走路較平坦。」丙突然又發覺沒有帶備電筒以備天黑下山時用,便主動到村內找。為「民主公平」起見,眾人祇好等丙回來才點菜及討論上山路線。下午二時過候,終於定下了路線,然而起步時遇到一班正在下山的人士,他們從鶴藪水塘上八仙嶺而來,知道眾人要上山便對眾說:「中午過後,風開始轉大,相信上主峰的路較難走,要小心一點。」眾人聽後有部分成員有所顧慮,便決定先回茶座再作討論。丁就建議找另一間茶座吃下午茶餐再算。之後,就如此類推地到了日落還未能上山。」 ”
事情到了最後,被我叫停了。我還是單獨將事情做妥便算。
圖:《青山常在》
Monday, July 7, 2008
拜師與授徒
有朋友問我:「有沒有打算授徒。」我答:「對我來說,授徒是一件難事!」朋友說:「以您的攝影經驗,授徒是綽綽有餘的事,不要謙虛了。」我連忙解釋:「我不是說謙虛話,而是要遇到有誠意而又有潛質的學員是一件難事。」朋友帶著體諒的語調對我說:「您是否要求過高?」我笑說:「讓我舉個例子。假如我要求攝影學員去了解二十四詩品及中國畫論,或是去領悟印象派大師們的創作理念及現代與後現代主義藝術的表現時,那些攝影學員還以為上錯了繪畫老師的課。況且我也不願意衹教授攝影技巧。教授攝影技巧的老師在外面多的是。」
然而,學員要學的不是老師的東西,也不是要超越老師。他們要學的應該是「藝術可以是什麼」,要超越的應該是「自己的想像空間」。我認為學藝要具備的基本條件是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與及能接受非邏輯性的思維。當然,擁有了這些基本條件的朋友,也不一定需要拜師學藝,免得遇到庸師就走多了寃枉路。
圖:《大師的作為》
Sunday, July 6, 2008
城市的污點
某日走過某平民區的某一個公園,園內種滿了參天大樹,在暑熱的正午也感到清涼。這是一個帶點古代園林外貌的休憩空間,碰面的都是老街坊。走到近出口處,看見一座石製雕刻(圖),遠看還以為是朱銘的《太極系列》作品,細看之下便斷定這件石雕為膺品。為了避免誤會,還是走近查看是否有作品資料牌作証,結果找不到。既失望之餘也頗感遺憾,遺憾的是在一個公家管理的公園內,竟然擺放著一件抄襲得來的雕刻作品。就像剪了標牌的模牌貨或俗稱“剪牌貨”。
政府不是在努力地推動及鼓勵本土藝術文化發展,保障知識產權,及提升社會道德嗎?以其明目張膽地展示抄襲的作為,倒不如將展示的場地讓給有潛質的年青雕刻鑄塑家們。
也許亦有必要提倡敬老意識,不要再以膺品欺騙在平民公園內的長者。
圖:《剪牌貨》
Saturday, July 5, 2008
「階級」的概念
生活在社會生產體系中的人,因其所據地位的不同而被歸類到不同的類別之中。
在中國古代的農業社會體系中,人民就被歸類到士、農、工、商之中,合稱「四民」。而西方過去的社會等級制度中,在古羅馬就有貴族、騎士、平民、奴隸的階級之分。而馬克思在「市民社會」理論和史學的基礎上,提出了經濟是一切歷史的真正基礎,統治,政治、宗教、哲學等等均建基於衣、食、住、行之上。而階級鬥爭就是歷史的原動力。自從19世紀工業革命開始,階級對立的局面就被簡化了,就衹有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鬥爭。
其實,「階級」都是按照一些以經濟為基礎的標準與理論劃分出來的社會群體。「階級」就猶如掛在樹上高低不一的鳥籠(圖),籠中鳥始終都是失去了自由的一群。在社會上,不同「階級」的人也是如此!
那麼,籠的主人又是誰?答案就在內文之中。
圖:《籠中鳥》
Friday, July 4, 2008
《三去一》
某天早上,我在舊區裏漫無目的地遊走,不經意地走到一條上坡的斜路上,在路的對面有一間粉麵店,最初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兩位背坐著店外正在閱報的顧客。之後才發現粉麵店的店名《三去一》頗為特別,便索性在店外謹餘的一張桌旁坐下,叫了一壺普洱茶,點了兩籠點心,便向店員了解店名《三去一》的來由。店員說:「店名是原店主改的,原店主因為移居外地,就將粉麵店轉售與現時的老板。我曾問過老板有關店名的由來,老板也不知道。」
在失望之餘,唯有從字面中希望找到《三去一》的一點玄機。品了一口甘和的普洱茶,靈感便來了。就想到「三國」時期出現的魏、蜀、吳,魏立而東漢滅,三國去而西晉立,等等的事蹟。這理解的指向是「東漢、西晉」,而從觀察所得,這粉麵店地處西區,坐上賓客均為中老年漢子,似乎就是要說明這店子以往是為了接待從東邊走來的漢子。然而,為什麼從東邊走來的漢子會特別受歡迎呢?這是因為早期的西區都是低收入的平民區,而住在其東面的中區及半山區均為富有人士,而富有的男士經常出入當時的西區石塘咀一帶的娛樂場所,所以東邊的漢子會受西區的店子歡迎。
想到這裏,便滿意地吃完了最後的一口點心,在預備離開之際,聽到兩位「伯虎」級的茶客的對答。 肥「伯虎」對瘦「伯虎」說;「喂!咁早呀?吟晚無牌打咩?」瘦「伯虎」沒表情地答;「唉!唔好提啦,吟晚三缺一!」
聽到一句「三缺一」,我才晃然大悟!自然地笑了出來。「三去一」似乎就是「三缺一」的意思!是「四方城」出了事,與「三國 」無關。
之後,我便離開店子,繼續走那上坡的路。店外的三張桌子又再次空出了一張來!
圖:《三去一》
Thursday, July 3, 2008
俏郎君
某日,路過楊候古廟外,見祭檯上擺放了很多佛像及菩薩像。欲走近祭檯為眾尊像拍個大合照時,才發現一對「新人」被放置在眾仙之中。細看之下祇見新郎正露出一臉俏皮,貪婪的眼睛正凝視著前面的一尊泰籍菩薩,竟將身旁的新娘置諸不理。新娘亦似乎因此而不悅地盯著新郎。眾仙的擺設充滿了人性,跟《走在「白千層」的舊路上 (四)》所提及的那尊「外籍菩薩」有同出一轍之嫌。
圖:《俏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