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走到了一年的盡頭。在一年裡值得回顧的事也不少,只好從所作所為、所見所聞、所得所失、所喜所惡的事件中搜尋。
在二月開始了《雜念集》,沒想到能夠堅持平均每天上稿,到現在已發表了344篇文章,寫了超過10萬字。總算理順了一些零碎的雜念。然而,卻有一些朋友感到我的文章內容雜亂,說得好聽一點就是跟不上,感到有點像下玻子跳棋,我並沒有交待每一個跳步便把玻子放到遠處。事實上,很少人會看清楚玻子跳棋的棋盤上共有多少個跳洞,為什麼這麼有序地擺在眼前的事物也看不見?關鍵不是在於眼前的雜亂或有序,而是意念是否清晰。
在這一年裡參與了兩次聯展及舉辦了一次個展,有機會展示了一些實驗性的技巧與概念,從各方的回應及反饋中獲益良多,可以作為下一步發展的基礎。這些日子看見越來越多的攝影及藝術展覽在舉辦,這是一件好事,証明了在香港已有不少攝影及藝術的展示空間,問題是參與展出的人的背後目的是什麼。我看見一些似曾相識的展出者在一年幾次的展覽中出現,其作品亦是似曾相識,甚至於重復,也許他們已是到達了他們個人的登峰造極境界不能再作寸進了。
在疏離了一位畫家前輩之後,卻又結識了幾位在攝影道上的朋友。希望能夠在明年多遇上幾位同道中人。
圖:《迷局》
Wednesday, December 31, 2008
年結
Tuesday, December 30, 2008
是誰引起誰的不安
週日與好友們茶敘,畫家前輩還在戰事頻繁的以色列遊歷,而我的攝影啟蒙老師亦因家事不能抽身赴會,就只有四人出席。一如既往,那天的茶敘也是由我安排的。那次一反以前「先茶敘、後活動」的作風,我們約好在一個攝影展場會合,看罷作品後才找地方聚舊。我還以為在茶敘時大家會主動交流觀展後感,結果卻沒有幾句入題的說話,也許大家都認為那個攝影展不值得一提吧!
第二天,其中一位好友對我在展場內判若兩人地對作品的嚴厲批評感到不安。以下就是引起不安的內容 (may be rated PG):
黑白作品的反差太低,都灰了,…曝光不足,顯影沒有適當地減時,以至光、暗位均失去了層次質感,對技術的把握失準…這一組作品在視覺上不協調,拿去那兩張後就成組了,…要表現殘舊東西的滄桑感,為什麼不把畫面裏的色調降低反而要提高?…為什麼就只有少數幾位沙龍界及學術界前輩的作品才有表現光影的作用,而大部份的作品都缺乏光、影的元素?…為什麼有藝術界的朋友說看過這個展覽就會知道什麼是沙龍作品,然而,卻只有幾位沙龍前輩參與展出?難道該位藝術界朋友不明白什麼是沙龍作品?…為什麼又有藝術界的朋友說這個展覽策展做得好,卻在不同主題的區域內感受不到半點分別?作品都是平鋪直敘地掛在牆上,並沒有考慮到利用其他空間作展示,…為什麼每個主題的慨念都是先以一些大人物、大事件引述而急轉直下?是否借用了一般書法所用的黑、濃、濕的重墨作開筆而乾、淡、白作後的風格?…
我的批評及疑問均出於我的懷疑與思考,因此我沒有迷失自我。沒有經過思考而接受的朋友也許應該感到不安,因為存在的不是您而是別人〔註〕。當然,不以為意的大有人在。
註:請參考哲學家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 I think, therefore I am」這句精言。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8%91%E6%80%9D%E6%95%85%E6%88%91%E5%9C%A8
圖:《不安分的觀眾》
Monday, December 29, 2008
Sunday, December 28, 2008
觀展
昨天早上從新界出發到官塘,目的有兩個,其一是參觀兩位朋友在一個三人展中的攝影作品,其二是與兩位好友聚舊。兩位朋友的展覽到今天已是最後一天了,這亦是我此次回港所做的第一件與朋友有關的事。兩位朋友的作品還是與城市、人物有關的題材,保持了他們的一貫作風:寫實、不修飾、不拘小節…在展現方面,其中一位朋友使用相架及foamboard裝裱以人物為題的攝影作品,而另一位則使用投影幻燈及燈箱片以景物為主的攝影作品,是我首次見到他使用那種展現方法。另一位參展人是該gallery的主人,我不認識她,只知道她是一位時裝設計師,她的一件作品為表現盲人的感受而作,並以捲菲林式的裝置展現出來。她的作品與我那兩位朋友的作品有很明顯的分別,朋友的是忠於攝影,而主人的是忠於設計,在各展所長之餘,亦為展覽添上異彩。
圖:《影展》gallery現場
Saturday, December 27, 2008
Friday, December 26, 2008
抽象代數
在書店裡被一本《抽象代數》的書吸引著,忍不住申手從書架上取出來翻閱。書不是很厚,只有二百頁左右,抽象代數,是有關群(group),環(ring),伽羅瓦(Galois)等理論的知識。我不是數學家當然不知道這些理論的實際用途,然而,其中有關使用「集」對只有少量已知信息的幾個「羣」中所產生的效果來理解「羣」的內部信息的理論頗為有意思,它有點像幾個獨立的視覺元素以有意味的形式組合而成的藝術作品,其作用在於將元素的各自及互相影響的深層意義表達出來。兩者似乎有其邏輯的共通性,也許有一天〝抽象代數〞可以將〝有意味的形式對視覺元素的作用〞方程式化,那麼,藝術品是否就可以被「計算」出來呢 ?
我卻認為,能夠被「計算」出來的作品將會失去藝術品應有的個性,是沒有想像力的藝術品。
圖:《長方型的組合》
Thursday, December 25, 2008
聖誕節快樂!
昨晚從徐州乘飛機回到香港渡聖誕,到家已是午夜時分。
這次有十多天的時間逗留在港,有很多想要做的事情都希望可以做妥,為免掛一漏萬,於是便例出了「工作」清单,算一算也有二十四項。其中有關處理私事的有九項、有關攝影及藝術創作的有六項、與朋友聚會的有五項、其他四項都是替朋友辦事的。為友為私的各佔一半,我也算公道,對得起朋友也對得起自己。唯獨是有點對不起創作,也只好怪我不能完全忘我忘物吧!
藝術家總不能像得道的修道者般完全忘我忘物,能夠自如地間歇性忘我忘物已是很了不起的了。有人說藝術家也是人,也要吃飯。對,但是在忘我忘物的時候也可以忘記吃飯。多年前曾與一位攝影老友到無錫採風,早上便到達太湖邊,我們都是首次到太湖遊歷,也許是西施與范蠡泛舟太湖上的羡煞旁人,也許是太湖石“皺,漏,瘦,透”的美妙絕倫,我們都被太湖迷著了…當太陽落山後我們才感到饑餓,整天就只吃過一份早餐,於是走到快將關門休息的小飯店,店裡就只剩下雞蛋與麵條,於是乎每人便吃了一碗煎蛋湯麵充饑。這也是我吃過最好味的湯麵。
差點忘記了在這裡祝各位blog友聖誕節快樂!
《圖》:Peace on Earth
後話:在疲憊不堪的午夜倉促寫了以上一文,今天再閱,竟發現內容錯漏百出,立即修正。哈利路亞!
Wednesday, December 24, 2008
Tuesday, December 23, 2008
創作靈感
記得有一次好友問創作靈感是否來自好奇心,我曾在《「好奇」與「創作」》裡將我的意見反饋了給她。最近在創作靈感的其他方面再與好友溝通,那次的溝通用了幾個即興的實例,相信她對創作靈感的發生過程已有所體會。
若需要「主動」地讓創作靈感發生,那麼至少會有多於一個方法,其中之一就是〝思考怎樣才能以間接的方式去表現鐵一般的現實〞。在《我的視覺日誌》裡的《牆上的日落》就是一個例子。《牆上的日落》引發的思考是:〝為什麼十居其九的攝影朋友要表現日落時都是直接把落日拍攝下來?難道除此就沒有别的方法去表現日落的魅力麼?〞在《牆上的日落》中,日落的陽光漸漸變得柔和,影子也隨著變得模糊直到太陽落盡而消散。逭種間接的表現方法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提供觀眾想像的空間;…可以是太陽主導萬物生活的規律;或是從日出日落聯想到生命的興衰;也可以是《放大了的影子 》中的聯想;… 另例:為了表示〝深山藏古寺〞的畫題,畫家沒有直接劃出古寺,只加入了在山中行走的和尚來指出山中有古寺的事實。
練習這方法越久,能夠從現實中找到可表現的題材及可聯想的空間就越多。這種練習不但可以應用於有形的物像,也可以用來表達無形的意像。您總不能夠用直接的方法來表現無形的意像或事情吧。例如為了表現〝踏花歸去馬蹄香〞〔註〕這畫題,畫家就使用了圍繞著馬蹄飛舞的彩蝶間接地带出了花香。
註:〝幾年鏖戰歷沙場,汗馬功高孰可量?四海狼煙今已熄,踏花歸去馬蹄香。〞宋。浙翁如琰
圖:《好奇》
Sunday, December 21, 2008
冬至
今天是冬至,因為今年是閏年,提早了一天到來。冬至,是農曆中的一個重要節氣,過冬大過年。在傳统上,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吃飯。在香港,過冬至節叫「做冬」,兒時每逢聽到「做冬」便聯想到那天的豐富菜肴,還有好味的「荷蘭水」。雖然如此,在國內及海外仍有很多國民不能回家「做冬」。
從冬至之後開始的每一天,日照時間便開始延長,表示冬季將盡,所以冬至又稱為「長至節」。換句話說,在一年之中冬至是日照最短的一天,故此,在冬至的那一天氣温會特别地寒冷。
今年的冬至我也不能與家人在一起吃飯,當然有點可惜,然而,卻可以在蘇北品嘗餃子的滋味。
據天氣预測顯示,寒流在今天冬至日將會到達江蘇省,蘇北也許會降雪。因此,我已预備了半斤「十年陳」暖身。
圖:《咖啡杯裡的「十年陳」》
Saturday, December 20, 2008
Friday, December 19, 2008
Wednesday, December 17, 2008
晨遊記〔二〕
沿著溪旁的小徑慢步,小徑上就只有我和掛在樹上的枯葉在動,偶然有一兩隻拖著長尾巴的喜鵲像落葉般飄過小徑。不管是喜鵲拍落了枯葉還是掉下來的枯葉驚動了喜鵲,在那時那刻都能觸動我的心。走出小徑便是一個大池塘,上次來看見的荷葉已凋謝了,留下了一池枯枝殘葉。感覺又回到了西湖邊,上一次到西湖是三年前的冬天,是為了拍攝殘荷而去,結果不只是拍到了殘荷的照片《2005 Faded Elements 凋謝的點、線、面》,還繪畫了一幅《殘荷圖》,畫家前輩看過《殘荷圖》後說:「頗為古樸」。
走過枯黃的草地,草地上的結霜還未始溶化。在其中一幅草地上插著一塊告示板,板上寫著「小草正在長 踏入想一想」。這要比「請勿踐踏草地 違者重罰」文明得多。前者為交心,後者為交惡。在《人、具、物、法》文章中提到的當地管理人也許可以在「違者重罰」之前先「想一想」。
圖:《文明的草地》
Tuesday, December 16, 2008
晨遊記〔一〕
清晨,攝氏零下兩度的氣溫,公園內的晨運客明顯地減少。這次是我第二次走進這個公園,《蒼梧綠園》就在我入住的酒店的背後。我這次由住宅區內的小路步行到公園,區內的居民早已開始他們一日之計了,放狗的,曬衣物的,打掃的,修屋的,預備出門的,…忙得連我這個拿著照相機闖入小區的陌生人也沒有留意,這也反影出小區內的治安應該是不錯的,居民對外來人闖入區內的警覺性普遍偏低,我的感覺是輕鬆的。記得我在「文明」的香港的舊區拍攝景物,雖然不是拍攝人物,間中亦會有人干擾,氣氛明顯地緊張得多了。
穿過小區便是公園背後的臨時菜肉市場,我在位於市場末端的公園入口處走進去。公園的四週有小溪圍繞著,踏上過溪的小橋,可見到小溪的表面都凝結了一層薄冰,小溪在晨光下顯得分外晶瑩剔透,一時之間再也分不出眼前所見的景物是水裡的倒影還是透過冰塊折射的影像。想不到剛走進公園裡就遇到如此妙境。
圖:《水面》
Monday, December 15, 2008
路在腳下
週日電視上重播了在上海舉行的《唱響三十年原創音樂盛典》,在芸芸眾中國歌唱家之中就有兩位香港歌手被邀作嘉賓。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及汪明荃的《萬水千山總是情》均被選為三十年原創經典歌曲。他〔她〕們拿了獎後更卽場演唱。
三個小時的音樂盛典中最吸引我的一首歌就是蔣大偉的《敢問路在何方》,它是80年代電視劇《西遊記》的主題曲。其中有兩句歌詞打動了我的心。〝路在腳下〞滲透出一股頗濃的人生哲理味道,也是另我留意這首歌的原因。一句〝踏平坎坷成大道〞就帶出了唐僧取西經得道的精髓。
《敢問路在何方》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 迎來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 啦……啦…… 一番番春秋冬夏, 一場場酸甜苦辣。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 翻山涉水兩肩霜花。 風雲雷電任叱吒, 一路豪歌向天涯,向天涯。 啦……啦…… 一番番春秋冬夏, 一場場酸甜苦辣。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試聽網站:
http://www.1ting.com/player/65/player_111860.html (蔣大偉)
http://www.f130.com/song/3435/45110.htm (黑鴨子合唱組)
http://www.51wma.com/sort/10_4557_147994.html (笛子曲)
圖:《齊天大聖》連雲港蒼梧綠園
Sunday, December 14, 2008
參展
在香港藝術館網頁下載了《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展的章程及参加表格已有兩週了,今天才把章程看過透徹。這次《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除了設了最多十個藝術雙年獎之外,還增添了三類獎項:青年藝術家獎、成就獎、及觀眾之選獎,兼顧了各方的考慮。
記得在2005年的那一次,我並沒有注意到展場的高度以及作品的最高限制,也沒有意識到展出作品與現埸空間的配搭效果的重要性,結果6呎高4呎闊的作品《2005 The Elders 父老》掛在一幅11.5呎高11.5呎闊的牆上顯得有點不協調,而且掛在我左、右及對面牆上的作品明顯地比我的大了兩倍以上。也許我在當年的作品能放大一倍會有更好的現場效果,這也是一些藝術界前輩看過我的展出作品後給我的意見。當然,我不是說作品的體積越大就必定越好,要視乎作者需要的空間及視覺效果而定。
參展作品可以為個人、集體或藝術組織的創作。有機會的話我也希望能夠與一些攝影朋友集體創作一些作品參展。
圖;《通道》
Saturday, December 13, 2008
人、具、物、法
生產管理的核心範疇都是關於「人、具、物、法」在進程中的配合及其對產品質量的最終影響。而在進程的適當段落也需要將關鍵的資訊及數據反饋,作為審核「人、具、物、法」是否適當地作用,並在需要時作出相關的修正。
在內地工作其間遇到的生產管理方式往往就偏重於「人」。請不要誤會,這不是「以人為本」,而事實上,偏重於「人」的意思就是「要人賠本」。在「人、具、物、法」還沒有優化之前,產品的成品率必然受到負面的影響而下降。然而,在沒有充足地分析成因之前當地的管理人就歸咎於工作人員的紀律,而一律處之以罰款,輕則50元,重則100元,當地的員工每月的基本工資才幾百元,這種管理方式只會打激士氣,對技術要求高的生產進程來說就只有負面的影響。其中一位高級的管理人還「好心」地向我解釋他的「高見」:「你不明白這裡的情況了!在這裡就只能夠找到農民當員工,罰款就是維持紀律的最有效方法。」我心想:「既知道在這裡找不到合適的員工,幹嗎還要在這裡設廠?況且農民不是沒有技術與紀律的,春耕的井然有序,四季的作息協調,都是最佳的証明。問題是作為高級的管理人不懂得如何將農民的優點應用到生產進程之上。假如我是他的老總,我會建議他們每逢週未都要下鄉了解農民的優點。」
事實上「人、具、物、法」的配合作用也可以應用到攝影上,攝影人往往會偏重於「具」與「物」,而疏忽於「人」與「法」。結果,作品的水平就難以提升。
圖:《曬穀》
Friday, December 12, 2008
三葷二素
Thursday, December 11, 2008
遊樂場
Wednesday, December 10, 2008
太湖石
週日在往書店的路上經過了幾塊裝置用的太湖石。我已走過那條路好幾次了,也察覺到樹叢裡「收藏」著那幾塊太湖石,然而,卻沒有像上週日那樣地被它們吸引得要停下腳步來欣賞。使我另眼相看的是一塊約有六呎高的「作品」。柔和的晨光把「作品」動人的機理及層次顯現出來,出現在眼前的不再是瘦、皺、漏、透的太湖石,彷彿是一座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像,正在展現男體的肌肉美。當然,它沒有像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般圓渾飽滿,亦沒有大理石表面的光澤。
西方藝術以肌肉來表現力量,而中國藝術則以「氣」來顯露深藏的力度。早前看過一位藝術史學家介紹他在這方面的心得,他拿唐代哼哈二將的雕像作為例子解釋。重點在於哼哈二將的腹部,一時腹漲如石鼓,一時腹凹如玉盤,配合口部的張合形態,在氣的吐吶之中將深藏的力度爆發出來。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氣力」。
當然,太湖石上的「肌肉」是天然形成的,形如肌肉,感覺有點僵化。
圖:《肌肉》
Tuesday, December 9, 2008
石板路
上一次到湘西是四年前的十二月,當時的天氣還不算冷,一件薄綿外衣已足以禦寒。在山城裡遊歷了多天,至今印象猶新,在九月份為湘西之行寫了一些雜記〔湘西行(一)、(二)、(三)、(四)、(五)、(六)〕,然而,還有一些印象深刻的影像未在雜記中發表。
《石板路》〈圖〉是猛洞河伴王村「芙蓉鎮」的一個建築物。因為遭山勢的阻擋,山區的日出時間都比較「晏」,太陽初現時已掛在半天之上了。《石板路》的主角就是那條石板路。初冬的陽光較夏日的柔和,背側光突顯了石级的輪廓及層次。為了表現石级的重量及其主角的身份,便讓它佔據了大幅的畫面,從上而下直插入河水的構圖顯示了石板路的活力。相比之下正在洗衣服的婦人就顯得如此的渺小,猛洞河的水是如此的柔弱。因為洗衣婦的出現,就聯想到石板路猶如一塊巨大的洗衣板依靠在河邊。這條石板路雖不是名家的設計,卻仍是一樣地偉大。
圖:《石板路》Nikon D100,70-200mm f2.8 lens, shot at “P”with EV set at -1 stop.
Monday, December 8, 2008
何處惹塵埃
在海州碧霞寺的僧房裡有多蹲被廢置的佛像,相信都是以前供奉過,因為新像落成而被取締的。部分的棄像還有香火供奉,餘下的不是被擱置在一旁,便是被布蒙頭,都顯得不再重要了。衪們的處境有點像《俏郎君》及《走在「白千層」的舊路上 (一)》文章裡提到的棄像。
神與佛都是無色相實體的,然而信眾卻一相情願地為衪們做像膜拜,有條件的便棄舊立新,不忍心掉棄的便索性擱置一旁,心理的壓力與矛盾由此可見一斑。
佛不是一個像,佛是智慧、覺悟。背著佛像這個大包服又怎能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
圖:《本來無一物》海州碧霞寺
Sunday, December 7, 2008
聖誕雜感
最近回港小休,才發現聖誕的節日氣氛正濃,不需要細心地欣賞市內的裝飾佈置也可以感受得到。又是商舖對宗教最合拍的時候了,說白一點就是宗教節日被「利用」為營商的手段的時候。有關的宗教似乎亦樂於接受這個現實,也許這就是普天同慶的意義吧。我總覺得這有點像盜版軟件有助滲透市埸的效用,當市埸用家對軟件產生了依賴性而欲罷不能的時候,版權人便來個「武林正宗」剿滅盜版軟件行動,達其銷售之目的。
聖誕節為很多人帶來歡樂是無可厚非的事實,兒時在聖誕節收過不少禮物,至今仍有印象的就是在小二那年收到的那份聖誕禮物,是一輛很大的推土車,車是黃色的,用乾電池發動,在當時算是極 in 的玩意。當年還真的相信是聖誕老人的作為,沒有多謝父母。聖誕老人冒名「放下了禮物」,且「帶走了親情」,跟盗版軟件商人同出一辙,似乎都不是個好角色。
幸好我很快便破了那宗「騙案」,沒有白費父母的一番好意。
圖:《聖誕樹》路邊佈滿落葉與蜘蛛網的矮樹叢。
Saturday, December 6, 2008
傳統
Friday, December 5, 2008
本土藝術
香港藝術館宣佈在明年繼續舉辦 《香港藝術雙年獎》 ,對香港的藝術愛好者來說是一件盛事。上一次的《香港藝術雙年展》是在2005年舉行,而2007年因為各種原因而停辦了一屆。事隔四年,香港的藝術創作是否能令人耳目一新,還待一年後才能知曉。
近年以「中國符號」作為主題的當代藝術作品已開始從高溫冷卻下來,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藝術品投資市場已開始對「中國符號」的藝術作品的保值能力作出懷疑。一下子傳統的、東南亞的、以及拉丁美洲的藝術作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迎。雖然藝術創作與藝術品投資市場在觀念上是兩回事,然而,又有多少藝術創作者不受那些「天價」作品所影響呢?香港的藝術創作一向都沒有「天價」缘,是可為而不為,還是欲為之而無能為?
圖:《本土藝術》
Thursday, December 4, 2008
Wednesday, December 3, 2008
聚舊
Tuesday, December 2, 2008
Café心境
上週六離開化學工場後還有時間,好友因病整天沒有進食,便與好友喝下午茶。一坐又是大半個小時,好不容易才將話題打斷,趕往參加《光影作用》策劃的《市集人味》攝影行動和展覽及 董啟章《刻畫舊世界,建構新世界》座談會。
未到達海運茶冰廳己收到了三位參與展出的朋友的電話,背著十多公斤攝影器材的我也只好加快腳步,好不容易才走完那段上斜的路,直到碰面都是相熟的面孔,終於到達嘉咸街的市集。在海運茶冰廳的門外已有一位朋友在等候。Café內全是很久沒有見面的「自己友」。
《市集人味》展出的作品所表現的都是與區內市集有關的題材,難得的是有幾位參展者還是中學生。大部份的作品都是以寫實的手法來表述作者對消失中的市集的感受,其中有兩張大作採用了市集的牆與地以隱喻的手法來帶出作者對市集息微、事過境遷的感慨。學生的展品反影了年青人對社區重建的看法,也寫下了他們的心底話,在茶餐廳的牆上留下了新一代的心境。
圖:《Café心境》